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设定幸福目标——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在我16岁开始意识到追求幸福的重要性时,我所理解的真正幸福是我必须先到达一个无欲无求的境界——不再有需求与渴望,不再有使命与目标。因为我曾经渴望的目标(比如赢得冠军)不但没有带给我幸福,反而让我苦恼,甚至几乎精神崩溃。我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有目标并不是问题,关键是什么样的目标,以及那些目标在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时至今日我可以肯定地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但在开始探索如何去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前,让我们看看目标与成功的关系。
目标与成功——为自己的承诺付诸行动
从整体而言,有目标的人成功率要比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用语言给自己一种承诺,而承诺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心理学已经证明了目标和成功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已经被我们自身的经验所反复证明过。在英语的语源学里,“concept”(概念)和“conceive”(构想)的关系并非偶然。通过概念,通过语言,我们才能有所构思,新的真相才能显露。在希伯来语的《圣经》里,上帝用语言创造了世界,他说让光明照耀这块大地吧,然后就有了阳光。《约翰书》中开始的部分是:“原初,我们有的只是语言。”同样美国也是以宣言的方式建国,通过语言表达了国家的目标、任务和价值观。
目标向我们及他人传达了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念。把你的生命想象为一个旅程,你背着背包前进,忽然,出现了一堵墙阻挡了你的去路,你该怎么办?你是转身避开,还是把你的背包扔到墙的另一头,然后想办法去穿过、绕过或是翻过它?
1879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Edison)宣布,他会在年底公开展示电灯。事实上他之前的实验都是失败的,但他的做法就好像把背包扔到了墙的另一头,虽然他还面临很多的问题,然而在那年的最后一天,他真的成功了。1962年,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将会第一次把人类送上月球,当时甚至连一些太空船所需的材料都没有发明,技术方面更是完全不到位。结果他把自己以及美国宇航局推到了挑战的面前。“没有退路”让人类又一次取得了成功。虽然口头上的承诺不一定保证目标实现,但它确实可以加强成功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