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雷锋的执行力

老板见小李已经不胜其烦,就对他说:“你看看小丁是怎么做的吧!”他把小丁叫进办公室,给了他同样的任务。小丁很快回来了,告诉老板,“有人进了一卡车的土豆,大约3000近左右,价格比较便宜,而且土豆的质量也不错。”同时,他还带回来几个样品给老板看。考虑到老板可能决定进货,他要了那个人的电话号码。老板看了看在一旁默不作声的小李,说:“看到了吧!你和小丁的区别是他是带着头脑去工作的,你只是按着指令工作。”

普通员工和优秀员工的区别在于:在工作中有没有把自己的脑筋开动起来,能不能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有没有思想力。踏实肯干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因为它决定着一个人究竟是平庸还是卓越。只用体力工作的员工,只能够算得上基本称职的员工;既用体力又用脑力工作的员工,才算得上优秀的员工。

成败关键在执行。(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一、雷锋怎样找到“转向支臂”

沈阳军区原工程兵主任王良太回忆过关于雷锋的一件轶事。1961年春天,雷锋驾车从抚顺去营口执行任务,在路过苏家屯时,突然发现汽车转向支臂折断,方向盘失灵,无法行驶。雷锋当即搭车到沈阳,找到工程兵主任王良太,请他帮忙找配件。因为雷锋驾驶的苏式嘎斯车属于淘汰型,配件非常难找。王良太先是找到军委工兵器材基地,又找到军区后勤部,才找到雷锋需要的配件。如果不是王良太后来自己写下这段往事,人们很难了解到雷锋会有如此大的能量,找到这么难找的汽车配件,顺利完成任务。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感受到雷锋作为普通一兵所具有的高效的执行力,也就是不打折扣,没有任何借口,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顽强的韧性,自动自发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军队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极强执行力的典范,奉行高效执行的军事文化有时让人觉得偏执和冷酷,这是由军队本身所承担的使命决定的,在生死攸关、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如果不能做到没有任何拖延和偏差的执行,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而雷锋就是这种强执行力的一个代表。在雷锋牺牲前不久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从3月16日到今天,我开的汽车已安全行驶了4000多公里,没有发生事故,圆满地完成了上级首长交给的各项任务。 ”这背后就是一个士兵可贵的执行能力。

在军队这种高效执行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培养出许多成功的商界人士。一次宴会上,彼得•德鲁克和杰克•韦尔奇被问及同一个问题:在培养企业管理者方面,谁做得最好?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之外,不是哈佛商学院,也不是那些世界闻名的跨国公司,答案是美国军队。根据美国商务统计年鉴的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500强企业里面,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董事一级的有5000多名。试想,有哪所商学院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呢?无独有偶,在中国的成功企业家里面,很多人都有着军队生活背景。像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华为总裁任正非、万科董事长王石等,他们的经营管理风格都有一定程度的军事化特征,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而这种强执行力就是他们带领自己的企业迈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在于执行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执行力低下是企业管理中最大的黑洞,再好的策略也只有成功执行后才能够显示出其价值。而企业执行力差,将会直接导致在贯彻企业经营理念、实现经营目标上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干部、员工的斗志,破坏了工作氛围,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利益。长此以往,它将会断送企业的事业。

周厚健提到这样一件事,某大型国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被日本一家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在翘首盼望日本人能带来什么先进的管理办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本只派了几个人来。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仍然是执行力。而一个团队的执行力是由团队成员的执行力集合而成的。一名优秀的员工,一定是具有高效执行力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