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众坐在沙发上舒适地观看《对话》并对嘉宾的发言拍案称赞的时候,或许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在荧屏的后面制作一期节目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繁琐。中央电视台每个栏目组内部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但是没有哪个节目组的分工能像《对话》这样如此地精细,细致到连嘉宾进门时都有专门的人员替他们拿外套,这种只有在高档餐厅里才有的“细节服务”,却成了《对话》栏目的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对话》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如果哪一环出了错误马上就能发现,并能及时地得到弥补,这就是专业化、精细化带来的好处。王利芬之所以能在诸多企业老总、政府官员、知名学者中表现得游刃有余,依靠的就是这种环环相扣、无缝链接的81道工序。
第一节 主动出击,选择《对话》
知性主持王利芬 PRESIDED OVER THE INTELLECTUAL WANG LIFEN 第五章做《对话》的管家有人说:有了王志,才有了《面对面》;有了张伟平,才有了张艺谋的《英雄》,同样因为有了王利芬,才有了《对话》。也许这种类比很不科学,但却至少道出了王利芬与《对话》之间的“特殊关系”,不是每个电视人都能与自己的节目建立起这种联系的。人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地球离了谁都转”,那为什么在王利芬与《对话》之间被电视圈内外的人们都一致认为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
自《东方时空》第一次使用制片人以来,“制片人”这个称呼在电视行业渐渐地为人们所熟知。什么是电视制片人?她就如同一个家中的大管家,她知道主人(电视观众)的口味。深知什么时候需要上什么菜才能让主人吃得合口,更有味道;知道来客人(节目嘉宾)的时候客厅应该怎样布置才能使客人感到轻松、愉悦。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文案、联络、置景、灯光、舞美、机位)在她(制片人)手里如数珍宝,知道什么时候钱该花,什么时候钱不该花(节目预算)。
1《对话》是一副重担
1999年,王利芬终于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这才使她停下了自加入新闻界以来一直不断奔跑的脚步。一年的休整,使她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过去,展望未来。一年之后,她重返她所熟悉的演播室,当她再一次握起话筒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应该给自己重新选择一个平台。当时经济改革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迫切地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运转的机制。心思敏锐的她马上意识到,以经济为主导的东西是人们了解社会必需的一种途径,于是她毅然地选择了中央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