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二次创业的辩论
2007年,研祥集团在深圳盖起一座大楼,这座楼是亚洲工业控制领域最大的研发中心。这一年可以说是研祥的一个转折点,研祥集团提出二次创业,要国际化。因为,研祥在中国市场已经是老大了,研祥想要做全球的老大。只在中国,根本做不到世界冠军。
可见,研祥集团提出二次创业,并不是贸然的行为。一次,在对公司里工作五年以上的老员工的培训中,专门设置了一场辩论赛,辩论的主题就是研祥要不要把“规模”、“社会大众知名度”和“海外市场”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在公司的三大关键词“规模”、“社会大众知名度”和“海外市场”中,最没有异议的就是社会大众知名度,而大家对全面扩张海外市场也是很赞同,只是在具体的时机和方式上略有差异,大家争论的焦点就是“规模”,因为很多企业盲目扩张的后果大家都很清楚,而且研祥这么多年来以“净利”为发展方向,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到底应不应该由“净利”转向“规模”,是整个集团考虑的重点。
因此辩论赛共设置了三轮,从小组赛到最后决赛的题目都是对“规模”的讨论,正方的观点是要发展规模,反方的观点是不要发展规模。通过辩论是想把公司新的战略说得更清楚,把公司的意图更清楚地传递给公司骨干员工,因为反方可以提很多问题出来。特别是给陈志列的题目,第一次是正方,第二次是反方,决赛又是正方。辩论时的那些问题都很尖锐,陈志列正方、反方都当了,大家都能听到他的观点与想法,评委的评分都很公正。参加辩论的共有32人,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里有财务、销售、研发等不同岗位的人员,且都是老员工。因为里面各种技能的都有,理解问题的角度及出发点不一样,因此跟陈志列的辩论也很激烈。通过辩论,很多人原来对“规模”没有接受的,通过辩论也清楚了。
在辩论中,大家提出了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说计算成本的增加,算增加1000人的平均工资和其他的费用,一年要增加多少的成本;按照现有的规模目标和这样的增长比例,10年后达到全球第一是否可行?包括每年要增加多少营业额,营业额哪里来,各类投入的计算都是很细致的。陈志列本人通过辩论也把一些自己没有想清楚的东西想清楚了,后来公司认为这个环节太重要了,一些细节的东西都是通过辩论被提出来的,以后董事会才能更详细地去想,到底要投入多少,投入什么东西。比如研发项目要增加多少,一年100个还是200个,一个项目要花多少钱,战略执行更加明确。后来通过推算,如果按照现在的增长比例,2017年达到全球特种计算机行业的第一位,并不困难。
二、三个关键词
为了向全体员工更详尽、清晰地说明公司未来的三个关键词,陈志列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公司的内部刊物《研祥E族》上,全文如下:
过去的14年,研祥一直以年度考核为主要管理框架。而今天,需要研祥全体关注和聚焦力量的目标,至少要持续两年才能有大成效,3年内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不需要更换其他的战略。酝酿了许久,贯穿3年不变的研祥所有工作的三个重点就是:规模、社会大众知名度和海外市场。这三者其实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