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访谈录(5)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可能做到尽量超然于历史之外呢?也不尽然。首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注意到,黄仁宇先生在他绝大多数研究著作中在坚持“大历史”观问题上已经做得很好了。其次,我讲“大历史,小道德”,并不是说历史研究就不能讲情感、讲道德、讲价值判断。恰恰相反,在我看来,那些对历史毫无情感,对人类普世的价值观无动于衷的人,其实是不配研究历史的。所谓“大历史,小道德”,强调的是不能拿个人的道德判断、价值判断来扭曲历史事实本身。也即是,就研究历史来说,首在尊重史实,次在道德判断,但绝不是不要有所判断。当然,对研究者来说更为重要,也是完全可以做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倒果为因地去对“古人”自身的道德妄加论断。因为,我们今天所谓的是非善恶,道德或不道德,是依据今人的标准,不是依据“古人”当时的标准;是依据我们部分人认同的标准,而未必是当今社会其他一些人所认同的标准。比如,当我们今天评价“古人”谁“残忍”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犯了以今代古、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今人视为残忍之事,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多数人看来,却可能不存在残忍不残忍的问题。在与被害人利益相关者认为残忍之事,在与加害人利益相关者看来,却同样可能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我们今天视为大恶之事,当事人依据他们所奉行的理念,很可能还认为是至善之举。也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当事人自己其实并不十分了解实情,也未可知。总之,如果我们不能努力让自己“深临其境”,理解“古人”所思所想及其所以然,不把历史真实作为最大最重要的研究目标,而是首先拿今天我们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先入为主地下判断,要想走近历史真实是不大可能的。连基本真实的历史都不了解,又何谈判断的准确呢?

还原历史真相是件很难的事情

问: 其实,还原历史真相是一件很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读了您的《开卷见疑》一书,就很让人感慨,不仅历史中间遍布疑点,就连历史著作里面也常常谬误百出。我们注意到,您在新出版的这几本书里不动声色地做了很多工作,您对此应该有很多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