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新闻调查》中跋山涉水(3)

“每每想起这个节目,尤其是美国期间的11天,我就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觉。那种疲于奔命、不分昼夜、经种种打磨、受各种委屈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常常让我心有余悸。”在回忆1997年随同江泽民总书记出访美国的经历时,王利芬这样描述道。

王利芬是作为随团记者一起出访的,这是他第一次到美国,也是第一次随团报道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这是12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美,是中美关系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访问。因此,从上飞机的那一刻起,她的神经就绷成了一根紧紧的钢丝,她不但要报道访问情况,而且要尽量正确采访到江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及时向国内发回消息,因为《新闻调查》已经准备在11月4日播出关于这次访问的节目《跨世纪的访问》。

在这次随访途中,当飞机经六个小时的夜间航行之后,王利芬和其他的随团记者们一起来到了灯火璀璨的拉斯维加斯,机场过道就是一路的赌博机,到他们最后一站洛杉机的班机是每隔一小时一趟,当时有人提出想留下一小时再走时,王利芬真的对那些红灯闪闪的赌博机产生了一种厌恶之感,她几乎逃跑一样奔向了到洛杉机的航班,因为她采访的绝大部分内容由于没有编辑机在每一站停留的时问太短等等原因而没有编辑,而传送时间只有最后两次。在洛杉机的最后一天江主席安排的活动极多,如果她不在夜间编出,就几乎没有机会了,那么她这次来美国就是白费。

飞机到达洛杉机时已是凌晨三点,王利芬求饶似的请人将她直接带到编辑机房。编辑机上能否配音,有否话筒这些她一无所知,当时《东方时空》摄像杨明泽就决定带着摄像机陪她,以防她找不到话筒那么她可以在杨明泽的摄像机上配音,到达以后发现那套常出故障的编辑机上果真一无所有,幸好杨明泽有先见之明,于是她就在杨的摄像机上配音,而杨也一直陪她到了第二天早上八点多钟。然而编辑工作还没有结束,中午十二点当王利芬编完最后一个镜头站起身时,她发现自己的视线已经模糊,一阵眩晕使她差点摔倒在地,两个晚上没有睡觉的焦虑和疲劳使她在回宾馆的路上一直想吐。这种恶心感伴随着窗外掠过的一栋栋居家小楼、茵茵的草地、挺拔的椰树、悠闲的少妇以及美国人的车内飘出的悠扬的《哈里路呀》。这就是美国!她的外在环境是美国。而她,连同她的疲劳、所受的委屈、感到的辛酸,却使她觉得就是中国。这是当时的她对美国与中国做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