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了。诸葛亮出山,郭嘉去世,曹、刘两方的力量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诸葛亮出山的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郭嘉的去世有那么重要吗?郭嘉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下集——天生奇才。
上一集我们讲青梅煮酒,讲到刘备这个人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气,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义,可就是没有英雄之地。也就是说他没有一个根据地,他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那至少是一个打折扣的英雄,甚至可以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个空头英雄,是个候补英雄。也许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曹操一念之差就把他给放了,放了以后刘备能不能成气候那就看他的运气了,刘备的运气如何?出奇地好。六年以后,也就是建安十二年,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这一年的七月,曹操重要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第二件事情,就是也在这一年,诸葛亮走出了隆中,来到了刘备的身边。这一下子刘备时来运转,咸鱼翻身。有人会说你这是什么逻辑啊?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是刘备的运气,刘备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郭嘉碰巧在这一年死了,有关系吗?
有。我们知道刘备的竞争对手是谁呢?曹操,是吧,刘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曹操的力量,也就是说刘备要战胜曹操,或者说他要摆脱困境,他们两个斗争的胜负在于他们力量的对比。而力量的变化无非是此长彼消,或者是此消彼长。诸葛亮来到刘备的身边,是刘备“长”,同时意味着曹操“消”;郭嘉去世,那么意味着曹操“消”,同时意味着刘备“长”,就是诸葛亮出山和郭嘉去世这两件事情都是刘备赚了、曹操亏了。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两个人物的分量和量级,就是郭嘉的分量和量级要和诸葛亮相当才行,你不能说刘备这边来了一个诸葛亮,曹操那边死了个看门的,这个就没有关系。
是的,郭嘉对于曹操来说极为重要。我们看一看曹操的生平,他的事迹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是郭嘉来到他身边以后,到去世,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凯歌,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的北部,一直到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曹操征乌丸,大获全胜,彻底消灭了袁绍家族的力量。那么这个时候曹操志得意满,率兵南下,打荆州,打刘表,也很顺利。一直最后曹操打到江陵,又接管了刘表在江陵的舰船顺江而东来到赤壁,结果怎么样?遭到迎头痛击,曹操是碰了钉子了,船烧了,人撤了,这个时候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他说如果郭嘉还在——郭嘉字奉孝,郭奉孝就是郭嘉了,郭嘉是在曹操北征乌丸的时候病逝的——所以曹操说,唉,如果郭奉孝还在的话,孤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那么曹操这一段话是记载在《三国志·郭嘉传》里边的,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演绎了一下,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说曹操在赤壁遭到失败以后一路遁逃,走华容道,最后退到南郡,驻守南郡的曹仁设下盛宴为曹操接风,酒过三巡曹操忽然哇的一声哭出来了。当时所有人都很吃惊,曹仁就问曹操说,丞相,你在前方失利的时候那么危险,你一滴眼泪都没有掉,现在你已经回到后方来了,我们兵强马壮,正可以整顿军队报仇雪恨,为什么要哭呢?曹操说:
“我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如果郭奉孝还在,我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接着曹操捶胸大哭,说: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三国演义》的说法是众谋士默然,都很惭愧,都很郁闷。
那么这个故事在毛宗岗父子的批语里面就把曹操批得狗血喷头,毛宗岗父子怎么说呢?毛宗岗父子把这件事和曹操宛城之战哭典韦联系起来了,就是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举手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拿到了宛城,志得意满,然后忘乎所以,最后张绣突然反叛,杀得曹操措手不及,曹操的爱子,他的长子曹昂、他的侄子曹安民、他的爱将典韦都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了,那么战后曹操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来祭奠他的爱将典韦,那么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曹操祭奠典韦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说我儿子死了,我侄子死了,我都不心疼,我心疼典韦啊!这叫做哭典韦,前面讲的呢,哭郭嘉,毛批就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了,他说了一个什么话呢?他说:
“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典韦之哭所以感动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以做钱帛用,又可以做挺杖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哭典韦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是为了羞惭众谋士,意思是说曹操哭典韦是为了让其他的这些将士都给他卖命,曹操哭郭嘉是嘲笑你这些谋士都没有用。这段话当然说得是很漂亮,但问题是无的放矢,因为在这里毛批批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是小说中的曹操,不是历史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可笑,历史上的曹操是祭奠过典韦,但是没有说我儿子死了、我侄子死了我都不在乎我就在乎典韦死了,而且赤壁之战曹操失利有多种原因,将来我们讲赤壁之战的时候我还要详细地向大家介绍,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是谋士失职造成的。而且在这次战争中曹操的谋士并没有失职,比方说刘备和孙权的这个联盟早就有人预见到了,谁,程昱,当时程昱就断定你打刘备刘备往江东跑,孙权肯定跟他联合,预见到了。还有,曹操占据了荆州以后准备顺江东下再去打孙权,也有人劝阻,谁,贾诩,贾诩劝他休兵,不要再往东打,采取怀柔政策把荆州这个地方治理好,江东地区可以不战而胜。曹操不听,才有这样一个失败,所以曹操的谋士在这次战争中是尽责的、是称职的,那么曹操有什么必要羞愧他们呢?没有。那好,既然曹操哭郭嘉不是为了羞愧他的那些谋士,那我们就要问,曹操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去读一下《三国志》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这个时候是仰天长叹,他是叹息,叹什么?叹自己命苦,我好容易有一个郭嘉,而且我好容易统一了中国北方,我眼看就要统一全中国了,郭嘉你怎么就走了呢?你怎么就离我而去了呢?我怎么这么命苦呢?如果郭嘉郭奉孝你还在,虽然我们也会遇到困难,也会遇到挫折,但是你一定能够帮助我走出困境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曹操有那么多谋士,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是因为郭嘉这个谋士很特别,郭嘉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特别在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郭嘉的特点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这个我们可以举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为例,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征乌丸。
