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向世界之难:政治智慧的落差(7)

中国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差距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此次非洲之行中得到了体现。对于非洲,书中和网络上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差距太大了,所有的图书、所有能够找到的资料,都不及亲历非洲所带来的深刻感受和了解。同时在与非洲酋长交流了以后,也激发了我对于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思考——中国将来的道路在哪里?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必然需要美国等霸主犯了重大错误才有可能,那样的历史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在自有的资源层面,地大物不博,人均资源很少,将来的前途不容乐观,在上有强国下有资源垄断寡头的世界,中国怎样持续发展?专家们纸上谈兵一厢情愿式的开发非洲的设想,实践起来无从下手,并且成为了他人在非洲攻击我们的口实。相比闷声发大财的日本,我们更要自我反思一下。

非洲大陆不是处女地而是世界博弈的棋盘,世界各方势力在非洲已经为资源博弈了几百年,博弈的各方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积累的顶尖高手,即使是非洲原始部族的酋长们,也是这场博弈的顶尖高手之一。中国当年援助非洲,最多算是开始在非洲这个棋局上落下了中国的第一颗棋子,现在的非洲战略应当是中国继续落子而已。

中国要从非洲利益棋局的旁观者变成一个博弈者,但是中国的博弈水平却非常的低下。首先,非洲的博弈规则是西方列强制定的,中国还没有打破规则和自己制定规则的能力,中国只能学习和利用这些规则,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事情还是应当少做一些,尽可能地向这些规则靠拢。再者,中国对于非洲的国际博弈没有太多历史经验——胜负有实力的问题,也有博弈水平的问题。就如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考证的,天朝对于列强从极度自大变为极度自卑,英夷本来奢望的治外法权是清朝主动送出去的,而且对于协定关税,清朝谈判官员也是自以为赚了便宜;相比当时的军事失败,外交的失败更加惨痛,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根本不懂规则。反观中国的邻国们,在侍奉天朝过程中还积累了不少的外交历史智慧,日本明治维新后之所以能崛起,外交上成功地斡旋列强功不可没。外交博弈的心智,是没有国家和书籍能够传授给你的,需要有学习的环境以及在不断的失败中积累。

中国与非洲交往在历史上更加注重的是政治不是经济,更多的是在非洲为中国争取国际政治的支持,让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等各种组织中支持中国,并且要承认一个中国。非洲的酋长们确定也积极支持中国,其目的除了从中国获取经济利益外,还有一点就是出于保持国际制衡的考虑。对于非洲的经济,尤其是其经济政策和治国思想,中国的专家学者往往不屑一顾,不要说是研究了,连细看和听完的耐心都没有。中国对于非洲的重视尤其是经济层面上的重视一直不足,我们的有关机构、有关人员去欧美是淘金,去非洲则是流放,使得到非洲的人才有限,有经济头脑和背景的就更少。我们对于非洲实际上是不了解的,我们援助了非洲,但是我们没有进入非洲。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渗透,则是无孔不入,也就可以无所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