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五、有效学习(1)

五、有效学习

1.从实践中学习

1)做成事情才能证明"明白道理" /74

什么是"明白道理"

在很多企业中,多数人都认为"明白道理"与"做什么事情"没关系,而且往往是那些满嘴大道理的人,真到做事情的时候,是做不成的。所以,企业更需要的是那些做成事情的人,而不是明白道理的人。

让我们再根据上面的例子看看田老师明白的道理是什么呢--

* 对方还没有认识到基础数据的重要性;

* 自己很难在会议室里短时间内改变多数管理者的意识;

* 如果不能够实现其他领域的合作,那么在加强基础数据工作方面,该企业就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 只有当他们在工作中看到了,有没有基础数据将极大地影响着对处理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时,他们才会重视基础数据;

* 也正因为田老师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就不会在当时和企业的管理者有更多的辩论。

在长期的实践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和客观因素,导致企业管理者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基础数据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应该怎样加强基础数据的工作。虽然他们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但他们也发现了会议质量偏低、参会人员准备不充分、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够具体、难以落实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他们还不能将基础数据的问题和会议质量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看,但他们也能够提出诸如"需要改善会议质量"等问题。

所以,田老师的价值就必须体现在"做成具体的事情"上--在满足企业要求、提高会议质量的同时,帮助企业认识到加强基础数据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他必须在对方明白了的那些道理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明白的道理转化成具体的合作项目,转化成合作项目中的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换句话说,如果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如果不深刻地理解"自己明白什么,对方明白什么"和"自己需要在对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逐步地展开哪些说明",想做成具体的事,将会难上加难。

有贡献的人,会这样做--

★他们要求自己首先明白"自己该明白什么"--也就是,在向客户阐述具体内容和说明具体问题之前,首先要求自己能说清楚一些问题。

★他们并不着急从自己的角度阐述道理,而是非常认真地倾听对方阐述其所明白的道理。由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的针对性。

★他们更愿意为最终"做成事"而暂时改变自己的一些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风格和原则,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共事的双方都只讲求自己的原则和风格,合作将是非常艰难的,更是难以获得成效的。

2)在变化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82

必须在变化中取得预期的成效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变化下去。

所以,任何人都需要培养一种管理"意外"的意识,并依靠这种意识,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出一系列有效控制"意外"的方法。

比如,一个企业要想进步,就需要不断地推进改革,当改革者想加大改革力度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思考是否有相关的人力支撑,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的人可以承担更多责任的话,再漂亮的改革方案,也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当改革者把所有的人力支撑,只固定在某一两个人身上之后,如果这些人病了或者离职了,就很有可能造成改革的受挫或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