乌丸又叫做乌桓,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大本营柳城就是现在咱们东北辽宁省的锦州市,这一些少数民族在这个历史时期是站在袁绍一边的。官渡之战袁绍打败了,后来袁绍又病死了,他的这个权力、他的军队就交给了他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儿子袁尚,而袁绍是指定袁尚做接班人。那么曹操就去打这三个人,后来袁谭被曹操杀了,袁尚和袁熙就逃到了乌丸,准备和乌丸的力量结合起来对抗曹操。那么曹操要统一中国北方,必须消灭他们,要消灭袁熙和袁尚就必须打乌丸。但是这个仗很难打,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哪里呢?许都,就是现在河南的许昌。他自己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哪里呢?设在邺城,也就是现在河北的临漳。那么乌丸在哪呢?在辽宁省的锦州,所以这个路途非常遥远。当时很多人反对曹操打乌丸,事后曹操还特别奖励了这些反对他打乌丸的人,因为这一仗打得太险了,曹操说你们的意见是长久之计,我的取胜是侥幸的,这个故事我们以前也讲过了。那么这些人反对打乌丸的理由是什么呢?两条,第一条,他们说袁尚和袁熙是亡虏,是两个打败了仗的家伙,乌丸是夷狄,是少数民族,贪而无亲,就是这两伙人他是搞不到一起去的,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不用打。第二个顾虑,就是我们如果劳师远征、虚国远征,我们南方的那个刘表会来打我们,因为刘备这个枭雄现在跑到刘表那儿去了,刘备肯定怂恿刘表来打我们,这也是后顾之忧啊。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是吧,但是郭嘉主张打。郭嘉主张打有三个理由,第一,他说乌丸是远,但是正因为乌丸远,所以他们绝对想不到我们会去打他,这叫做“恃远无备”,他是没有准备的,如果我突然袭击一下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叫做“可以打”。第二个理由呢,就是袁绍对乌丸是有恩的,袁绍的儿子跑到乌丸去以后他们肯定会结合起来,他们一旦结合起来,不但是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不能实现,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占有的冀州和青州说不定都不是我们的了,这叫做“应该打”。第三点,刘表这个人来偷袭我们要不要担心?郭嘉说不用担心,为什么呢?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耳”,什么意思呢?说刘表这个家伙他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坐在这儿聊天可以,打仗他不行;是的,刘备是到了他那个地方,刘备也确实是个英雄,但是刘表是不会信任刘备的,因为刘表很清楚刘备的能力在自己之上,他绝不肯也不敢信任刘备;而且刘表现在此刻是根本不知道拿刘备怎么办,信任他吧,委以重任吧,派以重兵吧,怕刘备将来夺自己的地位,不信任他吧,刘备怎么肯给他出力呢。所以郭嘉跟曹操说,明公放心,刘表肯定不会来袭击我们。
这个就叫做料事如神啊!果然曹操的军队出发以后,刘备就建议刘表说我们现在趁虚而入,赶快打到许昌把皇上接到我们荆州来,就是襄阳,我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表说,啊,等等吧,看看吧,想想吧,他不动弹刘备是没有军队的,刘表不派兵刘备就没有办法。等到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乌丸干掉了以后,班师回朝的时候,刘表才来找刘备说哎呀,兄弟,这个事好像是,你看这个我错过一次机会了。唉,刘备拿这个不争气的宗室——都是他们刘家人嘛——没有办法,只好说,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啦,现在我们反正是一个战争年代,机会多得很,这个,只要下回咱不错过了就行了啊。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啊?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乌丸,十三年就来打刘表,曹操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打刘表的,八月份刘表就死了,他哪里有机会?没有机会。这就是郭嘉的料事如神。
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是什么呢?他是看透了人。他最早看透了袁绍,他知道袁绍成不了大气候,他投奔曹操;他后来看透了吕布,曹操征吕布的时候,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曹操准备撤兵,郭嘉要他打下去,把吕布灭掉了;他看透了孙策,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再讲;他看透了刘表,他几乎把曹操所有的敌人都看透了,而且他也看清了自己的主人。郭嘉去世以后,曹操上表朝廷要表彰郭嘉、奖励郭嘉,曹操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每次重大行动之前,我曹操往往决定不下来,都是郭嘉当机立断,所以平定天下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在每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之前都是郭嘉替曹操出谋划策,而且做出决定,那么郭嘉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把曹操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曹操是一个能够接受、采纳正确意见的人,如果是像袁绍那样刚愎自用、像袁绍那样嫉贤妒能、像袁绍那样犹豫不决、像袁绍那样自以为是,郭嘉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呢?你要知道郭嘉出的是险招啊。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的时候,孙策准备从南面袭击曹操,也是到许昌去抢皇帝,也是郭嘉断定他不会来。
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曹操集团是有两种意见的,一种意见主张杀了刘备,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杀刘备,郭嘉的态度记载在《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的注里面,裴松之并列了两种郭嘉的意见。第一种是《魏书》上说的,说曹操去找郭嘉,说现在大家都说刘备这个家伙那不是个什么善类,放在我这儿肯定是要给我惹是非的,要我杀了他,你觉得怎么样?郭嘉说,明公你手提三尺宝剑,起义兵,诛凶暴,你靠的是什么?诚信啊,你靠的是诚以待人才有今天,现在刘备一个英雄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我们如果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想呢?所以郭嘉说,不能随便杀:
“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请明公慎之。”
另一个记载是《傅子》,《傅子》这本书里面讲曹操放刘备,郭嘉赶快去找曹操说,刘备这个人放不得的,因为他是英雄,他放出去肯定他要闹出些动静来,郭嘉说: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敌人放走了以后后患无穷,明公你要早做安排。也就是说有人要杀刘备郭嘉说杀不得,有人说要放刘备郭嘉说放不得,所以裴松之的注说,这两个是相反的啊。其实不相反,是一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郭嘉从来就没有说要杀刘备,郭嘉说的是“宜早为之所”,就是刘备这个人你一定要早做安排,安排不等于杀啊,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周泽雄先生的观点,周泽雄先生说郭嘉的主张是既不能杀、也不能放,怎么办?软禁,你把他软禁起来嘛,,既不丢失人心,又不放跑敌人。但是很奇怪的是曹操这回怎么好像没领悟啊,这也可能这个事情实在太敏感了,郭嘉不便说穿,没有把软禁这两个字说出来,只是说你早做安排,曹操也不知道一个什么原因他就没明白。当然了,就是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再料事如神他也算不到六年之后隆中会走出来一个诸葛亮,这是他算不到的,这叫做人算不如天算。
诸葛亮和郭嘉是三国史上非常难得的两个天才,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时候27岁,诸葛亮出山的时候26岁,而且一出来就表现得非常地成熟,对于时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个主张都能够实施;第二点,这两个人都审于量主,就是这两个人都会为自己选老板,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绍然后改换门庭去找曹操,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动等着刘备出来,而且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自己选老板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第三个呢,他们都谋功为高,他们对各自集团的贡献都非常之大;第四个呢,他们都忠心耿耿,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嘉也是这样,后来曹操回忆郭嘉说郭嘉这个人身体不好,看来这个年轻人是比较弱的,体格不太好,而且生活也不太检点,可能酗酒之类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38岁就去世了,他说郭嘉其实是知道自己的,他总说我身体不好,我不适合在南方生活,我如果到了南方我肯定要死,但是每次跟他讨论问题的时候他都说要打荆州,曹操说这是拼了命来为我立功啊,说我虽然现在给他讨了封、讨了赏、写了很多文章来表彰他,可是对于一个死了的人有什么用啊!郭嘉啊,奉孝啊,所以他才痛哭流涕地说:痛哉奉孝,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第五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与托以后世有关,诸葛亮这个没有问题,刘备是托孤的,白帝城托孤把刘禅托给了诸葛亮,而曹操自己说他也是准备自己百年之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没想到郭嘉先我而去
