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动出击,选择《对话》(4)

王利芬并不在乎有无从业经验,她关心的是成员的思维,做事的方式、理念以及成员的灵感、悟性、创造力。按照她的经验,电视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一个人三个月就可以过关,但思维观念却是根深蒂固的。《对话》招聘人员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认为你是你那个行业最棒的,请来加入我们的队伍。王利芬说,我看一个人,首先是看他的创造力和悟性。没有创造力的人是没有价值的。

如果把《对话》比作一间工厂的话,王利芬就是总工程师。《对话》节目拥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制作队伍,二十多人的节目组中只有三个人来自央视,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招聘。在这些人中,有其他电视台的编导,也有曾经从事广告、金融、网站、经商等各种类型工作的人材,这种复合式的组合使这个节目具有了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方式能够形成优势互补,而且在管理上也非常职业化、企业化。他们有一个“81道工序”,从节目的策划、资讯的准备一直到最后完成片播出,其中要经历的81道程序都被明确地分列出来,每道工序责任到人,甚至连嘉宾喝水的茶杯该由谁来洗都明确有人负责,所以节目始终进行得有条不紊。

没有在《对话》工作过的人是不会知道王利芬的管理要求之高的。现任星空传媒(中国)首席运营官,曾任《对话》主持人的张蔚这样描述她:“你想象不到她会细到什么程度,她一切都按照国际化管理的模式进行,杯子一定要洗干净,不能有手指头印。她说,我们请到的都是些非常有地位、见过世面的人士。央视是全国最权威的媒体,嘉宾到我们这儿,就应该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运营水准是国际化的,如果人家来了,坐下,倒杯水,杯边上还有手指头印,多丢脸呀!而且可能还会影响到他的谈话情绪……类似的细节数不胜数。”在《对话》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上,王利芬的慧眼总能发现问题,并使其得以矫正。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组合和这样的管理,这档节目才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为了提高节目组人员的素质,王利芬还组织节目组人员到企业考察,一方面是切身体验企业的运转情况,使节目组人员对节目的制作对象有一个真实、直观而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参观学习能把优秀企业的运作管理经验引入到节目的制作管理上。把栏目当作企业来管理,打造无缝链接的管理系统,这一直是她的目标。2001年,她带领《对话》栏目全体成员走进联想北京总部,参观联想集团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走进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总部,探寻跨国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同时,她还邀请业内的知名人士对栏目组人员进行培训,从栏目管理,到谈话节目的制作,到节目制作人员的职业化。

《对话》2001年印制了一本自己的宣传册,非常精美,中英文对照,不仅推销自己的团队,推销自己的品牌,王利芬还顺便对自己这种传媒运转企业化管理的思索,做了理性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