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话》的班底(2)

被评为《对话》“八个经典案例”之一的《两岸髓缘》就是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当时,一个策划偶然在报纸上看到的只是一个“豆腐干”大小的报道,介绍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台湾骨髓捐献机构合作治疗白血病的事,她敏锐地感觉到这件事的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故事,于是便想法与主治大夫和台湾负责骨髓捐献机构的负责人李政道取得了联系。

根据规定,捐献者和病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的,所以策划者选择了三个骨髓移植已超过一年的病人,从中选择了山东的庄妍。当时这个节目光文案就做了十二稿,最初选择的主题是从捐献骨髓的角度谈对生命的珍爱,但王利芬总觉得不够到位。有一位策划人说,如果让我来做我就不去预设主题,只讲一个故事、一个过程。王利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大家也表决一致同意了这个意见。

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被台湾的那位温文尔雅的捐献者对庄妍说的那段话深深地感动了——“应该感谢你身边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一直没有放弃你,还要感谢一直没有放弃为拯救你的生命而努力的骨髓捐献机构,叔叔只是一个路过人,碰到了配型符合,就与你结缘了。”朴素平和的话语,让荧屏前的许多人都潸然泪下。许多节目的策划,都是经过这样一次次的过滤,才找到这个最能打动人的点。

为了区分不同策划人的特点,王利芬对这些人进行细分、标注,比如,在2001年的时候,《对话》就印了一本宣传册,拿到这本宣传册的人除了感受它的团队精神和管理理念外,更惊讶它的人才库,仅在栏目策划这一块,几乎把所有在京知名人士都排列在内,在每个人物后头,都附列有简单说明,比如“著名学者”、“观点深刻”、“极能说”之类。

管理学上有两句名言,一句是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所说的: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另一句出自管理学大师韦尔奇:听不到不同意见绝不决策。对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来说,成功不在于他自己拥有多大的能力,而在于他能多大程度地激发别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2嘉宾们:千呼万唤始出来

虽然最初没有办公室,没有直播电话,但只用了一年时间,《对话》就“小鸡变凤凰”,不仅引起同行的关注,还特别受到了国内包括外资公司在内的企业界的重视。有一个说法很能体现《对话》的张扬和气魄:“外国公司要想做谈话嘉宾,必须是世界级大企业的总裁,副总或中国区总裁都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