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和谐的人生蓝图(2)

s 入世与处世

我常见到身边的人,面对一个三寸大的难题,产生达三米之多的反应,然后生出了三十米长的情绪,又制造出三百米的纠纷。每个人都该反省自身:以前所遇到过的问题,是不是往往由三寸的问题失控成为三百米的问题?而且一定是这样处理问题的:自己火上浇油,问题越变越大,大到把自己吞噬,于是不由自主了。所以,束缚自己的链条是自己打造的,有铁制的,也有金光闪闪的。

我的忠告是:要入世、学会处世;要能推动世界,不要让世界推动你。面对同样的情况,普通人会产生压力感。但是对于一位智者,他完全不觉得费力,他是完全放松的。所以如果你因为压力太大想要出世,那就错了。如果要出世,你能跑多远,能躲到哪里去?住到山上的茅屋去?下雨天屋子漏雨,能不烦恼吗?找个中空的树干躲进去?树会腐烂,你又怎么办?你应提高自己抗压能力,而不是躲避压力,或被压力打败。

我不是一个斯瓦米①,我不是出家的僧人。我没有斗室(形容极小的屋子),但是我的上师给了我一间心中的斗室。我要静心时,随时可以去心中的斗室。我平日非常忙碌,马不停蹄地奔波各地,有时一天一个城市,每天见到的人不同,每次借住的家庭不同,每晚睡的床不同,每餐饭的口味不同。有时我对主人说,"这道食物非常美味,请问是什么?"他们很讶异地问,阿瑞亚②博士,这是印度菜呀,你认不出来吗?原来他们为了我,特地照着印度菜的食谱烹制出这道菜!这就是我过的日子,不是避世的人过的日子。

译注:① 此时阿瑞亚博士尚未出家成为僧人。

② 伍夏卜德·阿瑞亚(Usharbudh Arya)是斯瓦米韦达出家前的俗世姓名。

你们听过菩萨道吗?菩萨是有机会成佛的人,是走在开悟之道上的人。菩萨立的誓是:若我得开悟,但有一众生不得永离苦海,我誓不入涅槃,不求无上解脱。我誓不弃、不疑、不惧、不悔、不怠。

这不是逃避压力,而是要提高能力、挑更重的担子,但内心不起波涛。要使内心不起波涛,就要像操纵机械一样,只要盯着它,看住它,小心注意仪表的显示,熟练地操作它,但是要记住,不要把自己变成机械。

s 瑜珈的两个定义

印度圣典《薄伽梵歌》对瑜珈下了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也正是喜马拉雅瑜珈科学哲学国际学院的校训之一:"瑜珈是在动中生功夫"。瑜珈不是从早到晚闭着眼睛打坐,而是要从动中得到成就。我常告诉大家,判别某人算不算是灵修的人,只需看他与人相处的情形。能与人相处,表明是个真正修行的人。如果和人处不来,就不能算是修行人。把修行的功夫用在与人相处上,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无私。嘴上讲有多么爱众生很容易,可是,如果连身高一米七的人都爱不了,怎么爱得了无数众生?如果连诚心替家人准备一顿爱心晚餐都做不到,还怎能将身心奉献给众生?考验修行的最佳方式就是检视自己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能不回避有难处的人,能完善和别人的关系,这样的人就是好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