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为什么关注王利芬

王利芬是怎样一个人?

在央视同事眼中,她曾经是个“双高”博士——“大高个儿,哗啦哗啦地走进来,机房里就响起了那个高亢的女声。节目一到后期老听到这声音,我们就知道是那个女博士来了。”

也曾经是这样一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在《新闻调查》我是只顾拉车不抬头看路,就像横冲直撞的初生牛犊。”

后来,她主动出击,成为《对话》的管家:当制片人她制定了《对话》的81道工序,创造了央视内部和行业里公认的先进管理经验;客串主持她在银屏上刷新了人们脑海中女主持人挥之不去的“花瓶”印象。

正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个“电视新星”的时候,细心的观众却在电视字幕表里找不到王利芬的名字了——原来,此时的她,正在与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同行“对话”,考察、分析、交流、沟通,甚至“偷师学艺”……

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王利芬站在刺骨的寒风里向许多人狂热地叙述她的梦想——《赢在中国》。“真人秀没办法做样片,那时真的就只有一个概念。”王利芬凭着一张嘴去跟编委会的人“务虚”,“第一次就被拒了”。央视有个惯例,通常只要被编委会拒一次,无论多大的项目也就死了。王利芬当然不会止步于此。她一次又一次地找编委会的人来听策划会,由于很难聚全,可能上次听了一部分内容的这次没来,也可能来两次听的全部是同一个内容,总而言之编委会基本没人觉得这个项目能做。到了最后一次,台长赵化勇发话了,“其实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由于你过去的业绩,我们相信你。”就这样,当年11月14日央视通过了这个项目,此时距她回国还不到50天。

于是,在2006年春天,全国各地有12万名创业者报名参加了《赢在中国》这个旨在“打造中国百姓创业英雄”的大型真人秀节目,此后三年,作为总设计师,王利芬的名字几乎成了《赢在中国》的代名词,而“赢在中国”则成了中国新一代创业者勇于创新奋斗的代名词。

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也是在这一年里,《我们》在中央电视台横空出世,是一档“不为收视率”的节目,观众的发言时间和机会要明显多于主持人和嘉宾的,该节目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可以代表国家级电视台形象的、以清谈务虚为主的新节目。王利芬藉此再次华丽转身,成为不是焦点的焦点。

王利芬是中国电视行业改革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之一,当我们简单回顾了她的与众不同的职业生涯之后,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两点:

一、王利芬是个“不为官,只为事”的人。她可以心甘情愿地不做官不被提拔,但是一定要争取做事的权利,这一点,在官本位传统深厚的中国,在体制内的中央级新闻单位,都难能可贵,而且日益凸显出其价值所在。

二、王利芬是个“不安分,只为闯”的人。从她的职业经历可以看出,她从不安于现状,吃老本,而是经常把一次成功当作下一次胜利的起点,总是不断地告别辉煌的过去,重头再来。而每次创新都能紧扣时代的脉搏……

坦率地说,这就是笔者关注王利芬的理由。

最后,要感谢王利芬、她的同事们,以及本书中涉及的所有和王利芬打过交道的人们,没有你们的创造、感受和记忆,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

作者

2009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