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优秀我烦恼绪论(2)

优等生的过分追求完美,既表现在对自己的过高期望、过分苛求上,也表现在对他人和环境的过高期望和过分挑剔上。他们习惯于用完美的尺度去衡量自己,衡量他人,衡量周围的环境,衡量生活中的一切。然而现实中,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或者外界都是不完美的,甚至问题重重,所以他们常常因为感到不完美、不能接受不完美而陷入失望与痛苦中。本书案例一中的林珑即是这样的典型。过分追求完美是绝大多数优秀大学生所共有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的核心所在。

其二,过分关注消极面。由于过分追求完美,因而不少优秀大学生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现、也更难以接受生活中不完美的人和事,对现实中的不如意、消极面会特别敏感、特别在意。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自身的某些弱点和不足却耿耿于怀,过分关注,偶尔的一次挫折容易成为他们自我良好感觉幻灭、自信心严重受挫的开始,容易陷入莫名的自卑和抑郁;另一方面,对于他人和环境也异常苛求,如他们不能接受别人的“口头禅”和某些生活习惯,不能接受与自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一致的人和观念,因而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摩擦,或是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或是常常使自己心情沉重,郁郁寡欢。本书案例六中的关欣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其三,过分争强好胜。

由于这些优秀大学生往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出类拔萃,一路领先,因而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把“不是第一,就是失败”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期望自己方方面面都是第一、处处都比别人强,因而处处与人竞争,哪怕是一件生活小事都不甘示弱。这种争强好胜的特点一方面的确使他们不断获得好成绩,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常常处在一种紧张、焦虑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活得比一般人要辛苦得多。尤其是当这种争强好胜变成一种个性,过分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就往往不但不利于他们取得好成绩,反而容易破坏心态,导致心理失衡并影响人际关系,成为阻碍他们健康发展的障碍。本书案例三中的李兰就是这样一位优等生。其四,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一些优秀大学生由于过分追求完美,所以对人、对己都颇为敏感。一方面他们总想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也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或是对他人的言行颇多微词,或是对自己的举止不甚满意,事后反复思虑。于是,不少人陷在这样的矛盾中:既希望与人接近和交往,被人理解和接纳,赢得大家的好感,又害怕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格外地谨慎小心,顾忌言谈举止是否得当,对别人的评价十分在意,搞得自己很不轻松,也易让别人陷入尴尬。一些人为此而不得不减少人际来往,显得有点不合群。本书案例四描述了一名优等生是如何因为过分在意外界评价而使自己负担重重,最后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的事例。其五,害怕失败。因为过分在意外界的评论,过分关注成功与否,因此,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变得束手束脚起来,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这些优等生因为外界加在他们身上的荣耀和期望过于沉重,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失败,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人会接受一个曾经的“Number one”的失败。这往往会使他们失去一个成功者最应有的品质——自信,甚至对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也畏首畏尾,不敢去争取。

案例二中描述了一名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的优等生。其六,容易有嫉妒敌视心理。一些优等生有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使他们总想千方百计地维持其“唯我独尊”的局面,他们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超过自己,因此很容易表现出嫉妒、敌视心理。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和优势、荣誉和成绩多有不满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成为人们拼搏进取的内驱力,但如果走向极端,就容易厌恶、憎恨、仇视他人,甚至会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到头来既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案例三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除以上这些基本特征外,还有些优等生表现出其他一些特征,如经不起批评、挫折承受力弱、优柔寡断、自我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这些本书都有典型案例的呈现。优等生的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彼此联系、交互作用的,甚至有些是恶性循环。客观地分析,优等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追求完美、办事认真负责、善于考虑各种后果、处事谨慎、严于律己、勇于竞争等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必要的,是学业有成、工作进步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