所以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来说真是重大损失,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看不到曹操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那一天;也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没能看到这两个天才的斗智,如果郭嘉还在,他和诸葛亮肯定有一场智斗的戏好看,这个我们没看上;也由于他的过早去世,他的名气没有诸葛亮那么大,他的形象没有诸葛亮那么闪光。诸葛亮26岁出山,54岁病逝,为刘备集团服务了28年,其中有11年是大权独揽。而郭嘉呢,27岁出山,38岁去世,为曹操服务了11年,官职只是军师祭酒,军师祭酒就是参谋,连参谋长都不是,作为后来人,我们确实为郭嘉感到惋惜。郭嘉的不幸,是曹操的不幸,是刘备的大幸,何况刘备现在已经有了诸葛亮了。
奇怪的是,诸葛亮这个人在此之前一直隐居在隆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刘备对他的召唤。这就引起了我们的一个兴趣,我们很想知道,刘备身上究竟有什么东西让诸葛亮这个天才如此地看重呢?请看下集——慧眼所见
我们这一集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当中,诸葛亮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刘备呢?这个我们就要稍微地讲一下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的。从陈寿的《三国志》那里我们得知,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有这样一个描述,陈寿在写《三国志》之前为诸葛亮编了一个文集,他把诸葛亮的文集上交给皇帝的时候写了一篇表文叫做《上诸葛亮集表》,在这个表文里面陈寿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也是一个帅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伟,不仅仅是个子高,当时人都觉得他很特别。他的身世我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跟着叔父诸葛玄生长成人,诸葛玄来到荆州以后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住在隆中。诸葛亮到了隆中以后过的是一个耕读生活,所谓耕读生活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后来诸葛亮在自己的《出师表》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那么这句话,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恐怕是有点套话的意思,那你不求闻达你最后出山干什么呢?“躬耕于南阳”,这个事情看起来是真的,但是这个事情它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靠种地来谋生,但是根据诸葛亮的家世来看倒不至于是一个普通农民,因此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在当时也是一种雅兴,是一种雅事,后来我们看嵇康,嵇康是打铁的,你说他就是个铁匠吗?他不是,用现在的话说是玩儿酷。当然诸葛亮到底是谋生还是雅兴现在我们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条,不管是出于哪一个原因,诸葛亮种地的时候一定是分认真,因为诸葛亮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做事情一丝不苟,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他当了丞相以后事必躬亲,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亲历亲为,我怀疑这是他在隆中种地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但是另一方面,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三国志》的说法是“观其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朋友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字字推敲,诸葛亮拿来一看,一目十行,观其大略,相当于后来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其实是会读书,观其大略就是能够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于抓住要害,这叫做会读书,而且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不是做学问的,读书就应该像诸葛亮和陶渊明说的那样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抠那些很小很细的小问题,这正如一个要得天下的人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大气的人。
除了耕田和读书以外,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抱膝长啸,一个是好为梁父吟。“长啸”是什么呢?长啸我估计是种导引之术,就是一口气从丹田提上来,从喉管里发出去;那么“梁父吟”呢?梁父吟原来是一种葬歌,葬礼上唱的歌,是比较悲凉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一个身长八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山林之间,坐在一块石头上,两个手抱住自己的膝盖,望着那山林,一声长啸,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我觉得在诸葛亮的啸和他的歌里面,体现了他博大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悲悯情怀,慷慨悲凉,它体现了诸葛亮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这就是典型的国士了,而且是无双国士,国士的特点是什么?我在讲《汉代风云人物》的时候讲过: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的人。
诸葛亮也有能力,他后来平治天下就是他能力的表现。那么他有条件没有呢?有。
第一,诸葛亮有一个好背景。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还做得很大,他的父亲和叔叔也都担任过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官场里的关系他也是有一些的。
第二个,诸葛亮有一个关系网。诸葛亮的岳母是襄阳地区最大的豪族蔡讽的女儿,蔡讽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诸葛亮的岳父,一个嫁给了荆州牧刘表,他这个儿子叫蔡瑁,也是权重一时的人。也就是说荆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荆州地区重要的官员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所以这个关系网是很了不得的。而这件事情又有一段佳话,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这个人非常欣赏诸葛亮,有一天他就去找诸葛亮跟他说,孩子啊,我有一个女儿长得很丑,但是非常有才华,你愿意娶她吗?诸葛亮说愿意啊,黄承彦马上回家就把他女儿装到车上送诸葛亮家里去了。这个事情它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说黄承彦的女儿不丑,黄承彦说家有丑女是谦词,中国人嘛,比方说儿子叫犬子,女儿就叫丑女,你不能当真啊,我家有犬子,说你儿子狗儿子啊,不能当这个真;另一种说法就说是考验一下诸葛亮,看你是重才重德还是重色,诸葛亮经受了考验,重德重才,还是娶了一个漂亮女孩回去了。但是我认为黄承彦的女儿恐怕是丑的,为什么呢?黄承彦是这样说的,他说:“身有丑女,黄头黑色,才堪匹配”,12个字,如果是谦词的话他不会说得这么具体,黄毛丫头,脸皮黑黑的,他不会说这么具体,这是一个证据;第二个证据就是当时这个事情在荆州地区、襄阳地区传为笑谈,最后老百姓还编了两句民谚,叫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就说挑老婆可别学诸葛亮,黄阿承他家那个嫁不出去的丑丫头被他娶回去了,所以看来是个丑丫头。
