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看,有一个问题,全球的人们正在逐步取得共识,即公司是一个社会性组织,而且是全球性的社会组织。进一步说,是全球性的社会结构基本单元。她必须有全球共通的公司理念,由公司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自行遵守。不能纯粹依靠国家法律管理公司,因为现在地球上180多个国家中,国家观念和法律制度的差异巨大,但全球公司之间的沟通和交易又必须无障碍,因此,维系一个和谐的地球,必须是全球的公司之间有共通的理念,从而产生相同的信任和价值标准。
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不是美国的价值观念及政治模式是否被全球的国家接受。20世纪的西方思想家和政治家过于重视上层建筑的差异,期望每个国家的上层建筑能同质化,因此美国总热衷于颠覆别国政权,100多年的实践却证明,这种思想不能成功。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公司理念全球化,公司基本结构标准化。
作为社会结构单元,公司不仅是生产单元,还是生理单元和心理单元,要从最小的公司结构开始,研究公司的新三维结构。
全球最小的生产单元,是家庭作坊、家庭农场、街头店铺和个体户,这些经济单元,由于人手少,规模小,不可能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会。但它们来源于家庭,在生理单元、心理单元和生产单元三位一体方面,有十分强的融合力,严格来说,它们是公司的前身,是连锁公司的基本因素。对很多这样的生产单元来说,也许一夜之间,就成了某个大型连锁公司的一部分。
以家庭为模板的生产单元,是否应该被当成公司看待?它是否是最小的公司?
可以肯定,以家庭为模板的生产单元,至少是公司的胚胎阶段,发育良好的家庭生产单元,就有可能发展成家族公司,进而发展为大公司,直至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区别在于,相当多以家庭为模板的生产单元,在长大成为独立公司之前,就失败了,消失了。原因是什么?
从家庭作坊,扩大为家族公司,再到大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很多例子说明,这类公司的创始人,如亨利·福特、沃森、松下幸之助、李嘉诚等,都不是仅仅盯住利润的人,他们有相当多独到的管理方法,他们都十分重视团队的文化建设,注意解决员工的心理归宿,所以,严格意义上看,即便在家庭作坊阶段,创始人也必须把实体当成公司来运作,可以不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会之类的机构,但这些分工不可缺少。每一个小实体的创业者都必须正确处理投资回报和员工收益、实业发展与个人享受、员工劳动与心理满足、员工付出与生理健康四个方面的问题,缺乏这些基本的要素,创业者失败的可能性会是很大的。
凡是注重公司理念建设的创业者,不论其实体多么小,小到一个人或者夫妻档,但其同公司的对接并不困难。而缺乏公司理念的创业者,一旦其实体与公司对接或者发展成小规模的公司,都会存在生死的风险,直至其被改造成理念健全的公司。
公司是由投资人投资的,在家庭作坊阶段,创业者会忽视其社会性组织的特性,把实体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员工待遇、劳动时间、业务支出各个方面,表现出投资人的意志,但实际上,该经济实体的社会性不可逆转。在管理规范的国家,无论是家庭作坊还是大资本投资的公司,一切都向标杆性公司看齐,并不由投资人随心所欲地决定。只有在那些刚刚走上公司化道路、经济制度不健全的地方,投资人把实体当成私人财产的情况,才会出现。
第二节美国患病根源于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