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民间的风俗都是这样来的吧?
所有的智慧与美丽,一切的传奇与故事,每一桩曾经改变过我们的人生与世界的奇绝妙想,都是这样来的吧?
拿着年画走在大街上,我不由得微笑起来。我仿佛看见,三百年后,有一个像我这样的女孩,在年尾的大街上寻找:“有吗?乾隆与春喜,那是出于民间,最最中国最最民俗的……”
她的一生一世
家是生命的光,
是所有。
“啊,我就是。请问你是……”
我把牌子举得高高的,热切地在下火车的人潮中张望着,响应我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枯瘦,衣着暗淡,脸色苍黄,憔悴疲惫如一张旧报纸。我看着她,有点不能相信她真的就是父母旧相册中最美丽的那个女子吗?那是二十四年前,她二十岁。
若不是因为美丽,她不会成为市电子局长的儿媳,工厂的女伴们羡慕她的福气,她却牢记着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的母亲说的话:“不管是嫁到谁的家里,最要紧的是要做一个好老婆、好媳妇、好妈妈。”
丈夫被推荐到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她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身孕,却没有对丈夫抱怨一句。照旧地侍奉公婆,承担起大家庭里几乎全部的家务;接近临盆,却还要挺着肚子上夜班;当锅炒菜之际,常常被油烟熏得作呕,强烈的妊娠反应使她吃不下东西。母亲心疼她,有时送些食物来,她却总是拿给全家人分享——她不能让妯娌说她吃小灶。公公曾提出要帮她从工厂调到市局,她想想自己初中生的学历,在机关里能干什么呢?她没有答应。
她的命运也曾有过其他的可能性。那是一九七六年,都说是最后一年大学推荐入学。丈夫已经完成学业,她所生的一儿一女由婆婆带着,负担没那么重了,她动了心,跟丈夫提起——依公公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没想到丈夫一盆冷水泼过来,“你拉倒吧。你要读了大学,别说我们这个家,只怕全中国都盛不下你了。”对于大学的渴望,是她一生的梦想,仿佛小小的火焰,然而还没有成形便灰飞烟灭,她从此死心踏地做着贤惠主妇。
那个女孩是几时介入到她和丈夫之间的,她一点都不知道。虽然谣言早已沸沸扬扬,她却始终不肯相信,直到丈夫提出了离婚,她才恍然想起丈夫那些不归宿的夜;她偶然问他些问题,丈夫总是冷冷地说“反正你也不懂”的不耐烦;从多久多久以前,丈夫就已经不拿工资回家了?而这一切,都在惯常的过日子里被她忽略了。那年,女儿只有十五岁,儿子还不到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