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幸福的理论阐述,主要基于弗洛伊德(Freud)和维克多•弗兰克的快乐原则。其中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弗兰克则认为,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于意义,而不是快乐。他说:“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对幸福的追寻中,他们各说对了一部分。如果想要一个充实而幸福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①。
美国人经常因为过分痴迷于有关幸福的一切而受到批评:提供简易解决方案的励志书籍,介绍避免劳苦人生的秘诀,此类书籍的销量令人震惊;精神科医生一碰到情绪失调的病人就会开处方药。当然,这类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痴迷,其实不是对幸福的痴迷,而仅是对快乐的痴迷。
在一些简易的自助方法里,经常会忽略长期的幸福以及我们对意义的追求。真正的幸福不代表对不安的情绪或生活的困难免疫,药物治疗和励志小册子则在根本上避开了这些问题。幸福的人一样要去面对困难,克服生活里的种种障碍,像弗兰克所说的:“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他去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烦,而是发挥我们真正的潜力。”随着现在精神病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当然,肯定有很多的病案确实需要药物治疗,但我担忧的是,药物治疗如此的方便,以致随着症状消失的也许还会有我们对意义和快乐的追求。
还有,经历困难可以让我们更珍惜快乐,不再认为快乐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生命中大大小小的欢乐表示感激。对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快乐的重要来源。
意义和快乐,短期的利益和长期的利益可以相互促进。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心存使命感的时候,我们会获得更大的快乐;而在我们从事的事情上找寻快乐,也可以加深其意义。
反思:
回想一下你曾经遇到的困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你在哪方面得到了成长?
数量与质量——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
人们有着不同的喜好,或对同样喜好有不同的爱好程度。打个比方,写书对我来说既快乐又有意义,但如果写作一天超过三小时的话,就变得乏味了。每星期看两部电影可以让我快乐,但如果每天要我看四小时大屏幕的话,可就受不了了。就算是有意义和快乐的事,也不能不停地做。
还记得“汉堡模型”吗?现在来看“千层饼模型”——每个人对享受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方法。千层饼是我的最爱,每次去看父母的时候,妈妈都会准备很多,我会把它们一扫而光,但这并不表示我要每天每餐都吃千层饼。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在其他事情上,比如写作和看电影,以及我喜爱的人。虽然我的家人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但每天和他们相处八小时并不代表是最幸福的事;相反,有时不和他们在一起,也不代表我就不爱他们了。虽然和朋友相聚既快乐也有意义,但我还是需要独处的时间。选择正确的活动并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大大提高生活的质量。
增强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内在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忘了问自己最重要的问题,只因为我们太忙了。就像梭罗(Thoreau)所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我们等于只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作出反应,没有给自己时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坚信:“人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心声,就无法明智选择人生的道路。”现在我们花些时间,问自己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做出人生选择的问题: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能给我带来乐趣么?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出不同的尝试呢?我的内心是不是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我们必须留心地去听,倾听我们的内心和头脑——情感和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