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资源采购的思考:铁矿石博弈(5)

盼望涨价的集团利益

中国与境外矿山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一直是屡战屡败,但是国内的宣传是屡败屡战,其中的博弈不只是需要精神力量,更需要手段和想法,老是失败却不反思问题所在,只会永远失败。深层次地分析一下各个方面有什么问题没有,才有助于庙算。而具体到铁矿石谈判上,之所以每年都是越谈价越高,关键的一点是:国内钢铁和铁矿石相关各方都在铁矿石涨价中有直接或间接的收益,起码是不受损失。

之所以造成内鬼利益驱动的局面,还是因为行业的政策有问题,如果制定一项政策,不能让相关群体的主流利益与这项政策的目标一致,该政策肯定得不到很好的履行,或者履行的结果与当初设想的目标背道而驰。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恰当的体现方式。

中国加强铁矿石进口的垄断,制定政策强行把原来每家企业都可以很容易取得的进口资质,变成一个很难取得的资质,以为这样加强了垄断程度,就可以和西方竞争了,但是实际上中国还是有上百家铁矿石进口单位,没有办法与三大矿山竞争。而这些依靠政策获得进口垄断的单位,却也要给自己找到位置,他们要从力量更加薄弱的钢铁企业那里得到利益,结果导致矿石价格更高,因为本来是矿山直接卖矿给钢企,现在我们通过政策人为强行增加了中间环节,流通成本和渔利只能导致最终价格更高,这中间环节的体现就是长协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差别。

按照现行的铁矿石进口资质管理制度,全国只有112家企业可以进口铁矿石,当中包括70家钢铁企业。铁矿石的长期协议和现货价格存在获利空间,以至于倒卖矿石的利润可以远远超出销售成品的利润。就以出事的首钢中首国际矿业部来说,媒体找出了《首钢日报》以前的报道。报道称,2004年中首国际矿业部共经营进口铁矿石1333.6万吨,其中只有981.58万吨是供应给总公司。《首钢日报》当时的评价是,这不仅降低了首钢生产成本,而且在经营进口铁矿石中还实现了14043万元利润。央视《经济半小时》最新报道中,一名中型钢企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2008年7月的进口长协矿价格约为每吨700~800元,倒卖出去的现货价格竟然高达每吨1400元。

中国国内不断挤压出来的铁矿石差价空间,反而成为了国际垄断巨头的“肥肉”,所以力拓等境外矿石推出现货交易,也就是不再签署长协了:中国市场矿石现在是什么价格,它们就按照这个价格扣除运费卖给中国,随行就市。中国想要禁止现货只买长协矿,却没有办法管制,这给中国非常巨大的压力。说到底,苦酒是中国自己酿下的,我们自己搞出来了一个长协与现货的价,结果成为了人家的大把柄。

政策出台都有良好的意愿,但为什么造成了更加被动的局面呢?从铁矿石谈判各方利益取向和关系入手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端倪。

首先,外国矿山当然希望涨价;而中国的矿山也希望涨价多赚钱;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因为拥有大量的库存和在制品、原材料等等,铁矿石涨价对它们也有非常的好处;再看铁矿石的进口商,从他们早先囤积居奇将大量铁矿石压港就可以知道,他们当然也希望涨价;最后看小钢厂,小钢厂也拥有不少存货,虽然它们反对大厂和进口商联合炒作铁矿,但是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可以转嫁到成品价格里,铁矿石涨价给全社会一个钢铁涨价的预期,钢厂的日子就好过了,所以也不会特别强烈地反对铁矿石涨价。

核心的大钢厂都可以在铁矿石涨价中得利,钢协实际上是他们的代表;而商务部则是贸易商的代表。中国的进出口公司在加入中国WTO前垄断中国的外贸,结果成为了暴利机构,想一下当初外贸部门的油水有多肥就知道了。但是入世以后,中国外贸不需要进出口公司代理了,它们的日子怎么过?这些公司可都是商务部的“亲儿子”,铁矿石的代理制、资质和炒作又为这些单位创造了巨大的好处。这些利益代表机构的立场,当然与它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取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