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好品行是珍宝(1)

培养品德和修养要比赢得虚名更为重要,任何靠欺骗所得到的名声,只能骗人一时,无法骗人一世。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人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非常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跟着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儿子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人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

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一句话,曾参却也没有忽视,因为他深深知道一诺千金的意义。

有些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对别人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候往往会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事情要讲信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昏庸无道,只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从不过问国家大事。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周幽王勤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响投入了监狱。

褒家的人为了要把褒响救出来,就在乡下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教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这个姑娘也姓褒,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给她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逗她笑,但都没有成功。

于是周幽王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黄金。”

有个宠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一个叫犬戎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点起烽火;第二道关的士兵见状,也会把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一个接一个点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到警报,赶紧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骊山,却听到山上一阵阵欢快的奏乐声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见众诸侯兵马乱哄哄的情景,就真的笑了。

周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出主意的虢石父一千两黄金。

后来,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被废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大怒,联合犬戎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周幽王连忙下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攻破镐京,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

周幽王自以为聪明,戏弄诸侯,结果闹得身败名裂。

还有这样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

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而辅佐他灭吴的功臣范蠡,却选择了功成身退,远赴他乡经商。凭着过人的聪慧,范蠡很快便富甲一方。有一次,他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而被楚国囚禁。范蠡心里非常着急,便想用钱财来保全儿子的性命。他叫来自己的小儿子,想让他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