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一些基层官员的气焰非常嚣张。采访中,一名农妇告诉王利芬,“渗灌池没放过水,从来没用过”,跟在摄制组后面的一名乡干部立即大声呵斥她:“谁胡说我就收拾谁!”由于《新闻调查》采用双机拍摄,当时镜头一个对准记者王利芬,一个对准那名农妇。听到那名乡干部说话后,敏锐的摄影师迅速将对准记者的镜头转向那名乡干部,记录下了这意味深长的一幕。
面对蛮横的官员与虚假的工程,王利芬心里充满了愤慨,然而,作为记者她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记者只是记录事实,而不是事实的评判者,在理性和冲动之间,王利芬不断地与冲动搏斗,她知道只有通过事实才能说明真相。
跟着摄制组,他们下乡调查,在农田里,王利芬发现了渗灌井后面的秘密,插在农田里的所谓“水管”其实是一根木头,在木头上甚至已经长出了木耳。她跳上井台,费力地拔出插在农田里的水管,观众一目了然地看见了什么叫做“造假”——这节水管就像一节木桩一样插在地上,下面哪里有半点水的影子?拿着话筒的王利芬仿佛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不是管道,这是木头。上面还长了芽。”仿佛她不是记者在报道新闻,而是记者在调查新闻。
取得了扎实的证据后,摄制组回到了北京。王利芬赶紧进入后期的剪辑工作,和徐涛两人一头扎进编辑机房。然而,在播出问题上他们遇到很大的困难。回京后,运城当地政府为阻止节目播出下的力气之大,动用人员之多,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运城的几个人,不断在我们办公室的走廊里串来串去。他们最后判断:该节目肯定不播了。除了少数几个人,我们也都以为不播了,大家都垂头丧气。”
从节目送审已经过去了20多天,仍然没有任何消息。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王利芬一直寝食难安,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告诉她,节目很可能在送审的过程中被卡住。然而,从这个节目的影响意义来看,她又抱有很大的希望,因为这一年,朱镕基总理在参观《焦点访谈》时题了十六个字“舆论监督,政府镜鉴,群众喉舌,改革尖兵”,总理这一大胆前卫的思想立即影响到了中央台,如果说节目与当时的气候不相符合的话,但至少它不会太早。王利芬看到了一线希望,“何不把节目先让总理看看?”王利芬向制片人表达了这一想法,夏骏想了想说,我看可行。几天后,夏骏告诉她节目可以播了,但播出时间要保密,防止当地政府生出事端,最后时刻取消节目的情况不是没有。
2二进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