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访谈录(7)

李大钊思想的研究,使我对研究人物思想的变化问题多了一层警觉。这是因为,我们很多人研究历史上的政党和人物的思想主张时,往往只是着重于藉助这些政党和人物公开的文字言论来做分析论证的依据。这样做,一旦存在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者容易轻信自己已经看到的资料,或者容易在选择史料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剔除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符合其公开言论主张的逻辑的部分,以使自己的分析说明一以贯之。但事实上,站在我们今人的角度,如果不能对历史上的一个政党或一个人物做较长时段的综合的考察,仅凭其公开的文字言论,很容易漏读反映其思想侧面的其他内容,甚至会造成对其真实意图或真实倾向的误读。一个很简单的情况,历史上常常有一个政党或一个人物基于某种现实的需要,会发表一些口不对心的言论。要了解其真实的思想主张,就必须找到那些隐藏在这些公开言论背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却往往不那么容易被找到,因为它们或者被人遗忘过久,找起来很难;或者被藏得很深,不易发掘;或者当事人根本就不留记录,并且为了证明自己一贯正确事后已修改了当初的文字。

那么,如何才能不上那些假象的当呢?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要尽可能地穷尽史料,也就是要想办法把所有相关的资料,从公开的到内部的,统统发掘出来,占为己有,做全面的比较和分析。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到完全占有史料。这就要求我们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情况下,还要采取迂回的研究策略。即要想办法能够贴近当时的历史环境,深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以理解的同情的心态,来获得对历史人物当时思想情感和思想观点的正确把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关注历史人物的家庭出身、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际遇及其性格特点与情感经历等种种因素的作用,重视对日记、口述及回忆史料的分析和利用。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如果再能适当地注意心理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对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行为与思想变化的解释,才容易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并且也才能够让读者更立体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问: 在这方面,您对蒋介石在早年国共合作期间政治态度的研究似乎就是一个较典型的例证。但为什么您就能够发掘出那样多的史料,从而证明蒋介石早年其实并不像他自己后来自诩的那样,或像我们后来所认为的那样一贯反共。相反,他倒是曾经对共产党员有过不少肯定,支持过国共合作,甚至接受过共产党人的不少主张?包括中山舰事件,在您看来,也是有许多复杂因素所促成的,并非蒋介石的一个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