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焦点访谈》的迷茫与成长(1)

从《新闻调查》到《焦点时刻》,再到《焦点访谈》,央视的新闻类采访节目在迷茫中摸索着,成长着。王利芬作为这些改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随着新闻类采访节目的成长,慢慢走向了成熟。

1高学历是优势也是短处

从诞生那天起,《焦点访谈》就占据着央视的黄金播出时段,很快就在中国新闻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焦点时刻》与越来越火的《焦点访谈》形成了鲜明对比,“名份”变得越来越尴尬,很快它的位置被《焦点访谈》替代。到1994年底,尽管当时还没有明确的指示和意见,但记者四组内部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两个栏目之间,一直“脚踩两只船”的《焦点时刻》组马上要经历一次改组了!因为中央电视台不可能长期允许、也不应该有两个“焦点”栏目共存。其实,那时王利芬和四组的同事们也习惯对外宣称自己是《焦点访谈》的记者。

到了1995年,王利芬终于离开了《焦点时刻》来到了《焦点访谈》。对于王利芬来说,加入这个继《东方时空》之后的中国新闻改革的前沿阵地,她既兴奋,又担忧。因为《焦点访谈》与《焦点时刻》存在很大差异。《焦点访谈》在黄金时段播出,无论是在节目选题、策划和编排上与《焦点时刻》都有很大的不同,王利芬时刻在拷问着自己,能否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并在其中成长为一个出色的记者。答案在她内心中是肯定、毫无疑问的,同时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她,尤其是在情绪低落时,每当想起这句话,内心就充满了更多战胜困难的的动力。在《焦点访谈》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个记者在两年的时间中,如果业务没有丝毫的长进的话,那么就要反思,同时制片人就会考虑此人的去留。事实上,《焦点访谈》的一个记者组从1994年创建以来,记者的流动率高达20%。

在这个新的环境里,人们都称她为“两高”:学历高,身材高。可是王利芬自己明白,做节目不是比学历的高低,一个记者、主持人、编导的能力高不高,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节目质量的好坏和高低,一个节目做不好,一切都是空谈。在一个人才云集、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王利芬及时地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高学历既是她的优势,也是她的短处。读了二十三年的书,所接触的都是老师和同学,而在社会实践方面,跟那些有着丰富从业经历的同事比起来,王利芬几乎是零。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王利芬在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上缺乏站在社会的角度上的宏观驾驭的意识。这在初始的几次节目上得到了验证。刚开始做的那几次节目,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屡屡不顺,甚至折磨得她都有些灰心丧气了。那段时间,她经常沉浸在迷茫和困惑之中,但是凭借着她的坚韧和执着的精神,很快就翻越了这道障碍,成功地走出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