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种种特征看,计划经济为苏联的企业想好了一切,安排好了一切,企业的领导层实际充当了工厂里车间主任的角色,即保证开工生产,完成计划就行了。所以,苏联的企业家们,没有想问题的空间,也不可能去思考企业如何经营。他们没有经营头脑和经营思想,是没有脑袋的一堆部件。
苏联走上计划之路,也是逐步进行的。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列入国家计划进行分配的产品种类不到500种。后来全国上下从事计划编制和核实的高达30万人,计划涉及的产品种类由1000个到6000个,使计划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以至于每块砖头、每双鞋子、每件袜子都按计划分配、生产和调拨。此时,苏联有266亿人口,经济规模列世界第二位,计划的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在苏联时期,信息技术刚刚发芽,家庭电脑是空白,绝大多数企业也没有使用计算机,甚至计算器都很少。要实施如此之大的计划工程,从信息的采集,到汇总、统计、传输、分析,全部使用笔、纸等传统工具。很显然,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计划工程要求。即便使用最先进的电脑和软件,将全国的数据经过区、州、自治共和国、加盟共和国、相应部委,到达企业,再经企业采购材料生产,进入流通渠道,整个环节都会极其耗时。这说明,对日用消费品,没有任何全国计划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即便在今天,也没有办法做到。
而且,苏联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由于计划操作技术低下,又以区域行政的环节为依附,渠道长,天生存在着计划的速度跟不上实际情况变化的速度,造成计划过程中信息失真严重等问题。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完不成基建和投资的建设项目,每年达5000个以上。
计划手段的落后,最终使按需分配变成了幻想,国家实际上只能实现按“有”而平均分配,如全国鞋子的生产能力为3亿双,那么根据266亿人口的现状,平均每人一双,另外一部分分配给特权阶层。这样的计划不可能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而只能使生活质量更差,因为生活用品几乎没有选择性。
技术问题,是导致民众最终放弃计划体制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不可忽视。
3基本结构错误导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