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0到3岁的符号思维形成“天性”(2)

咨询师:可他如果已经吃饱了呢?

王女士:他怎么会知道?每次都是我看着时间,按我妈说的话做,直到我觉得他差不多该饱了,才让他睡觉。您是不是说,儿子的肥胖可能与当年吃奶太多有关?其实我也想过,可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了,想改也来不及了。平时我也看到许多小时候吃得比我儿子还要多的孩子,现在也不那么胖呀?

分析

1、老人的经验成为母亲喂奶的宗旨

我告诉王女士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控制饮食,并加强运动,调整心态。然而我心里十分清楚究竟是为什么。当幼小的生命全身心的感受亲情和安全的时候,他会以最大的诚意接受来自大人的全部信息。比如姥姥和母亲的关注,以及她们希望他快点长大的那种急切,于是他就会多吃!至于这多吃的几口会带来什么后果,或与自己的感受有什么关系,在强大的亲情压力下,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毕竟,一个小生命的反抗是无力的,他最多只能以“想睡去”或“把头歪到一边”等方式来表达他已经吃饱了。可这个“饱”,不是大人们认为的“饱”,大人们认为的“饱”才是权威的“饱”,更何况姥姥可能有“吃不饱”的挨饿经历,所以她当然希望自己的外孙子不再挨饿,吃得多多的,长得胖胖的——其实,这就是让一个婴儿为她当年的焦虑负责。

2、被“强迫”的孩子

这位母亲并没有这位老人的心结,她只是一心希望孩子健康,但长辈的经验不能不听,毕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此时,她是没有判断力的,没有自主权的。这是她,也是许多年轻母亲的习惯。

而那个婴儿,更是不可能坚持自己真实的感觉。对那么幼小的生命来说,只有顺从大人,自己才能保证生存权,获得安全感。因此,他把这个顺从取悦的过程深深记录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于是,“必须多吃”的性格特质,导致了他的过饮过食,以至于形成今天的肥胖症。

3、强迫症的来源

在此,我们并非要说所有的肥胖症均源于多吃的几口奶。但当一个人在婴儿时期便必须与自己的真实感受(饱和饿的感受)切断时,他的性格里就会形成一系列不良特质。这就为强迫症埋下了伏笔。

有一些人,当他们上学、上班的时候,他们总会最先感受别人的焦虑,总喜欢把别人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总善于看别人的脸色……这些脸色,在婴儿时期,他是不能不看的,久而久之,他把这种习惯带入后天,直到他莫名发作,乃至形成强迫症。

当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强迫吸收不必要的营养时,他便从本性发育的起点上学习了“不与自己的感受接触”。这就是失去本性。孔子说过: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饱和饿,是人的本性。什么叫本性?就是只要他是生命,无论是动物或人类,无论他是1岁或80岁,感受都是一样的,全部被自己的神经系统支配,别人无法替代和感知。这其实非常容易理解,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冷了取暖,悲伤哭泣……均属于人类的本能,如果家长用权威来修改孩子的本能,以爱的名义用自己的感受来替换孩子的天性,这个孩子就一定会将本能埋葬。那么,他不仅失去本能,而且无法开发自己的潜能,即使家长再要求他去学与智力开发有关的内容,他也未必能让家长满意。

体现在学习和工作中,由于无法与自己的本能接触,这个人便成为一个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无法真实和客观的人,他不是把事实夸大,就是缩小,走极端是他的特点之一。

4、口欲期不良的心理后果

在此,我们看到那多吃的一口奶,对这个孩子后天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也许有人认为这有点危言耸听,当然,仅一条吃奶的经验也许并不能将其变成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但起码这一项可以成为心理疾病的助源,因为此人与自己的感受切断,失去了本我。一个找不到自我的人,无权与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的人,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实、生动、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