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回去之后并没有安心睡觉。回到宾馆后,她和同事赶紧利用时间对白天拍下的材料进行编辑。当他们在紧张工作的时候,温家宝副总理正与每个水利专家进行单独谈话,谈话一直持续到凌晨4∶00多,最后决定:不分洪,挺过去!
情况发生了变化,拍摄计划必须立即改变,拍摄重点从分洪转到了再一次的抗洪。王利芬揉了揉睡意朦胧的双眼立刻赶赴抗洪前线,采访当时部队官兵和百姓,了解他们的心态变化。不分洪,有科学依据,但是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不分洪,可以保住荆州百姓,可是就难保数万江汉平原的百姓啊!
8月17日上午9∶00,第六次洪峰通过沙市,水位为4522米。此时,几乎所有抗洪官兵、老百姓和电视记者都在荆州大堤上。王利芬用自己的声音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的时刻。到节目制作完,她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但是现在还不是合眼的时候,“家里”还正等着呢。
8月21日,王利芬主持并编导的节目《荆江,第六次洪峰》在《新闻调查》顺利播出,及时把荆江的险情变化告知全国的人们。
资料链接:我还能在《新闻调查》跋山涉水吗?
在去《新闻调查》之前,我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做了近一年多的记者,但是《新闻调查》是树立我职业理想的地方。当时的所谓职业理想就是做一个真正的记者,自己觉得身上的气质与记者非常接近,加之当时的时长是45分钟,能把一件事情足够地讲清楚,当时的制片人夏骏的谈吐有一些学院气,当时栏目的技术支持和团队支持是最强大的,当时在台内没有一个栏目外出采访会有六个人的阵容,再加上在那个栏目内似乎弥漫着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东西,这些都与我这个在学校呆了二十三年的文科学生的精神特质十分接近,这样我自己觉得找到了职业起点。找到了职业起点的意思似乎找到了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或者说我人生意义的某种支点。这点对于我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我找不到一件事情的价值或者意义所在,对于我如何使用自己的青春和时间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由此,我十二分地投入工作,九八年一年的时间里,我既作为编导同时作为主持人做了十一个四十五分钟的《新闻调查》,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不可思议。因为每一个节目都要出差,每一个节目都要亲手一秒一秒地剪辑出四十分钟来。我记得在九八年长江险情时,我做的荆江第三次分洪,从现场采访到星夜返回到播出,一共只用了五天,其间多少次身体无法支撑的情形至今我还有体味。还有一次在四川采访时,一整天坐着车都未走出那些层层叠叠的山,当时回京后还写了一篇小文叫《山的依恋》。总而言之,当时的激情和投入简直是今天以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