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冒牌哈佛 (4)

答案来自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小埃德温 ·艾尔伯 ·林克( Edwin Albert Link, Jr.)。他是纽约宾汉姆顿一位钢琴和风琴制造商的儿子,从小在父亲的工厂里帮工。林克一副瘦削的身材、鹰钩鼻,从不听别人的意见,天生喜欢动手修修补补。 16岁那年,他爱上了飞行,花 50美元上了悉尼 ·卓别林( Sydney Chaplin,就是那位电影明星的同母异父兄弟)的一堂课。林克后来回忆道,“那一个钟头里,比较好玩的是做了翻筋斗和自转这些特技动作,低空飞行时,我看到了地面上的所有东西。感谢上帝,我没有吐。但是一直到落地,我都没有碰到控制系统,一下都没有。我当时心想,‘这算哪门子教人飞行的方法。 ’”

林克对飞行的入迷有增无减。他开始出没于当地一些飞行杂技团,恳求他们传授飞行技能。林克的父亲不赞成他学习飞行,当他发现这件事情之后,二话没说就把年轻的林克从风琴工厂赶了出来。但是林克坚持自己的理想,后来还买了一架四座的赛斯纳飞机。一直以来,这位手工匠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改良飞行员培训方法的念头。 1927年,距第一次参加卓别林的飞行课程之后第 7年,林克开始动手了。他从风琴工厂借来了风箱和鼓风机,开始制造一个装置,比浴缸略微宽敞一点,里面集中了飞机上重要的操控按钮。这个装置的特点是,一对粗短弯卷的机翼,一条细小的机尾,一个仪表盘,还有一个电动马达,整个装置可以在飞行员的操控下滚动、倾斜和侧滑。如果操作失误,机头的一盏小灯就会亮起。林克为它起名“林克飞行训练器”,并广而告之:它能教会你进行普通飞行和仪表飞行——即在浓雾和暴风雪这种能见度极低的天气下,仅仅依靠仪表数据飞行。飞行员的受训时间比以往减半,而且所需的费用只是以往的一个零头。

如果说当时全世界都无视林克的训练器,那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人们看过之后,都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似乎他遇到的人对这个装置不感兴趣——军事学校不理他,私人飞行学校不睬他,甚至连飞行杂技团都嗤之以鼻。毕竟,用孩子的玩具怎么能学到飞行技能呢?最具权威性的美国专利局宣布,林克的训练器是一项“新颖的、有商业价值的娱乐器材”,所以它似乎命中注定成为一台游戏机。林克卖了 50台训练器给游乐园和投币游戏机场,只有两台真正用于培训:一台卖给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的海军飞机场,另一台租给纽瓦克的新泽西国民警卫队。至 20世纪 30年代早期,林克落魄到用卡车拖着一台训练器走街串巷,在各地的乡村游乐场叫卖, 25美分玩一次。

然而 1934年冬天,“航空信丑闻”事件发生了,一群航空队高级军官走投无路。凯西 ·琼斯( Casey Jones)是一名老牌飞行员,培训过许多陆军飞行员。他回想起林克的训练器,于是说服航空队军官们再考察一次。三月初,林克奉召从纽约科特兰的家中飞往纽瓦克,用租给国民警卫队的那台训练器做演示。当天乌云密布,不见天日,狂风大作还下起了瓢泼大雨。此刻,航空队指挥官们非常清楚在恶劣天气下飞行的可能后果。他们猜测,不管多么勇敢,技艺多么高超的飞行员,都不可能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飞行。正当他们打算离开机场之际,头顶云层里传来嗡嗡声,飞机正在平稳降落。林克驾驶的飞机就像幽灵一般出现在离跑道仅几英尺高的地方,轻轻触地后安全着陆,滑向那几位目瞪口呆的将军们。这个瘦削的家伙长得不像林白,但是飞得像他一样好,而且这一切竟然仅凭着仪表读数。林克继续介绍他的训练器。自有记载以来,书呆子第一次打破了军队传统,军官们理解了这个装置的潜力,订购了第一批林克训练器。七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急需把数千名毫无飞行经验的年轻人培养成飞行员,越快越好,同时保证安全。这时, 1万台林克训练器帮了大忙;直到战争结束,有 50万空中战士在这种仪器里训练了数百万个小时,他们亲昵地称之为“蓝盒子” ①。1947年,航空队独立成为美国空军,而林克继续为喷气式飞机、轰炸机设计模拟器,还为阿波罗计划设计了登月舱模拟器。

林克的训练器可以让飞行员的练习更加深入:停下,犹豫,犯错,并从中吸取经验。在林克训练器里坐上几小时,飞行员可以在操作面板上“起飞”、“降落”十几次。可以俯冲、失速,再调节恢复正常,可以在那个挑战自己能力极限的最佳位置上停留数小时,而在真正的飞机上是不可能冒这个险的。那些用林克训练器训练出来的航空队飞行员并非比那几个失事的飞行员更勇敢、更聪明,而前者只是有了一个精深练习的机会。

培训那些高危职业,诸如战斗机飞行员和宇航员,精深练习这个概念完全合情合理。而应用在其他技能训练上就变得更有意思了,比如那些巴西足球运动员。

巴西队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