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现在与未来(4)

1996年,我曾为一批南非的政府官员讲授如何培养领导力。他们告诉我,在对抗种族隔离的运动中,他们有着极为清晰的使命感,虽然当时的生活很艰难,甚至危险,却因充满挑战而令人兴奋。当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时,南非人民庆祝了好几个月。当狂欢慢慢消退,许多曾为破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奋不顾身的人,开始感到厌倦、空虚,甚至沮丧。当然,没有人愿意再回到从前,但在全心全力所投入的伟大事业告一段落之后,他们确实感到了无所适从。其中一些人尝试着去找寻新的生活意义,包括家庭生活、社会责任、工作或是个人爱好方面;但也有一些人,即使在多年以后还是无法找到生活的新方向。

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Csikszentmihalyi)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曾说过:“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美国前任卫生部秘书长约翰•加德纳(JohnGardner)说过:“无论在山谷还是山巅,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奋力攀登,而不是放纵享乐。”

现在让我们回到蒂姆的故事。由于他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决定干脆把注意力放在当下。他开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开始尝试只以快乐为目的滥交。他尽可能地延长假期,在阳光下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发现这样快乐极了,但就像前面故事中的那歹徒一样,蒂姆很快感到了厌倦与不快。

反思: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有过作为享乐主义者的经历或者一段享乐主义的生活,这种生活的优点和代价是什么?

虚无主义型——被过去经验击垮的胆小鬼

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的研究中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塞里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被轻微地电击,而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也遭受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第三组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着很矮的栏杆,接着开始进行轻微电击。第一组(曾经被电击,但学会了操纵开关停止电流的狗)和第三组(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快跳出了栏杆,第二组(之前无法停止遭受电击的狗)则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里,塞里格曼让两组人听噪音。第一组人有停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组人则无法阻止噪音。过些时候他再次向两组人施放噪音,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实验中的第二组人却无动于衷,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塞里格曼的实验证明了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蒂姆做“忙碌奔波型”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他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呢?蒂姆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陷入“沉寂的绝望”,可他又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子女。教他们为了成功去放弃眼前的幸福吗?不行,忙碌奔波太痛苦了。教他们为了快乐去过无忧的日子吗?也不行,享乐主义只会带来空虚。蒂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反思:

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是一段时期中,你是否曾经也感到堕入虚无主义的漩涡,除了眼前的不幸,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当时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可以给自己一些建议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