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档谈话类的节目,选择有影响受关注的话题,邀请有影响有份量的嘉宾是成功对话的关键和前提。创办之初的《对话》寂寂无名,选题策划好后,找嘉宾上节目却让栏目组的导演们犯了大难,虽然打着中央电视台的牌号亲自登门拜访,但是经常碰邀请人的钉子。为了请嘉宾,王利芬动用了她所有人际资源,并且还调集了栏目其他人,包括主编、编导等储存的所有人际资源。
在做《约会王家卫》这期节目时,王家卫的经纪人像审问犯人一样审问节目执行导演:节目收视率如何?谁主持?出场费用怎么办?经交涉,敲定所有问题之后,留给栏目组准备的时间只有8天时间,几乎到了制作一期节目周期最大的可能极限。
作为制片人,在王家卫去演播室之前,她接待他,他们仅仅在一起呆了约半小时,但是为了这半个小时的交谈和一个最后剪得只剩一个小时的节目,王利芬看了能找到的王家卫的所有电影《花样年华》、《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对王家卫做了深入的探索。半小时内她与王家卫娓娓而谈,对于这个手指甲修剪得极其干净,带着墨镜的感伤导演进行挖掘,然而,在看完演播室现场和最后剪出的一个小时的片子后,发现谈话时所见到的那个王家卫只是他性格中的冰山一角。
在《笑谈江湖漫话金庸》那期节目中,金庸先生谈笑风生。可是谁也不可能猜到,当时金庸先生面对栏目组的邀请却不冷不热,拖了一周之后,导演没办法只好只身飞到杭州,在金庸可能出没的一家宾馆苦苦等了三天,终于等到了金庸的秘书,方才精诚所至成就了金先生一番笑谈。
说起请嘉宾,王利芬就感到头疼,因为经常有临场变卦的情况,明明已经确定了又来不了,或者是本来坐台上又变台下了。
有一次请了个协会的领导,带了十几个人来,一看坐台下立马不干了,拔腿就走,他说我这么大一个协会,代表几十万人来给你做观众?他走不要紧,一下带走十几个人,六分之一,只有临时找人顶。
有一次找清华MBA班做观众,开始说没问题啊,栏目组派了两辆车去,结果只来了三个人。对方说:对不起不想去了,对题目不感兴趣。幸好那期在广播学院录,临时找好多学生填场子。
对于嘉宾在场上的表现,王利芬每次都很紧张,如果不做主持人,她就会在幕后带着耳麦,好随时给场上的主持人提供信息。当嘉宾打不开话匣子的时候,她在后面急得满头大汗;有的时候谈话内容又特别精彩,她会兴奋得手舞足蹈。比如吴敬琏那期,说到自己的老师顾准,他在现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动情地说:“虽不能致,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