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有责任去留意剧本里的对白有没有被遗漏或弄错。同一句话,换上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就会截然不同,所以作为创意人,特别是文案,就要小心留意演员的发音是否正确,语气是否适合,对白有没有念错等等。特别是产品名称的部分,客户都十分在意,你更加不可掉以轻心。有时对白读对了也不一定行,何解?因为广告是有时间限制的,感情虽好,但秒数过长也是用不上的。所以,遇上需要很多对白的广告,我还会自备秒表去监拍,计算清楚演员念对白的时间,以保不失。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写剧本时好好控制字数,以每秒四字计算,中间还要预留时间作表情反应,这样,现场拍摄时就会简单得多了。
拍摄也有现场收音与及后期配音之分。是现场收音当然要留意演员所念的对白,后期配音的,也要留意演员的口形。我们看广告常会发现对白与演员说话的口形不对,很明显就是拍摄时没有好好留意,或是事后更改了对白。对白与口形不Э调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自然,严重的会把故事的感情也拖垮。我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现场收音,一切会来得更真实、更有感情。不过现场收音就会被环境所影响,必须选择较为安静的地方才可拍摄。拍摄之际更谨记关掉手机的铃声,试想拍摄当中忽然有手机声响,不但浪费胶片,更影响导演及演员的情绪。
近年,拍摄大中华版本广告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即是同一支广告有多个不同的方言版本。最常见的是普通话与广东话版本,更有甚者会分别有标准普通话与“台湾普通话”版本,广州广东话与香港广东话版本。主要是因为各地的用词及语调都不太相同,同一句话用上台湾腔,感觉就有点怪异;换上一个广州常用的词,香港人又会听不懂。所以,干脆就来几个不同的版本。一般的做法就是在现场先拍摄其中一个版本,其余的就在后期配音。碰到类似的情况,就要当心,在写剧本时先要注意用语有没有弄错。以我为例,我会把剧本先给公司内的本地文案看看普通话版本,再找台湾同事看看台湾版本,然后找广州同事看看广州广东话版本,我自己就负责香港广东话版本。写剧本时还要注意字数及口形,尽量把配音做得自然一点。须知普通话与广东话的语句及用词都不太一样,广东话要在每句结尾加些语气词才会比较自然。所以,遇上这些情况就要事先Э调,尽量把字数统一,再找有关人士读一下对白,看看口形是否自然,到了后期配音时就会轻松得多了!
对不少创意人来说,监拍广告时注意力都放在故事之上,很少注意到产品本身。每每到A拷时客户就大发雷霆:“我的产品呢?”近两年拍摄产品广告多了,碰钉子也多了,学会了在留意故事之余,也不轻看产品。例如,产品放在桌上时,商标有没有反过来?特别是饮料广告,把产品举起来喝的时候,产品的商标就很容易反了。又例如演员拿着产品时,手指有没有盖住商标呢?太刻意又会给人造作的感觉,太随便客户又会投诉,所以最好是稍微斜向镜头,不要太正面;手指紧贴商标,刚好没有压住商标。最好再拍摄一些特写的产品镜头,以备不时之需。有时即使产品只放在广告结尾部分,也不可以大意,最好不要只拍定格产品,尽量把产品放在电动转盘上,把不同角度都拍下来,日后客户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
监拍广告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没有创意人从开始就懂得拍摄广告,除非他本来就是读这个专业的。所以,从起步开始就是公平的竞赛,然后看看Ë­累积的经­验较多,Ë­的悟性较高。我会建议我的文案或美指在拍摄现场多看多问。什么是25格、50格、100格?为什么旁边有白色板、黑色板?背后的蓝布、绿布、黑布有什么作用?不明白的地方实在太多!但我发现有个怪现象,就是大家都羞于发问,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不了了之,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去寻根究底。其实,创意人对制作没有认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向制作人发问应不存在尴尬的情况。问题只在于创意人自尊心作祟,不敢下问。做小文案或美指时不敢发问,到做CD,甚至ECD时更不便发问,于是弄得越来越一知半解。何况现今科技一日千里,从前不可能的今日都变可能;从前很困难才做到的,今日已经­易如反掌。自己一直没有太多机会接触三维制作,所以在这方面比较孤陋寡闻。近年有机会与南非一家著名电脑三维动»­制作公司的技术顾问合作,我抛出一大堆疑问,希望对方一一解开。我更有幸得到他们过往作品的制作特¼­,从中对电脑三维动»­的制作增加了不少认识。作为创意人,我们应该保持好学的态度,随时敞开自己去接受新事物,真正地“做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