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话》的班底(6)

④各类媒体记者、经济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

⑤网络征集相同经历或对话题感兴趣的有关人士。

《对话》节目观众是请公关公司物色的,他们在新浪网上公开征集,发布即将录制节目的内容和嘉宾,要求应征者在网上对这个节目的嘉宾和节目内容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精彩与否来选择观众。《对话》节目现场观众一般都在80人左右,可每期要求做现场观众的却有500多人,使导演在选人时有充分的余地,自然也保证了现场观众的质量。《对话》是个开放的空间,除了主持人和嘉宾可以表现自己的才华,现场观众在这里也可以一露峥嵘。在录制龙永图担当嘉宾的那档节目时,因为报名的人数太多,《对话》还特意设计了四组题目,只有回答得出来的才能进入现场观众的候选名单。

《对话》现场观众的高水平不久就提高了节目的质量,同时也引起了求贤若渴的公司老总的注意,每一期节目下来,总有人把电话打到栏目组来,想挖那些表现出众的观众。王利芬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栏目组中好几个人就是被她看中以后,从现场观众成为《对话》员工的。

总之,在王利芬打造的《对话》节目制作链里,现场观众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保证现场气氛,导演助理会跟每一个观众通个电话,询问他们对节目的观点,这是第一个环节;然后安排观众在节目录制时间到规定地点集合,有专门的人带进来,这是第二环;第三环就是进入演播大厅,这里有一个人负责让观众脱外衣,留下包和手机,另一个收取门票,同时他还要提醒观众上厕所;进去以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领位会安排每一位观众的座次,哪些是特殊观众,哪些坐前排。仅仅一个观众入场都要花上四个工序,这就是王利芬倡导的“无缝链接”,让每一个环节都无懈可击。王利芬说:“一个好的谈话节目应该像一条开得特别好的船,浪花飞溅,乘船的人感到舒畅并能给观众的现实生活有所启发,这就达到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