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对话》“小鸡变凤凰”(1)

这里不仅有经济热点的幕后故事,还有极富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个人经历,以及形形色色经济现象发生的背景分析;这里的气氛轻松幽默而又单刀直入,处处凸显对话者的智慧,时时展现对话者的风采。

“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这是后来王利芬给《对话》的定位。她说,“开放”指的是视野的开放、思维的开放、心态的开放。

1“做媒体就是要影响人”

1999年王利芬利用休假的机会走进了美国一所大学,课堂上,有来自好几个国家的学生。每天早上,老师让每个人告诉大家一条新闻,从这些学生嘴里出来的凡涉及中国的新闻没有一条是正面的、积极的,有些纯粹是胡说八道、歪曲事实。每一个漂流海外的中国人都会更深地感受到与自己国家血脉相承的关系,而且在外感受了发达和先进之后,就必然有一种由衷地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

2000年回到国内以后,王利芬发现自己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新闻,其实最感兴趣的还是人,尤其是与有影响力的人进行顺畅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视人掌握的既不是复杂程序的设计本领,也不是高科技产品的创新技能,他们所拥有的是展现这些最前沿的理念的手段,通过对这些前沿理念的阐释引领观众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富强。正是基于这些原因,2000年7月,王利芬开始进入《对话》栏目。在她眼里,爱国是一个人的灵魂,爱国也应该是一个栏目的灵魂。在总结《对话》的成功经验时,王利芬说:“如果《对话》今天取得了一点点所谓的成功,爱国应该是最根本的动力和原因。做传媒的就是要影响人,我们愿意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好地让国人了解身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让世界了解前进发展中的中国。”

“做媒体就是要影响人,我们是想影响那些有影响的人。”

《对话》的选题要有新闻性、大众性,但是它的知识含量一定要高,这是王利芬对《对话》的要求,她常常用电视剧《大宅门》作比较,认为《大宅门》不仅展示了剧中人物的悲喜命运,同时透过它观众还可以看到老字号“同仁堂”今天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对话》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就是将一个大众都知道的话题谈出深度来。

《对话》的节目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另一类是话题。对人物的选择,通俗地说是“高、大、洋”:国内的人物主要是在某个领域、某个行业中的领军人物、叱咤风云的人物,比如柳传志、王志东、吴敬琏等,而国外的则非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CEO一级的人物不做;话题的选择或是具有很强新闻性的重要事件,或者是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具有影响力的新兴案例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