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财富的革命》(3)

为了使这个观点更具说服力,托夫勒事无巨细地将21世纪前后10多年时间中发生的大事作为素材、案例娓娓道来:东京地铁里邪教徒的毒气杀人、多利羊的克隆成功、对克林顿总统的弹劾、人类染色体组的破解、为避免计算机千年虫的发生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艾滋病、“非典”的肆虐、“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印度洋的海啸、亚洲金融风暴、网络产业的兴起、金融市场的暴跌和复苏、欧元的启用、飞涨的石油价格、接连不断的公司丑闻、美国财政和贸易的巨大赤字、中国的崛起……这些我们可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以及手机获得的信息被托夫勒一并打包,然后加以编辑整合,收归到“财富的革命”的主题之下。如同托夫勒对未来趋势的所有洞见是基于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事实上,他的不少理论也是出自某些思想线索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在书中,托夫勒对“知识社会”“知识资产”“知识工作者”等论题尤为关注,而这早在20世纪90年代,博依索特(M.Boisot)、彼得•德鲁克等人就曾提出并给予系统阐述;托夫勒创设的“消费生产者”(Prosumer)的概念(书中译为“产消合一者”)则是对斯蒂格勒(G.Stigler)和贝克尔(G.Beck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消费者—生产者”“劳动分工、协调分本与一般知识”问题的演化与改造;至于本书的核心词汇“财富”,托夫勒给出的定义是:它指任何财产,或是共有或是独有,并具有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用途”,它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安乐,还可以用于和其他形式的、能够提供安乐的财富来交换——这显然与贯穿了2000多年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的“幸福”“价值”“功利”“效用”遥相呼应。《财富的革命》正是基于这些思想脉络完成的,而且,托夫勒坚信,“(这些思想)一旦被我们领悟了,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周围正在迅猛发生的那些相互冲撞、似乎毫无意义的变化和冲突”。于是当更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危机和社会变迁而无所适从时,托夫勒却透过它,发现了更深层次的并与财富相关的三个基本原理(这也正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一是时间原理,也就是财富产生机制与财富本身的“失同步化”现象。按照托夫勒的解释,是由于“超高速发展仍在继续,由于时间正在变得非规则化,由于生产力与时间的联系越来越少,而每个时间的间隔都将比上一个时间间隔更有价值,由于人类能够测量、探索或控制越来越短的时间段和越来越长的时间段”。托夫勒的意思是说,掌握时间优势、最大化地利用时间将是决胜未来、创造财富的关键。二是空间原理,这个不难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财富的流动性越来越快,流动面越来越广,这使得地理空间概念变得可有可无,今后,“距离不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