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的想法,必胜的信念(2)

“为什么希拉里不亲自参加竞选,而把自己的丈夫推上竞选舞台呢?”纳斯巴温一边稳定大家的情绪,一边拿起了麦克风。然后,他宣布:“比尔·克林顿在28岁时当选为阿肯色州的法务部长,32岁当选阿肯色州州长,他是阿肯色州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州长。从那以后比尔连续四届竞选成功。他将来要成为美国总统。希望大家给予热情支持!”会场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冷清。与会的人都瞪着眼睛,眼巴巴地望着纳斯巴温,无人开口。这正是17年以前纳斯巴温望着希拉里的那种表情。不久,会场里的所有人就成了拼命支持比尔·克林顿的特别团队。正如当初的纳斯巴温,这些人也完全被希拉里的信念所感染。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你要得到周围人们的信任。比如要实现脱离家庭独立的梦想,尽管这个梦想很小,也很朴素,然而如果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就难以实现。就职、晋升或成功,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身边人们的信任呢?关键是彻底的自我信任。这样,周围的人们不久就会被你的信心所感染,并随着你的愿望行动。希拉里确信“克林顿肯定能当总统”,而希拉里的信心带动了克林顿。其实,克林顿原本就怀着当选固然好,落选也无妨的想法。即使他曾有过当美国的总统的想法,但当时他在现实生活中所能享受的一切足以使他抛弃当总统的奢望。他是阿肯色州的最高权力者,金钱、名声和人望,克林顿哪个也不缺,而且他当时非常年轻。一旦在竞选中失利,他可能将失掉现实中既有的一切。一句话,他完全没有理由去冒这个风险。更何况他的对手是强大的乔治·布什总统。他被当时的媒体评为最有力的总统竞选人,很多颇具实力的在野党人士都不敢向他挑战。他将海湾战争引向胜利,民众对他的支持率超过90%。但是,克林顿还是向乔治·布什宣战了。他为什么会发起近乎毫无胜算的挑战?克林顿的朋友麦斯·布朗特里的话解答了一切疑问。就发起这场几乎没有胜算的战争的原因,克林顿对自己的挚友麦斯这样解释道:“希拉里认为我必须参加这届总统竞选,她坚信我肯定能当选为总统。”希拉里所选择的各方人士,有望在克林顿政府任职的人们也被希拉里的信心所感染,从而相信了克林顿将在竞选中获胜。1991年的一个夏日,他们被希拉里召集到了阿肯色州州政府办公厅里。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相信克林顿能当选,连克林顿自己也半信半疑。只是在希拉里坚定不移的态度面前人们都不好意思说出来罢了。会议将要结束时,斯科·勒德普德和克莱格·史密斯小心翼翼地开了口:“我们能够战胜乔治·布什吗?现在他的支持率超过90%……”人们就这个问题讨论了40多分钟,最终不能战胜的意见占了半数。顿时人们眼前发黑,面面相觑,相互问道:“我们输了以后怎么办?”有一个声音没好气地说:“输了就输了呗,那还有什么?”刹那间,会场里的气氛达到了冰点。这时布鲁斯·林杰站了起来,他说:“但是,我们也应该设想一下,如果,如果我们胜了,那会怎么样呢?”没有一个人能做出回答,连克林顿自己都默默无语,因为大家都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时,希拉里十分从容地答道:“那么,我们就会在白宫工作!”这真是一句充满自信的鼓励,是赋予大家信心的话语。希拉里的这句话一下子改变了会场的气氛,人们开始按希拉里的肯定能胜利的想法去思考,大家完全被希拉里的梦想所感染。希拉里的梦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使比尔·克林顿当美国总统;第二步,作为第一夫人向国民展示比总统更为优秀的才能,让世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当美国首位女总统;第三步,亲自出马参加总统竞选。为此,当然首先要完成使比尔·克林顿当总统这步棋。而且,还要让他当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希拉里认为,让大部分政治立场保守的美国有权阶层接受女总统的事实,至少要让他们先看看第一夫人八年中的形象。在之后的数年,她再以议员的身份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第一夫人的才能在国会里面得到充分认可。然而,假如克林顿到了50或60岁当上总统,对小一岁于丈夫的希拉里来说为时太晚。这样一来最早60岁中期,或者她就得等到70岁后期才能参加总统竞选。要避开这种不利的局面,必须使比尔·克林顿在40多岁就当总统。然而,如前所述,这不仅简直不可能?而且是近乎荒唐的妄想。但是,希拉里将自己作为赌注,相信自己的梦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态度,最终说服了当初把她看作疯女人的本·纳斯巴温,以及当时还没想好是否要参加总统竞选的丈夫克林顿,还有那些认为即使挑战,结果肯定将以失利告终的预备内阁成员们。希拉里的决心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希拉里让他们按照自己绘制的蓝图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这场殊死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