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时,俄国形成如下关于公社的统一理念: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宁可全部土地归沙皇,也不要归地主。俄国的一切不为了强者,而是为了弱者。这也是1861年俄国为适应现代化而进行农民改革的精神结果。
从上述内容看,公社这种结构单元,是当时建立组织性社会的成功经验。其最初是组织生产力对抗恶劣的自然气候,接着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吸收来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经验,吸收西方工业革命发轫期的果实,形成了以农奴制为特征的公社制度。
公社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集约性地使用人力资源。大规模征兵,征集到军工厂工作的工人,公社的便利要比家庭好得多。假如没有公社,自彼得大帝以来的各位俄国大帝,想组建大规模的军队,肯定会搞得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因为单一的家庭很难从事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农业耕作,一夫一妻制家庭在抽走丈夫和儿子后,就没办法生产,即使不抽走,也可能难以完成农耕生产。
而公社则从社会结构单元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大部分生产是集体完成的,少部分环节交给家庭,而且公社或贵族的所得相对稳定而透明,公社向国家纳税,在公社和国家之间,没有更大的中间环节来剥削,天下财富确保只向国家集中,国家则可以集中财力从事军事工业和军队建设。
因此,公社作为结构单元,一方面是组织社会,另一方面则是支持和维护国家的对外扩张。
因此,俄国真正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在17世纪彼得大帝时期。能稳定地形成超级大国,是因为那时创建了公社结构,它符合了该地区的生产力及生产因素特点。俄国兴盛的时期,是一个半农奴制的社会,农奴依附于土地,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但农奴也不像奴隶社会那样可以被公社头目自由买卖。这种公社组织是发挥集体力量的很有特色的社会组织结构,它与苏联推行的集体农庄的结构很相近。
公社结构被计划制企业结构所取代的原因,其一是公社结构适应组织农业生产,而相等部门的苏联大规模导入工业化生产力,公社结构无法适应这种生产力的进步。其二是公社结构不适应即将到来的工业和商业型组织需求,更不适应新的知识产业发展需求。其三是公社所倡导的文化,与苏联共产党的理想追求不相适应。这三个基本原因使公社在社会结构单元的进化过程中遭到了淘汰。
从历史渊源上看,俄国的社会基本结构单元,由部落氏族转向公社的时间约在17世纪,公社单元存在了约250年后,即进入短暂的家庭单元时期,而此时,工业革命大面积爆发,家庭单元正在全球范围内遭到抛弃,这就是苏联共产党当时面对的状况。
2苏联计划制企业结构的产生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