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由家庭向公司渐进(6)

这里讨论一个现象: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中国实际上有机会和实力统一俄罗斯所在的现域,而且成吉思汗开创的元朝,一度占领过彼得堡,疆域达3000多万平方公里。为什么这些疆域没有能够稳定下来,而是很快就失去了?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中国家庭结构基本的形态,不符合俄国所在的亚寒带地区的生产发展要求。秦始皇时期,一个家庭有100亩地,每亩地纵横各240步,而且秦国要求的是小家庭,兄弟到一定年龄要强行分家,这说明当时秦国所拥有的土地质量、气候条件、畜力和农业生产工具,已适应小家庭农业生产。而俄罗斯广大的土地基本上是生地,冻土多,一个小家庭不足以独立地开展农业生产。因此,中国的一些皇帝率大军占领俄国的大片领土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想建立与中原地区相似的家庭结构单元和立于其上的郡县制,接着推广儒教。但是,由于家庭单元根本无法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建立于其上的郡县制不能发挥作用,民众更不可能接受儒家思想。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里,历来把这个地区的民族称为蛮夷,或者干脆叫长毛、红毛,以表示该地区民族不开化和野蛮。

2中国计划制企业结构的历史优越性与缺陷

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是在1949年,此时苏联共产党已经推行计划型企业制度30年,并且正在兴盛期。中共和苏共持有相同的社会理想,这使中国的计划型企业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刚开始便具有抄搬苏联经验的特点。但1956年苏共召开第二十次大会,会议上赫鲁晓夫做秘密报告,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中共对此持不同看法,同时放弃对苏联经验的照搬,走上开创性的道路,这使中国计划型企业呈现出与苏联计划型企业不同的新特点。这是研究中国计划型企业需要侧重的方面。

中国的计划制企业,在农村叫人民公社,在城镇叫社会主义工商企业,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实践已经证明,农村人民公社没有经济前途,主要成就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人民公社是什么?这个名词与俄国公社和法国的巴黎公社似曾相识。大致内容是将工、农、商、学、兵组织成一体,形成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单元。

农村人民公社,是一个很奇特的农业计划型企业集团,它追求小而全,与苏联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有所不同。

农村人民公社的原则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机构都有所有权。生产小队大致40户左右,拥有小型机械、牲畜等生产资料,主要负责日常农业生产。生产小队按照劳动力的强弱,把妇女、青壮年男人和老人,以计工分的方式,安排和评价每天的劳动,作为物质和现金分配的依据。生产大队管理6至12个生产小队,拥有大型的生产机械,全面组织冬天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开办学校、医院、工厂等,成立民兵排,每个小队有一个民兵班。人民公社则代表国家拥有土地,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兴建跨区域的大型水利项目,人民公社有计划和物价部门,公社拥有的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较多。

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制度,十分复杂。它是一个企业集团,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学校、民兵组织。它的计划性相对较弱,生产小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自主购买抽水机、拖拉机之类的农业机械,没有苏联集体农庄那么僵化。人民公社搞小而全,是企业办社会的典型表现,但是农村人民公社不是政府。当时政府只有三级,即县、省、中央。在省和县之间,设地区行署,为政令传达机构。

人民公社适应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在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水库、干渠,支持了中国农业长久的发展。在21世纪,中国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还是人民公社时期修的。

人民公社更适应备战。一个人民公社随时可以组织成连成营的民兵,一个县抽调一个团,也毫不困难。中国民间称官员的级别叫“县团级”,就是这么来的。

按照人民公社的结构,农民已经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了,进入工厂应该毫不困难,但人民公社没有留下什么工业财富。中国改革开放兴起时,人民公社解散,公社没有什么工厂存留,浅层原因是人民公社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项目。

人民公社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在精神文化方面。

人民公社内,有一个非生产职位型的组织系统,即精神文化系统,它由党组织、工会组织、妇女组织、青年团组织形成。这些干部,绝大多数是兼职,平时劳动,劳动之余负责做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的主要力量是宗族势力。大族欺压小族,大姓欺压小姓,是很普遍的。在家庭之内,妇女裹足,女子婚姻由家长作主,没有自由。而贫穷的多数人,上不起私塾,孩子得不到教育,文盲数量庞大。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人民?社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农民人民公社作为集体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这给妇女走出家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大寨为例,搞集体农业以前,妇女以做饭、带孩子等家务劳动为主,没有赤脚下地的,这是习俗。但搞集体化以后,特别是到了人民公社时期,妇女没有不赤脚下地的,连民俗都被改变了。动员妇女下地劳动,就是党支部带头并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