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瞻远瞩的力量(2)

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的金苹果固然诱人,但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抓住浅层问题背后的深层问题,否则,只有可望而不可即的份。调整产业结构是这样,刺激内需和提升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也是这样,症结都通在体制与文化的根子上,解决起来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当代文化的转型,必定会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欲速则不达。当然了,邓小平发动的强国引擎,已使我们在体制创新和文化转型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使我们踏上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不归路。但总体上看,这种进步的速度还不快,进步的程度还不深,进步的幅度还不宽,还不足以让我们在全球化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事实上,中国是逐渐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的,先得让人家认识并慢慢成为核心,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既然中国不能于全球化的大潮之外而独立,既然当全球化大潮袭来之际的中国经济不但处于弱势,而且鲜有招架之功和还手之力,既然从体制和文化的根子上解决问题仍需要假以时日,那么明智的唯一选择就是,以暂时的妥协来赢得解决问题——体制创新和文化转型的时间,以牺牲部分眼前利益为代价来争取长远的发展。

注意,我用的是争取而非获取,一字之差,内涵却相距甚远。如果是获取,说明在眼前的牺牲与长远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暂时妥协了,将来就一定能完成体制创新和文化转型。争取则不然,争取说明前面的妥协和牺牲仅仅意味着一种愿望,愿望到底能否实现,关键要看我们肯不肯争,以及如何去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日后我们不能心想事成,那也不应去埋怨当初的妥协和牺牲,要怨也只能怨我们学习的速度太慢,怨我们求新求变的努力不得要领,怨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好暂时妥协所赢得的时间差!

二、创新指导下的制度与体系

小时候,由于缺衣少食的缘故,难免要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之中:“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该多好呀,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各取所需,尽情地享受。”梦看上去虽然很甜很美,但这里的“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不过是一些物质的大鱼、大肉、馅饼、包子,时新的棉衣、棉裤、棉帽、棉鞋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至于精神的人文艺术享受,则任凭自己如何展开想象的翅膀也触摸不到。

我不清楚马克思在进行共产主义的论述中,是否注意到了精神产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说到共产主义将实行按需分配的时候,并没有包括精神产品的意思。不然,以他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诸如一流的音乐会、一流的体育比赛之类的精神产品是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需要来加以分配的。那样的话,即使将歌星、球星们大卸八块,也无法让每一个人需要亲临现场的愿望都得到满足。

开个玩笑而已,言归正传。也许对精神产品的忽略在马克思那儿还是情有可原的事,因为身处马克思的情境,还无法去超越时代所给予他的种种限制,还无法预见到日后知识经济社会的出现。他们仅有的精神产品是“书”,那么在我们今天精神产品就是大大丰富了,因为“当今世界殊”。

1.全球经济数据的标杆

当今世界“殊”在何处呢?“殊”在立足于知识经济社会基础上的全球化分工,和以往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分工已有了本质的提升;“殊”在今天的全球化已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是环环相扣,名副其实的一体化了。以往的全球化分工仅仅是一些具有相对优势或先天优势的国家,主导着某类产品或行业的供给,比如有的国家主导着轻纺化工,有的国家主导着重工机械。那时,围绕某类产品或行业所进行的供给,从设计到生产,基本在一国内部完成,世界还是孤立的。

今天因为跨国公司的出现和走强,除了在产品细分或行业分工上表现得更精更专、全球经济的关联度更高外,围绕某类产品或行业所进行的供给,也已经遵从跨国公司的全球整合意志,由位于不同国家的分部、分支机构、分公司、分供方,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比如说汽车的供给,虽然从最终的意义上讲仍然由几个发达国家主导,但他们的供应链已在全球整合的旗帜下,链接了众多位于不同国家的分部、分支机构、分公司、分供方,他们有的承担着研发、设计、策划、宣传推广、关键部件的加工等知识密集型的职能,有的承担着非关键零部件的加工、整车的装配等体力劳动密集型的职能。于是自然而然的,像美、日、德、英,这些拥有强大的跨国公司,并在跨国公司供应链上承担着研发、设计、策划、宣传推广、关键部件加工的国家,就会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头脑国家,而其他没有或很少有跨国公司的国家就成为相应的躯干四肢国家。并且,从我们老祖宗就开始公开宣讲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铁律出发,在全球化的供应链上,也必定是头脑国家主导着躯干四肢国家,头脑国家从中得到的利益会大大高于躯干四肢国家。

我曾在《老调新谈》一书中讲:“以我的理解,所谓知识经济社会,通俗点讲就是脑力劳动者占多数的社会,农业经济与之相反,工业经济则介于两者之间。”

头脑国家,也就是知识工作者、劳心者、脑力劳动者占多数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新型国家(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发展,首脑国家一定会愈来愈多,经济社会的脑袋会愈来愈大),这类国家的经济运行脉搏当然有别于先前的工业化国家。对他们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无论是从有利于全球经济良性循环的高度,还是对方便广大躯干四肢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身处“世界工厂”的中国企业,能够紧跟上头脑经济社会的形势而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从众所周知的马斯洛需求论和恩格尔系数入手,不揣浅陋地作一番抛砖引玉的努力。

图1-1 马斯洛需求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