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的社会结构方面的深层原因是商鞅变法时建立的家庭社会结构单元,以掠夺为基本思想,它的进攻性很强,激化被征服地矛盾的能力也很强。全国统一后,需要建立和谐秩序,使社会管理条理化。秦国建立了家庭社会单元,但欠缺对家庭和谐发展的管理方法,这是秦国一直存在的危险。
在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中国出了非常多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荀子等,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建立国家和谐秩序的问题。但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他们的学说都没有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更加可悲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他们的著作一把火烧掉,把儒士活埋,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惨案。
但是,春秋战国时社会学家们的思想,确实很有价值,它们是中国农业文明管理思想的根源。统治一个疆域10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没有良好的思想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家庭道德呈现
在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在位时,董仲舒完善了家庭管理思想,保住了秦国统一中国的果实。董仲舒集孔孟之大成,建立了新儒学,其实就是家庭组织学,亦即家庭道德学。
家庭成为结构单元后,如何保证健康运行,如何保证与国家政权相适应,如何保证家庭的稳定再生产,都是重要问题。展望同时代及稍后的欧洲及中亚,都有过疆域10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出现,但大都维持不了多久即告瓦解,共同原因是其家庭结构不彻底。王公、贵族、领主总是大量剥削和束缚家庭,这些国家也没有实施相应的郡县制,更没有中国式的家庭道德。
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中国花600年时间,建立了家庭道德学,其核心的思想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妻妻妾妾,主张臣绝对服从君,子绝对服从父,妾绝对服从妻,当然,中国的家庭道德学不只是这么简单,它其实很复杂。
维护家庭稳定的核心思想是忠,家庭成员对家长要忠心,家庭成员对家庭成员和家族要忠诚,妻妾对丈夫要忠爱。同时,家庭对国君和国家也要忠。
为了保证家庭忠道。夫妻之间提倡相敬如宾。妻妾虽然服从丈夫,但与丈夫在一起时,是把丈夫像宾客一样对待的。丈夫也敬重妻妾,把妻妾像客人一样看待。家庭里相互的敬重被普遍提倡。
在长幼之间,家庭道德追求孝悌,即尊老爱幼。年轻人要尊重老年人,这是有仪式规定的,如年轻人每天要向年长者问候,逢年节要向长者礼拜、叩头、请安等。而老年人爱护年轻人,也有一套规定,如确保子女的教育、劳动技能的培养,帮助子女结婚并让其独立等。
妻妾传宗接代,使家庭兴旺,是很重要的规范。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一个女人不生孩子,在家里就是最没有道德的。
以家庭为单元,按血缘关系,有一套道德规范处理亲戚之间的关系。家族以家庭道德为依据,设立族规,对不遵守规矩的家族成员进行处罚。在有的家庭,制订有家法,是家长处理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准则。
家法族规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础却很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同时期的欧洲和中亚,都很少见。
为了保证家庭的稳固,儒家让人修身养性,克制自己不好的欲望,内省内心世界,使自己的心灵及行为与家庭规范相适应。中国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通过修养自己,达到完善家庭和谐秩序的目标。而治家和治国相同,继而达到使天下太平的理想。
为了打通家庭和国家权力的关系,家庭道德学对家庭和君王都提出了明确的修养要求,好的君王要施王道,以身作则,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为修身的主途径,家庭道德学(儒学)以科举制度保证传播。人们通过学习儒学修养自己,优胜者出仕做官,不能升官的则回家做好家长。
经过宋明理学的扩张,家庭道德学(儒学)成了极其强大的家庭功能软件,这也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延绵不绝的社会结构保证。
家国结构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