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书》 参悟人生

代序

参悟人生

智慧,是植根心灵的庄稼。如果自己不播种,那只有乞求施舍。

智慧,是潜发心灵的流泉。如果自己不浚源,那只有远行汲水。

智慧天成,不可勉强。

有智慧的人不看别人写的“智慧书”,因为他们早已充满智慧。当悲天悯人之念萌生时,他们坐下来,在甲骨、竹简、羊皮或白纸上留下只言片语,如老子写《道德经》、孔子述《论语》,百年千年,后世奉为圭臬。

没智慧的人,也不相信别人的智慧。终其一生,自负而懵懂,即便贫穷、疾病和灾难交相发作,也改变不了他们怨天尤人或听天由命的无知。

更多的人,可以由“无智慧”走向“有智慧”。这就是个人的向善和社会的教化。“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原就是一个错误的判定。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智慧书》,是中世纪末期一个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写的。神学钳制,教会约束,时代蒙昧,社会沉滞,居然有这么一个人高屋建瓴,浮出云表,用他洞穿一切的目光,看透人心叵测和世事纷繁,并将他的清醒传达给世人。他的聪明智慧超越群伦,他的仁德慈悲也超越群伦。他叫巴尔塔沙•葛拉西安,自然人的生命只维持了五十八年,而他社会人或文化人的生命,则天长地久,迄于无穷。

一本传教士写的书,指导着教派外的芸芸众生,这表明智慧是超迈宗教的。

一本西班牙人的书,流布世界,且得到各民族的公认,这又表明智慧是超迈民族与国家的。

当然,一切真理性的智慧又都是超乎时空的。在酝酿阶段,它是主观性的;在流布阶段,它是客观性的。从一个人的心中升起,经天纬地,照彻八极,最后高悬为人类精神的太阳。因而,创造智慧者是伟大的,承受智慧者是幸福的。我们的阅读活动,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一次阳光和煦的旅行。

将葛拉西安的《智慧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是出于一份中外关照、取长补短的理念。自古及今,中国最不缺乏的是智慧书。从三坟五典、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再到各种各样的家教、家训、子弟书,智慧训诫类书籍汗牛充栋。因为多,所以杂;因为杂,所以良莠不齐。单是一个取舍问题,就让人左右为难。再加说教、道学、冬烘的成分混杂其间,一套智慧大典足以让一个最聪明的孩子演变成规规矩矩的儒学偶人。这儿没有否定中国传统智慧的意思。中,西比较而言,也许是西方人的这类书籍更贴近现世人生,中国人的这类书籍更注重礼乐教化。

如果作细致的对应比较,我们又可以发现中西方的智慧书又是那么息息相关、异曲同工。以这部《智慧书》为例,不论它对人生目标的大设计,还是对人生技巧的小规劝,都可以在中国先圣后贤的典籍中找到类似或相同的阐明。

“智慧”是一个学识的、道德的、认知的意识体系。大,可以很大;高,可以很高;小,可以很小;低,可以很低。人生在世,能成“大智慧”固然好,成不了“大智慧”,成“小智慧”也不差。古人说“一言兴邦”,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说“德山棒,临济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是指一时或局部的醒悟,也能改变人性、改变人生、成就道德、成就功业。智慧,要靠点滴浇灌,福田温润,种子萌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假以时日,何愁无成?

本书用中国人的传统“智慧语”为葛拉西安的《智慧书》作注,多一关照,多一理解,有如日月同辉,哪儿还会有因黑暗而孳生的愚昧?

田秉锷 

(江苏著名文史学家,原《淮海文萃》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