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老板看到清洁工打破一块玻璃,赶紧走过去摆出一副十分关切的样子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原以为要挨上一顿臭骂的清洁工一时竟感动得不知所措,连忙说没关系、谢谢!问候完毕的老板紧接着来到不远处的行政经理身边,耳语一句“叫他赔”。心领神会的行政经理自然不敢怠慢,迅速走过去对着清洁工大呼小叫起来:“哇!原来你跟老板关系这么好呀,老实说,今天要是换了别人,老板早就要对你进行双倍处罚了,明天赶紧买块玻璃补上吧。”
清洁工不听则已,一听简直要热泪盈眶了,马上小心翼翼地敲开老板办公室的门,诚惶诚恐地说了一大堆感恩戴德的好话,并保证在今天下班前买块玻璃补上。老板于是也顺水推舟:“是啊,你们经理说得不错,以往碰到这种情况都是对当事人处以双倍的罚款,今天刚好是你,我平时看见你工作很负责任,怎能忍心那样做,今后可要多加小心哟!”
在这个故事中,老板既达到了让清洁工赔玻璃的目的,又在清洁工的情感上大大地赚了一把,果然是中国式管理的妙招!不过,我要说句反话,这种愚弄员工的妙招能否经得起时间、经得起全员的检验,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他是按老板一时的喜好来办的,而不是按既定的制度来办的,下次要是有个员工打坏玻璃按双倍赔偿,他心里可能就有意见了。还是老话说得好,你可以欺骗部分员工于一时,你不能欺骗全体员工于长久。其实,这种自作聪明的中国式管理妙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就见之于历史上的很多“明君”,唐太宗用过,康熙也用过,但最终都没有给唐朝、清朝赢得一个可以传之后世、传之久远的政治秩序,而是人走茶换,这个皇帝走了下个皇帝完全是自己的一套,所以,盛世是太少见了。
5.错将习惯当人性
习惯是后天养成的,与一个人所处的文化体系、教育背景、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人性是先天形成的,为古今中外一切人所共有的特性。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一些格言至今仍被世人信奉,因为他们道出了共有的人情人性;为什么曹雪芹与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著几百年来一直能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因为他们符合了共有的人情人性。共有的人情人性是不变的(相对静止的),而习惯却是可以随着文化体系、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比如二十年前朋友之间吃饭按AA制付款就令人难以接受,二十年后少男少女之间吃饭按AA制买单则习以为常。习惯不等于共有的人情人性,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正是这个道理。我要说,世人先天的人性都差不多,后天的学习却使不同人的习惯大相径庭。
真正的管理的确要符合于人情人性,但不在于顺应把中国人后天养成的习惯当作先天的人性,也不在于将中国人由于受数千年农耕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浸染而养成的习惯,当成了中国式管理在通向合理化彼岸的切入点。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那套“君臣父子”、“内圣外王”、“士农兵商”的主流价值理念其实是中国式管理的弊端,不适合现代企业,如果抱残守缺,那正是中国企业的病根子。(详见我的《中国企业病根子》和《老调新谈》)
确实,传统农耕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在当今中国,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无法逾越的客观存在,还会长期存在一段时间,而且慢慢会变成中国企业前进的阻碍。不要因为它继续存在,就主张管理要合于它,顺应由于它而养成的中式习惯,其结果,就会被这种客观存在,被这种习惯所驯化、所淹没。我同样尊重这样一种客观存在,但我的尊重不等于推崇,而是正视问题。我在尊重的同时会清醒地看到这些落后的价值理念无疑是反市场、反竞争、反科学、反民主、反人性、反创新的,无疑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因而需要逐步革新,转到新轨道上来。当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是长期的。
现在,不少年轻的中国经理人不得不面对无力应对企业中越来越多的“80后”、E时代员工的尴尬,尽管他们有学历和能力,但总是被老资格阻止在门外,很难施展拳脚。“80后”、E时代员工明显有别于他们的父辈,他们自我、自主、自尊、自信,没有思想拘束,更没有那套“中庸理念”的约束,除非是在一流外企和高科技企业,这些人一时还难以踏上骨干行列,领导之位更是像天花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这从一定意义上断绝了中国企业力争上游的希望。我们培养的人才胸中堆满了已经被中国社会几千年、海外华人几百年反复证明是无啥大用的知识,视落后为先进,拿腐朽当神奇,不以为错,反以为对,怎么可能再装进一点点我们所讲的西学?怎么可能再向前迈出半步?
青年人,一方面,认识问题使我们心明眼亮,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首脑之术、首脑之法、首脑之道才应当成为中国企业的孜孜以求。应当以主动的文化改造鸣锣开道,由文化改造到中国人的习惯改造,由习惯改造到中国企业的管理进化,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另一方面,尊重又会使我们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操之过急,不过火、过快于文化改造;尤其是在文化改造还未见成效的情况下,不能一下子全部运用拿来主义的手法,一步到位,全盘引进发源于欧美社会的现代企业管理,即使在管理科学的层面也不例外;文化改造必须与管理进化协调一致,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另外,现阶段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广义的西学固然不错,但应当明白,扬弃是取舍时的扬弃,不是学习时的扬弃。学习时必须全盘,只有全盘地学,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广义的西学,也只有全面、完整地理解了广义的西学,取舍时的扬弃才可能中肯而准确,这一点特别容易引起国人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