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独特的人,独特的思想(1)

序言:独特的人,独特的思想

十几亿人的大国,独特的人、独特的行动、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战略,弥足珍贵。遂,中国不可能遗忘孔子,他是一个行走在路上的思想者,毫无后辈儒生纸上谈兵的踪迹;中国也不可能离开毛泽东,他不断革命,推崇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给因循守旧的文化和国民留下了创新的种子;同样,中国也不可能否定邓小平,在一个热衷于先搞清是非、辨明对错的环境里,他在吃住行上实事求是,创造了世界工厂的中国。

独特,谈起来不易,做起来更难。170年前被西方人打败后,我们习惯了跟随西风,人家说现代化,我们也就提现代化;人家变成了信息时代,我们也就大唱信息论;人家冒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我们也就一片“后学”。习惯了大一统文明的中国人,几乎不费思量就习惯了全球化的氛围。正是后者,让我们在这波全球化浪潮中至少成为表面上的最大赢家。世界工厂的中国一夜间出现,出乎全球化制造者的意料,中国威胁论来了,而且可以肯定它将来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君不见,这波世界金融风暴乍起,贸易战、货币战、气候战的矛头向着中国聚集?这样说,一些人不喜欢,怀疑是斗争思维、阴谋论,他们认为中国的问题,主要在国内,尤其是在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发展、政治改革将是中国下一步的重头。

外还是里?其实,外和里都要兼顾,套句行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抛开意识形态的迷雾,未来中国至为关键的地方在哪里?独特者站了出来,张捷;独特的思考与战略浮现出来:《资源角逐——世界资源版图争夺战》、《霸权博弈——独立视角透视全球幕后体系》。

《资源角逐》第一节“非洲买矿记”,曾经以《为何我们有钱却难买战略资源——中国商人在非洲的买矿经历与反思》之名发表在我主编的《绿叶》2009年第3期。曾主编过《战略与管理》、《中国与世界观察》的我,有幸相遇或新识了一批专家、学人,如何选择或判别恰当的作者?世界视野、中国利益、专业基础上的战略思维,这就是理想的标准。据此,十多年前结交了北大国关学院的潘维教授,他的“民主迷信”与“法治中国”乃众声喧哗中的一丝清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们开始了合作,此后他的“农民与市场”、“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国模式”理论持续地给我支持与冲击。他主持的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有两本不错的内刊——《研究报告》、《观察与交流》。2009年春天,我从《观察与交流》发现了奇文《非洲买矿记》。“经济快速发展而资源紧缺,随着外汇储备剧增,中国社会充塞着投资海外开发资源的冲动。有钱就什么都可以买到?中国商人非洲买矿失利,深刻体验了中国软硬实力缺陷之痛。没有自己的法律研究、专家队伍,不了解矿业和市场的规则,有钱也只是被骗的份;没有国家军力做后盾,中国人的海外安全得不到保障,又怎么买;以国企出面,遭遇的是国际干涉和政治问题。有钱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中国国力的扩张绝非简单的经济增长。”这是我在《绿叶》上对是文做的摘要。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将老百姓的话题、媒介的议题、学者的课题、官方的政题融为一体的好选题、好文章、好作者。张捷出现了,《买矿记》出现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国家环保部、北大、清华……一系列的关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