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焦点访谈》的迷茫与成长(2)

2“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焦点访谈》之所以培养出一个个的“千里马”,就是因为它有一位难得的“伯乐”。几次审片不合格之后,制片人梁建增敏锐地观察到了王利芬的思想变化,看着她垂头丧气地离开,梁建增觉得应该帮帮这位“双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表现,梁建增觉得王利芬的能力应该不止于此。因为她并不缺乏新闻人的素质,在她的身上始终洋溢着新闻人的激情和活力,充满着干劲和精神,这是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加上她多年的刻苦学习,不断地探索汲取,积淀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这个时候帮助她掌握方法,告诉她基本规律,开导她创作思路,凭她多年积淀的智慧与潜能,一定比一般靠经验和年头见长的人更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梁建增相信自己的判断,他没有因为王利芬在经验上的不足而抛弃她,相反王利芬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梁建增要她多向老记者学习选题、策划、编辑,摸索《焦点访谈》的创作模式。经过制片人的点拨,王利芬从迷茫中走了出来,溜走的热情再度燃起,办公室里再度出现了她那风风火火的身影,高亢的女声再度响起,除了向别人请教。她还找来大堆的样片和新闻业务书籍,学习是她的优势,没有她啃不下来的骨头。通过学习观摩,王利芬很快掌握了电视新闻制作技巧,此时的她如虎添翼,在极短的时间里佳作频出,一发不可收拾。

3《焦点访谈》优秀记者之一

1996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美化侵略、炫耀日本军国主义的玩具,使许多不谙世事的儿童在玩游戏中不知不觉混淆了是非观。充斥儿童玩具市场的代表日本侵略行径炫耀军国主义倾向的小玩具,对于儿童来说,只是用来游戏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里面却包含着大是大非。“嗅觉”灵敏的王利芬充分发掘了这一新闻背后的深层含义:漠视儿童、美化侵略、代表军国主义的玩具,会使我们的下一代受到潜移默化的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他们将难以区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这岂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悲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王利芬创造了一期《小玩具大是非》节目。在片中王利芬站在玩具台前发出了这样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