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埃里克森在“人才”这个王国里流连长达 30年,他探究技能表现的方方面面,观察各种职业——护士、体操运动员、小提琴手、标枪选手、拼字选手、打字员、特种部队官员,并对这些职业技能加以研究。他没有观察髓鞘质(他是一名心理学家,不是神经学家。何况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还未出现),相反,他从一个同样重要的角度研究了技能学习过程:练习。具体来说就是,测量了练习的时间和特点。
埃里克森与该领域的同事们一起奠定了杰出的成就基础理论(这个理论收录在数本书中,最近收进了厚如圣经的《剑桥手册之专门技能与专家表现》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其核心原则就是一项统计数据:
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 10 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认为“刻意练习”和“精深练习”基本上是一回事。顺便提一句,埃里
克森对髓鞘质概念很感兴趣。
埃里克森表示:“我发现这种关联(髓鞘质和技能之间的)非常有趣。 ”
埃里克森同赫伯特 ·西蒙( Herbert Simon)、比尔 ·蔡斯( Bill Chase)等研究人员共同验证了诸如“十年法则”之类的标志性理论。那是一项有趣的发现,可追溯至 1899年。该法则认为,在任何领域(小提琴,数学,国际象棋等)要想获得世界级的专业能力大概需要 10多年时间专心致志地练习。象棋神童鲍比 ·菲舍尔( Bobby Fischer)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这一法则通常用来确定合适的启蒙时间:比如网球女运动员的体力顶峰在 17岁,所以她们应该从 7岁开始;男运动员的巅峰来得较晚,所以 9岁也行。但是 10年一万小时的法则含有更普遍的含义。它意味着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基本生理机制获得,并且进一步指出该生理机制有其生理极限,无人能幸免。
许多人相信,埃里克森的研究激发了尖锐的直觉上的异议: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年轻的莫扎特才华冠世,听一次就能抄写下整首乐曲,这是怎么回事呢?牛人们随手弹段钢琴或者拿起一个魔方,其表现就不是一般的厉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埃里克森和同事们都会拿出一堆客观的数字。《解读天才》(Genius Explained)一书中,塞特大学的迈克尔 ·豪( Michael Howe)博士估计,莫扎特在六岁生日之前,他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 3500个小时,这一点足以让他的音乐记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其掌握的技能。学者往往在专狭的领域见长,以明确的逻辑性为特征(钢琴和数学,相应的,还有即兴喜剧和小说写作)。此外,学者通常事先积累了大量的与该领域打交道的经验,例如在家听音乐等。研究表明,这种天才的真正特长在于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精深练习,甚至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他们在练习。
埃里克森总结道:“天才拥有的细胞类型,我们其他人也拥有。 ”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样一小撮儿人,天生拥有强烈的进步愿望 ——心理学家埃伦 ·温纳(Ellen Winner)称之为“大师的激情”。但是,这种自我驱动的精深练习者很少见,而且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明性。
如果你非要问自己的孩子是否拥有大师的激情,那么根据经验来说,答案肯定是“没有”。把埃里克森的研究与新的髓鞘质研究叠加在一起,就接近技能的通用理论了。我们试图用一个公式来表达:
精深练习 ×一万小时 =世界级技能
但是更有用的是,我们通过这个视角看清了天才理论的运作机制。一旦发现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之间隐藏着关联,我们就会开始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勃朗特姐妹和滑板男孩( Z-男孩)有什么共同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