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的市场导向会过分依赖客户,形成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同样的客户也有不同的需求,这样造成产品的多样化,而这个多样化,仅仅表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而不是产品本身技术性能和参数的提高。如果转变思维,从完全听从客户要求到引导客户使用产品,减少重复的、低级的工作,集中精力针对行业的发展研发出高尖端技术的产品或者差异化的产品,公司将脱颖而出,走向另一个高速发展的道路。
技术导向,研制出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新颖、市场缺少,就会有卖点,就会产生更高的附加值。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最新技术引导人们的消费或者引起产业的变革,甚至可以推动市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IT产业是更加明显的技术导向型行业,有报告指出属于“厂商新技术驱动的产业”,每一次的升级,都让用户不得不追赶,生怕落后。但技术导向建立在市场需求和发展的基础上,技术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否则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技术导向加市场导向,使研祥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让客户知道研祥产品的优点,知道选择研祥是为了什么。
陈志列曾在他的信箱中告诫员工:学点技术。他说:2006年公司“春晚”上有个工厂出演的小品,讲的是两个年轻人约会谈恋爱未成,最后小伙子感叹了一句 还是回去学点技术吧,意思是可以提高收入,也就提高了谈恋爱的成功率吧!
研祥的销售团队中的很多人,刚开始对技术还是存在着一些轻视的思想,包括“技术支持会装机就入行了”、“业务人员腿勤就行,学什么专业无所谓”等等。《非经典管理》一书中说:“不许踩刹车,只许打左方向盘,然后再打右方向盘。”意思是只要车往前开,偏左点不怕,再校右一点就可以了。陈志列在文章中说:“研祥的客户大多是学技术出身,他们使用我们的产品大多是做成某项系统后再以终端产品形式出售的;我们的产品是中间产品,要和客户的板卡、应用软件甚至机箱做紧密联接;对客户的技术需求不能真正把握,可能会导致R&D部门开发出客户真正使用的机器的命中率大大降低!”业务体系学点技术,总比不学的好,不必贪大求全,不必非要赶超R&D人员,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客服人员、从客户、从比自己懂得多一点的同事那里学。
三、专业主义的一贯追求
仔细了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崛起的过程,发现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向外扩张”,一致将视野对外,关注本国之外的地球上其他角落。像俄罗斯、日本等国甚至派出了国家领导人为首的团队到其他列强进行学习求经。没有一个国家不是通过不断提高内部治理来实现的。荷兰扩张的同时,国内充满了各种矛盾;法国在扩张之前,各民族间还没有“国家”共识,而他们对外扩张的政策并没有因此在执行上打折扣,也没有因此而失败,同样走上了强国之路。研祥不做中国的土皇帝,不能只看到国内的市场,因为国内市场有局限性。
这些国家崛起的背后,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依赖强大的经济力量在背后支撑,典型例子就是美国。在美国崛起之前,WTO是没有的,“软件版权”一词也是没有的,之前的软件相互拷贝是一种友好的交流方式。通过军事力量的保障,制订一些对后来者不利的经济规则,设置一些门槛,迫使其他军事弱国就范,这就是美国经济腾飞之道。小到一个公司而言,技术就是一个公司的军事力量,依赖技术的先进性,通过制订一些标准、登记一些专利从而限制打压竞争对手。说起技术,大多数人就理所当然地想到是技术部门的事,其实不然,不仅是研发,在生产、销售、客服、策划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才能全方位地取得技术优势。一套独特的加工工艺可以申请专利,一个好的策划案可以申请专利,一种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制订成标准。现在公司的专利就只局限在研发部门,这亟待改变。有经济保障,有扩张政策,国家就能崛起;有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有发展的战略和战术,公司才能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