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1932年,著名作家埃德蒙·威尔逊在芝加哥旅行时,发现那里是 一片痛苦的海洋 。途中,他看到一个因患肿瘤濒临死亡的波兰移民老人,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房子里没有暖气 。在这个城市的廉价旅馆里,威尔逊看见 许多人因患肺结核或脊膜炎无力医治,而备受病痛煎熬 。

更糟糕的是,很多饥肠辘辘的人锲而不舍地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在夏日的酷暑里, 垃圾堆周围苍蝇成群,垃圾车刚一开走,数以百计的人便蜂拥而至,跳到新的垃圾堆上,用棍子或双手拼命地挖他们的食物。 甚至是变质的肉也受到青睐,因为这些绝望的掠夺者会 把最坏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 ,或者 用热水烫洗后,再将苏打水洒在上面,以去除难闻的异味 。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寡妇带着她14岁的儿子也来到了这里, 在她拾起那块坏掉的肉之前,她摘下了眼镜,因为这样她就看不见肉上的蛆了。 在当时严酷的现实下,威尔逊几乎在美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写下这样的变奏。

截止1932年, 1929经济危机 的冲击波已经扩散到了整个美国,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国家劳动力的四分之一都处于失业状态,根据《财富》杂志的粗略估算,大约有两千七百万美国人没有固定收入。侥幸没有丢掉工作的人,只有依靠他们微薄的、几乎濒临贫困水平的工资糊口。一名亚利桑那州的采棉工人每星期得到的酬劳,在扣除吃住费用之后只剩下30美分。

在城市里,施粥所的门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而那些失业的人们则聚集在一起,举行令人心酸的 饥饿大游行 ;在乡村,穷困的状况相对来说没那么明显,但仍然是真真实实存在的。美国友人服务委员会在访问西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的山区时,发现那里90?誠的孩子都体重不足,很多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而变得困倦迟钝。局势几乎已经到了美国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激进主义开始蔓延,范围不仅局限在城市,也涉足到了虔诚的农村地区。 这些小革命结出的果实,已经在这个国家遍地成熟了。 一位国家农民联合社的领导警告说。

整个国家都在呐喊,希望政府能作出回应,然而总统赫伯特·胡佛却拒绝承认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我相信, 他在1930年的春天说, 我们已经度过了最坏的时期。 但是大萧条却年复一年地上演,胡佛开始让步,承认经济危机的确存在,却仍拒绝提供国民急需的救助。他所谓的 自由市场理论 使他相信,私有企业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而他对 严酷的个人主义(Rugged Individ ualism) 近乎宗教性的信仰,更让他坚信,为大萧条的受害者提供援助,会从道德上毁掉他们。

胡佛的铁石心肠,换来的是国家数百万失业者的憎恨,他们将自己在公园和桥下搭建起的简陋住处称为 胡佛村 ,把他们晚上盖在身上的报纸叫作 胡佛毯 。当胡佛再次参加总统竞选时,失业者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他的竞选造势会上,向他乘坐的汽车投掷臭鸡蛋。胡佛的竞选对手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向国民许诺,说他将会采取新的措施应对大萧条。罗斯福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与胡佛截然不同。胡佛宣称,1932年的总统竞选不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而是两种价值体系之间的博弈。胡佛的价值体系没有让他获得绝对优势,在这次竞选中,他只拿下六个州的多数选票。

1933年3月4日就任总统职位之后,罗斯福拟定了一套新方针。由于这是在他上任后的头一百天里完成的,媒体后来就把这个时期称为 百日新政 。随着罗斯福那意义重大的就职演说的出炉, 百日新政 也拉开了序幕。罗斯福说: 唯一让我们感到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他的话给了人民信心。罗斯福保证他会 采取行动,立刻采取行动 。除了语言和自信的行事作风,罗斯福一系列实质性的行动也鼓舞了整个国家的士气。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的种种行动后来被史学家小亚瑟·施莱辛格描述为 美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用智慧和政策铸就的一道总统堤坝 。罗斯福通过两次炉边讲话和十三次媒体发布会,领导国会制定了十五项重要的法案和条例。他创造了一系列由字母组成的政府机构来管理和执行这些法案,为农民、工业者和失业人口提供援助,这些机构包括农业调整署(AAA)、公民保育团(CCC)、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和国家复兴署(NRA)。《纽约时报》在一篇题为 法律是为了一切 的社论中评论说,罗斯福迈向成就的步调 简直是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