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比赛对于我和很多人,远不是得失成败可以概括,更不是天才、学历、背景可以诠释,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调我只是一个选手,正如王利芬想做点啥,于是就有了《赢在中国》,选手想做点啥,于是就参加了《赢在中国》,一路用商人的智慧绕行在通向北京的途中,战战兢兢就怕倒在路上,到最后用选手的抗辩结束再向前的脚步,晋级我输了,不会在中和庸之间取舍,也证明能力不够,但也坚定了自己做好一个商人的最后理想。节目我赢了,以天才的LOGO聚焦了很多人的记忆,取巧不投机也算是不辱没心中崇拜的《赢在中国》精神。区区天才而已,随便就可以解释成“天生我才”,解释权归老符所有。比赛我平了,商业竞争中养成了永不言败的习惯,为了自尊的生存,也为了伴着我的人。
所谓“行文别图利,经商少落笔”,文化人的字是精神,商人的时间是金钱,自打参加《赢在中国》以后,这条戒律被破了,全是《赢在中国》给害的,非赛非秀,把选手搞蒙了,也把艺人搞糊涂了。从这点来看,《赢在中国》不如超女快男地道。所幸来的人均有所斩获,也就无怨了。写了这么多的博客,都是凌晨完成,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这是“不务正业”,可每每熬到天亮写完,心里总是非常踏实,活着不能只为了钱和事业,正如王利芬,活着不能光为了学习和思考。做一点超越本质范围的事,应该不分记者、主持人、制片人,抑或是商人。博士可以,初中生也可以。
金牌主持人我不感兴趣,《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跟“春节联欢晚会”没什么两样,就只是节目好看而已。节目靠得住,母猪都上树。从《赢在中国》才第一次记下了金牌王利芬,从《赢在中国》突围的王利芬,那才是偶像级的人,借京剧一句台词“这个女人,不简单”,终于是看到了高知女人的不同,更是觉得政治系和文学博士的学历不可蔑视。真是《赢在中国》因她而精彩,她因《赢在中国》才可爱。没被《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那样揪心的节目给折磨废的文化女人,真够坚强的,能以本色迂回到《赢在中国》,更是让人钦佩。唯可惜膏肓之病,岂是中庸之药能愈。三届《赢在中国》虽然难能可贵,只是滴水不解众渴,再来几届吧!哪怕是凌晨播出,照样会有梦想跟随。美丽富饶的盛世中国,还有很多人需要一曲《在路上》。
这是情书,不是情书!老符不想参加第四届,可很想听见《在路上》第四次唱响,这不仅仅是我,还有千万个不得于上路的创业者,期盼之情、难舍之情何止一书能写,请务必收下,继续《赢在中国》。
——符德坤(《赢在中国》第三季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