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新闻调查》也是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之一。
正是在这里,经过了《东方时空》洗礼、经过了《焦点访谈》锻造的王利芬发生了量变后的质变,用她自己的话说:《新闻调查》是我树立职业理想的地方。
虽然到后来她又说自己在《新闻调查》这段日子是:只顾拉车不看路,像一头横冲直撞的初生牛犊。但那种“觉今是而昨非”的自我总结其实是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更上层楼。作为一个旁观者,笔者认为这段经历对后来能够独当一面的王利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没有在《新闻调查》节目期间发生的质变,决计不会有我们今天熟悉的可以代表《我们》的那个王利芬。
那么,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第一节“《新闻调查》是树立我职业理想的地方”
知性主持王利芬 PRESIDED OVER THE INTELLECTUAL WANG LIFEN 第四章跨进《新闻调查》这条河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做了一年多的记者以后,王利芬被抽调到了刚刚成立的《新闻调查》。在此之前,生性好强的王利芬只是想把工作做好,并没有给自己制定长期的职业规划或者更远大的目标。可是,当她走进《新闻调查》后,“职业理想究竟是什么”却成了王利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却不能很快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就这样她一直深陷于这个思索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新闻调查》拥挤的办公室里,王利芬将职业与理想结合在了一起,于是便有了“做一个真正的记者”的决心。
1做一个真正的记者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王利芬作为一个女博士,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活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过长的书斋生活常常使王利芬将生活趋于虚拟化、简单化和理想化,一旦走入充满激流的现实生活,种种的不适扑面而来,让她又有些无所适从,深切地感受到与现实接轨的不易,而恰恰是这些不适活生生地揭示着生活的本质。
王利芬说:“《新闻调查》是树立我职业理想的地方。”制片人夏骏谈吐中流露出的学院气,强大的技术和团队支持,一个庞大的采访阵容,一个长达45分钟的足够将事情讲清楚的播出时间,一个理想主义的创作理念,《新闻调查》的所有软硬件特征都与王利芬自身的气质相融合,“做一个真正的记者”的职业理想就在这里诞生了。“找到了职业起点似乎找到了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或者说人生意义的某种支点。”在王利芬看来时间和青春是极其宝贵的,她只有将这一宝贵的东西用于一件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上,否则一切都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