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高勤荣的讲述,王利芬内心的冲击,不亚于任何一个人。正式接到采访任务是1998年9月11日,她和编导徐涛,摄像栗严、李季,录音呼和一行五人正式开始拍摄、采访。在这之前的9月,《新闻调查》编导徐涛和策划刘山鹰已经赶赴运城做节目的前期调查。徐涛回来后说:“当地官员有一整套对付新闻记者的绝妙方法,并且屡试不爽。面对我们两个不速之客,他们一会儿白脸一会儿红脸,企图吓退两个‘毛头记者’(官员原话)。”
一向胆大、好胜的王利芬就是不信这个邪,走之前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腐败工程调查清楚。然而,到达以后,正如徐涛说的那样,他们的采访受到了特殊的“关照”:住处对面住的就是当地电视台的人。为了避开他们,摄制组凌晨四五点就出门,但是发现依然被跟踪:有的人“明跟”,有的车则“暗跟”,摄制组的一切行踪都在对方监控之下。有几次摄制组试图把“尾巴”甩掉,但终究是“人家的地面”,几次努力终未奏效。
新西兰华人社区,留学生交流中心?虽然困难重重,然而,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在调查的路上,王利芬亲眼目睹了渗灌腐败,所到之处,尤其是公路两边的渗灌池,几乎没有一个能派上用场的。有的渗灌池中间在虚土上垒了个架子,底部也没有做防渗处理;有的渗灌池里杂草丛生,还长了果树、向日葵什么的;有的渗灌池安了上水管,可那管子是插在土里的,一拔就起来,管口还塞了木桩,怎么蓄水?纯属弄虚作假!更有邪的,很多池子根本没有出水管,就是个摆设,公路边上还居然有“半弧形”渗灌池,远看像池,近看却缺一半。
在事实面前,政府官员置若罔闻,王利芬就只能通过自己的采访和镜头向人们展现事实的真相。首先,她要弄清楚的是,100万亩的灌溉任务,在1995年年底到底完成了吗?钱都是怎么花出去的?在采访市委书记的时候,对这些问题她问了几十个小问题出来,一步步地追问,这位官员在镜头面前感到了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压力。
王利芬是那种有亲和力的记者,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庙堂之上,她都能以温和的笑容、不急不缓的话语给被访者一种宽容、一种尊重的亲切感。但是她的宽厚温和并不是无原则的退让。例如,她大胆地向运城地委书记问道:“100亩是不是更好听些?”气氛松弛了,问题却并不好答,书记只能尴尬地一笑了之。“开不好主要指什么?”“40天是从哪个阶段到哪个阶段?”“40天建成50万亩?”这可能吗?这边农民又用实例说话:“10亩果园用20个劳力修了20天。”官员的作假无需再多揭露。王利芬就是这样不愠不火,却让事实无可争辩地呈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