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现在学科分工日益细密,就中国历史研究来说,至少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里,是否都能很好实现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愿望?
杨: 坚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着眼于现实的需要去思考和总结历史,我们理应发现,历史研究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天地。
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研究都有反映历史学家们表现其现实关怀很好的例子。比如我们读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就不难了解到作者的现实关怀之所在。我们读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更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者尝试总结历史教训的良苦用心。任何一种历史研究的成果,如果仅仅满足于过程叙述和细节的探讨,而缺少了作者本身眼光独到的深邃思考与现实关怀,无论如何都不会把读者吸引到自己一边来。
在吸引读者这一方面,现代史研究自然最具优势。这首先是因为现代史距离今人最近,一切刚刚过去,人们记忆中许多事情依稀可辨,惟对许多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缺乏了解。更何况,每个关心自己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人,都会想活得明白些,都会关心今天如何来,明天如何去,因而自然想要知道昨天的事情,想要了解何以今天会是这个样子,许多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可以借鉴。对此,也只有具有相当思想性的历史作品才能部分地为今天的读者答惑解疑,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现代史研究之容易做出成绩,还在于这一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受政治干扰和意识形态左右,研究基础薄弱,但又具有任何其他历史时期所不具备的丰富资料。近年来大量公开的各种历史文献档案和口述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而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
当然,现代史研究因为距离现实政治较近,研究起来也必定会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风险越大,机会也就越多。当别人还没有研究的时候,你能捷足先登,最先的开拓者自然是你。何况,这种研究上的风险通常是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变化的。时间越往后移,距离今天越远的问题也就越会失去其政治敏感性。昨天不能研究或不易研究的问题,今天可能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因此,我们不必因为有风险就不敢去尝试,更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主动放弃这块阵地,不去想办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千万读者寻求他们想要了解也有权知道的历史答案。
问: 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在中国其实有着很深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提到司马迁是没有争议的。而且在我的理解中,自从历史学以一门现代学科的身份逐步确立以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历史学家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相当密切的。或许可以说在历史学界有着古代的和现代的两个关怀传统,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所以如此强大传统的失落是很让人深思的。其中原因除了前面指出的外在社会情势外,是否还有历史学界自身的原因?比如你说的现代史研究的风险问题。过于与现实切近,甚至要历史来注释现实,看起来是实现了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而经验却告诉我们,这反而会损害其固有价值的实现?在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之间,是否需一定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