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追寻北大精神(1)

2003年,非典期间,北大度过了她105岁的生日,在校庆之际学校组织了“悠悠寸草心——校庆捐赠活动”,作为北大学子,王利芬得到消息后和校友们一样捐了款,钱虽少,但是,北大却是他们心灵永远的牵挂。

身在北大,王利芬就喜欢漫步校园,这是她寻找北大精神的一种方式。她常常在傍晚流连于未名湖畔,看红彤彤、黄澄澄的夕阳挂在枯叶枝头的辉煌与悲壮,观晚霞余晖的烂漫,体味暮色降临时黄昏的流动,直到凝重的塔影终于消失在静静的湖中。当橘黄色灯光从树枝中透过,音乐也随之环绕于耳畔。小坐在湖边长椅上,斜依在杨柳树下,仿佛真正在体会“流连”二字的内涵。然而细一回味,似乎脚步又不是那么明快。这也许是因为古塔的肃穆、湖水的沉静、石舫的驳落的缘故吧。一晃也走过一个世纪了,这不大的方园曾是那么集中地接纳了无数人的诸种情感,然而石舫依旧、湖水依旧、古塔依旧。若赋予它们灵性,那么肯定是最客观的历史见证者。只是可惜能说话的总是短暂得很,沉默的倒显得长久。

那是1992年的寒假,同学们都怀着似箭的归心赶回了温暖的家,王利芬没有走,她留在学校,独享冬日校园里的这份特有的恬静。

校园黄灿灿的银杏悠悠落尽之后,未名湖的水也缓缓冻结了。雪夜静坐在湖心亭长椅上,天上雾气茫茫,湖面滑冰人影影绰绰,孩子的嘻闹声忽远忽近,恰如置身于纯静的童话世界。

湖面西南角有一小坡和一条石雕的鱼,以前徘徊于岸边时她总想在小坡上走几步,亲手摸摸那条小鱼。这在当时只是想想罢了,不料湖面变成冰场后,这竟易如反掌,站在小坝上,坐上鱼尾,心中突生一种悸动,仿佛以前没有领悟到的东西一下子有些开窍了。

转眼就到了除夕之夜,万家团圆的夜晚,王利芬站在湖面环顾四周,竟无一人,能发现这样的景象她心中一阵暗喜。远处时时传来的爆竹声,更显湖畔的寂静。一年即将逝去,心跳似乎在加速,仿佛想抓住什么,而未名湖依旧沉默。

谢冕老师这样说道:“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尽管它因人而异,而且也并非一味地幸福欢愉,会有辛酸烦苦,也会有无可补偿的遗憾和愧疚。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