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书》 第一部分(7)

27.与其博,不如精

完美靠的是质量而非数量。世上的好东西常常少而难求,过多必无誉。

就拿人来说也是如此:伟人们往往是矮子。有的人赞扬一些书,只是因为这些书是庞然巨著,好像它们之所以被写出来不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智力而是为了锻炼我们的臂力。

只靠广博则难免成为平庸之辈,有所谓通才总想在学业上门门皆精,结果却常常是门门差劲。

术业专攻必结硕果;若从事重要的事务,则必得美名。

■参照

《素书•本德宗道章》曰:“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

宋•苏轼说:“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多。”(《和子由论书》)

28.万事须求脱俗

不愿媚俗的人可谓明智极了。

细心谨慎的人从来不轻易为世俗的掌声所俘虏。有的人好虚荣就如仰人鼻息的变色龙一样,情愿吸纳众人吐出的浊气,却不肯沐浴阿波罗的和煦轻风。在见识上也不要有从众心理。

对于平庸者创造的奇物无须津津乐道:那不过都是些下三流的东西而已。平庸者所崇拜的东西多半是些流行的愚蠢事物,对于高妙的真知灼见他们反倒不会重视。

■参照

清•王夫之说:“忘却人间事,始识书中字。识得书中字,自会人间事。俗气如糨糊,封令人窍闭。俗气如岚疟,寒往热又至。俗气如炎蒸,而往依坑厕。俗气如游蜂,痴迷投窗纸……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示侄孙生蕃》)

王夫之又云:“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薰人,不醪而醉。”(《示子侄》)

29.要刚正不阿

要坚定不移地和理智为伍,绝不要因为意气用事或慑于淫威而误入歧途。可是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刚正不阿的人物呢?

毫不苟且的正直之士寥寥无几。大家都在赞扬这种品德,但却很少有人躬行此道。即便有人付诸实践,但一有危难便知难而退。

在危难中,虚伪者背弃它,政客们却狡猾地将之改头换面。正直这种品德不怕丢掉友谊、权力甚至它自己的利益,所以很多人宁愿不要这种品德。

所谓的聪明人振振有词、巧言惑众,大谈什么“要为大局着想”、“要为安全着想”等等,而真正的诚实无欺者,总是把欺骗看成是一种背信弃义,情愿做光明磊落的刚正不阿者,而不愿做所谓的聪明人,所以他们总是和真理站在一起。

如果他和别人有意见分歧,这不是因为他这人变化无常,而是因为别人背弃了真理。

■参照

晋•陶渊明说:“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30.不要干有损名声的事情

不要做有损名声的事情,更不要干那些只能带来鄙视而不是名誉的空幻之事。

任性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神志清醒的人来说,哪一种表现都不应该有。有的人什么品味都有,对明智之人所拒斥的一切东西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

任何一种奇癖怪行他们都引以为荣,尽管这也使他们为众人所知,但却多半只是沦为笑柄,而非赞誉。

就是在追求智慧的时候,细心谨慎的人也应该避免矫揉造作和抛头露面,尤其是在那些容易使他们显得滑稽的场合。这样的事例无须一一列举,迄今为止许多司空见惯的嘲讽事例已足以说明问题。

■参照

庄子说:“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庄子•刻意》)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