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执行力差在何处
有的企业家在自己的好想法不能落实时,往往把企业执行力差归结于员工的能力和态度不佳,这种观点值得推敲。执行力差是现象,管理不善恐怕才是其本质。许多外企执行力强,关键在于它有提高员工执行力的机制。可以这样认为,个别员工执行力差是个人能力问题,企业整体执行力差就是管理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的大量研究、对比,可以发现企业执行力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五个:
1.员工不知该做什么
有的企业没有明确的能够落实的战略规划,也没有明晰的营销策略,甚至没有年度销售大纲,员工得不到确切工作指令,只能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有的企业的营销策略不符合市场需求,员工在具体操作时只好自行修改、尝试前进;还有一些企业的政策经常变,策略反复改,信息沟通也不畅,员工在茫然之余,只好依靠惯性和个人理解做事。
以上情况都容易使员工的工作重点与企业目标脱节,导致企业的计划难以落实。
2.员工不知该怎样做事
外企员工入职后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几年前医药外企流行招聘非医药专业的大学生做代表,但正式上岗前都要求员工把产品知识烂熟于心,还要经过1~2周的销售技巧培训,此外,员工每年都有规定时长(如40小时/年)的培训。
许多国企则不然,要么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要么培训难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有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励志培训和拓展训练,最终员工空有满腔热血但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开展;有的企业给基层员工进行一些行业趋势、宏观战略方面的培训,但这些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却难以起到实质性改善。
当然,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深层次原因:有的中高层领导本身业务能力就比较差,也就没法对下属传经布道。总监说不清,经理也说不清,执行的基层也是一脸茫然。
3.员工做事不顺畅
在一次战役中,士兵浴血奋战,但后勤给养不足,通讯中断,需要时得不到指挥部的及时增援,如此一来,士兵的斗志显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企业亦然。2000元的促销费用要提交经理审批,之后移交总监,再上报副总,然后转去财务,最后还要老板终审。结果在审批的过程中,总监出差耽误了15天,副总出差耽误了15天,财务不懂业务,不清楚这笔钱该不该花,也不想去求证,于是就搁置了1个月……最后终于批下来了,但已经是3个月之后了,这时也不需要去做促销了。申请者需要不断地解释花这笔钱的好处和不花的害处,或者还要解释花了但效果不好时又该怎么办。解释的过程也是热情被消耗的过程,长此以往,员工自然不愿主动做事了。
4.对员工缺乏激励
国内企业大都有对员工的激励措施,尤其是对销售人员,但容易把策略制定得太过复杂,使员工很难算出下个月达到什么结果能拿多少奖金,这样会使激励的作用大打折扣。销售习惯于关注眼前,眼前的利益不明确自然难以引起员工足够的工作兴致。
4.对员工惩戒不明
惩戒不明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没有评估,二是考核指标不合理,三是处罚不当。
企业中很多部门的工作成效不适合用硬性指标来考核,比如财务部、市场部和后勤部,而需要由懂业务的高管根据经验进行评估。如果高管没有能力做出公允的评估,内驱力不强的员工可能就会产生懈怠感,懒于工作。
考核指标不合理是国内企业最易犯的错误之一,一般突出表现为定性指标太多,如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忠诚度等。这些指标的考核分带有太多的人为因素,而实际生活中又偏偏存在一个共性:业务能力强的人往往不太听话,不干活的人往往人缘比较好。所以,运用人为因素过大的评判标准,就易于导致不干活的人照样能获得很高的综合评分、其个人利益不受影响的现象出现。
处罚不重或没有处罚也比较常见,有的是亲缘、地缘关系,制度最终屈服于人情;有的虽是民企但延续了很多国企里的作风——大家和睦一家,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如此情形,制度自然难以发挥作用。
二、怎样提升企业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