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素质?能力(1)

解思忠

国民素质研究专家。现任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兼任北京大学国民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学术代表作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国民素质忧思录》、《观念枷锁》和《国民素质读本》(合称“国民素质三部曲”)。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知识?素质?能力”,这三个名词应该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大家经常使用,但真正要弄清它们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很容易的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素质”。对“素质”概念的理解往往走向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将素质与能力等同起来,比如说某个人组织能力怎么样,管理能力怎么样,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同志,大家评价一个人管理素质时往往讲的是能力;第二个误区是将素质和知识等同起来,比如说某个人学历怎么样。上述两种都是“素质”理解的误区,素质不等于能力也不等于知识。能力是相关素质的综合体现,知识是理解消化复核升华之后才能上升到素质层面,知识、能力不等于素质。

不要说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弄不清楚素质的概念,包括我们的主流媒体也往往弄不清楚什么是素质,去年《人民日报》开辟了一个专栏《提高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文明素质大讨论》,专栏主持人邀我写篇稿子放在第一期,我说专栏的题目有问题,概念是有错误的,不存在“出国旅游文明素质”的概念,应该是“提高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文明行为大讨论”。行为是相关素质的体现,主要是公共道德,公共道德素质不高,出国旅游行为不文明,在国内行为也不文明。专栏主持人说不能改,说是某某领导的批示,我说如果不能改那么我的文章不能写,后来讨论结束后专栏主持人将题目改成《提高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文明行为准则》。去年还是《人民日报》,写了篇文章是要提高国民的金融素质,金融是知识不是素质,很多人现在买股票买基金,但不懂起码的金融知识;一些高等院校也不清楚素质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搞了个课题组,研究中国大学校长素质,课题结束后把成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下,他从五个方面即年龄、学历、性别、专业、认知年限来研究中国大学校长素质。大家可以看一下,其中除学历和素质关系比较密切之外,其他几个方面和素质毫不相干;普通媒体也搞不清楚什么是素质,歌手大奖赛中有进行综合素质的测评,问选手几个问题给选手评分。有的时候评委提的问题不敢恭维,通俗歌手大奖赛中评委问选手亚马逊河流经几个国家,选手答不出来,评委告诉他是流经六个国家,大家都觉得评委素质真高。第二天评委当众向大家更正并道歉,因为节目播出后有很多人给他打电话,专门研究地理的专家告诉他亚马逊河流经八个国家。这样的问题仅仅是地理知识,与素质风马牛不相及。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都弄不清楚素质是什么,我的意思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素质是什么只有我弄清楚了,我们的一些领导还是清楚什么是素质的,原来国务院副秘书长花剑同志前年在行政管理学院院长会上有一个讲话,说各级行政管理机关都要把公务员的素质与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明确素质不代表能力,起码素质和能力是有区别的。我们在些很细小的地方,老百姓也能用对素质的概念,我到一些地方讲课的时候讲到素质概念,中间休息的时候去洗手间,见到男卫生间写了个标语“文明如厕显素质”,这是对的,不能说“文明如厕显能力”或“文明如厕显知识”。他做不做是素质,不存在能不能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