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给自己更多的希望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命并非只有一处灿烂辉煌。认真思考自己该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世,这样做永远不嫌太早或太迟。未雨绸缪不但没有损失,反而使人获益良多,你必须让思想尽情展翅翱翔,因为飞得越高,望得越远,才有望走出眼前生硬的疆界,突破现有的成见。现在就跨出新生活的第一步,对于自己的过去,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是好是坏都已过去,且把它看做一张白纸,你心中就不会再有埋怨与不满了。

如果你认为人来到世上是应该有所作为的,那就更要重视自己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伟大的、有创造力的,只是我们常忽视这一点,生活中永远不乏体验与成长的机会,即便身处绝境,不也正是开辟新天地的大好时机吗?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只是浪费生命。如何生活的决定权在自己,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如果此时此地的生活并不快乐,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尝试改变,去另辟蹊径呢?

有的人坚持着“矢志不渝”的思想,守着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从实际出发认为有偏颇,也可以退回来另走别的路。一件事情即使未成功,也不要因此轻视自己的能力。许多人之所以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多半因为小看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领域,如果固守一处,缺乏发展的信心,会使你失去发展的机会,失掉可能有的成功。

古人落榜不失志的例子可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曾巩,北宋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胞弟、表弟们几次在科举考试中都未考中进士。有一年,曾巩与其弟应试,不料又名落孙山,有人作诗讽刺他们说:“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并不介意,也不灰心,一再教育诸弟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学习上要永不懈怠,刻苦攻读。又到科举考试之年,曾巩与弟弟们又去赴试,临行之前,曾母感叹地说:“你们六人当中,只要有一个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考试结果张榜公布,曾巩兄弟六人都中进士,且名次都在前列。

既然选择了考试成才这条路,就要懂得,坚持才能成功。

矢志不渝的追求进取固然可贵,另辟蹊径开发自我价值的精神更值得钦佩。

蒲松龄,是清初山东人。由于当时科举考试中贿赂盛行,舞弊成风,他四次考举人都落第了。蒲松龄志存高远,并未因落第而悲观失望,他立志要写一部“孤愤之书”。他在压纸的铜尺上镌刻一副对联,联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以此自敬自勉。后来,他终于写成了一部文学巨著 《聊斋志异》,自己也成了万古流芳的大文学家。

人生并非只有一处辉煌,辉煌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创造。立足眼前,审时度势,作出自己的选择,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若要寻找它,须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你会发现自己有越来越多值得欣赏的地方。唯有充满信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方能注意到生命中许多微妙的层面,创造成功的机遇,拓宽视野,走向生命的开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