那么如果黄承彦的女儿真的是比较丑的,那么就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呢,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呢?我们前面讲过,诸葛亮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有才有貌的一个大帅哥他为什么要娶一个丑姑娘呢?也有各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诸葛亮高风亮节,重德重才不重貌,不以貌取人,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相反,说诸葛亮看重的是黄承彦的这个关系网,因为黄承彦和荆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刘表用咱们北方话说叫担儿挑,是连襟,你要从政,你有这么一个关系是极为有利的。那么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呢?我们现在也不能把诸葛先生请来问问,而且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也不敢唐突古人妄下结论,请电视机跟前的观众朋友们自己判断。
第三个条件,就是诸葛亮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圈子我们不妨称之为荆襄士人集团。就是荆州襄阳地区当时聚集了很多的名士,老一辈的有司马徽、庞德公,年轻的有诸葛亮、徐庶、石韬、孟建,都是一时之选,都是人才,这些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而且都很看好诸葛亮,甚至送了他一个雅号,就叫做卧龙先生,而且当他们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会隆重地推出诸葛亮。我们知道刘备认识诸葛亮,就是荆襄士人集团介绍给刘备的,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等这些人都做了宣传推介工作,所以诸葛亮从政的条件非常之好。
于是我们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他既然有如此之好的从政条件,为什么不出山呢?
这就要弄清楚诸葛亮的志向,据说诸葛亮和他的几个年轻朋友石韬、徐庶、孟建一起聊天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几个如果从政至少也可以做到一个郡首,就是郡一级的官,大家说那你呢?诸葛亮笑而不言,只是笑,不回答,其实答案早都有了,《三国志》怎么说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什么人,名相,乐毅是什么人,名将,诸葛亮的目标很清楚,出将入相,建功立业,惊天伟地。所以他的志向是非常大的,他这么大个志向他就必须给自己选个好老板。因为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他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像曹操那样,自己打江山;第二种像周瑜那样,帮别人打江山;第三种就是像那些隐士一样,我谁也不帮在家待着。诸葛亮显然选择的是做一个贤相,做一个名将,做一个平治天下的定鼎之臣,所以他一定要给自己选个好老板。
那么诸葛亮放眼望去,这么多的公司,这么多的企业,这么多老板,选哪个?最方便的是刘表,曹操和孙权他也在招揽人才,——刘备这个时候还没成气候——他决定都不选择,为什么呢?刘表太差、曹操太强、孙权空间太小。刘表的差我们以后再说,这里提一句,就是当时中原动乱的时候中原很多的人才都跑到了荆州,刘表一个都不能用,这样一个根本不会用人的人诸葛亮很快地就把他pass了;曹操呢,曹操太强了,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自己就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诸葛亮过去了以后摆哪个位置啊;那么孙权呢,孙权这边也不行,孙权一文一武两个重臣一个张昭一个周瑜,跟孙家的关系非同一般,那叫升堂拜母,就是张昭和周瑜都是享受了升堂拜母待遇的,升堂拜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了孙权或者孙策,准确说是孙策了,到孙策家里请他们到后堂去拜见孙策的母亲,人了干儿子的,所以诸葛亮如果到了江东地位肯定在张昭和周瑜之下,甚至在鲁肃之下,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的。
因为诸葛亮的目标很清楚,就是我到了这个老板那里,一要见用,就是被他用,第二要重用,第三最好专用,这个他是很明确的。那么孙权这个地方显然是空间太小。因此对于他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一个什么呢?是一个将来能够成就霸业或者帝业的还不成气候的英雄,最好是能够成就帝业,就是将来能做皇帝,退一步不能成就帝业成就霸业,称霸一方也可以,但是现在要不成气候,是个候补皇帝。也就是说这个人要有志向,要有条件,但是志向不明显,甚至不明确,他的条件还不成熟,还有欠缺,所以才需要我诸葛亮去帮助他。也就是说诸葛亮还要求自己到了这个集团以后有大显身手的空间和可能,他是要做事的。那么请大家想想,符合这个条件的是谁呢?只有一个人,他就是刘备。
我觉得刘备作为一个候补皇帝是很合格的,第一,他有帝王之分,就是他有成为一个皇帝的可能性,可能性在哪里呢?两点,第一,出身,刘备是刘氏宗室,是皇帝家族的人,当然他这个血缘关系已经非常淡薄了,甚至不大说得清楚,但是他亮出这个招牌以后大家都也还认了,而且细细排起来,当今圣上还得唤他一声叔,叫做刘皇叔,他是皇帝的叔叔呀,那么如果说这个皇帝不中用了,换他叔叔来当比换一个外姓人来当在当时还是要方便一些,说得过去一些,这是一条。第二条呢,刘备的形象好,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帝王之相,不像曹操,孙权形象也好的,这三个人当中形象最差的就是曹操,这也是曹操最后不敢称帝的原因之一,是个次要原因,但是也是个原因,我们今天当然主张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古人不这么看,古人他以貌取人,很讲究形象的。曹操这个人形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一看上去不像个皇帝样,这个不行,刘备像,孙权也像。
第二,刘备有帝王之志,就是他是想当皇帝的。刘备两个儿子叫什么呢?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什么呢?封禅是中国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仪式,这里面有两个条件,或者说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这个祭祀主体只能是皇帝,第二个,还不是一般的皇帝都可以,要有德之君,你无德还没有资格,第三个就是祭奠是要在泰山上做的。就是在泰山顶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脚下祭地叫做“禅”,合起来叫封禅,你刘备如果不相当皇帝你把儿子叫封禅干什么?那说明他想当皇帝。
第三点,刘备有帝王之术。刘备这个人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很远很远的后代了,我刚才说了这个血缘关系现在不大搞得清楚,但是这个人和汉高祖确实是很像,也是从小就好逸恶劳,吃喝玩乐,喜欢音乐、狗、马和女人,这个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在什么地方呢?不一样在于刘邦喜欢骂人,开口就骂,刘备不骂人,刘备没有看见过他骂人的记录,也就是说刘备比刘邦做人还要厚道,至少是看起来做人比刘邦厚道,所以他非常得人心。据说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他手下有一个老百姓瞧不起他,这个家伙凭什么给我当领导,就买通刺客去谋杀刘备,结果刺客来了以后,刘备按照他接待人才的那种方式又接到了这个刺客,和他一起喝酒,和他一起吃饭,和他一起玩儿,玩完以后刺客说我是来杀你的,不过我看你这个人这么好我不杀了,我告诉你是有人要杀你的。为什么这个刺客不杀他?就是因为刺客看到刘备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表现确实很好,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当时一个是保卫地方,有别人打过来以后他保卫这个地方,第二个救济穷人,第三个就是所有的那些士人他也不管人家地位高、不管人家地位低,一律平等予以对待,只要对方是个士人,是个人才,他来了以后刘备一定是和他同桌吃饭,一起谈话,平起平坐,很得人心。
