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去寻找》 年轻时要放弃自我…

年轻时要放弃自我,年老时要懂得超脱

我的孩子6岁时,有句口头禅是:“你必须!”和我们说话时总爱说“你必须怎样怎样”。我发现这个问题,马上给他纠正,告诉他“你必须”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如果一个人经常说“你必须”,那人们就会离他越来越远,他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也无法接收到来自周围的力量。小孩子不太明白,问:“为什么这个词不好呢?为什么这样说话就不能得到帮助呢?”我说,因为它背后没有协商的精神。遇事大家一定要有协商的精神,如果用命令式的口气,使用类似“必须”这样的词,必然会引发别人的敌对情绪,一定不会聚集力量,达成团结去完成一件事情。没有协商的精神,什么事情都很难办成。

我说的这些,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却引起了我的思考。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自我”。在他这个年龄,自我是生命意识的核心。小孩子最早的自我的信号其实就是表达需求的索取信号,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的,弱小的生命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需要。肚子饿了,害怕了,都要及时发出求救信号。这求救信号对于父母来说,就是绝对命令。等他慢慢发现大人对自己每每有求必应,并且学会使用语言的时候,他就学会说“你必须”。而这种“你必须”的说话方式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小孩子的心里越来越膨胀,最终远离磋商和团结。

我也看到孩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总喜欢说“不”,尤其喜欢对自己的父母说“不”。这看起来好像是小孩子的逆反,是一种普遍的忘恩负义。我想不是这样的。这“说不”里面,有一种稚嫩的人生观,一种渴望独立的强烈愿望。那也是自我,渴望独立的自我。为什么人类的自我会从弱小的依靠者迅速转变成独立意识如此之强的叛逆者?这一点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

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而且急于表现出来。他的表现也很“悖论”:一方面要在小朋友中间表现自己“像个大人”,模仿大人的行事、说话;另一方面却表现得不听父母的话,最怕别人说他是“爸爸妈妈的乖孩子”。其实他们还是急于长大,模仿大人当然是“急于长大”。不听父母的话,是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把他们当孩子对待,没有跟上孩子心智的发展,该叫他学名的时候还在叫他的乳名。

到了青春期,尤其是男孩子,似乎有一种集体性的“对长辈的叛逆”。这种青春期的叛逆,核心是表现自我,需要社会的承认。这年轻的自我信号,依然是以索求为主。他们想法很多,但实现想法的现实资源却非常少。占据社会资源的主要是功成名就的中老年人,如果对年轻人的需求信号表现冷漠,不满就很容易成为年轻人的情绪主题。

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矛盾,是任何一种社会的最常见的矛盾。假如年轻的索求过强,而中老年人占有太多,这矛盾会变得可怕。我觉得平衡之道是各打三百,年轻人要适当放弃自我,中老年人要懂得超脱,大家都应该学会磋商——这是我从小孩子说“你必须”想到的。

我喜欢想问题,但我是一个忙碌的商人,经常感到对很多问题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我有太多想到但却没有想出答案的问题了。这一本书,应该就是这许多问题的集合,希望读者朋友看到时,也和我一起思考。如果觉得其中的问题有意思,也可以和我一起讨论,我们共同来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