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伟大成就都是一些普通人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尽管有种种牵挂、责任和义务,但却能为我们提供各种最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对那些勇于开拓的人来说,生活总会给他们提供足够努力的机会和不断前进的空间。人类的幸福之路就在于沿着前辈留下的道路奋进。那些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最能成功。虽然必须面临的问题仍旧是枯燥、繁杂和永无止境的忙碌,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好好的坐下来翻过一本杂志。但是以上种种总也是不经意间意志力的考验。“偷得福生半日闲”是忙碌过后的充实与窃喜,窃喜自己没有光阴虚度,没有挥霍青春,没有因为自己的懒惰而轻易放走机遇。在经历了种种的寂寞的奋斗与劳苦之后,能够给自己一点空隙,使得恒心与坚持得到了安抚和奖励,这比之意志力坍塌之后的盲目放纵,要更来的珍贵,要更富有智慧,也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优秀品质。
很多人总责怪命运的盲目,其实命运本身却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不可捉摸。洞察生活的人都知道:命运总是站在勤奋一边,正如大风大浪总站在最好的海员一边那样。对人类求知历史的研究表明,一些普普通通的意志品质,比如公共意识、注意力、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等,在人们成就事业中最为有用。天资相对这些反倒显得可有可无,连那些绝世天才也不敢轻视上述这些品质的巨大作用。事实上,这些人相信的是智慧和毅力,而不是什么天才。甚至有人把天才定义为仅仅是公共意识的精华或浓缩。一位杰出的教师兼大学校长说:“天才就是不断努力的力量。”约翰·福斯特(John Foster)认为,天才就是点燃自己智慧之火的力量。布丰则说:“天才就是耐心。”
毫无疑问,牛顿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而当有人问他究竟通过什么方法取得这些非凡的发现时,他诚实地回答说:“总是思考它们。”牛顿曾这样描述他的研究方法:“我总把研究课题放在心上,反复思考,慢慢地,由最初的第一缕曙光直到豁然开朗。”和其他名人一样,牛顿的盛誉也是靠勤奋、专注和毅力获得的。一项又一项的研究就是他的娱乐和休息。牛顿曾对本特利博士(Dr. Bentley)说:“如果说我为公众做了点什么的话,那要归功于勤奋和善于思考。”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开普勒(Kepler)也曾说:“前人说,学习而不深思就会使人迷惑,对此我深有体会。对所研究的东西勤于思考才会逐渐深入,我常常如此,直到全身心投入其中。”
如果单靠勤奋和毅力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那么天才是否真的存在呢?伏尔泰认为,天才与常人只有一步之遥。贝克莱认为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诗人和雄辩家。热罗德斯则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画家和雕刻家。洛克、海尔特斯和狄德罗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天赋,只要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善于总结和运用智慧的法则,就能超越一般,成为天才。然而,即使我们完全相信勤劳所创造的奇迹,也完全承认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都是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人,我们也很明显地明白,如果没有超人的天赋,不论怎样勤奋和发挥个人智慧,也不会成为莎士比亚、牛顿或者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