第四点,就是刘备有帝王之福。刘备是个有福气的人,在三国的三巨头当中,他和孙权两个都算有福气的。福气最大的是孙权,十八岁的时候就接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他的父亲孙坚、他的哥哥孙策已经帮他把天下打下来了,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辅佐他的人,张昭、周瑜啊都是非常忠诚的,而且在整个的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孙权基本上是用不着亲临第一线的,自然有人帮他打,福气最好。刘备他也算个有福气的,为什么说他有福气呢?他刚一出山就得到了关羽和张飞,我们知道不管古代的战争还是现代的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难得啊,人才为什么难得呢?因为一个最好的人才,我们要求他既忠诚又能干,而老板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忠诚的不能干,能干的不忠诚,很难找到又忠诚又能干的,这个刘备刚一出道就来俩,关羽和张飞真是又忠诚又能干,你说是不是福气?
但是他的命运又很坎坷,他的道路又很曲折,他奋斗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根据地,还是没有自己的队伍,还是成不了气候,还是要依附他人。据说有一次他和刘表两个人喝酒,然后中途他上了一趟厕所,回来以后就流泪,刘表说你为什么刘泪啊?刘备说,刚才我上厕所的时候低头看了一下,发现我的两条大腿都长出肥肉来了,我可是长期骑马打仗的人啊,我的腿上只能有肌肉,不能有赘肉,我就想起我现在这么大一把年纪了还一事无成,所以悲从心来。确实是,到建安十二年刘备四十六岁了,你要知道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啊,我们现在46岁那叫正当年,古人三十六岁就要称老夫了,刘备觉得自己真是前途光明我看不见,道路曲折我走不完啊。
我们知道,刘备他之所以奋斗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能够成了气候,是两个原因。第一我们讲,他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气、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义,但缺什么呢——英雄之地,就是说他缺一个用武之地,这是他缺的第一条。第二,他有帝王之分、有帝王之志、有帝王之术、有帝王之福,他为什么没有成帝王呢——他缺一条成功之路。他这么多年都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这两样东西这个时候都开始有了,因为诸葛亮来了,是诸葛亮让他得到了用武之地,是诸葛亮为他指出了成功之路,所以诸葛亮来到刘备的身边真是刘备的大幸,是曹操的大不幸。当然了,我们不可以夸大个人的作用,后来局势的发展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是诸葛亮一个人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一个人物的出现确实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这就是当时的刘备和诸葛亮,也就是说,刘备像什么呢?像一家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有一点资金,有一点经验,也有一点点产品,但是找不到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他缺一个CEO。诸葛亮像一个能干的职业经理人,他就是给人家做总经理的,他自己没有产业,他也不开公司,他需要找到一家好公司。所以这两个人后来见面以后那真是叫做一拍即合,如鱼得水,这才成就了他们这一段君臣际遇,千古流传的佳话。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俩谁找谁?按照《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刘备三顾茅庐,但是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是诸葛亮主动上门,那么我们就要问:究竟是刘备三顾茅庐呢,还是诸葛亮登门自荐呢?如果是刘备三顾茅庐,那么刘备是去了三次才见着,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呢?请看下集——三顾茅庐。
上一集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君臣际遇,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呢?这个问题历史上是有不同记载的,《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见”,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
按照这个《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这个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下一个要灭掉的目标就是荆州,所以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于是诸葛亮就北上去见刘备,因为刘备当时驻兵樊城,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刘备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当做一般的读书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来接待。大概当时也接待了很多这样的人,大家一起吃了个饭,吃了一个饭以后就散了,但是诸葛亮没走,刘备也没理他,也不问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个牦牛尾巴在那编起工艺品来,诸葛亮就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工艺品吗?刘备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边一扔,这什么话?聊以忘忧了。诸葛亮说,将军,您想一想刘镇南——刘镇南是谁?就是刘表,刘表当时的职务是镇南将军,所以简称他刘镇南——诸葛亮说请问将军,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刘镇南也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唉,我也发愁啊,没有办法!诸葛亮就给他出一个主意,说我们荆州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北方来逃难的流民很多,而这些人都没上户口,不是我们的编户齐民,那么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没有掌握,因此应该把这些人查清楚了,都给他们上上户口,那么该交税你交税,该出力你出力,该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荆州就强大了。
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那么这个记载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和《三国志》的说法相冲突。《三国志》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就在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现在习惯上说诸葛亮有两份出师表,一份叫《前出师表》,一份叫《后出师表》,这个《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的作品是有争议的,历史学家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伪作,但是《前出师表》是没有疑问的。那么《前出师表》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编完诸葛亮的这个集子以后,有一个《上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这么记载的,所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时他发了一个议论,他说历史上由于历史学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来源不同,是会有不同的记载,这很正常,但是这个事情如此冲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其实这个也不能说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这个说法,虽然是非主流意见,也还是有一批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说法。比方说有一位刘啸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三顾茅庐”质疑》,他就认为“三顾”的说法靠不住,为什么呢?他认为,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因此他提出这样三点意见,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那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所以刘啸说,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刘啸先生说,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应该说他这个分析还是有他的道理,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国志》你可以否定,《出师表》否定不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怎么说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说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许”这两个词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了,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且和他讨论了当世之事,使他产生感激之心,这才同意追随刘备,遂许嘛。