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与造假官员过招(5)

次日,摄制组制作的这期节目准时顺利播出。播出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迎宾馆就餐。看罢节目,朱镕基沉默不语。夫人劳安劝他多吃一点,他将饭碗一推,低声说道:“不吃了!”

3做一名80分的记者

“如果让您在记者与编导之间选择其一的话,您会选择哪个?”

“肯定选记者,因为我的努力方向就是做一名80分的记者。”

当别人问到这个问题时,王利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1998年,王利芬主持并编辑的节目《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获得了1999年《新闻调查》第四季度优秀节目金奖,这是《新闻调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正是在它的推动下,《新闻调查》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创作理念,从而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

在这部片子中,那个跳上井台,费力地拔出插在农田里的水管的女记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她让观众一步步看清了这个花费了几亿元的造假工程。然而,对于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的表现,王利芬只给自己打了60分,也就是说刚刚够格做一名记者。

不断地反思是王利芬成长为一名优秀记者的法宝,当记者问她对《透视运城渗灌工程》的感受时,她说:“原来的那个地委书记如果晚一点出场,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片中声音的录制还不够有冲击力,剪辑点也跳动过快,让人视觉上有些不太舒服……”

在新闻领域里有这样一句话:“七分采,三分写”,虽然这最初是对文字记者的要求,但是它说明了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节目完成以后,王利芬深感到自己在采访技巧上的不足,于是她就在百忙中挤出一些时间来看书,学习采访的技巧。其中有一本书叫做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是她最喜欢看的,她看了一遍又一遍,因为她深深地为法拉奇的采访艺术所折服。普通人欣赏法拉奇是因为她在采访邓小平时表现出来的胆识,而作为记者,王利芬感叹的是法拉奇丰富的采访手法,凝练的提问语言,对整个新闻事实背景的宏观把握,以及对采访对象情感火候的控制,在王利芬的眼里,只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才是一个可以称为80分的记者。

当初王利芬加入《新闻调查》时的职业理想是做一名真正的记者。两年后,她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一名80分的记者”。成长速度之快,除了她的刻苦、勤奋和虚心学习之外,还得益于在业务上不断地精益求精的精神,每次去审片,她总是抱着改片的心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总是追求做得更好、更完美。她说只要抱着这种心态,会觉得审片就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