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俄罗斯由公社到公司的突变(13)

3基本结构错误导致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是在贸然改革中失去苏联的,成为苏联的葬送者。

但是,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戈尔巴乔夫可以说是唯一看清楚苏联经济宏观结构问题的人。他提出新思维,主张全盘放弃斯大林模式,并使企业真正公司化,能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

戈尔巴乔夫认识到国家背离公司化潮流会给国家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迫切地要使社会公司化。然而,其采用的手段是国家命令,而公司化的根本原则却是公司自主经营。这好比对那些一直生活在陆地上的人说,“现在海洋是你们的了,你们下水游泳去吧!”然后拿着皮鞭,赶这些人下水。结果是,有部分人冲进了大海,第一轮下去的大多被淹死。而更多的人则拼命想留在岸上,于是与拿皮鞭者冲突起来。戈尔巴乔夫就是那个拿皮鞭的人。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本质是什么?这可能是他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这是政治家的悲哀。苏联面临的社会需求是社会基本结构单元变革的需求,是国家要由一个大工厂分解为上万个小公司的需求,这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等诸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要稳妥地达到目标,应该有相当长的步骤,给予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进程。从这个角度看,苏联1985年与中国在1978年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但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操作方式却截然不同。

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联产承包开始到个体户、万元户、村办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合资合作企业和国有企业改制,耗时30年还只进行到一半,走完全程可能要50年到100年,即邓小平设计的100年不变的改革开放进程,这是一个中医式的改革方案,兼顾到了社会、文化、政治的方方面面。其间经历了严重的官倒、通货膨胀、自由化思潮和天灾人祸的考验。中国改革始于1978年,但在1992年时遇到困难,邓小平通过南巡讲话再次稳住了改革的方向,可以说中国进行着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实践,它基本符合历史进化的规律,是社会结构单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有的国家策略和政府决心。

但戈尔巴乔夫进行类似的改革时,采取的方式过于简单,他认为苏联在1985年面临的问题是民主和自由不够,戈尔巴乔夫推进的新思维就是引进民主,这与改变社会基本结构单元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它却使民主自由之花更加艳丽,势必造成崇拜美国思潮的崛起。

果然,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民主化导致了关于苏联未来方向的政治斗争,苏联共产党高层集团分化出三种主张:一派主张继续改革,使社会民主化;第二派主张回到改革前的苏联社会主义;第三派主张完全抛弃社会主义,代之以资本主义。第三派的出现出乎戈尔巴乔夫的意料,而且其代表人物叶利钦控制着俄罗斯,使戈尔巴乔夫失去对苏联核心权力的控制。当叶利钦集团向戈尔巴乔夫逼宫时,苏联便解体了。

从这个角度看,戈尔巴乔夫政策导致苏联解体只是导火索,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建立的计划体制使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工厂,社会没有基本结构单元稳定国家格局,使高层利益集团轻易解体国家成为可能。类似的情况在公司化的美国、公社化的俄国和家庭化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

苏联兴起仅仅73年,没有经历来自对手的一枪一弹,就自行消亡。苏联灭亡的社会结构原因,就是它抗拒建立社会结构单元,把国家由一个多细胞组织,社会形态多元化的高级结构,硬性变成全国一个大工厂的单细胞结构。它的表现方式为国家政党化,企业政党化,国家工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