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新闻调查》中跋山涉水(1)

王利芬说:“让我折服的永远是精神和人格的魅力。让我感动的从来都是做人的真诚。让我佩服的一直是过人的智慧。我相信,这些东西才真正是人类的精华所在,它当然是我在生命的雨季时的缕缕阳光。”

凭借着对这股精神的信念,她在拥挤不堪的火车车厢里采访,穿梭在四川绵延不断的山林里,奔跑在荆江抗洪前线的大堤上,面对一次次艰难的采访任务,她一直不断努力地向前进军,用自己在现场的敏锐观察引导观众看清事实,用冷静的提问展现记者素质,用渊博的知识引发观众的深思。

1平价超员火车上的采访

什么叫国计民生的结合点?那就是政府想做的,同时也是老百姓关心的。如果《新闻调查》要做这样主题的节目,那就是坚持一定的理念,采用调查的方式。大约在1996年年底《新闻调查》开过一次闭门会议,闭门会议上,王利芬进一步把调查的理念整理为“瓜藤法”,这是栏目组通俗的称呼,其实,它的全称应该叫“顺藤摸瓜法”。

1996年,中国铁路面临改革。社会上关于铁路的传言很多,有人说中国铁路亏损,问题多多,老百姓怨声载道。中国铁路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王利芬作为出镜记者,在编导夏骏的带领下,同秦钢等人奔赴沈阳铁路局。到了沈阳,一下火车他们就被沈阳铁路局的宣传处长带到一个吃早餐的地方说,“哥们,你们不要来说我们的坏话,你们休想说我们的坏话。”听到这话,王利芬就知道此次采访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打消对方的戒心,夏骏就跟他说,放心放心,处长,你跟着我们,你天天跟着我,你跟我们吃住在一起,你看我们干什么。结果这个处长果然天天跟着他们。一连几天他们无目标地出发,无目的地拍摄,在东北铁路大动脉上他们无目标地上车,然后无目标地下车。“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了解中国铁路到底怎么了?我们要做无目的的实地观察。”

早上他们坐上沈阳通往海城的通行列车,上去以后,到了海城那个站下来。上车之前,沈阳铁路局告诉王利芬,铁路是空的,火车没人坐了,被大巴抢走了生意,火车上座率只有40%、50%。可是他们在海城吃中饭的时候,在铁路旁边,突然看见有一个列车进站,站台上人山人海,上面的人下不来,下面的人上不去。摄制组所有的人立即放下饭碗,王利芬第一个冲了上去,摄像扛着机器跟在后面,冲进站台,跟着那群人一起挤上了车。这趟车从海城发出,经过盘锦、山海关,目的地是上海。结果上了车以后,王利芬发现眼前的情景跟他们前面看到的情况完全相反——这是一趟超员200%的列车。在她的前面一位老太太因为过度拥挤开始呼喊救命,一群打工妹挤上去两个却丢下三个……哭的喊的什么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