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优等生,与他们的这些特征是不可分的。然而,当这些特征发展过分或者被扭曲时,就有可能出现弊病,甚至变成个性心理的缺陷,而影响其正面作用的发挥。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帮助优等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行为模式,以便扬长避短,是非常必要的。需要补充的是,优秀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在其他大学生身上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在某些优秀学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已,而且由于他们表面的优秀(主要是学习成绩的优秀)掩盖了这些问题,加之他们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问题,或他们的陈述不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使得这些问题不容易被发现和被重视,不容易得到及时的矫正,因而危害性会更大些。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优等生个体自身内在因素“合力”的结果。首先,这些优等生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性特点、行为模式是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他们的问题是其成长经历的反映,个性积淀的结果。多数优等生的成长经历可谓“一帆风顺,一路领先”。他们中的多数人从小学习刻苦用功,办事认真仔细,待人礼貌谦逊,积极追求上进。他们由于学习成绩拔尖,日常表现良好,因而获得了比一般学生更多的荣誉和关注,集父母宠爱、老师赏识、同学羡慕于一身,这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良好自我感觉。这种成长经历形成或强化了他们的个性品质,即崇尚认真,严格要求、追求完美。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个性品质、行为特点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基础,是他们继续保持优势的资本。随着不断取得好成绩,不断得到外界肯定,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特点被进一步强化、巩固。可以说,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成绩和个性特征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由于中小学阶段多以课本学习为主,加之生活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接触的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的这些个性品质和行为模式往往有利于他们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并轻松地保持自己的优势。然而,到了以培养能力素质和创新品质为主,并且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评价方式多样性、多元化的大学阶段,他们原有的特点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加之大学校园人才济济,竞争更加激烈,以往的优势不再明显,从未有过的失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即使此刻依然优秀,也常会有如履薄冰、朝不保夕之感,压力甚大,这令他们紧张不安。他们必须加倍努力、谨小慎微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这就迫使他们更加以追求完美、过分苛求的方式来对待学习和生活。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明显地感觉到已经不像中小学时那样应付自如、遥遥领先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压力与日俱增。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尽管这是导致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原因,但却具有塑造他们个性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作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如,中国家长多把“听话”、“学习成绩好”作为“好孩子”的标准,循规蹈矩、学习认真、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嘉奖和夸赞,得到大人更多的关注和宠爱;而“不听话”、“成绩差”的孩子则多会受到批评,受到惩罚,甚至遭到厌弃。中国的传统使得家长大多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这种期望值的分量就更加沉重。不少家长自己可以没有追求、没有作为、没有出息,但一定要孩子有作为、有出息,甚至期望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似乎这个家庭的价值都要靠一个孩子来体现。而且越是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期望值就越高,不允许孩子有所松懈,更不允许孩子失败。
尽管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许多家长还是采取只批评不表扬,只鞭策不激励的教育方式,唯恐孩子骄傲自满,进而落后于人。这种高期望值的氛围造就了不少学习尖子,也塑造了很多心理脆弱、过分追求完美的“好学生”。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多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高考指挥棒下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家庭和学校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比较忽视学生其他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塑造出了一部分优等生,使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帮他们实现了一部分自我价值。与此同时,应试教育也造就了他们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模式,使他们只能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他们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这样的优等生往往成了“高分低能?的代名词。现实社会中流行的“成功导向”、“完美导向”,以及“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价值观念,使得许多青少年学生非常看重成功的结果,片面地信奉“不是第一,就是失败”的思想。越是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就越高,越有可能脱离实际。以上种种因素都是导致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正是内外诸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这些学生变成了有缺陷的“优等生”。从“优等生”的问题反思当今的教育多年前,我拜读过南京聋童学校校长周弘的著作《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当我刚读到第一页时就被书中的文字震撼了:“当今中国,应试教育的重压使人世间最美好的教育渐渐地远离了生命、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时代、远离了大自然……学校本应是知识的海洋,学校生活应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而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往往导致: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黯淡无光了;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了;上学前个个都有“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上学后却往往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替代了。求知本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多数上学后的孩子却感到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苦难。结果是,在独生子女本应享受最美好的童年的岁月里,却演绎着一幕幕人间悲剧。周弘著.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第1页”在分析优等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觉到,我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误区,我们的教育忘记了“人”这一核心因素。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以育人为根本,因此教育学生关注生命本身,懂得生活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这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也是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