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俱乐部里,王利芬第一次感受到了思想碰撞后产生的耀眼光芒。
从俱乐部成员的组成来看极为有趣,既有来自海内外的访问学者,又有北大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这里组合、对抗、并列,但都一律表达了对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关注。许多观点常常相互补充,或者难以融合,讨论的过程紧张而热烈,但又往往不求共识的结果,仿佛是国际性的研讨会。讨论会之前,或由大家提议、或由谢冕先生设定一个话题,然后朝这个方向进行讨论。话题常常涉及眼下被关注的文艺热点,譬如《废都》现象、顾城事件等等,虽然设定的问题常常没有最终解决,但通往解决的可能性道路却往往就此而敞开了。
每期的话题确立下来以后,王利芬都会去查阅很多资料,由于文学评论涉及范围极其宽广,要对某篇文学作品或某个文学人物进行评价,不仅仅是针对作品或人物本身的评价,还要深入到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或者是作者生活的自身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分析。作为评论者,发出声音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如何让自己发出的声音产生反响,在某种程度上被接受并启发社会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说,有人曾经概括北大的特色为塔湖图和TDK,前者人们颇为熟悉,后者不是磁带的名称,而是一些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T表示托福TOFEL,D表示跳DANCING,K也就不言而喻表示与前两者相称合拍的接吻KISS了。如果说前者为自然环境,那么TDK近似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人文环境总是变化的,所以王利芬尊敬校园的历史,理解它的现在,更期冀于它的未来。即使后来她走出校门,走向了广阔的社会,走到了电视人的岗位,走上了代表国家电视台形象的《我们》的舞台,她依然挂念着自己的母校,事实上,百年北大孕育出的北大精神已经在王利芬这个北大才女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结果,离开北大后她的道路她的追求她的“作品”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