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

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著作多达50余本,传播至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延伸阅读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48.00元。主题书评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智慧地追求卓越

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算不上一部新作。一方面,在1966年它便被首次出版,距今也有四十余年时间;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在现在看来,已并无太多新意。像德鲁克的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科学地安排时间、重视企业对外界的贡献、重视发挥长处优势、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和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等观点,我们可以从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汤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的激情》、拉姆•查兰的《执行》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中读到相关建议,而且,后者往往是专项展开,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都胜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然而,对于这本书需要注意的事实是,自1966年出版以来,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一直以来,它都是领导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尤其在2002年当哈伯•柯林斯出版社出版《哈伯企业管理经典丛书》的时候,曾毫不犹豫地把该书收录其内。与此同时,这本“旧”书一经在中国内地再版,便胜过了许多新书,而跻身畅销书排行榜。从这个侧面,也许反映了大师德鲁克(《经济学家》语)及其管理理念经得起历史沉淀和实践考验。和其他管理学著作不同的是,德鲁克的作品显得更人性化,更具有人文气。例如,再早些时候,大多数领导学方面的研究认为有效的管理者是天生的,并试图从管理者的素质角度出发,寻找有效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于常人的个性和特质。德鲁克就从行为学角度展开对现代领导者的研究,他认为,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在本书中,德鲁克还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管理者”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谁是管理者?是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德鲁克的回答是,现代组织中知识工作者数量日益增多,并且知识工作者的成果通常要与其他人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够产生效益,因而管理者的作用日益凸现。但是判断管理者的标准并不是下属的多少,而是其成果对公司的影响。于是,所谓“管理者”,是“那些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到有些知识工作者并非处于一个大企业或一个大机构的最高管理层,但是他却能实在地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