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系列之二(3)

2)为事实所检验的改革家

约瑟夫·休谟(Joseph Hume)的人生格言是“百折不挠”,并且他终身践行。休谟的父亲早逝,母亲在蒙特罗斯开了个小店,含辛茹苦养育儿子。后来,母亲把他送到一位外科医生那儿学习医术。毕业后,他作为外科大夫,坐轮船去过几次印度,后来在东印度公司获得从业资格。由于休谟工作最勤奋,脾气最好,他获得了上司的赏识,认为他可堪重用,因此,不断提拔他。

1803年,马哈特战争爆发,休谟随鲍威尔将军出征。在战斗中,翻译人员牺牲了,由于休谟学习并掌握了当地语言,被任命接替翻译工作,后来还当了医疗队长。然而,这些工作对他来说似乎还远远不够,他又兼职出纳员、投递员,并且在这些岗位上,都干得令人满意。随后,他还负责签约提供军需品,这一美差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财富。10年后,休谟带着这笔钱回到了英国,他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家乡的贫困者。

但是,休谟不是个会坐享安逸的人。对他来说,工作才能带来快乐和幸福。为了搜集英国国民生活的实际状况,他走遍了每—个城镇。同时,为了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他多次出国游历,拓展视野。1812年回国后,他进入国会,当上议员。除其间短期中断过外,他连任了34年,据考证,他的第一篇演说是关于公共教育问题。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休谟一直十分关注公众教育及其他社会问题,比如改善犯人生活条件的刑法改革、银行储蓄、自由贸易、经济发展与艰苦奋斗、扩大民权等等问题,对于这些有益公众的事业,他总是积极奔走,不遗余力。他不以演说见长,但他说的每句话都饱含坦率、单纯和真诚,让人信服。

沙佛兹伯里曾说:“如果嘲笑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这句话如果用来衡量约瑟夫·休谟真是恰如其分,因为没有人像他那样受到过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嘲笑,而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却能够对此充耳不闻。他常常受到各个派别的打击,很多人不认可他所做的努力,就是在冒着被选民围攻危险的情况下,他推动了金融改革。他的工作量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早上6点起床,处理来信,准备提交给议会的报告;早餐后开始接待来访,有时一上午要接待20人之多。他很少缺席议会会议,有时候会议延迟到下午两三点,他也从不早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无数次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冷言恶语地讥讽,许多时候,他孤立无援、形单影薄。面对挫折、失意,他从不气馁。而每当自己的重大措施终于冲破重重阻挠被采纳时,他便老泪纵横。正如休谟传记所描写的那样,他是人类坚忍不拔品质的最好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