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迪说,写作《觉醒的年代》是为了能帮助读者在这混乱的时代里找到出路,这与他早先的那本《个人与组织的未来》保持了同一主题。在《个人与组织的未来》中,汉迪指出,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剧变,组织一方面会变大,但同时也会变小;会变得更扁平、更有弹性,但也会更分散;个人的工作形态会趋于扁平、更有弹性;生活不再按照既定路线继续前进,将日趋非理性;人们必须主动促使事情发生,而非被动等待。“我们无需再等待未来,反而可以塑造未来。”汉迪在《个人与组织的未来》中,用26篇短文讨论了不确定年代的个人定位、组织蓝图与未来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建议。不过,汉迪后来也觉得他可能过于乐观了。他在《觉醒的年代》中序言中,承认了这一点:“……大体说来,我当时是抱持乐观的态度。从出书(指《个人与组织的未来》)到现在,社会的工作形态的确按照书中所描述的方向发生剧变。我原应对自己正确的预测感到骄傲才对,但却无此感受。因为,太多的组织与个人因剧变而手足无措。对许多人而言,人生是一场挣扎,是一个迷惑。”从《个人与组织的未来》中的“不确定”到《觉醒的年代》的“觉醒”,这实质上暗示了汉迪在认识上的转变。“回首过往,我发现原来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中,有那么多是来自于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而非正规的学习课程。但是要想从中学到东西,仅仅经历过这些事情还不够,还必须要对自己的经历加以思考。”汉迪的转变在于相对于理性建构,他更推崇经验主义。于是,在汉迪看来,管理除了是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而且后者更为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汉迪作为管理界的哲学家,他是亚里士多德式的追寻人生意义,也是大卫•休谟式的经验主义。对于这一点,《思想者:查尔斯•汉迪自传》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更为清晰的查尔斯•汉迪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