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动出击,选择《对话》(2)

然而,选择并不就意味着一定能成功,一套是一个以道德伦理判断为主的综合频道,一套新闻部的记者、编导要进入以经济生活为主的二套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机会永远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步入新世纪的中央二套正在筹备改版,并随之诞生了一批具有新鲜活力的新节目,《对话》就是其中之一。此时《对话》已经通过了中央电视台和广电总局的审批,唯一短缺的就是一个制片人。王利芬看到了这个机会,于是向台里反映了情况。可等待她的结果是拒绝。眼看着希望就要落空、破产,办事作风一向坦率执著的王利芬并没有气馁,她鼓起用勇气直接给赵化勇副台长打电话,抱着义无反顾的决心,表示非去二套不可,并且给赵化勇详细地分析和阐释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前提下,央视应该制作出对国人有启发作用的节目。在这个“双高”女人的“强势”压力下,赵副台长最终同意了她的想法。

在王利芬的语录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春天永远不可能完全是由别人带来的”。也许有人会说她有些咄咄逼人,但是人生的目标是自己选择的,只有不断争取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只是成天坐在原地构思自己的宏图大志而不敢于尝试,那么他将永远是只井底之蛙。

最终,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对话》,但是《对话》等待她的却是一副重担,此时的《对话》如同一个还未长大,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王利芬必须让这个年幼的孩子茁壮地成长起来。“以人为本,以屏为根”,这是电视界近年较有名的一个提法,只有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电视栏目,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像爱女儿一样地爱自己的栏目,只是王利芬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她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大家的创作个性得到充分体现,使得栏目的风格更加鲜明和突出。只有这样,栏目才能保持新鲜的活力,保证永不停滞地创新,保障在市场上经久不衰、时时变化的生命力,一期期优秀的电视节目才能不断涌现出来。

来《对话》之前,王利芬是想过来做专职制片人的,可是到了以后她却做起了主持人兼制片人的工作。她自己说道:“时间紧,任务重,7月8日《对话》就要播出它的第一期节目了,但是还缺少一位主持人,我就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可是第一次主持就因为劳累过度发烧38度多。第二次是上午还打着吊针,下午就去录制节目。俗话说:人不是铁打的。任凭王利芬有一米七多的个头,身体也有吃不消的时候啊。录完节目她还得审片,作为制片人如果片子不合格她是不会往上送的。中心主任看王利芬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就对她说:“还是先做好制片人吧。”但是即便只做制片人,她还是要准备没有主持人的时候随时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