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大秘技 (2)

随后德格鲁特做了一件聪明事,他不再根据真实的国际象棋比赛情况摆棋局,而是将棋子随意放置在棋盘上,重新测试。突然之间,高手们的优势不复存在。他们的得分不比其他棋手好多少;有一位高手甚至都比不上新手。优秀的棋手们并没有图像记忆能力;一旦这个游戏跟国际象棋无关,他们的才能就消失了。

德格鲁特继续解释,第一次测试中,高手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棋子,而是认出了棋谱。新手看到的是一个个打乱的字母似的棋子,而高手正把这些“字母”组成国际象棋语言中的词、句子和段落。而当棋子随意摆放时,高手们不知所措了——倒不是他们突然之间变笨了,而是他们的分组战略突然没了用武之地。哇塞效应消失了。国际象棋暴龙选手和普通棋手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大炮和玩具气枪的差别。这是组织的差别,是懂这种语言与不懂这种语言之间的差别。或者换种方式来说,是一位老资格的棒球迷(一眼就能看清整场比赛,跑垒员在三垒,两人已出局,第七局快结束了)和第一次看比赛的菜鸟(眯着眼瞧半天仍然一头雾水)之间的差别。技能包括辨识重要组成元素,并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框架的能力。心理学家们称这种组织能力为组块( chunking)。

秘技第一式:组块化

我们已经理解精深练习就是构建神经回路,并使之裹上绝缘体。但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怎么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呢?

精深练习有点像在一间不熟悉的黑屋子里摸索。起步很慢,常常会撞到家具;停下思考,再重新开始。动作缓慢,还有点痛苦。你在这个房间里摸索了一遍又一遍,犯了很多错误,每次都会更深入一点,在大脑中画出房间的地图,直到能够在里面无障碍地快速走动。

多数人在本能地进行这种练习。学习技能过程中放慢脚步,把它分解成一个个的元素,这种方法非常普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从家长和教练那里听到了不下上亿次,来来回回总是老调子“别急,一步一步来”。但是在访问人才温床之前,我不知道如此简单的一个策略竟然是如此有效。在我访问的人才温床里,这个策略被分成三步。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下面我们将一步步介绍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整体吸收指花时间观察或倾听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动作、挥杆击球,而且是以连贯的实体形式,基本上相当于在脑中把技能具象化。

“我们生来就在模仿中学习。 ”模仿可以是无意识中进行的。我在加州遇见了一位 岁的网球选手,名叫卡罗琳 ·谢,她是美国该年龄段排名最高的球手之一。谢参加了一场网球神童比赛,一切都很普通,除了她不用该年龄段球手惯常的双手反手击球,而是用单手反手击球,动作酷似天王费德勒。不只有点像,而是一模一样,还有费德勒的代表动作——如斗牛士般在结束时低头致意。

我问她怎么学会那种手法的。“我不知道,”她说, “我就是学会了。 ”我向她的教练请教:他也不知道。后来卡罗琳的母亲李平提到,她们家每个人都是费德勒的粉丝;观看了几乎所有他的比赛录像。特别是卡罗琳,一有空就看。可以说,年纪轻轻就看过几万次费德勒如何反手击球。看多了之后,无意识中她就领会了这个动作的精髓。 ①

另一个例子是雷 ·赖蒙堂( Lay LaMontagne),他是缅因州刘易斯顿一家鞋厂的工人。他 22岁那年突发奇想,认为自己应该做一名歌手兼作曲家。赖蒙堂没有接触过多少音乐方面的知识,也没有钱,于是他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学习方法:买回了数十盘唱片专辑,有斯蒂芬 ·斯蒂尔斯( Stephen Stills)、奥蒂斯 ·雷丁( Otis Redding)、艾尔 ·格林( Al Green)、伊塔 ·詹姆斯( Etta James)、雷 ·查尔斯

(Ray Charles),然后闭关练习。两年时间。每天他都花几个小时练习跟唱。朋友们以为他已经离开了小镇;邻居则以为他要不是疯了,要不就是把自己锁在了一个音乐时间机器里──一定意义上说,他确实将自己锁进了音乐时间机器。“我知道自己 唱得不对,就一遍又一遍地唱,喉咙一直是哑的。 ”赖蒙堂说,“我练了很久,终于知道了怎么用腹部唱歌。 ”年后,赖蒙堂的第一张专辑卖了近50万张。主要卖点就是他那充满感情的嗓音。《滚石》杂志评价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像是教堂里的赞美诗,而听众则误认为是奥蒂斯 ·雷丁和艾尔 ·格林的声音。大家都认同,赖蒙堂的声音得天独厚。但真正得天独厚的,也许是他塑造那种声线的练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