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穷苦的孤儿,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我只有以实际行动来感恩。(雷锋)
一、改变雷锋命运的小册子
究竟什么是“感恩”?《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人性最美好一面的呈现,是人的良知的流露。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而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必定拥有一颗冷酷无情的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有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感恩的人和事。对于亲人、朋友、上司、同事乃至于一个陌生人所给予我们的关怀和帮助,存一份真挚的感恩之心,是做人的本分。
雷锋就是一个带着一颗自然、真挚的感恩之心走向成功巅峰的人。他的感恩之心来自于他曲折的生活经历,来自于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巨大反差。童年的雷锋本来可以有一个幸福的5口之家,但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先是父亲在贫病中去世,接着与他感情深厚的哥哥在工厂做工时被机器轧断手臂,沿路乞讨回家,但终因无钱医治而在一天天加重的伤势中闭上了双眼。不久,雷锋不满两岁的弟弟也连病带饿地跟着哥哥去了。雷锋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最终也悬梁自尽。雷锋成了孤儿,虽然蒙亲戚收留,但为了给亲人减轻负担,不得不时常出去乞讨,小小的年纪就备尝人间的辛酸。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上了学、参加了工作,不仅过上了饱暖的生活,而且得到人们的关爱、尊重,体味着温暖的人间真情,直到最后成为时代的宠儿、共和国的长子。雷锋对新社会和它的缔造者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是自然的、真诚的、合情合理的。在给战友的一封信里,雷锋由衷地表达了这份感激之情,“我是一个孤儿,在旧社会受尽了折磨和痛苦……今天连我脚上穿着一双普通的鞋子也感到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现在我们还有皮鞋哩。”而且,正是因为懂得感恩,才改变了雷锋的命运,让他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这还得从雷锋写过的一本小册子说起。
那是一本用红纸折叠成的共8页的夹页,长6寸,宽3寸,封面上用毛笔写着“苦难的家史,我的理想”。在“苦难的家史”中,雷锋回忆了旧社会如何把他的家人一个接一个逼上绝路,诉说他童年刻骨铭心的苦难。“我的理想”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给予他的关怀,让他上了学,过上了好日子。字里行间流露着雷锋对给予他幸福生活的新中国的感恩之心。当时雷锋正在乡政府担任通讯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乡来为县委物色通讯员人选的组织部干事黄菊芳看到了这本小册子。雷锋自然的、真挚的感恩之心打动了她。而待人热情、活泼开朗、机灵勤快的雷锋无疑是一个出色的通讯员人选。
经过黄菊芳的推荐,雷锋成为了县委机关的一名公务员。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公务员的经历对于雷锋日后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他在县委机关里做的都是打水、扫地、送文件之类的琐碎工作,但却让雷锋明白了认认真真把小事做好,同样可以做出成绩;在这个岗位上,他接触到了上级领导和更多的群众,阅历更加丰富,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处理问题也更加成熟;雷锋还阅读了包括《毛泽东文选》在内的书籍(当时的《毛泽东文选》不像后来发行的那么广泛,一个县里也就一两套,通常由县委书记保管),因此,雷锋比他的同龄人更加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还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
在这个岗位上,雷锋还结识了当地的“名人”——劳动模范冯健,与她结下了深厚的姐弟情谊;另外,根据他的表现,县里的领导让他学习开拖拉机,成为了全县第一个拖拉机手,这是一个当时令人羡慕的职业,也为他当工人之后开推土机,参军之后成为汽车兵打下了基础。所以,表达雷锋感恩之心的小册子确实起到了改变雷锋命运的作用。通过这本小册子,人们了解了雷锋的家庭出身和政治立场,这像今天的学历一样,都是人才选拔中的硬杠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