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由家庭向公司渐进(9)

全,这与苏联的计划型企业有很大不同。

站在结构学的角度看,中国计划型企业的精神组织体系没有错,是企业建设中十分积极的因素。这个结构,在苏联的计划型企业和美国的现代公司中都没有。

3中国走向公司化

1949年前,中国的封建势力极为强大,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工商企业的职工仅800万人,仅有俄国1905年工人数量的三分之一。新中国必须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工业革命的效应几乎还没有光顾中国。从国家统计局编制的《1949年国民经济指标》表(见附表0203)上看,那时中国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产品。

1956年,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商业改造,同时推行计划经济,开始实施五年计划。而“一五”计划从1952年就开始编制了,苏联提供专家帮忙,并提供600吨资料,直到1955年底,才完成了“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这说明计划经济在编制计划的环节,是不轻松的挑战。

1979年,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放弃指令计划经济,放弃计划型企业一统天下的体制,迈步走向公司化道路。

从1949年到1979年,共有30年时间,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飞速成长状态,年均增长率超过11%。(见附表0204)这个变化说明,30年间,中国快速地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骨架。中国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大规模的国外经济援助。如果不是计划型企业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能有这么快的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整个计划型企业和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时期,中国没有出现过西方工业革命早期爆发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出现美国病。整个社会朝气蓬勃,健康向上,雷锋精神和共产主义思想盛行,没有鸦片,没有吸毒,没有性病,没有妓女,没有艾滋病,没有同性恋,没有失业恐惧,没有大量的孤独和抑郁。相比于西方,计划时期的中国社会,绝对是一个精神健康的社会。尽管西方人和后来一些人批评这段时间,中国社会压制人,但社会现实是,那个时期,普通人的心情要更加舒畅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从表面现象看,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因为1978年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中国更快,西方国家全面进入产品绝对过剩时期,中国仍然处于产品绝对不足时期,人民的贫穷问题仍然大面积存在。这是以国富民强为目的的中国共产党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很多中央领导人到老百姓家里访贫问苦,总是以泪洗面:“为什么我们奋斗几十年,有的群众还是没衣穿没饭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