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中国的如意算盘
“碳排放”争议的背后,带有遏制中国的战略背景。在现有能源中,天然气最清洁,石油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较多,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而恰恰中国七成以上的能源来源于煤。相比之下,法国70%的电力是核电,美国1/3的电力是天然气发电。如果中国接受了既有水平上的“碳减排”限额,就相当于设定了煤炭产量上限、火电以及发电设备产量上限等。
另外中国国内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在“碳排放”限额的压力下,钢铁、化工产业的成本也将大幅度上升。而发达国家早已经过了建设期,钢的需求量少,而且钢的保有量多,可以回收大量废钢利用电炉炼钢。中国的钢需求量极大,但人均保有量较少,主要只能用铁矿石炼铁水炼钢,需要使用焦炭,二氧化碳排放无法减少。目前中国的人均电力消耗只有2149度,不及韩国的30%,假设到2025年,中国人均耗电量达到韩国水平,如果用煤炭发电,碳排放量仅此一项就增加70亿吨。即便新能源得到迅猛发展,减排了20亿吨,碳排放量仍然会多增50亿吨,从而使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从目前的57亿吨增长到107亿吨。
可能有人想到了发展新能源产业,但是一般认为,以现有的电网技术,类似风电、太阳能发电这类不稳定电源不能超过电网总容量的15%,否则会造成电压不稳定,电网承受不了。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接受碳减排限额,电力方面应用新能源最多减排8.55亿吨二氧化碳。又有人会想到利用核电,但是要知道核燃料交易是受限制的,中国的铀矿不多,如果中国大量建设了核电站,谁会卖给我们铀呢?能够买多少呢?
背景资料
据WISE(WorldInformationServiceonEnergy)资料,截至2005年1月1日,世界已知常规铀可靠资源回收成本≤130美元/千克铀的可回收资源量约329.67万吨。其中回收成本≤40美元/千克铀资源量约194.74万吨;回收成本≤80美元/千克铀资源量约264.33万吨。世界铀储量第一的澳大利亚回收成本≤130美元/千克铀的可回收资源量约74.7万吨,其中回收成本≤80美元/千克铀资源量约71.4万吨。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排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美国、南非、纳米比亚、尼日尔、巴西、俄罗斯、乌兹别克等国之后居世界第10位左右,具备当前市场开采价值的不足10万吨储量,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矿床规模以中小为主(占总储量的60%以上)。矿石品位偏低,通常有磷、硫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产与之共生或伴生。
另外有资料表明,澳大利亚储量为64.6万吨,占41%;加拿大为26.5万吨,占17%;哈萨克斯坦为23.2万吨,占15%;南非为11.8万吨,占8%,这4个国家就占了世界铀储藏量的80%以上。另外盛产铀的国家还有巴西、乌克兰等。(引自:核电,拿什么来维持?《科技日报》2006/04/01)
所以中国的核电和新能源开发量短期内都是有限的,还要看他人脸色。中国储量占据优势的能源就是煤炭,一旦实施“碳排放”限额,新建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将必须去国际市场购买排放权。按照现有的CDM机制推算,考虑到中国的购买量会达到约50亿吨/年,乐观估计每吨排放权售30欧元,中国企业每年必须缴纳1500亿欧元的排放费。实际上中国的购买量太过于巨大,每吨二氧化碳的价格可能会被炒到100欧元,从而导致中国每年必须缴纳5000亿欧元的排放费。这1500亿~5000亿欧元的排放费是无法抵消的,只能转移到消费者头上。此外,上述计算还不包括汽车用油的碳排放费,中国今年的汽车销售量超过美国达到1200万辆,我们知道汽车烧一箱油会产生200~300公斤的碳排放,四箱油就是一吨,汽车的碳排放量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