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是女性,但很多时候,她自己和身边的同事都会忽视了她的性别。在电视行业摸爬滚打也好,纵横驰骋也好,总而言之,王利芬从业14年的历程并非偶然地与中国电视行业的改革、发展合拍——
从《东方时空》到《焦点访谈》,她作为一个普通电视新闻记者见证了中央电视台以新闻评论部为突破口,锐意创新,争做“改革尖兵”的历史;
从《对话》到《赢在中国》,她主动出击,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在央视的大舞台上取得了公认的辉煌业绩,而事实上,这两档财经节目之所以火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电视业的变革历程紧密相连;
从1994年到2008年,多少人已经被淘汰?多少人已经开始固步自封?多少人吃老本等提拔?为什么王利芬还在创业、创新?还在认真做事?
也许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公认的:她是个“大女人”,具有“大气魄”。
1“我一点也不怕”
小时候,王利芬有很多很多梦想,有的慢慢地得到了实现,有的随着时空的流失如同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裂,但是有一个梦想在她心中从没有改变过,那就是做一个记者。当她踏进《新闻调查》栏目之后,王利芬静下心来,仔细梳理,发现自己真正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也就是后来让她最为欣赏的法拉奇式的记者。
对于记者这个职业,不同的入行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多数人设想得非常浪漫、洒脱。“相机胸前挂,信步走天下,今朝名记者,他日大作家。”但真正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几年之后,这种念头便会烟消云散。
提起记者这一行业,人们充满了敬畏。这是一群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人,在敬者看来,这群人能够打报不平,他们的言论在社会上能够引发强烈的反响;在畏者看来,这群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窥伺到了自己不为人知的隐私。于是,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调侃:防火、防盗、防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