《南方都市报》访谈录(10)

杨: 其实“革命”是一个用得很滥,却歧义甚多的字眼儿。古语中的“革命”,讲的是改朝换代。而我们长期生长在大陆的人今天所理解的“革命”,则多半是和被压迫阶级的暴力斗争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说谁更“革命”,就意味着说谁在对付压迫阶级的问题上更暴力。因为即使改过朝、换过代了,也还有继续压制旧阶级反抗,亦即继续革命的问题。但对于当年的国民党人来说,“革命”则更多地只是创建和维护一个在他们领导下的独立和统一的民族国家的代名词而已。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简单地搬用“革命”这一字眼儿来衡量进步与反动,显然麻烦多多。那么,有没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衡量标准可用呢?有。那就是实践的标准。实践证明,1927~1937年中共在政治的和军事的斗争中虽然有过局部的和短暂的成功,但其苏维埃革命的方针和阶级革命的政策在总体上是失败的;国民党在政治、外交和军事斗争中虽然有过部分的混乱与部分的失败,但其创建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努力,在总体上却是成功的。至于这个时期的国民党为什么成功,而共产党为什么失败,自然是与这个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向现代国家转变这一特殊历史课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国民党适应了并且推动了这一课题的实现,因而虽然面临种种重大内外挑战,却依旧获得了成功。共产党则因为没有适应并且妨碍了这一课题的实现,虽然代表了部分民众的利益,却因为脱离了更大多数的民众,而归于失败。有关这方面的逻辑问题,胡绳先生有过很深入的剖析。具体的史实问题,我的书中也有很细致的说明和交待,这里亦不必多言。

问: 您怎么看这个时期国民党创立统一民族国家过程中的代价问题?比如,我们究竟应当更多地强调国民党在统一中国问题上的贡献呢,还是应当更多地批评它所建立的一党独裁的专制体制呢?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包括民族化和民主化两个方面,而中国从近代开始向现代国家方向迈进之日起,几乎所有当政者都高唱民族主权而压制人民主权的实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