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起整合传媒的集大成者先行者(2)

某粉丝的感言

我是《赢在中国》最为忠实的粉丝之一,三十几岁,还做起了追星族,这颗星就是王利芬老师。关于王老师的众多的溢美之辞我就不说了,网络上多的是,王老师估计早已经腻了。

我关注《赢在中国》,更多的不是因为选手,而是因为评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更因为王老师在节目当中表现出来的掌控艺术(疱丁解牛,游刃有余),这种本领非常人所能有啊!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节目本身对创业的激励、引导、示范的意义!

我为什么关注这个节目,我希望看到、知道、悟到、然后行到。我是一个有梦想的热血中年(三十出头,不敢称青年,但血仍未冷),渴望有一番作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现实的生活面前,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我是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幸亏有了这一档节目,我可以在疲惫于工作生活之时,有闲暇意淫,在精神上找到皈依。

《在路上》,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辛酸中又激情满怀。我不在创业的路上,我还只是在创业的路口,但总有一天,我也会上路!

伴随着每期《赢在中国》的播出,创业的大部队人数在不断扩充,激励了更多的有梦想的人。做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是王利芬对自己的要求。而《赢在中国》影响力如此之大,足以证明王利芬的这次创业是成功的。

在《新闻调查》做记者时,王利芬的偶像是曾经采访过邓小平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但作为主持人,她最想成为的人是华莱士。因为她欣赏这个老头身上知识分子的气质。他曾对她说,他之所以选择主持人这个职业是因为不幸在山崖里摔死的儿子,而他生前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让他感到骄傲。”华莱士这句话让王利芬相信,每个成功者都拥有一个浪漫而又单纯的梦想。

和华莱士一样,王利芬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乐观、单纯又执著。王利芬筹备的《赢在中国》,不想照搬美国的《学徒》,因为在她看来,那种纯粹用金钱价值观驱动的内核必然招致中国观众的反感,而在反复研究年轻人的精神需要之后,她认为“创业”和“励志”才是这个节目最佳的核心。整个方案的构思,王利芬整整花了三个月。可谓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当王利芬把这个节目的创意讲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听的时候,连她自己都难以相信,居然很快就得到了众多知名人士的理解和支持。

IDG投资公司中国区总裁熊晓鸽说,他之所以拿出1000万的风险投资,是因为他觉得王利芬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有一次他们同去内蒙古,王利芬将身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当地一家希望小学。“把钱交给这样的人,我放心。”熊晓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