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如此丰厚,而耕耘者又如此之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自我奉献的想法,泽维尔又到了马六甲和日本。在那儿,他发现自己又完全置身于不同的民族和语言环境中。他常常哀叹和祈祷,坐在病人床边照顾他们,或者把自己白色法衣的衣袖浸湿,从中挤出几滴水为死者施礼。不管什么事,泽维尔都满怀希望,毫不侵惧,他说:“只要能拯救一个灵魂,我愿意忍受千百次痛苦的折磨,即使死亡,也不能使我畏惧。”他忍受饥渴,历尽千难万险,为了完成使命不遗余力。经过11年的辛勤工作,这位了不起的英雄又想方设法到了中国,但在海南岛的三亚他患了热带病,也就在这里,他接受了荣耀的桂冠,辞世而去。泽维尔于1622年被封为圣徒,并被教皇庇护十世宣布为外国传教团的主保圣徒。
2)利文斯坦的“传教士之旅”
利文斯坦的传道生涯是在所有传教士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他曾以自己特有的谦虚给我们讲述他的故事。他的祖先是贫穷的苏格兰高地人,以智慧、审慎和诚实著称。10岁的时候,利文斯坦被送进了格拉斯哥附近的一家棉花厂作“穿孔工”。他用自己第一个星期挣得的薪水买了一本拉丁语法书,开始学习拉丁语,后来在一所夜校里他又继续学习了数年。为了掌握所学内容,他每天熬夜到晚上12点以后,每次都要等母亲催促才肯上床休息,因为第二天早晨6点钟他还得起来上班。他通读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的作品,此外还涉猎了小说、自然科学、游记散文和其他各种作品。他又把仅有的空闲时间用来学习植物学,或到附近采集植物制作标本。他甚至能在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读书。这样,执著勤奋的利文斯坦学到了大量有用的知识。
长大成人后,利文斯坦决定做一名传教士,他又学习了医学、希腊文和神学。为了能凑足学习所需的费用,他省吃俭用,在格拉斯哥的几个寒假里,还到工厂去当纺纱工人。靠自己工作挣钱供养自己,他念完了大学,期间从来没有接受过别人的任何资助。他修完了医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能够用拉丁语写论文,通过了各种考试,拿到了内外科行医执照。他很坦诚地说:“回顾过去的艰难生活。我不禁满怀感激之情,因为这一经历对我的早期教育非常关键。如果能够选择的话,我仍然愿意从这种卑微的生活开始,经受艰辛的考验。”1840年,他被所供职的伦敦教士协会派往非洲。他说他当时内心挣扎,因为“这样的安排对于一个习惯于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的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不过刚到非洲,他便满腔热情地干了起来,他不愿意只投身于和其他人的共同劳动,但是也没有很多独立的工作要做,于是,他也去从事一些建筑业的手工劳动和工艺品制作。他把主要精力都用于传教,而且他说:“传教使得我感到筋疲力尽,就像从前我做纺纱工人时在夜晚学习的感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