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话》的班底(1)

王利芬曾写过一篇给杨元庆的制片人语,题目就叫“你走得多远,取决于你与什么人同行”。柳传志退居联想幕后,杨元庆独当一面。如果几年前的杨元庆还有些稚嫩的话,那么掌管现在联想后的杨元庆已经相当成熟了,这个由柳传志一手栽培的人才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正如杨元庆的成长一样,《对话》的成长也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从栏目的组成来看,它需要制作人员、嘉宾、观众,更需要为节目出谋划策的智脑,正是与这些人的一道同行,《对话》的道路才越走越远。而作为《对话》的管家,王利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同行的人组合起来,发挥他们的力量。

1智脑们:智慧的碰撞

有位哲人说过: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而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制片人王利芬之所以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上最新关注的焦点事件、近期的焦点人物,从而选择《对话》的嘉宾与话题,就是因为《对话》拥有一个庞大而精细的策划班子。

在《新闻调查》的时候,栏目就有一个外围的策划班子,从《调查》到《对话》以后,王利芬就将这一理念带了过来。“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靠着央视这棵大树,王利芬寻找到了一批优秀的策划人。

这些《对话》的智脑们包括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传媒业的精英人士,当然都是外请的,一共有几十人,都与《对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其中还有十几个是非常铁杆的。《对话》所有的事情都是讨论出来的,没有一拍脑袋就出来的。王利芬说:“我对拍脑袋的东西越来越不自信,和一帮人聊的时候,我的思维会变得异常地活跃,储存也被积极地调动起来,于是就和他们碰撞出许多新东西。”

拥有一个强大的策划班子,这是《对话》引以为豪的地方。在这个策划班子里有几十个人,被称为“常委级”的核心策划有八九人,其中有北京广播学院的传播系主任苗棣、央视电视研究所的王璞、《实话实说》栏目的关秀、央视社教部西部频道总监童宁、《工人日报》周刊的副主编石述思等,都是在各自的领域里思维活跃、颇有建树的人;其他二十多个非常热心的参与者,大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如大学教授、影视制作人等,他们都是不定期地参与到节目中来,不断地给节目带来新的思维和理念。

一个好的选题提出以后,首先就是要找专家分析人物,寻找突破口,然后才进入策划阶段,每期节目的策划,策划人都要开三次以上的讨论会,在相互刺激和碰撞中把题目的内容和表现方式梳理清楚。在讨论时,王利芬作为组织者极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努力开发出各人思想中的创造性来。在和大家聊的时候,她的思维因为辩论而活跃,多年储存的信息随之呈现出来,在与对方的交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