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和谐的人生蓝图(3)

另一个定义是,"瑜珈寓于平衡"。即不偏不倚的态度。不是一味避开,也不是一味正面抗争。让意念守住内在的我,起心动念都是从内在开始的,不要被世界牵着走。言行应发自自我深处,即生命、能量、祥和、永恒汇聚之处,让它自然地由内在流溢出来,感染到身边的人。你不排斥别人,别人也就不排斥你,进而才会接纳你。但是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我今天没有排斥别人,可是别人仍然不顺从我!"不要说这样的话,要把不排斥别人作为人生蓝图的一部分终身奉行。

我年轻时立过一个誓,我不说"不"。为了这个誓言,我给自己制造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处理得很好,有的就很糟。我没有跟别人说我立了这个誓,我只是自己遵守,尽可能不对人说不,花了四五十年的时间,才觉得自己真的做到了。现在,不论去到什么地方,没有人会对我说不。我排队站在最难应付的官僚面前,前面每个人的申请都被他拒绝,用尽各种方法求情都没用。轮到我,我开口,就被通过了。所以,能得到何种对待,主要在自己。

你可能会想:这未免太难了吧!那么,你现在的为人处事方法会比这容易吗?你现在日子过得容易吗?假如是的话,也用不着听修行方面的课了。既然现有的方法试验了亿万次都不灵,为什么不换个方法?但是要有蓝图:我想做个怎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当然,这么做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好处,比如带给公司商业利益。

电影《甘地传》(Gandhi)中塑造了甘地为追求印度独立而不懈奋斗的英雄形象。其实,甘地一生奋斗的目标不是追求印度独立,他真正所奋斗、追求的是尽力做好一个人,根据他为自己定下的人生蓝图去做人。无论要做什么事,他都会自问,这是对的吗?如果是对的,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慈悲是对的,他就做个慈悲的人。慈悲的人会救助正在受苦的人。他为自己定下了几个大原则,然后照着实践,失败了,又实践,反复磨练,不断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的个性、习惯、看事情的观点、对事情的反应、处事的方式。至于他对印度的影响,不过是他的人格自然流溢出来的力量影响了整个社会。

甘地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实现他自许的人生哲学,要尽力做个完人。他不过是一介匹夫,却不费一枪一弹,对抗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瓦解了其殖民统治。印度独立引起了骨牌效应,许多其他的殖民地也纷纷争取独立成功。近代美国也出现了一位黑人民权运动领导者,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他也是遵循同样的理念,奋身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