所以《出师表》否定不了,那么现在问题就只有这样一个办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师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说法我说清楚,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要解清这个谜呀,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说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难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说去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不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写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搞“超级男声”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像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所以说《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虽然三顾茅庐是虚构的,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儿呢?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营销学教材,我们现在用现代视角看看这个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这个事件中,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他决定进行投资,要买断某一个人才,诸葛亮呢,就像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行官的这个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们双方都有一个互相试探、了解的需要和过程,所以他这一套东西用现代的眼光一看就觉得整个的这些什么唱歌的农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儿。这当然是我们今天站在现代视角回过头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认我这个推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不是历史意见,也不是时代意见,也不是罗贯中的意见。
那么罗贯中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有人问我说小说是什么?我的定义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他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隆中对,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七年以前,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向孙权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这个人也和诸葛亮一样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请看下集——隆中对策。
这一集我们讲《隆中对》,什么是“隆中对”呢?所谓“隆中对”实际上是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的一次密谈,《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因屏人曰”,也就是把其他的闲杂人等,甚至我估计连关羽、张飞都离开了那个密室,只有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谈,刘备就提了一个问题,刘备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是刘备的提问,这段话历来不太被人注意,认为这不过是一番套话,一个帽子,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一样,穿鞋戴帽,要有一个起头。其实这段话是有意义的,就说开头这十二个字:“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就是现在我们汉王朝这个政权已经很危险了,曹操这个奸臣掌握了国家的政权,而我们的皇上实际上是在落难。这段话刘备是必须说的,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因为他是所谓“帝室之胄”,就是他是以刘家的宗室、后代这个身份来参加这一轮角逐的,他必须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表明自己心系王室、心忧天下的这样一个政治立场,保证他政治上正确,这样他提出需要诸葛亮来帮助他的要求才能够得到理解,才能够得到同情。
接下来的那么一段话也不是空话,这段话的意义在于说明情况,宣示决心,表达诚意,提出问题。什么情况呢?就是我“智术短浅,遂用猖獗”;什么决心呢?“志犹未已”;这样才提出了“君谓计将安出”,请足下说说看,我该怎么办呢?他这样一番心意,诸葛亮当然是理解的,也是同情的。而且诸葛亮也非常清楚地明白刘备提出的关键问题,“君谓计将安出”,不是说主上蒙尘,我们皇上现在日子不好过该怎么办,而是我刘备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一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成不了大事,该怎么办?所以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他回答他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当今天下的形势,他说当今天下的形势是什么呢?是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什么意思?就是自从董卓作乱以后,各路诸侯分封割据,抢占地盘,我们大汉王朝已经到了一个大家都不管皇帝死活,只管自己抢占地盘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形势。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该做什么呢?很清楚,我们也得抢占地盘。因为不管你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负、政治目标是什么,是实实在在的真的要保卫我们当今皇上呢,还是为了实现个的野心,不管你是什么目标,也不管你是什么抱负,总之都有一个前提,必须有一块根据地。
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一问一答当中,是很有文章的,而诸葛亮对刘备提问的回答是非常实在的。我们很多人崇拜诸葛亮,在我看来是没有崇拜到点子上,诸葛亮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条就是他的务实精神。刘备他处于那样的一种身份和立场,他必须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在两个人在密室里密谈的时候就不要再讲这些套话了,就得来点干货,干货是什么?咱也弄一块。
下面的问题就是,刘备一直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要啥没啥的,也能弄一块?诸葛亮说能,为什么呢?他说你可以看看曹操嘛,他说: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你想想当年曹操和袁绍两个比,曹操名微而众寡,名声没有袁绍大,人马没有袁绍多,但是最后怎么样呢?曹操把袁绍干掉了,什么原因呢?一个叫做天时,一个叫做人谋,也就是说诸葛亮用这样一个事实告诉刘备: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看你会不会“谋”,如果会谋,那么现在你这个情况,你就好比当时的曹操,曹操就好比当时的袁绍,曹操能够以弱胜强,你刘备也可以以弱胜强啊,强弱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强弱是矛盾的对立双方,而我们知道辩证法怎么告诉我们的呢?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弱者可以变强者,强者也可能变弱者,条件是什么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这个道理讲清楚了以后那还不解决问题呀,下面诸葛亮再实实在在地替刘备谋划,怎么人谋呢?那我现在就给你谋一谋,我们来看一看当今天下的形势。我相信当时密谈的时候恐怕是有一张地图的,我们现在也来看看这个地图,北方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北方原来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是袁绍的,兖州、豫州、徐州三州是曹操的,现在曹操已经把袁绍灭掉了,这一块地方是曹操的。那么曹操这个地方你能不能去打他的主意呢?诸葛亮说不行,为什么呢?他说:
