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准确地去评价一个决策的质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是很困难的。人们可以认识到决策所取得的成绩,只能有限地去与备选方案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比较,因为人们认识不到备选方案的成绩,也不愿意去进行比较。因此对许多决策进行事后评估就缺少可靠的基础。所有的决策者都知道这个问题。甚至在政治领域,情况也是类似的。例如:人们想降低失业率。需要进行决策的是采取减税促进消费的政策还是采取加税来资助再就业计划的政策。人们虽然不能通过是否达到目标来衡量所做的决策(存在一个具体目标的情况很少出现),但无法与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如果人们采取减税措施,可以根据与目标的距离来进行衡量,但是并不知道加税会是什么效果。因为不能清楚证明一项决策是错的,所以许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表现出一定的草率、满不在乎。
此外,许多决策具有“长期性”。该决策所产生的业绩要在多年之后才能看出来。只有“子孙们”才能享受成果或者必须承担后果。而这位管理人员已经走掉了、高升了或降职了或退休了。因此人们确实容易进行决策。
为了充分了解“战场”、经济环境而进行准备,对于做出好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思路总是对的。孙子看得很清楚:不太成功的将军虽然在作战之前也去了解情况、考虑局势,但这是不够的。他们没有掌握战场的所有细节、没有演练过所有的状况。只有全面地评估局势才能取得胜利。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格言支持这种思想:“计划好了差不多就赢了。”孙子更进一步:“…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I.26)”
在此有一点必须再说清楚:规划不能代替行动!规划过程是以决策来结束的。必须做出决策、执行决策、必须采取行动。很遗憾,常常是先开始行动,事后才考虑相应的决策。在许多公司里,一旦新的董事会走马上任,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必须快速做出决策、必须及时行动、毕竟时间就是金钱。新人想把自己表现出是干事的人。因此复杂的态势就被简化了、很快进行决策。人们有时根本不愿意去认识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有时甚至还隐藏着这样一种心理:如果去认识决策的效果、进行思考、沉思,就不可避免地意味着,人们下一次不再能这样简便地进行决策。但这对做事人的形象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