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俄罗斯由公社到公司的突变(4)

联的经济体制格局,是斯大林创建并定型的,也叫斯大林模式,其主要做法是把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大工厂,工厂内实行计划生产和调拨,是空前绝后的工厂经济。其调节的手段为五年计划。

因为五年计划的出现,苏联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来从事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核实工作,它包括计划的管理机关体系、计划和指标体系、计划的编制、审批和执行程序。

计划管理机关以苏联国家计委为中心,包括加盟共和国计委、自治共和国计委和州(边疆区)计委、区计委,以及各部、管理局、托拉斯和企业的计划局、处、科,形成纵横交错的计划官僚系统。这些人的本职就是编制计划、修改计划,并进行计划总结。

计划的内容相当广泛,一般以数千种产品为主线,包括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工业、建筑业、农业、商业、运输业、邮电业、文教卫生等各个领域,以及人、财、物的各个方面。

计划任务由指标体系来体现。计划指标以数量指标和实物指标为主,质量指标和货币指标为辅,形成一个以总产值为核心的详尽的国民经济操作的法律文件体系。

编制计划的基本方法是平衡法,程序是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和组织编制计划草案,报上级审批。批准后的计划具有法律效力,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和组织必须严格执行。

计划状态下的物质管理体系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其一是物质调拨系统,它依据“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理论,规定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不得自由买卖,如化肥、农药、钢铁、煤、电力、水泥、汽油、煤油、柴油等等,只能由国家物质技术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分配,实行物质调拨制。其二是国营和合作社贸易系统,将消费品作为商品,在国营和合作社商店出售。其三是集体农庄市场系统。

与计划状态下的物质流通体系相适应,苏联建立起物质技术供应机关、商业机关和市场管理机关三种管理机关体系。

产品价格形成物质调拨价格、商业价格和市场价格体系。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除了集体农庄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按议价交易外,均由国家统一定价。

二战结束后,苏联的五年计划经济模式,不仅在苏联生根,而且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经验,传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

从苏联建立到解体总共73年的历史中,有8年处于战争时期,其他时间均处于经济建设时期。作为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国民经济的比例总在军事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反复调整,大概的比重则是重工业排第一,军事工业排第二,轻工业排第三,农业排第四。

1940年苏联国民收入达1283亿卢布,比1913年增加51倍。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工业与1913年相比,增长304倍,其中重工业增长45倍,轻工业增长78倍,农业增长046倍,农、轻、重的增长速度之比为1∶17∶99,出现严重的不协调。例如,1953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只有8250万吨,比1913年还少350万吨。而尽管苏联已成为世界上钢铁、机械和煤炭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却几乎生产不出电冰箱、洗衣机,甚至鞋、袜等生活必需品也很短缺。

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的经济运行模式基本定型,没有人能跳出五年计划为核心的计划体制,也没有人能改变工业化和集体化的基础,其后的领袖们所能做的调整,就在于军、重、轻、农的比例上改变。

这一切,奠定了苏联计划经济的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