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觉醒的年代》(2)

;【英】查尔斯•汉迪:《个人与组织的未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定价:36.00元。

主题书评

查尔斯•汉迪:管理界的哲学家

查尔斯•汉迪在写作《思想者:查尔斯•汉迪自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他后来所写的很多作品,都极大地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同样研究组织和领导力,汉迪喜欢着眼于不确定的未来、变化的工作形态以及个人的终极意义。因此,“在新的世界中,哲学(或对事物意义的探索)便成为驱动经济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起更大的责任,没有任何组织能安排我们的一生,这一趋势迫使我们必须重新清理人生的优先顺序。”汉迪说,“在这种环境趋势下,将使每个人都变成哲学家。”哲学家的使命在于追问意义,寻思价值。特别是在这个动荡、剧烈变化的年代,我们身处的社会所遭遇的许多事情,远比我们所预期的要重大得多,而且很多令人困惑与苦恼。就像汉迪在《觉醒的年代》(又译为《空雨衣》)中罗列的种种“悖论”—我们知道的越多,反倒越迷惑;技术能力越强,反而越无力;我们虽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世界上某些地区的人们相互杀戮;我们虽粮食生产过剩,却无法喂养饿殍;我们虽然能解开银河的奥秘,却解不开自己的家庭难题。悖论既然解决不了,又无法回避,于是我们只能想方设法使悖论变得有意义,并善加利用以建立更美好的未来。基于此,如果一个人活得有意义,那比什么都来得重要。然而,事实是怎么样呢?汉迪不无怅然地感叹道:“人生总在看似该失败之处成功。命运是个悖论,捉弄我们的同时也安慰我们。”汉迪把当下人们遇到的悖论比喻为“空雨衣”。这来源于他的一次偶然所得。有一次,汉迪在明尼阿波利斯露天雕塑公园看到的一尊名为“无言”(WithoutWords)的雕塑。这座雕塑的主体是一件笔直挺立的青铜雨衣,里头空无一物。汉迪突然想到,这象征了身陷文明的森林,没有方向,彷徨无助,不知未来在哪里的现代人。这时,汉迪明显感到,人生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充当某部大机器的齿轮,终日疾转,不知目标所在。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眼前的挑战,应该是如何去管理现实中的悖论,以及如何将空雨衣填满。针对呈胶着状态的悖论生活,汉迪在《觉醒的年代》中提出了一些方法、理念,以指明未来的路边。像S型曲线、甜甜圈原理、中国式契约、双重公民身份、权力补贴、超越利润、自雇工作者、三叶草组织等。这些观点后来都成为了影响世界的核心观念,而汉迪也借此一举成为世界级的管理大师,与彼得•德鲁克一起被誉为大西洋两岸的管理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