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追寻北大精神(2)

在这燕园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就应该是未名湖了,而第一次走近它的时候王利芬只是在未名湖边绕了一半就默默地离开了,因为她要在真正属于这个地方的时候再静静地观赏它,如此匆忙的浏览只会显出自己的浅薄。

也许是未名湖包含了太多的故事,蕴藏着太多的美丽,人们已经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便命名为“未名”了。在未名湖畔,王利芬不知道自己曾经绕过了多少圈,但是每次来到未名湖,她都觉得有一种力量的牵引让她继续走下去,这种力量也许是未名湖的美丽,也许就是她所要寻找的北大精神。

正午时分,吃过午饭,她常常移步到三角地广告栏,这是北大的一块“花花世界”。电影、录相几乎每日都有新内容,TOFEL、GRE广告层出不穷,招聘女友男伴,股票技巧训练班,转让流行歌曲磁带、网球拍、自行车、国标训练招生、推销某牌口服液、舞会女士请男士、某教授演讲中国文化;自带茶、磁带咖啡厅、给某名牌产品命名中奖等等应有尽有,五花八门。20世纪90年代初,校园里还没有CD、MP3等音乐播放产品,磁带是同学们最常用、最时髦的个人收藏。紧邻广告栏是一小片柿子林,偶尔有书摊在那儿降价促销。在校园里,无论从青年到老年,他们步履稳健、仪态从容,而在三角地来往的人一个个都显得匆匆忙忙,仿佛都带着“不要问我到哪里去”的模样。

冬日的正午,树枝是秃的,阳光是暖洋洋的,高楼低房路面是灰的,眯起眼,恍惚中,似乎置身于一个悠久的古城堡中。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漫步于燕南园里。枯叶干草在脚下细细作响,她不免也放轻脚步,似乎怕打扰了学者们的思路。

在北大,有个著名的沙龙,那就是谢冕先生主持的“批评家周末”。每到周末,当大部分人都置身于闲暇的时光中时,在北大那有些简陋的汉语言文学研究所里,一批忙里偷闲的批评家便相聚在古老的小楼里,就他们所关心的当代文化和文学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对话。

一座座小楼窗户里发出幽幽的光亮,总让人生出许多的敬意。看《冰心近作》,停立于她在燕南园的旧址,书中的文字亲切多了。林语堂曾在《谈理想的教育》一文中认为理想的大学最重要基件是贯满一种讲学谈学的风气,而讲学空气之由来最重要即在于学堂外观,学堂的房屋树木场所周围必有一种森严古朴的气象,使人一跨进大门如置身另一天地,忘记他们一切的俗虑俗见,好像在此周围内唯一要紧的事情是学问的思想。想必燕南园颇合他的口味,可惜的是这样的住宅环境在校舍中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