“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个太厉害了,政治上正确,有一面在当时看来正义的旗帜,保卫皇帝,力量又强,这个我们不能去跟他正面交锋。那么再看下面东边,江东地区,这块地方怎么样呢?诸葛亮说: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个地方已经经过父兄三代的经营,政权非常稳固,这个地方我们只能跟他联合、联盟,也不能打他的主意。那么可以打主意的地方呢?两个地方,第一个是荆州,我们来看看地图就知道,荆州这块地方有多大,荆州当时号称七郡,也号称八郡,因为它当中有一个郡,章陵郡是有时候设有时候废的,但是七个郡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个地方我们看看地图,按照诸葛亮当时的说法是,它的北面是汉水和沔水,它的南面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它的东面是现在的江苏、浙江,它的西面是现在的重庆、四川,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英雄用武之地,这是个好地方。更好的是什么呢?其主不能守,这个地盘的主人他守不住,所以诸葛亮说: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个地方就是天准备送给你的,要不要啊?这是明知故问,刘备这个时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随便给他个地方他都得要,何况是荆州这个好地方还有不要的?所以不需要回答,这个设问是不需要回答的。
接着再往下讲,另外还有一个地方益州,来看看地图就知道,益州这个地方也很大,当时的益州包括什么呢?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的一部分,就是汉中,就是汉中、巴郡、蜀郡等等这些地方都在当时的益州这个范围之内,尤其是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这两个地方诸葛亮说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我们现在都知道成都平原那是天府之国,而且四面是山,当中一个平原,沃野千里,四季常青,物产丰富,易守难攻,而且当年高皇帝刘邦就是在汉中平原发迹的,他封的汉王嘛,所以诸葛亮说这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现在属于谁呢?蜀这个地方属于刘璋,汉中属于张鲁,这两个人都不行,都不是好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叫做“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都盼望着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去领导他们,那意思说这地方也是天准备送给你的。
好了,这两个地方既然是天要送给你的,那不要白不要,他当然没有明说,我们也懂这个意思,我们就把它拿下。拿下了以后怎么样呢?诸葛亮说:以将军您的声望,“信义著于四海”;以将军您的身份,“帝室之胄”;再以将军您的号召力,“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这个身份,有这个名望,有这个号召力,你只要拿下这两个地方,就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然后我们在这个根据地里面一方面把内部的政治搞好,另一方面把外部的关系搞好,联合孙权,意思就是说,那你就有一个独立王国了,当然这个话也没有明说出来。有了这个独立王国怎么样呢?一旦天下有变,您就派一位上将军从荆州北上,取道宛城,进攻洛阳,将军自己从益州出发,取道秦川,进攻西安,那个时候天底下的老百姓还不拿着酒、拿着菜、拿着饭、拿着肉夹道欢迎将军您吗?叫做:
“天下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就成功了嘛。这番话说得刘备是醍醐灌顶、如梦方醒、恍然大悟,哦,原来所谓霸业或者帝业就是这样实现的,哎呀太好了,他说:“善!”太好了。当然,这个最终的目标没有实现,如果实现了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历史上要出现一个“后后汉”,因为你不好再它什么了,只好叫“后后汉”。
那么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因为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实现这个目标有一个前提,叫做“天下有变”,也就是说北方曹操那边要自己出乱子,要出问题,那么不出乱子,不出问题,天下无变呢?刘备没有问,诸葛亮也没说,为什么呢?用不着。刘备是什么人?潜龙,诸葛亮什么人?卧龙,两条龙在那儿说话,要说得那么清楚吗?要说得那么直白吗?要说得那么赤裸裸的吗?用不着嘛,心领神会。天下无变怎么办?天下无变咱就在荆州和益州待着呗,那么好两个地方,吃个七顿八顿的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诸葛亮给他做的这个规划是进可攻、退可守,最高纲领:实现帝业,当皇帝,统一中国;不行的话: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这是一个多好的设计,所以刘备非常高兴。这次谈话完了以后,大概就是诸葛亮就跟刘备走了,到了刘备军中,经常和刘备谈话,结果两个人情好日密,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关羽和张飞有意见了,关羽、张飞说这本来我们是哥仨啊,我们是食者同器、寝者同床,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怎么当中插了一个诸葛亮,而且我们哥哥对他好像就像老鼠爱大米,他有意见。于是刘备就做工作,说你们不要有意见,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原来不是老鼠爱大米,是鱼儿爱水,这样两个才没有意见。
诸葛亮做的这个“隆中对”此刻还是空头支票,不是诸葛亮没有能力,而是诸葛亮和刘备都有忌讳。因为他设计的方案第一步是拿下荆州,荆州是谁的?刘表的,刘表跟刘备是什么关系?宗室,一家子,诸葛亮和刘表是什么关系?刘表是诸葛亮太太的姨夫,诸葛亮再怎么了出谋划策,他也不能撺掇刘备说你把刘表做了,不能讲,这个话是不能讲的,刘备也下不了手,他们都要等机会,所以诸葛亮说得很清楚: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也就是说荆州是可以拿下的,但要等到其主不能守,自己送上门来的时候;那送不上门呢?等着呗,你只能等。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只能巧取,不能豪夺。
刘表终将失去荆州,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而且早在七年前,也就是建安五年,就有人预见到这一点,而且为孙权做了一个非常相似的战略规划,堪称东吴版或者孙权版的《隆中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是鲁肃。
提起鲁肃,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观众朋友可能马上就浮现出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程度的这么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呀,为之奈何?诸葛亮就说你会哭吗?刘备说会呀。鲁肃来了你就哭。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哭,哭得鲁肃就没有办法,说哎呀,这个事情有话好好说不要哭嘛,你看你哭成这样,我这儿有餐巾纸。好像是这样一个形象,其实不是的,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当年周瑜当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看来是大地主,家里很有钱的,鲁肃当时家里有两囷粮,囷就是圆形的谷仓,每一个谷仓里面可以放三千石谷子,家有两囷,鲁肃就指着说,拿一囷走好了,这叫做“指囷相赠”,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所以是个很豪爽的人。
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投奔孙权以后,孙权也和他有过一次单独秘密谈话,叫做“合榻对饮”,什么叫做合榻对饮呢?就是把两个人的饭桌拼起来面对面地喝酒。喝酒的时候孙权也提出来一个问题,孙权说:“汉室倾危,四方云扰”,这个意思和刘备说的“汉室倾颓”是一样的,意思就说现在天下大乱了,我孙某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一方,维护天子,跟曹操说的是一样的,足下既然看得起孙某,来帮助孙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呢?
