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值得关注的“优等生”“我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一直以来都不自信!虽然每次考试成绩都能拿年级一等奖学金,但考试前总是担心会考砸;另外,一般同学获奖后都会开心地庆祝,我的心却很平静,没有那种成功后的喜悦。这是为什么?”“有谁知道我的痛苦?有谁相信一个一等奖学金获得者会整天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当我告诉我的父母时,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说你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当我说给最好的朋友听时,他怎么也不相信,说你是我最佩服的哥们;当我鼓起勇气去找班主任诉说时,他让我别想得太多,说你要是也担心考试成绩,那别的人就不要活了……谁都认为我应该是快乐的、满足的,然而他们不知道我比寝室里那个门门功课都刚刚及格的同学更烦恼、更担心学习成绩……可我的烦恼有谁理解呢?”“我在中学时成绩很好,也是以高分考上大学的。刚进大学时对一切都很满意,大学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新奇、美好,我觉得自己很有前途,决定在大学好好地学,好好地干。那时我的精力非常充沛,什么事情都积极参与,学习也很用功、刻苦,一连两年在班里成绩都是第一,获一等奖学金,并获得很多其他方面的荣誉。生活过得很充实,对自己很满意。但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变了,变得对什么都很在意,生怕自己的优势不能保持,心里老有一种紧张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我极力压抑自己,并处处刻意追求完美,要求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干好,干得出色。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对什么事情都很苛求,稍有不满意之处,就得重新做一遍。先是表现在学习上,后来生活上也这样,周围有很多事情都在干扰着我的学习(比如,桌上有一件东西,我觉得它要影响我的学习,一定要把那东西拿掉才能看书,地上有纸屑,桌上有根头发都会影响我),我常常要花很多时间来排除这些干扰,做一些在我看来是很没有必要的事,每次做完后又觉得后悔,可每每又不由自主地要去做,为此我痛苦万分。许多事情我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做,可总是控制不住要去做。我该怎么办?”这是笔者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过的某些个案的自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贫困生、落后生、问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受到关注的今天,高校里有一类人的心理问题却很容易被人疏忽,那就是“优等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优等生的心理状况值得关注本书所指的“优等生”是人们习惯意义上认为的好学生,优秀大学生,即学习用功、成绩拔尖、做事认真、遵纪守法的学生。他们通常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是各种学习竞赛的获奖者,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的获得者。由于他们总是给人一种好学上进、天资聪明、认真严谨、学业优异、尊师守纪的印象,故他们可能存在的另一面——诸如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就不易被察觉,更不易被重视。然而,当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些“优秀”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心理误区。这些人或是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艰难地行进着;或是在孤独的心境中苦苦地挣扎着;或是整天泡在他人的赞扬和羡慕中却体验不到快乐和幸福,没有成就感,没有自我价值感。他们对己、对人都很苛求,对生活期望值高,容易对生活不满和失望,常常感到活得很累,生活在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不时的紧张焦虑之中,自感无论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由于他们被各种光环笼罩着,被鲜花簇拥着,被掌声包围着,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被掩盖了起来。当有一天,某个优等生自杀的时候,周围的人不禁大为诧异:这么优秀的学生怎么自杀了?
当有一天,某个优等生做出了一件泯灭人性的事情时,人们也会目瞪口呆:这么出色的学生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然而,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根据多年来对心理测验结果、日常的观察和访谈、特别是笔者在心理咨询中所接触到的大量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优秀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和经受着心理困扰的比例在50%左右,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存在心理问题、经受着心理困扰并不等同于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有弹性的说法,它们可以是一定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也可以只是暂时的心理不适。但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那些优等生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甚至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我在心理咨询的情景中,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痛苦、焦虑、烦恼的优等生时,特别是当了解他们因优秀而烦恼、因优秀而痛苦、因优秀而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他们是一群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他们本可以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快乐、幸福,比一般人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本可以比一般人更有作为,更有发展前途;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很长,他们是未来国家的财富、社会的栋梁。然而,他们为什么没有原本应该有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他们为什么比一般人更多苦恼、更多焦虑、更多不快?他们今后能否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教育界有一种“第十名现象”的说法,意思是,大凡将来有出息、有作为的,并不一定是中学、大学成绩数一数二的尖子,而很可能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我以为,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优等生的身上存在着本书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个性缺陷、思维误区等,阻碍了他们与人良好地交往,正确地认识自己,致使他们的发展、成才受到了局限。但遗憾的是这些本已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引起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优等生自己的重视。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或许可以让读者了解一些“第十名现象”的其中奥秘。作为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面对着这样一个人群,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要满怀深情地呼吁大家来关心这类被周围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却又被忽视了内心世界的人群。当我们在关心贫困生、问题生、心理危机人群的同时,也请关心这类同样需要关怀的人群。我也同样期望,我们的优等生要在关心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关心自己的心理成长,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做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所在。优等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共同特征根据我们对大量典型案例的剖析,我们发现,尽管优秀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各异,但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一,过分追求完美。大凡优等生都有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一特点驱使他们把学习和工作做得尽可能的好,他们往往比一般的人更认真、更负责、更细心,并因此成就了他们的今天,但这一特点一旦过分就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