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俄罗斯由公社到公司的突变(14)

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苏联以政党政治的方式,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稳定国家,国土面积达2240万平方公里,仅比尼古拉二世时期少40万平方公里。这种兼并疆域的模式,应该说也是前无古人的。

苏联以政党政治方式实现多民族的融合,从全球化的大势看,是一件进步的事业。斯大林推行的政党政治和计划经济,使苏联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超级大国,做出了符合时宜的伟大事业,至于他没有采取措施让国家建立公司单元,那是时局的限制。现在研究和评价苏联的主流观念,往往把苏联垮台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责任推给斯大林。历史事实已经说明,这些责任不应由斯大林来担负,而应由其身后的那些不成熟的政治家承担。

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时,经济危机已终止了二十余年,此时西方国家已由工厂式的企业进入公司式的企业时代。而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政治家们并没有认真研究西方发生的社会结构基本单元的重大变化。赫鲁晓夫虽然发现两个社会形态的差距,也认识到苏联必须改革以适应时局,但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成功,其所进行的改革与邓小平在中国进行的改革相比,就显出了优劣。

为什么赫鲁晓夫以及随后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所进行的改革,都没有在苏联催生出大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没有促使国家在废除家庭结构单元的社会基本结构后,顺应公司化潮流?

原因在于,他们抵制公司化潮流,由于政党在组织社会方面很成功,使他们对该结构产生迷信,从而不看重社会结构基本单元的建设。

5俄罗斯走向公司化

1991年苏联解体后,分裂为十多个独立的新国家,而苏联的主体部分则成立俄罗斯国家,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习美国实行总统制治理方式。主张资本主义化的叶利钦当选为首任俄罗斯总统。俄罗斯国土面积约1700万平方公里,仍然是地球上版图最大的国家。

面对计划制企业的种种弊端,叶利钦决定采取激烈手段,将俄罗斯迅速彻底公司化。1992年,叶利钦请来3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导入休克疗法。其主要政策是:实行激进式经济改革,放开价格,全面推行私有化。其本质是,3基本结构错误导致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是在贸然改革中失去苏联的,成为苏联的葬送者。

但是,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戈尔巴乔夫可以说是唯一看清楚苏联经济宏观结构问题的人。他提出新思维,主张全盘放弃斯大林模式,并使企业真正公司化,能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

戈尔巴乔夫认识到国家背离公司化潮流会给国家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迫切地要使社会公司化。然而,其采用的手段是国家命令,而公司化的根本原则却是公司自主经营。这好比对那些一直生活在陆地上的人说,“现在海洋是你们的了,你们下水游泳去吧!”然后拿着皮鞭,赶这些人下水。结果是,有部分人冲进了大海,第一轮下去的大多被淹死。而更多的人则拼命想留在岸上,于是与拿皮鞭者冲突起来。戈尔巴乔夫就是那个拿皮鞭的人。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本质是什么?这可能是他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这是政治家的悲哀。苏联面临的社会需求是社会基本结构单元变革的需求,是国家要由一个大工厂分解为上万个小公司的需求,这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等诸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要稳妥地达到目标,应该有相当长的步骤,给予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进程。从这个角度看,苏联1985年与中国在1978年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但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操作方式却截然不同。

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联产承包开始到个体户、万元户、村办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合资合作企业和国有企业改制,耗时30年还只进行到一半,走完全程可能要50年到100年,即邓小平设计的100年不变的改革开放进程,这是一个中医式的改革方案,兼顾到了社会、文化、政治的方方面面。其间经历了严重的官倒、通货膨胀、自由化思潮和天灾人祸的考验。中国改革始于1978年,但在1992年时遇到困难,邓小平通过南巡讲话再次稳住了改革的方向,可以说中国进行着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实践,它基本符合历史进化的规律,是社会结构单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有的国家策略和政府决心。

但戈尔巴乔夫进行类似的改革时,采取的方式过于简单,他认为苏联在1985年面临的问题是民主和自由不够,戈尔巴乔夫推进的新思维就是引进民主,这与改变社会基本结构单元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它却使民主自由之花更加艳丽,势必造成崇拜美国思潮的崛起。

果然,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民主化导致了关于苏联未来方向的政治斗争,苏联共产党高层集团?化出三种主张:一派主张继续改革,使社会民主化;第二派主张回到改革前的苏联社会主义;第三派主张完全抛弃社会主义,代之以资本主义。第三派的出现出乎戈尔巴乔夫的意料,而且其代表人物叶利钦控制着俄罗斯,使戈尔巴乔夫失去对苏联核心权力的控制。当叶利钦集团向戈尔巴乔夫逼宫时,苏联便解体了。

从这个角度看,戈尔巴乔夫政策导致苏联解体只是导火索,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建立的计划体制使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工厂,社会没有基本结构单元稳定国家格局,使高层利益集团轻易解体国家成为可能。类似的情况在公司化的美国、公社化的俄国和家庭化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

苏联兴起仅仅73年,没有经历来自对手的一枪一弹,就自行消亡。苏联灭亡的社会结构原因,就是它抗拒建立社会结构单元,把国家由一个多细胞组织,社会形态多元化的高级结构,硬性变成全国一个大工厂的单细胞结构。它的表现方式为国家政党化,企业政党化,国家工厂化。

一夜之间放弃计划制企业,导入美国式公司。

这个做法类似于一夜之间将一座工厂分解为100多个公司,对于生命体和类似生命体,这样的手术无疑十分痛苦。叶利钦政策实施8年后,俄罗斯GDP下降50%,犯罪率直线上升,官僚特权、贪污腐败横行,国家被寡头资本主义控制,彻底市场化的弊端全部显现。

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社会带来巨大震荡,经济连续7年负增长,GDP累计下降约40%,工薪阶层收入巨减。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职,由1952年出生的年轻的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

普京坚决打击寡头资本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在掌握国家资本的同时,政府强力介入经济生活,稳妥地推进公司化成长策略,使俄罗斯经济迅速复苏,到2007年1月,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990年苏联的水平,俄罗斯社会公司化初步取得了成功。

普京与叶利钦的区别在于,叶利钦相信完全市场化是走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而普京则强调政府干涉经济,主张公司在适度市场化环境下发展。这里有一个较典型的问题,即学术界常常认为,苏联和中国等国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从事的经济为计划经济,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从事的经济为市场经济,并将两种经济形态对立。而事实上,美国和英国也有国有企业,也有国家年度财政预算和经济增长目标,这都有计划特征。美国经济在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时,更加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叶利钦邀请的美国经济学家杰佛里·萨克斯,也不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决策者。所以政治家和学者看问题时,常常是有差异的,政治家更宽广更有深度更能面对现实,而学者更专业更理论化更理想化。

从走公司化道路方向上看,叶利钦和普京没有不同,但两人采取的策略不同,效果迥异,后者更容易稳定地推行公司化,不使俄罗斯因为不测的原因而在公司化道路上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