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行的教育不但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朝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长期以来,中国的“成功教育”(以“成功”为导向,表现为社会的“成功”导向、学校的“成功”教育、家庭的“成功”期望)理念导致教育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分数轻素质、重记忆轻理解和创造、重应试能力轻人格完善、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教育的终极使命一度被忽视。“在现行的中国教育里,孩子的人情、人性、人格、道德、勇气、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适应能力等等,从来就没有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教育界关注的,从来就是这些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
”黄白兰编著.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第83页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优等生”有不少成了应试机器,一些人在心理和人格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看似“成功”的教育背后却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个性、社会适应、全面发展为代价的,教育没有教会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体验生命的意蕴,创造生命的价值。教育的缺陷使不少年轻的生命陷入黯淡,失去光华。“记得马加爵在临刑前跟记者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记者:四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感吗?马加爵:(茫然)没有。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记者:事情的发生,改变了你的这些想法?马加爵:(立刻有些消沉)肯定改变了,是失败了。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记者:这个问题可能很大,但每个人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活着才能有意义。你觉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马加爵:(抬起头看着记者)活着的价值为自己是有的,但应该更多的是为别人。以前没去想过这些问题,现在意识到了。2004年6月18日《北京青年报》。
”马加爵的毁灭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当今教育的中的弊端,提示我们应对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转引自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第75~76页现行的中国教育往往从培养将来的职业者出发,以传授谋生的知识技能、提高未来从业的竞争力为主,而忽视了教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孩子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许多优等生也许是在用情商换智商,得到了高分,却丢失了不少做人的素质和品质,养成了很多毛病,这或许可以称作“成功的代价”。但这种“成功的代价”是很可怕的。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许多“优等生”很聪明,很会考试,脑子里有很多知识、很多概念,手上有一大堆奖状和证书,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激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想象力,没有韧性,不会交流和沟通,不会和别人讨论问题,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能理解和关心别人,不会和别人合作,习惯于用负面的眼光看人看事,容易怨天尤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样的“优等生”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误。当然,如果把优等生的问题都归结为教育的失误是不妥的,因为从我们对优等生的研究来看,不少人具有某些先天的特点,比如,谨慎、小心、内向、敏感等等,这些特点不能简单说是好是坏,对优等生来说,这些固有的特点帮助他们以更勤奋、更踏实、更认真的态度学习、为人、做事,但也因此使他们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大的压力。只是这些压力对于处在小学、初中、高中的他们来说,没有构成很大的问题,否则在大学之前他们就退下来了(这样的事例也很多),有的甚至在本科阶段也没有成为太大的问题,但到研究生阶段就崩溃了。
他们素质中、人格中的某些特点帮助了他们获胜,也阻碍了他们获胜。这一点是我们在分析优等生心理问题时应该看到的,这有助于优等生从内在特点的角度来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从完善自身人格的角度来调整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的是目前各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大大地强化了一些人心理上固有的弱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更人性化,能够更符合人成长的规律,能够更多地发挥个体的自主性、创造性,而不是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指标,那么,包括优等生在内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减少很多,或者说,原有的弱点就会弱化,优点会得到强化。本书将通过10个典型案例深入揭示优秀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希望引起全社会对优等生的充分关注。
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个优等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心里是沉甸甸的。我们无意去批评这些优等生的所作所为,即使他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毛病。我们也不认为所有的优等生都存在心理问题,事实上,生活中许多优等生还是发展得很健康、很全面的。我们更想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揭示这类也算是特殊人群中的某些人的心态和问题。提出问题、揭示现象不是本书的目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根本。而且,我们不仅关注这些优等生个体的问题,更希望通过对优等生问题的剖析,来揭示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片面性,以期引起全社会高度的重视。因为,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当今中国最需要关心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