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创意部中,CD犹如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永远高高在上。某些CD会故意把自己抽离群众,制造一种深不可测的假象。我见过有些CD从不与下属共进午膳,为的就是保持距离。文案与美术指导在CD眼中就仿如手脚,是没有脑袋的,只是生产线的一颗螺丝。每一位下属的存在价值就是绞尽脑Ö­,像置于榨Ö­机般直至干涸而死。不过,在Relationship Leadership之下,CD的身份将会变作仆人。做CD的不是要下属为自己服务,而是看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我常会问自己:下属需要些什么训练呢?我可以怎样提升他们的创意水平呢?我可以怎样打磨他们的点子而不是硬用自己的创意呢?我可以怎样开解他们的波动情绪呢?正如耶稣基督本是神的儿子却取了奴仆的身份来到世界服侍世人。我最记得主耶稣在受死前为门徒洗脚的一幕,耶稣是师傅的身份,却纡尊降贵为门徒洗脚,为我们立下了做仆人的榜样。我们作为CD的可以想想有些什么可以服侍下属吗?

(二)领导必须有远见

在创意人心目中常常只有奖项,成王败寇全取决于拿奖多寡。每次创作都会计算是否合乎评审口味,是否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结果创意人成了奖项的奴隶,被奖项牵着鼻子走路。君不见国际大赛的平面广告不是白底就是黑底,只有一张小小的图片及商标,完全没有文字。电视广告则从不见产品,到最后一秒才出现商标。广告讲求的是创意,当创作沦为公式化,还可以称为创意吗?

从前我的上司曾锦程与陈大仁最为我欣赏的就是他们对广告界的抱负。他们从不甘于重复地创作千篇一律的获奖广告,而是不断寻求突破。记得当年他们为眼镜88所做的感性广告获奖无数,成为广告人争相模仿的获奖方程式。但他们却放弃了再做类似的广告,转而尝试其他创作路线。他们为SUNDAY所做的无数广告,现在仍为行内行外人所津津乐道。记得初与他们创作SUNDAY时,大家实在不知如何入手,很多时候也想走回头路。但他们却不为所动,坚持要把反潮流的广告实现出来。起初,不少同业都窃笑他们走火入魔,甚至在广告奖中拿不到任何奖项。记得他们说过:“没关系,评审根本没到水平去评审我们的作品。”后来,SUNDAY在广告奖中大获全胜,又成为了广告人争相学习的典范。他们却说:“不成了,评审也认可了!看来我们要另找方向。”现在,他们已经­离开BBDO自立门户,继续实践他们的理想。

至于我,实在希望为广告界略尽绵力,提倡一种健康的广告态度。我希望可以鼓励大家在公平、公正的Ô­则下提升创意;放下一己荣辱,培育后进;还想提醒大家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也要注意家庭、健康、信仰等等;更希望广告人与广告人之间,广告公司与广告公司之间,客户与广告公司之间,创意部与客户部之间,都能和平共存,齐心为广告界努力。

51.九不易为:面试

身为CD,案头一大堆求职函件,有的是简单的一封书信却妙笔生花,有的是简单的一份直销却内有乾坤;有的谦虚有礼,有的不可一世;有的应征者只有你儿子那么小,有的应征者比你老爹还要老;有的用心经­营,有的马马虎虎。总之,千奇百怪,让你目不暇接。假如你是CD,收到这些五花八门的求职函件,你会怎么办呢?

A. 立刻扔掉;

B. 拆开来看看,然后扔掉;

C. 拆开来看看,然后把它收藏好,永不再看;

D. 拆开来看看,然后打个电话约见;

E. 拆开来看看,然后推荐给别的CD。

实际的答案可能不止上述几个。别人的心血有否白费,很多时候全凭运气。

从前,我也会把这些求职函件扔掉,现在就会好好处理。这主要是自己想起从前的上司邓志祥与曾锦程,见到他们很乐意给新人面试,我也不期然地受到影响。我跟随他们多年,常见到他们的房间内坐着一些面试者,这些面试者有些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有些是慕名而来的创意人。我就曾经­因为曾锦程忽然有要事而替他面试过一两次。当然,那些面试者发现我并非曾锦程就好生失望。那时,我常常不明白邓志祥与曾锦程为什么浪费自己的时间,面试动辄要花半小时,甚至一小时,每周约见一个已经­很不划算。更奇怪的是,今时今日曾锦程还会给那些小朋友面试的机会。是什么Ô­因驱使他那么热心呢?我想是他们对广告的远见及热诚。曾锦程常说,做广告最要紧是心术正。通过面试确实可以把正确的广告观浇灌在未萌芽的种子上。假以时日,这些小种子就会变成广告界的参天巨树。种的是什么,收的就是什么,要日后广告界好,今天就要多花一点功夫。回想自己入行,何尝不是有人愿意给予机会,没有这些机会,自己又如何能有今天呢?

我认为面试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学习机会,让应征者与CD各取所需。我曾经­见过两位应征者,自己也很受激励。两位应征者一位刚刚毕业,一位在社会上打滚多年。两人虽然背景不同,但对广告的热诚却不分高下,大家都愿意为广告付出很多。见到别人的热诚,自己也有点汗颜。于是不断反问自己有没有因为时日而冲µ­了自己对广告的热爱?或是在俗世洪流中失却了自己对创意的坚持?自己就在与别人分享对广告的观点时,重新肯定了自己对广告的信念。

初到上海由于要聘请一位文案与一位美术指导,收到很多求职信。我把来信一一细看,也接见了绝大部分的应征者,试过一天见5位,每位半小时,总共见了二三十位之多。只可惜空缺所限,只能在当中挑选两位。不过,在面试的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少内地的创意人,现在有些人仍与我有联络。你在面试当中哪怕只是说了一两句话,他们也会认真思量,甚至在工作中应用。我也通过他们的作品及广告的观点,对内地的广告有了更多的认识。面试就不单是一个招聘的活动,也是一个经­验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