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当然会有这种考虑,但也不仅仅如此。因为要研究中共历史,仅仅局限于中共自身的组织、人事和思想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中共生长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社会的大环境之中,不研究中国现代的历史与社会,不研究当时条件下世界与中国关系变动的情况,也就不可能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获得对中共历史的客观了解。这也是毛泽东自己所提倡过的古今中外法。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共历史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史,不研究中共的历史,我们也不可能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线索和脉络做出基本准确的梳理,甚至无法解释那些让世人长期困惑的历史之谜。像我写的《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一文和《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一书,讨论的就是这样的一些大家都非常关心,却又总是找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的问题。其实这些答案就在大量中共历史档案文献及其相关的史料里面,不去深入研究中共的历史,就不会想到要去系统地搜集、梳理和研究这些资料,结果就只能是在外围兜圈子,进入不到问题的核心中去。至于说研究中共历史困难,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历史是发展的,早先看起来敏感的事情,过上一些年就不会那么敏感了。档案的开放总是循序渐进,有时间性和地域性的。今天不开放的档案,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开放了;这里不开放的档案,那里却未必不能查阅;中国还没有开放的档案,外国却可能已经开放了。
问: 您能不能以《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一文来解释一下您的这一观点?
杨: 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都相当关心的一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不少学者也都尝试着做过解释。但是,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主要只是着眼于毛对1952年形势的估计,多半强调毛原本是真心想搞上很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的,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只是因为看到当时条件下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和问题,以为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一切即可迎刃而解,因此过急过快地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这些解释大都忽略了对新民主主义主张形成的历史背景的考察。这就好比张三想要搞一个大屋顶的建筑,最初按照常规的工程建设步骤,又是设计,又是挖地基,立墙垛,刚把地基挖出个样子,就因为下雨影响施工,决心打破常规,一步到位,只挖了几个深坑,立上几根柱子,就把大屋顶支起来了。雨是淋不到了,人们在漂亮的大屋顶下可以做许多事情。但天气渐冷之后才发现,只有一个漂亮的大屋顶太不实用,于是又不得不重新开始挖地基建墙垛,把房子建起来。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只是去强调张三当初太过急于求成是不够的。没有人不想早点看到漂亮的大屋顶造出来,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张三敢于走捷径,不按常理办事?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复杂了,必须要做历史的分析,不能就事论事地只强调下雨对张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