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要摆脱现实政治束缚
问: 我们注意到您最近这一年来在大陆接连出版了几本书,即《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内战与危机——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以及和沈志华教授等合著的《中苏关系史纲》。读您这些书有一种很深的印象,就是您对历史的描述和分析似乎格外注重一种客观的态度,很少像传统史书那样站在革命史观的角度去褒贬历史。这种态度让您在许多历史问题的分析说明上显得别具一格。
杨: 你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多半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史距离现实太近了,因而研究者太容易受自身立场、情感和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果。我不敢说我就能够摆脱这样的影响,但我至少相信研究历史的人需要两种基本的态度并尝试着去坚持这样要求自己。一是要能深入于历史之中,二是要能超然于历史之外。所谓要深入于历史之中,就是要能够像陈寅恪先生所讲的那段话那样,即要能够“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地站在我们所研究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场景之中,按照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和当事人特定身份、地位、教育、知识等所决定的立场情感背景,来具体地理解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所谓要超然于历史之外,就是要努力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不受一家、一族、一党、一派,甚至一国的情感立场及其意识形态的左右,尽可能用比较科学的发展的眼光,从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待历史上的种种恩怨与是非。我想,如果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不同于传统的革命史叙事而表现出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那不过是在这两方面注意坚持而已。
问: 您认为注意坚持这样一种既要深入、又要超然的研究态度,对历史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