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碳排放”的博弈
“碳排放”博弈升级
“碳排放”(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提出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造成重大威胁,因此需要限制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简称为限制碳排放。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国际社会在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被认为是冷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之后国际社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要求“附件一”所包括的30多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2008~2012年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以上。在得到占发达国家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55%以上的缔约发达国家批准后,《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集合了30多名气候专家的“全球碳计划组织”(GCP)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发表报告说,全球2008年因为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87亿吨,较2007年增加了2%,若是同2000年相比,则激增了29%;比起《京都议定书》定下的减排基准年1990年,更是大幅度上升了41%。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于2009年12月在丹麦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与美国成为会议焦点。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到2020年将比2005年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这被认为是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个重大贡献。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同时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几乎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美国到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17%,到2050年下降83%。中美分别宣布温家宝和奥巴马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为了推动哥本哈根会议的进程,避免成为减排“罪人”,在这次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其他国家也先后承诺减排指标。如挪威承诺2020年比1990年减排40%,欧盟则宣布减排20%~30%,日本和俄罗斯均表示减排25%。日前,印度、南非、巴西等多个发展中国家也在就减排问题进行磋商。巴西已承诺碳减排目标,印度和南非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也感受到莫大的“压力”。
目前我国一年60多亿吨的“碳排放”位居全球第一,而如果不采取较大的力度进行控制,我国的“碳排放”峰值将上升到100亿吨,那就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碳排放”中的占比将从1/5上升到1/4。所以世界把“碳排放”问题的矛头对准了中国,“碳排放”问题中针对中国的博弈在不断升级。
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处境非常不利,因为中国碳排放的总量世界第一,而且人均碳排放量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不利地位,这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条件不同:比如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国家拥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和发达的核技术;印度的气候情况决定其供暖耗费很小;而巴西等国家由于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固碳,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此中国被国际的竞争对手所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