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有意思的是这两样玩具出现在一个柜台上并放在一块儿,这个玩具是旧日本海军特型潜水艇。它是旧日本海军炫耀自己的海军力量的一种玩具,这还让我们想起了 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邓世昌驾驶这艘致远号在孤立无援的情景下,冲向敌舰的悲壮情景。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孩子们的每一个玩具都要具有这种教育功能,我们只是在面对自己的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教孩子们区别正义与非正义,不能模棱两可。像这个玩具一样,侵略者以这个方式出现在这里。
节目播出后受到了观众们的广泛好评,并成为《焦点访谈》的经典节目之一,而王利芬本人也凭此一举确立了其在《焦点访谈》最优秀记者之列的地位。人们都记住了她在节目最后的那段精彩点评,那段点评因事而发,因时而评,可谓是对事实的升华,这种评述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荡气回肠。这不仅是她业务能力的表现,也是她多年知识积累的一次爆发。
此后,王利芬还制作了大量的优秀新闻节目,如介绍群众身边的模范人物的《愿做一座桥》;采用“目击者说”这一客观形式,精彩描述桥身坍塌情形的《贝港桥何以坍塌》;用新近发生、群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热点入题引导舆论的《神州反腐第一案》等等,王利芬驾轻就熟地掌握了制作电视节目的技巧,并熟练地运用到制作节目中,同时还能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
在新闻中心里,王利芬连续三年都被评为先进个人,并且她的工作量永远都是最大的,即便后来来到评论部,她干的活仍然还是最多的。可她却从来没有以高学历、高身份自居,“那时候所有的人的心都是在想怎么样才能出个好片子,所以大家都被引在一个求精求业务的方向上”,在这种追求事业、追求职业成长的环境下,王利芬很快就从一个书斋中的学子成长为一个站在时代前沿、引导社会发展的电视人。
回忆起在《焦点访谈》的那段时光,升任制片人的王利芬曾这样感慨地说到:“那个时候,作为一个电视人的成就感,可以衬托出她带给电视台这样好的风气。我在评论部,那时候的人特别追求事业的成长,追求作为电视人、职业人的职业风范,在职业上所创造的一些业绩,就是拼着命的去搞批评报道,上上下下对节目都是那样的,我很怀念那样的时光,我觉得我的职业背景和对事业的这种执着,这种感觉,很大程度是在那个时候打开的。职业带给人的荣耀感特别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