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华莱士所言,农民的苦难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供给过剩。当价格较低时,工业制造商会减少产量,但不管市场状况有多恶劣,农民都会尽可能多地种植和收获农作物。华莱士指出,限制生产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和拯救农业经济的关键,这在10年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点。他在《华莱士农业报》上提出了 少种玉米,多种苜蓿,增加收入 的口号,促使农民自愿减少粮食产量。 的确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 1922年华莱士说, 如果玉米种植带的农民不相信,继续每年生产30亿蒲式耳玉米,那他们到时候自然就会明白。 但华莱士深知,在经济动机的驱使下,自愿减产难以实现。虽然减少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价格,是为了整个农民群体的利益,但个体农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尽可能多地种植农作物。要有效地减少粮食产量,政府的干预是必须的,华莱士这样总结。
虽然华莱士认为粮食减产是解决农民问题最好的途径,但他同时也支持麦柯纳里-豪根草案。尽管该草案受挫,但许多农民仍然相信它 为了农业平等 的承诺。麦柯纳里-豪根草案的另一类重要支持者,是依靠农业谋利的商人。他们希望农业经济能够复苏,却不愿意看到农民减产。麦柯纳里-豪根草案的两大主要支持者是莫林犁公司的总裁乔治·皮克和他的同事休·S·约翰逊。两人都是金融家伯纳德·巴鲁克的亲密伙伴,他们大方地承认自己之所以支持该草案,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 破产的客户不会买你的犁 ,皮克总是这样说。1927年,国会迫于农业地区的压力,通过了麦柯纳里-豪根草案。但柯立芝总统履行了他的诺言,予以了否决。第二年,国会再次通过该草案。《华莱士农业报》刊登了草案的全部内容,迫切呼吁柯立芝签署草案,但他再次给予了否决。
柯立芝对麦柯纳里-豪根草案的反对让华莱士更加远离了共和党。这样的否决 使任何一个自重的农民都不会再为柯立芝或支持其农业政策的候选人(如胡佛)投票 ,他写道。1928年柯立芝放弃再选时,共和党提名胡佛为候选人,华莱士开始认真考虑支持民主党提名人。阿尔·史密斯是纽约州州长,了解农业问题,支持麦柯纳里-豪根草案。但是,很多农民无法忽视史密斯的爱尔兰天主教背景,以及他下东区贫民窟的出身。华莱士去听了史密斯在爱荷华州的演说,印象非常深刻。他后来说,他本来还没有下定决心支持史密斯,直到第二天他去一家餐馆吃饭时,听到其他用餐者对史密斯的偏执评论。华莱士开始在《华莱士农业报》上公开支持史密斯,并为他的竞选积极奔走。尽管华莱士做了不少努力,但胡佛却在爱荷华州获得了将近2比1的票数,并最终赢得大选。
1929年秋天,华莱士从欧洲回到爱荷华,看到了股票市场的崩溃和农业经济的迅速恶化。在过去10年中持续低迷的农作物价格更是跌至谷底。麦柯纳里-豪根草案的通过已经无望,因为胡佛已经明确表示他会否决,而草案的支持者又未获得足以撤销其否决的票数。胡佛对农业萧条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起一个拥有5亿美元预算的联邦农业委员会,授权它帮助农民存储和售卖农作物,但他没有让该委员会收购农作物或奖励农民少耕种。虽然农业委员会的建立比胡佛的前任进了一步,但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它所起的作用极其微弱。
如果说胡佛曾为农民做过任何好事,那么也都被他灾难性的关税政策给摧毁了。1930年6月,国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制造业的关税提升到了历史新高。一千多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请愿,要求胡佛否决该法案。华莱士也加入了他们,认为《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是 不公正的 。他指出,该法案会损害农民作为消费者的利益,因为高关税会导致农民需要购买的制造品的价格上涨。该法案同时也损害了农民作为生产者的利益,因为别国也会相应提高它们的关税,使美国的农产品更难在海外出售。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了华莱士和其他人士担心的报复性关税战,影响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