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至今清晰地记得她到《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组报到的情形:那间办公室在中央电视台主楼20层男厕所对面,在仅有30多平米的房间里聚集着30多号人马,所有的摄像机、编辑机也都拥挤在这里。办公桌平均三人一个,上班的时候,转身都得照应着,太猛了就有可能碰着人碰着机器。编辑机不停地在搜索着资料,编辑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手指在按钮上跳动着。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团队,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王利芬为这种充满紧张和拼搏的氛围而备受鼓舞。
在《焦点时刻》,王利芬遇到了一批后来在电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水均益、方宏进、盖晨光(社会新闻部的主任)、陈耀文(《世界》组的总编导)、柏杨(《焦点访谈》制片人)、杨明泽(《时空连线》的总摄像)、赛纳(《面对面》的制片人)等等。几年以后,从老四组走出来的人很快就成了同行业的领军人物,有的成为著名的主持人,有的担任部门负责人,为电视新闻界培养了一大批最优秀的人,以至于后来人们把四组称为新闻评论部的“黄埔军校”。
《焦点时刻》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里声名鹊起,除了优秀的从业人员外,它还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方法。为了解决专业主持人短缺和主持人与编辑常常意见不和的问题,制片人张海潮便规定,一个记者组只有记者和摄像两人,编辑要会做现场报道、会采访,主持人要会编节目,不会做现场报道、采访的记者请离开《焦点时刻》。
对于现在的记者来说,现场报道与采访观众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在那时,王利芬初次面对这一规定,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在当时,出镜是非常“神圣”的事。在做第一次现场报道时她就因紧张而忘记了台词,重拍了好几次,才把那个短短的镜头拍完。拍完节目后她就立马赶往台里,跟着编导一头扎进编辑机房。
在节目组中,王利芬的敬业精神是有目共睹的。众所周知,麻风病人被一些人视为弃民,人们谈麻色变,更不愿意和他们接触。可王利芬在采访麻风病村的时候,却主动伸出手来和麻风病人握手,“虽然她伸出的手可能只是一个镜头,尽管只有十几秒钟,却令人感动不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利芬做人的态度。”后来,这期《麻风病村的调查》的节目播出后,观众对这位记者的勇敢和敬业精神充满了敬佩和感叹,周围的同事们也被这位高个子博士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在采访麻风村时,她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麻风病人的关爱,但是她最终选择了在大众看来不可为之的举动——握手。王利芬是想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麻风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伸出友善、关爱之手,多给麻风患者一些关爱,哪怕是一次握手,就可能为麻风患者重新点燃生命激情。这期节目不光给她的领导梁建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更多的观众记住了王利芬,记住了这个充满勇敢、敬业和人文关怀的女记者。
在“吃方便面,打面的,早晨看《东方时空》”成为北京人的生活时尚的时候,“打面的,吃方便面,熬夜做《东方时空》”也就成为王利芬在《东方时空》的真实写照。为了给观众呈献一期更成功的节目,王利芬经常在中央电视台方楼东南角的地下室里苦战一个个不眠之夜。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报,王利芬的辛勤付出,使她快速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