鲁肃当场就给孙权泼了瓢凉水,说以鲁肃的愚见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为什么呢?想想当年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高皇帝也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的,没当成,为什么?有项羽,有项羽为害,项羽造乱,现在我们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所以你当不成。不过呢,你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不等于将军您无事可干,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当什么呢?当皇帝啊。然后鲁肃就说了,说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就是大汉王朝是再也扶不起来了,你就别扶了吧,当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不要去扶它。曹操一时半会儿除不掉,力量太大,那应该怎么样呢?鲁肃说: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就是说你现在应该牢牢守住你江东的地盘,等待北方发生事情。跟诸葛亮说天下有变是一模一样的,鲁肃说一旦北方出事,将军您就西进,先消灭黄祖——就是刘表的部将,守在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市那块地方——先讨伐黄祖,再消灭刘表,再进攻益州,把刘璋那个地方也拿下来,和曹操划江而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个时候你就称皇帝,然后再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鲁肃这个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所不同,虽然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但是鲁肃的三分和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样的,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都有孙权和曹操,另一方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刘备。这个不奇怪,因为鲁肃的“隆中对”是在建安五年提出来的,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搞清楚干什么呢,在哪儿呢。建安五年我们知道是官渡之战的那个年代,鲁肃怎么会想到把刘备算一份的;而诸葛亮是替刘备谋划,他怎么会把刘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战以后,甚至在赤壁之战之前,刘表去世以后,鲁肃就迅速调整了政策,就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从刘表换成了刘备。
第二个不同,就是诸葛亮提出来的口号,或者说他最终极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汉室可以复兴;而鲁肃是明明白白的说汉室不可复兴,这是他们的不同,这是立场的不同。因为诸葛亮要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他必须打出复兴汉室的这个旗号,而且我也可以现在提前跟大家说,就是这个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包袱,这是第二点不同。
第三点不同,就是鲁肃的战略规划是把三分天下看做前提,就是现在已经三分了,孙权、刘表、曹操。统一的步骤是什么呢?先消灭刘表,再西进拿下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国”变成“南北朝”。而诸葛亮的做法是什么样呢?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把西边这块地方占住,等孙权和曹操两个打起来,等他们两个打得差不多了以后,我们北上、东进统一中国,是把“三国”变成“东西汉”,这是两个版本“隆中对”的第三点不同。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鲁肃的这个方案孙权采纳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鲁肃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建安五年,这个时候孙权才十八岁,刚刚接过哥哥孙策的班,屁股还没有做稳,内部闹个没完,他哪有这份心思一统天下,他也没这个能耐啊。所以孙权就打了一句官腔,哎呀,孙某尽力一方,那是为了辅佐汉王朝,你说的那些事情那是不能考虑的。所以你别看他小小年纪,十八岁,还是未成年人,按照古人的规矩,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才成人,孙权还是个未成年人,政治上已经非常老道了。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孙权不但有了这个贼心,也有了这个贼胆,还有了这个贼力,所以到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旧话重提,说我们打黄祖吧,这个人是谁呢?甘宁。甘宁原来是刘表和黄祖的部下,但是刘表和黄祖都不重用他,所以他就投奔孙权,谁介绍的呢?周瑜和吕蒙。介绍到孙权以后,孙权对他非常好,同于旧臣,就把他当做老部下来看待。于是甘宁就提出来了,说什么呢?说:
“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
曹操肯定要篡夺我们大汉王朝,而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荆州的主人刘表虑既不远,说刘表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的,看问题鼠目寸光,儿子又劣,他两个儿子又很差,这个地方他是肯定守不住的。所以请将军及早下手,他说了四个字,“不可后操”,就是我们要抢先拿下荆州,不可以落在曹操的后面。那么甘宁提出这个话以后当时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是张昭,张昭说什么?哎,不能这样,我们这个东吴我们江东集团现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必须小心谨慎,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出去乱打呢?张昭为什么要反对,孙权他又是如何决定和表态的呢?请看下集——江东基业。
您下载的文件来自世纪文学网:
www.2100txt.com
本站小说默认解压密码为www.2100txt.com
欢迎进入www.2100txt.com下载更多TXT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