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是个宏大的表述,万涓成水汇成大河,背后是无数个中国企业进行的中国制造。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中国的企业在这期间获得巨大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如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拥有巨大的经济能量。在当今的中国经济格局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分天下,他们之间的吸收、融合和竞争也促使他们逐渐成长,博弈的最终现实是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大幅度提高,很多企业已经逐渐朝跨国企业靠拢。中国也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国门的开放和国际跨国企业的进入,很多国内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一点在民营企业身上尤为明显,剩下的企业无论从品牌知名度还是管理水平上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他们逐渐在国际上塑造了一个中国制造的形象。
我国的企业整体水平相较国际发达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声誉的提高。很多中国人在国外旅游、参加会议或者去购物中心时,有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有相当多的外国人,认为中国制造就是那些价格低廉、简单模仿、品位不高的产品,这是一个令人难堪的事实。如果在老外的眼里,中国制造是便宜的代名词,这不应该是中国制造发展的方向。如何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个卓越的中国制造形象,是当前的重要问题。对中国企业来说,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人们一提到中国制造,都交口称赞,那么中国制造算是真正在世界上站住了脚,中国制造作为一个国家品牌才算真正确立。不管是研祥从事的特种计算机制造这种最尖端的前沿技术行业,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加工制造,都具有了让世界人认可的相同特点,像德国产品的结实可靠、瑞士产品的精密优雅那样,这才是中国制造的未来方向。
三、中国制造何去何从
中国企业的现状和环境不能说已经到了一个很理想的境地,改革开放才30年,要补的课还很多,企业化的进程还在进行中。加上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还有不少障碍,商业活动的自由参与程度还需进一步放开。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在发展时并没有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板。如果照搬国外,结果并不一定美满,很多企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方向制定还是制度管理,大多数的时候要靠自己慢慢探索,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薄弱,是制约中国制造取得更大成就的瓶颈。不过,无论是从大环境还是从单个企业的发展上,中国制造的未来还是相当值得期待的,很多企业已经交出了一些出色的答卷。多年来,很多外资企业陆续进入中国,而很多中国本土的优秀企业也逐渐走向世界,当中国有一大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时,中国制造的国际声望肯定会水涨船高。
不过,这类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压力显然更大,如何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让消费者记住这个公司、记住这个品牌,是企业领袖无时无刻不在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其实无论哪个行业,比拼到最后就是比品质、比服务,现在规避的以后迟早还会碰到,所以没有什么捷径,真正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这是铁律。当然,任何事都有方法,都有轻重缓急,在综合实力还无法做到齐头并进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是非常有必要的,先集中力量占据一个制高点,然后以这个制高点为基础,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影响上,都有了一个储备,再逐渐扩大范围,由一个箭头变成双翼齐飞,再变成万箭齐发,最后所有事情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