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资源采购的思考:铁矿石博弈(1)

1.中国资源采购的思考:铁矿石博弈

力拓毁约的博弈与反思

继2008年1月出资140亿美元入股力拓之后,中国铝业集团于2009年2月出资195亿美元再次入股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但是第二次入股份投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①。尘埃落定之后,各种猜测浮上水面,中铝入股失败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我们应当吸取哪些经验,是需要国人反思的,事后诸葛亮也是要当的,不能死了也不明白。

中铝第二次入股力拓的实际意义非常重大。虽然中铝第一次入股力拓账面大亏②,但是当时谁能想到次贷危机以及后续的危机蔓延呢,所以不应当问责。由于有第一次的投入,才有再次增持的机会,这次中铝如果入股成功,将取得董事席位,可以知道世界矿业的核心信息,西方矿业巨头的垄断密谋是需要董事会讨论的,虽然非执行董事的权力有限,但肯定也能知道很多内幕,矿业核心信息实际上就被中国所掌握。如果当初中铝的投资产生浮亏就问责不断,后续的投资有谁敢干?从中铝第二次投资力拓时遭遇澳大利亚政府的严格审查,就可以知道中铝的初次投资到底是对谁有利①。

中铝能够有机会再次入股力拓除了因为有第一次的入股投资作为铺垫,另外的原因是力拓自身的问题,力拓对于市场的估计过于乐观,扩张无度导致在经济危机中资金流极其紧张,同时澳元贬值加重了力拓的偿债压力②,此时力拓还面临必和必拓的收购威胁,在这个背景下让中铝入股,一方面是为获得资金,另一方面是为抵御必和必拓的收购。中铝背后的中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坚决反对力拓与必和必拓两家合并,因此即使面对必和必拓的诱人恶意收购条件,股东会上也会投票反对。

中铝再次入股力拓,首先会遭到必和必拓的反对,中铝入股力拓对于必和必拓是威胁。这次力拓毁约,与必和必拓也有极大的关系,必和必拓放弃了收购的计划,而改为向力拓提供资金和与之建立合资铁矿,必和必拓开出的条件对于力拓是非常有诱惑力的,而必和必拓能够这般让步,背后也是中铝入股的压力所致,我们是帮了人家做桥!这次事件的另外一个教训就是违约金过于低廉。

而力拓之所以毁约,还因为有隐性的力量在反对中铝入股。首先就是澳大利亚政府,从澳大利亚政府有意延长了中铝入股的反垄断审查来看,澳大利亚政府是反对中铝入股力拓的,但是从最后的结果看,力拓撕毁协议完全成了“商业行为”,中国在外交上就不好说什么了。

中国国内也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对于中铝入股力拓,中国国内各方的态度是很复杂的,甚至有人质疑中铝的投资,因为当初达成入股协议的价格与力拓的股价有很大溢价。

中国的国有企业体制也成为境外各方反对中铝入股力拓的口实:中国的主要钢铁企业都属于国有,控制人是国资委,而中铝也是国有企业,控制人也是国资委。在西方的准则里,它们是属于同一控制人,有关交易应当算作关联交易,中国从来不这样处理。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澳方就找到了审核中铝与中国钢企关联交易的理由,以此来阻碍中铝入股力拓。反观西方,虽然企业都是民营,但是FBI问他情报,他能够不说实话吗?企业一样为政府所用。而西方的企业从国家情报部门获得情报,政府帮助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你能够追问他们企业的情报来源吗?所以这就是游戏规则造成的劣势了,谁叫你不能制定规则呢!

真正导致中铝入股力拓失败的幕后推手,应当是日本的钢铁企业,中铝如果入股力拓成功,中国就会得到铁矿的相应发言权和信息,这是日本所不能接受的,虽然两拓的合作加剧了垄断,但是日本已经在海外投资了大量的矿山,同时矿石价格的高企对于中日是同等的压力,不改变中日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而中国如果取得矿产的权益则直接威胁日本。因此日本所采取的行动就是抢先与矿山达成了今年的长协,价格大大地高于预期,导致力拓的股价大涨,使得中铝投资方案的优势全无,直接导致了力拓毁约,并且把毁约包装成看似只有商业背景,完全是“企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