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市场发展才是最后的强者
深圳,1993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5年,“下海经商”的浪潮在这个曾经的小渔村演绎了无数的成功。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淘金梦”,期待一个暴富的机会,无限活力中也蕴含着浮躁和泡沫。对当时经济条件较好的国营单位来说,在改革过程中同样获得较快的发展,很少有人轻易离开单位。但是陈志列作为单位重点培养的“第三梯队”,在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到深圳这个天堂追逐自己的梦想。
不过和别人稍有不同的是,陈志列成立研祥公司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财富。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陈志列说:“当时的中国特种计算机市场基本上被境外客商霸占,他们利用自己先行优势,获取超额利润,这让我很不服气。我们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无论知识储备还是智力条件一点也不逊色,为什么要吃这个亏呢?我们自己做肯定能行,至少我不会让你们赚的那么多那么狠。”或许就是因为这么个简单的、执着的念头,成为后来研祥经过历次的战略调整,都能紧紧抓住市场主动与时代脉搏,终于成为国内第一的根本原因。
当时成立公司的时候,只有不到20个人,在2008年的财年年会结束后,回到家中的陈志列感慨万千,翻开珍藏的1993年的员工花名册,很多曾经熟悉的名字连同后面的传呼机号码一样,已不再有联系,但还有那么几个人,伴随着研祥一路成长,见证了研祥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辉煌的诞生与精彩延续。
如今负责研祥香港H股和国内A股事务的小张,是研祥最早的员工之一,在对公司10年以上老员工培训时,他曾无限感慨:
“当初怀着淘金的梦想来到深圳,进入研祥,后来没想到会把这个工作真正当成事业来做。一晃16年过去了,记得当初公司就在那么点大的地方做代理,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工厂,再后来我们自己能研发产品,很快就打败了中国台湾人、欧洲人、美国人,成了国内第一,接着香港上市,成为世界前三。一切都和梦一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公司的大方向一定要对,90年代的时候和我们差不多规模的公司非常多,而如今只有研祥博得了今天这个地位,男要入对行,女要嫁对郎,公司要找对方向,这就是我16年来最大的收获。”
回忆起研祥历次大的飞跃,如今负责集团行业市场开拓及行业系统产品研发的副总裁李梅最有发言权。她说让她感受最大的一次就是1996年左右,她正在北京开会,突然陈志列给她打电话让她早点赶回深圳,探讨一下公司投资自己研发产品的事情。从对陈志列的一贯理解中,李梅知道这件事基本上应该是定下来了,陈志列轻易不做决定,如果做了决定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很难更改的。但李梅还是感到不解,因为这个时候的研祥,做代理销售的经验非常丰富,在众多国内对手中是最有实力的,公司的利润也非常可观。从那时来看,这种势头再维持个三五年没有任何问题,放着大把的钱不赚,去干自主研发这么有风险的事,李梅还是很有疑问。回到深圳后,经过激烈的探讨,李梅也被说服。3年后,中国大陆特种计算机市场的价格因为研祥的存在,而被至少压低了30%左右,研祥的产品在成为中国各骨干行业国产化进程中首选品牌的同时,还被特种计算机行业的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特种之光”,因为研祥的存在,外国企业及台商的高价暴利时代已经彻底结束。当李梅看到公司收获到那么多荣誉时,她才发现原来做企业并不只是赚钱的时候才快乐。成为民族品牌骄傲的那种感觉让她深深体会到,公司当时的抉择不仅是出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还出于当初下海时对自己的承诺,就是为中国人争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