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我这样说,是因为毛泽东已经是大陆的中国人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一个历史人物了。换了其他人,今天大陆的许多中国人理解起来,麻烦就更大了。比如蒋介石,大陆的许多年轻人的看法,就和众多海外华人的看法非常不同,甚至十分对立。即使是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中间,由于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和生长环境等种种的不同,他们对毛和蒋的看法在今天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且很难调和。这在网上就表现得十分明显。试想,每个人都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喜欢的那部分人好,其他人坏,这历史还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可言吗?传统的革命史观本身就存在着这种吊诡的情况。因为都是讲革命,大陆上讲的是一套,过去台湾国民党讲的是另一套,互以对方为反革命,以自己为革命。如此来培养教育自己的国人,培养教育出来的从根子上就是对立分裂的两部分人。而这样一种历史观,又只有在政治封闭的情况下才会有其存在的土壤与条件。政治相对开放之后,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历史远比那种单线式的革命解读复杂曲折得多。这也正是今天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传统的革命史观的理解方法都越来越失去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人们很容易发现,在传统的革命史观的解释背后,还有太多用革命史观无法解释的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
举一个例子。记得1990年代有一次我去东北参加学术研讨会,一位军校的研究者提交的论文痛斥苏联1929年在中东铁路事件当中的侵略行径。这个问题过去史学界向来是不去碰的,不是大家不知道这个问题可以讨论,而是因为这个问题的背景相当复杂,大家避之唯恐不及。这位研究者对此显然全无意识。其说看上去自然是符合当今的“政治正确”的原则的,因为他的逻辑也确是可以成立的。文章认为,一来中东铁路是沙俄以中国东北为其势力范围并霸占旅顺港为其海军基地之后,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花钱修建的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线,苏俄革命成功后曾一度宣布愿意放弃其权利,后又反悔并坚持其管理权,此事已有损中国主权。二来张学良1929年武力接收中东路权,实属中国方面维护主权之行为,苏联竟至出动海陆空军侵入中国境内,一举歼灭东北军海陆军上万精锐,重新夺回路权,实与帝国主义无异。
但是,这种在今天看来“政治正确”的逻辑,却未必符合当年中共的“政治正确”。我当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今天这样来肯定张学良武力接收中东路权的行动,并认定南京国民政府力挺张学良的做法是维护中国主权,那么当年中共中央高唱“武装保卫苏联”,积极配合苏军牵制打击国民党军,甚至极力压制党内如陈独秀等不同声音的做法,又当如何解释呢?显然,在这里发生了史观上的冲突。因为时代的变迁,曾经结为同盟的中苏关系久已演化为纯粹的民族国家关系,且长期交恶,影响到今天的研究者很容易从民族主义史观的角度来看待两国之间过去存在过的历史纠纷。殊不知,当年的执政党是国民党,国民党当年收回路权的行动就是打着“革命外交”的旗号进行的,它也因此指责中共“卖国”。今天按照民族主义史观来思考这种问题,不期然就会与国民党的革命史观走到一起去,而与中共的革命史观背道而驰。当年大家不去涉及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会面临到这种一种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