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的父亲休·罗德姆年轻时对希拉里的母亲多萝西·夏威尔一见钟情,对她的爱情终生不渝,直到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始终只爱着一个女子——多萝西·夏威尔。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有意识到妻子和他拥有相同的人格。在休·罗德姆的脑海中,充斥着男性中心化思想,即女人比男人低等。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他在家中如君主一般高高在上,而多萝西只是一味地顺从他。正如《希拉里传》的作者卡尔·伯恩斯坦所说:“她(多萝西)在丈夫面前委曲求全,就像是侍女一样。”休·罗德姆同样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女儿也拥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不自觉地把女儿变成了一个木偶。希拉里为了全校第一拼命学习,明明没有运动神经,却硬要成为女垒运动员,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博得父亲的欢心。休·罗德姆每次看到女儿和自己年轻时一样潜心学习、热衷运动,都会欣喜若狂,也会给女儿更多的父爱和信任作为奖励;倘若发现女儿稍有松懈,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失望之情,并立刻收回父爱和信任以示惩罚。对希拉里来说,赢得父亲的爱和信任是最最辛苦的事情,父亲的眼中没有自己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从襁褓时起,希拉里就一直接受着这种教育。正如世界上所有的父亲一样,休·罗德姆同样教育女儿凡事要做到最好,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使希拉里受益匪浅。希拉里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正来源于此,即养成不断努力,超越极限的习惯。但是,休·罗德姆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父亲的影响力太强,以致希拉里在人生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我。于是,女儿失去了自我,成为父亲的一部分。父亲希望看到女儿在运动和学习上都能够成为第一名,女儿为了父亲的梦想而奔跑,然而每天跑到脚底浸血也无法实现父亲的梦想。运动也好,学习也罢,在第一名位置上的永远是其他孩子,因为他们不是为了父亲的梦想而奔跑,而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奔跑。希拉里很清楚自己完全没有运动细胞,却依然来到学校操场上使劲挥舞球棒,她为自己的尴尬形象着实郁闷了相当一段时间。具备获得第一的实力,却屡屡与学校的第一名宝座擦肩而过;本可以在学生会主席竞选中给胡乱造谣的男生当头棒喝,以取得胜利,却稀里糊涂地败走麦城,这些都让希拉里很是苦闷。“我为什么要走不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呢?”“我为什么不能发挥自己100%的能力呢?”“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在希拉里即将走入20岁的时候,她不停地追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并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我活得和母亲一样,才产生了这些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与父亲在精神上决裂,我要走自己的人生,并非父亲的人生。”一瞬间,希拉里这只嘟嘟鸟觉醒了,开始胸怀鸿鹄之志。希拉里获得答案后,选择了一条不同于母亲的道路并付诸实践,她不想再像母亲那样不敢挑战父亲的权威,一生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