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祥的发展历程深深谙合了这一点,尤其是研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走到今天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位置,其成功的经验更是值得借鉴。相较于国有企业的政府支持力度、资源垄断地位,相较于外资企业深厚的历史、充裕的资金和成熟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的劣势非常明显,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像研祥这样的企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含金量。研祥在一开始就紧盯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特种计算机这个行业,由于涵盖交通、电信、金融、医疗、电力、环保、制造等等几乎所有的行业,研祥在发展初期没有全力铺开,只是针对某几个行业,做成这个行业中最好的,尤其是技术上。下面的简单历程或许能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1998年,研祥成为国内同行业首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
2002年,研祥与Intel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有核心技术与Intel同步,是国内同行业内唯一一家;
2003年,研祥成功研发出“祥龙Ⅰ号”CPU,是国内同行业内唯一一家;
2003年, 研祥在香港成功上市,也是国内同行业内唯一一家;
2006年,研祥主导并起草了我国《微型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国家标准草案,由企业主导制定国家标准,意味着研祥作为国内行业领军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2007年,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特种计算机研发基地 研祥科技大厦正式投入使用;
2007年,研祥研发的“天傲2007”在全球首推,是全球技术最先进的,拥有绝对的自主定价权,“定价权,中国造”就是这么来的。
通过这段成长之路,可以看出研祥一直在最前沿的技术领域寻求突破,这应该说是研祥发展到今天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特种计算机这个行业代表了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落后地区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国外的技术壁垒,壁垒的突破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不会有人把核心技术白白地送给你,只能靠自己努力;不过,突破壁垒后的回报更是长远的,研祥在对自己产品的介绍中,对其所有的产品都是自主研发、所有专利都归自己所有深为自豪,也当然值得自豪。
万里长城的建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当前这种条件下,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应该说还存在着差距。未来会怎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展,中国制造的确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企业真正面对。现在中国制造在国际上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也是2007年“经济年度人物”寻找中国制造的脊梁的意义。也是寻找一直为中国制造的高品质不断努力的企业原因也在。研祥能被选中,这是对研祥人成绩的肯定。作为陈志列个人,能获得这么大的荣誉当然值得祝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应该说还有一些惭愧。在当前中国经济现状下,中国企业家所做的创新实在太少了。研祥之所以从默默无闻到获得殊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祥在技术创新上做出了一些贡献。不过从实际情况看,过去研祥只在特种计算机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对广大民众来说,显得陌生了点。假如中国有更多的企业做得像研祥这样,甚至做得更好,而宣传力度又很大的话,那他们得奖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不管是哪行哪业,这类企业越多,那么创新奖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作为陈志列个人得奖的概率是小了,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来说,却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