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拉肖夫对士兵说:“这是你的船,所以你要对它负责,你要让它变成最好的,你要与这艘船共命运,你要与这艘船上的所有人共命运。所有属于你的事,你都要自己来决定,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那以后,“这是你的船”就成了本福尔德号的口号,所有水兵都认为管理好本福尔德号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在这种主人翁精神的感召下,船上所有成员都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把本福尔德号打造成最好的船。
对于员工来说,公司就是你的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我的员工要像企业家那样思考,不能只像个被雇来干活的人。”一个员工,只有把公司当成一条与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船,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工作,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打造过人的业绩。
>> 公司的效益决定员工的利益
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同体,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效益息息相关。企业的成长,要依靠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又要依靠企业这个平台。正所谓:企业兴,员工兴;企业衰,员工衰。当企业衰落时,一个部门经理可能只能拿到10万,当企业兴盛时,同样一个部门经理可能收入100万!
如果把员工比喻为一粒种子,那么公司则是培育这粒种子的沃土;如果公司是船,那么员工就是承载这只船的水,没有员工的努力与支持,公司的发展与辉煌无从谈起。所以,公司与员工实现的是一种“双赢模式”。
1999年3月,马云决定回到杭州重新创业。
回去时,当初从杭州跟到北京的6个人一个不少,加上其他人一共18个人。当时马云只给他们3天时间考虑,回去的条件是每月只有500元工资,在加拿大MBA毕业的也一视同仁。而这些人在外经贸部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公司正好在招兵买马,但他们都跟着马云回到了杭州,大家把各自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凑了50万元,开始创办阿里巴巴网站。
当时,他们没有办公室,就在马云家办公,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埋头苦干,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
苦到尽头了,甜头终于来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为了这一天,有人等待了12年,有人等待了8年,还有很多人没有等到这一天。
阿里巴巴创业时,天下IT精英蜂拥而至。其中不少人是为了阿里巴巴的上市,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没有等到这一天,他们或是在阿里巴巴的冬天逃走了,或是在阿里巴巴大裁员时被裁掉了。
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以及阿里巴巴团队中的骨干,他们不是为了上市、为了股份而来的,他们是为了“做一家伟大的公司”的理想欣然而至。刚开始的18个人中,有做到总裁级的孙彤宇,也有还是经理的麻长炜,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从阿里巴巴流失。
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最高兴的恐怕是阿里巴巴的骨干创业者和员工。阿里巴巴上市造就的千万富翁就有千人之多。阿里巴巴集团旗下5家全资子公司(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中国雅虎和阿里软件)的高管都成了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面积最广泛、数量最巨大的造富运动。
当年跟着马云艰苦拼杀的阿里巴巴创业者们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回报。在创业初期,马云给他们的允诺是:“阿里巴巴一旦成为上市公司,我们每一个人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会得到回报。”马云当年的允诺超值兑现了,但别忘了马云当年最先给他们的允诺是“一天12个小时的苦活、不到2000元的低工资、苦难、屈辱和不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