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补桥过河的经过。后来,威廉在无意中听到那个农妇讲了此事,他很是感慨,于是给康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您太客气了,还是一如既往地守时。其实,老朋友之间的约会,晚一些时间是可以原谅的,何况您还遇到了意外。”康德在给老朋友的回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
守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不论是对待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也是你诚意的显示。虽然守时非常重要,但是在生活中,往往会有很多人做不到守时。而不能守时往往会让等待的人感觉很恼火,也往往会因此耽误很多事情。
有个赴德考察团,在德国的重点行程是参观奔驰公司。在出国前就已经联系好了所有的事务。原计划是到达德国的第二天下午两点出发,德方的接待人员在一点半来接考察团成员。但是,去参观的那天,德方的接待人员在约定时间前就已经到达了酒店,当大家在约定的时间里在酒店碰头的时候,发现还有三个人没有下楼。于是打电话去催,其中两个人表示马上下来,只有一个说要方便一下,不过很意外的是,这人正是考察团的最高领导。在等待了5分钟之后,德方的接待人员表示不能再等了,如果还要参观的话就得马上走。但是考察团成员表示,等到团长一来就马上走,而且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德方代表非常抱歉地表示,这次的参观只能取消了。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方便的问题是属于个人问题,既然是个人问题就应该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内解决,而不是在约定好的时间里让大家都等待,浪费别人的时间。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多等待几分钟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几分钟也是时间,也体现出一种态度和观念。很多事情往往是因为几分钟而使本来的结果就发生了改变。就像是参观的事情,如果态度很认真的话,就不应该有迟到让人等待的事情发生。而且原计划的参观也不会被临时取消。
守时是一种美德,也是对别人的礼貌和尊重;守时,也应该是一种习惯和责任。只有做到守时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注意对别人恰当的称呼恰当地称呼他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细节,也是尊重别人的具体体现。如果称呼不妥当,就会很容易让他人立刻产生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称呼映射出一个人的地位与尊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称呼凝聚了彼此的距离与亲昵;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分析,称呼折射了彼此的关系与隶属,所以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称呼一定要符合文明礼仪的要求,要尊重对方,千万不可轻视对方或使用对方难以接受的称呼。
一个人在社会中往往有多重角色,也就有着不同的称呼,例如,一个已婚男人,在妻子面前就是丈夫,在孩子面前就是父亲,而在他自己的父母面前又是儿子;在上司面前他是下属,在下属面前又是上司;在朋友之间可能直呼其名,也可能称兄道弟。既然有多重的身份,那么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地分析。
依具体的情况作出具体的称呼能够增加好感,起到拉近感情的作用,不合适的称呼则会起到反作用。
李明从事咨询工作。有一次,他与一个同事去杭州出差做项目,他们先在企业做了一天的内部访谈,然后到市场一线做实地调研。所到之处,都是各地区域经理负责接洽。后来,在某区域经理的陪同下在市场走访了一天后,晚上被安排一起吃饭。本来看似这一整天的安排就要圆满地落幕了。但是这位区域经理几杯酒下肚后,就开始话多起来,开始和李明称兄道弟。当得知李明比他小几岁之后,该经理敬酒的时候就先对李明的同事喊着某某经理喝下去,然后又倒了一杯酒冲着李明说:“小李,咱们喝一个。”
李明一听,当时就感觉有点不舒服,心想:一边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