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功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雷锋)
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阿尔伯特•哈伯德)
一、雷锋与罗文中尉
1898年,美国打算向古巴的西班牙殖民者开战,为了与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当时的美国总统麦金莱找来了一个年轻的中尉——安德鲁•萨莫斯•罗文,命令他把一封信送给加西亚将军。罗文中尉没有问任何问题,就踏上了的征途,目的地是西班牙人占领下的、处于完全未知状态的古巴,要找的加西亚将军不知道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在哪里。他途经牙买加,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在西班牙军舰出没的大海上和古巴丛林里,在海上险些被西班牙军舰俘获,在丛林里又差点被西班牙逃兵杀死,但他靠着坚定的信念,最终达到了目的地,将信亲手交给了加西亚将军。罗文中尉也因加西亚将军和美国总统的赞誉和公开嘉奖以及纽约出版人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而风靡世界,成为忠诚、敬业、服从、勤奋、勇敢、主动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代名词。
100年后,当这个故事来到中国时,同样风靡一时。当人们津津乐道于罗文中尉的传奇之旅时,我们想起了雷锋(他的军衔是中士)的螺丝钉精神。“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什么是“螺丝钉”精神?“螺丝钉”精神就是识大体、顾大局,立足本职、忠于职守,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的敬业精神。它与罗文中尉的“忠诚、敬业、服从、勤奋、勇敢、主动性和自我牺牲精神”是相通的,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立足本职、忠于职守”敬业精神的内涵。两者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小学毕业之后的雷锋下乡做了不到半年的农民、2年的公务员、1年的工人、当了2年半的兵。挑剔的人会说:“工作换得这么快,跳槽太频繁了,这不是缺乏职业稳定性,对原单位没有忠诚度的表现吗?”雷锋不断调整工作岗位,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无可厚非,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他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立足本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雷锋在做公务员时,不论是在机关还是治沩工地上,或者在团山湖农场;当工人后,不论是开推土机,还是参加焦化厂基础建设;成为解放军战士后,不论是作为普通一兵,还是当了班长,乃至最后成了部队和社会上的“名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岗位上,雷锋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螺丝钉”精神。作为通讯员,他跑前跑后,把机关里的勤杂事务办得妥妥贴贴;作为驾驶员,他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作为战士,他苦练军事技术,忠心耿耿、为国分忧;作为班长,他关心战士,身先士卒,真正做到了“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英雄主义的情节,都渴望着能够有写进历史的传奇人生。我们也相信,面对与罗文中尉同样的选择,很多人都会受崇高的使命感的驱使,义无返顾地踏上征程。但现实中更多的人没有机会把信送给加西亚,生活本身是平淡、真实的,古巴丛林里的惊险与刺激根本不会在我们身边出现。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像雷锋中士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正是这些平常的、甚至是琐碎的事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砥砺着、打磨着我们的积极性和勤奋、责任感和热情。这才是对忠诚、敬业、立足本职、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的真正考验。雷锋经受住了这种考验并且表现出色,他成功了,在平凡的事业中创造了人生的辉煌。所以,我们认为,与罗文中尉的传奇之旅相比,雷锋中士的“螺丝钉”精神更加难能可贵,也更能诠释“立足本职、忠于职守”敬业精神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