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和栏杆上的装饰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多余,但确实能激起人在上面走一走的心情。去年,修好的日本桥东京市内的一座桥。——译者注上装饰了各种雕像。有了装饰,桥虽然并不会由此就变得坚固,但能让人看上去感到心情愉悦。有人也许会觉得,桥上装饰了学者、先知们的雕像很有意义、很高尚,所以很想上去走一走,但有些路旁雕饰的人像,看上去像是刚刚砍下的人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还有一些路,不知为了什么,总是让我们感到莫名的恐怖、讨厌,因而竭力想避开。所以,每条路都根据开拓它们、拓宽它们的人的想法不同而各有特色。
道路究竟该怎样呢?是仅仅只能用来通行,还是应该加入很多装饰呢?是应该让所有的人都畅通无阻,还是应该设上严格的关口,限制大多数行人往来,而只让少数有资格的人通行呢?从构造上看人应该走的路关于路的构造,我也有很多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来衡量是否应该修筑道路呢?对于这个问题,请教工科的学者或者是包工头,也许他们会有许多不同的做法。本来,两者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工科的学者考虑的是道路怎样才能经久耐用,包工头则认为,只要外观看上去坚固就行,至于交付以后的使用情况,就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了。
在我们这些外行看来,世上的路有千百种,既有铁路、石板路、柏油路、橡胶跑道,也有像东京市内沙砾铺成的路,人的脚在上面成了路碾。我还想起一条纸做的路,那还是我在西班牙的公园里见到的情形。人们把很多五颜六色的小纸片装进袋子,装在马车上前行,只要看到对面驶来的马车,或者是马车和马车相遇的时候,就取出纸片来互相投掷。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第二天看新闻,报道说那个公园几乎被多达七十多吨重的纸片湮没了。就我那天亲眼所见的,地上的纸片至少也有一尺多厚。不过,道路被纸片铺成五颜六色的,固然非常美丽,但是一下雨就会变得黏糊糊的。
有一些路看上去像铺了一层薄薄的冰,实际上走上去时却并非如此,还有一些路建筑在磐石上,比如瑞士有名的阿克森大道。在如此纷繁的路的构造中,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呢?这是第四个问题。坡度急的路和平缓的路和路的构造关系相近的是路的坡度。前些年我去过阿尔卑斯山,因为脚力不怎么好,所以选择了坐火车上山。因为山势险峻,所以火车只好迂回前行,速度也很慢。火车爬呀爬呀,过了三十分钟后,我回头看走过的路,垂直高度大概也不过十米左右。徒步的登山者们敏捷地攀爬,速度反而超过了火车。火车虽然平时速度惊人,但在这种情况下却没有人走得快。这时候我有些感叹,火车也有不行的时候啊!但是转念一想:徒步的登山者身轻体健,能够快速攀登险道,与此相比,火车速度虽然慢了点,但能够搭载几百人的老弱病残爬上二十多度的斜坡,这是单凭个人的力量办不到的事情。
后来我又去过台湾的生番日本人对高山族等台湾原住民的称呼。——译者注居住地区。那里的山道异常险峻,有些地方只有抓住树根、藤蔓才能爬上去。这时候,我向同行的一位工科学者笑着说道:“这么险峻的道路,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大概已经少有了。即使有,也已经变成整齐的石阶了。生番居住地区的路虽然直,但是很险。文明进步一些,道路就会变得平坦一些,也会多一些曲折。总之,路况的好坏与文明的进步程度成正比。”那位人士也表示赞同,说这种观点很有意思,也比较实用。
人走路和攀登阿尔卑斯山一样,如果成为圣人和君子,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勇攀高峰,但是,率领众多的国民前进则如同火车搭载众人从盘山路上山,必须走迂缓的斜路。所以,一个人独自挑战险途无可厚非,率领众人迂回前行也绝非愚蠢。率众前行难道不是伟大的举动吗?是和众人一起走坦途好,还是挑战只为伟人准备的陡峭山路好呢?这是第五个问题。人的道路,有高有低,孰好孰坏?和缓急相似的是高低的问题。道路有高有低,低的如地下通道,伦敦就是一个地下交通非常发达的城市,往来于纽约和泽西城时就可以乘坐海底电车;高的道路有的高度惊人,例如高架铁道就是如此。
但是,不管道路当初建造得多高,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也会渐渐磨灭变低。我在满洲日语里称中国东北为“满州”。——译者注时,曾经在原野里看到一些低洼的地方,开始我以为那是河,但里面并没有水,询问别人才知道,那里以前是路,地面在几百年间不断受到马车的碾压,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满洲有“沧海桑田,道路变川”的说法。在台湾、爪哇、南洋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况,地面虽然陷下去了,但还依稀可以辨别出来道路的模样,只不过人已经不能行走。也许有人会认为道路的地势高些最好,其实不然。有时候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势低的反而好一些。道路的高低好坏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呢?这是第六个问题。人的道路,变与不变,孰好孰坏?另外,道路还存在一成不变和临时的问题。比如,道路施工时需要暂时禁止通行,工程结束以后又恢复通行,而新路修筑好了以后有可能封闭旧路。河流为船行的路,看上去似乎一成不变,但正如“河流”的“流”一样,蜿蜒的河流也有九曲十八弯。
道路也和河流一样有相似的变迁。十八年前,我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过一种称为“移动站台”的设施,其中的道路可以不断地自行移动。在“移动站台”中,有三条宛如出自箱根木艺在箱根温泉一带出售的木制工艺品。——译者注巧匠之手的精致道路。甲道路以人行走的正常速度移动,我踏上去试着在上面行走,原本在上面的友人和我以同样的速度往相同的方向移动。乙道路的速度稍微快一些,相当于小跑的速度,丙则大约是马车行驶时候的速度。这样看来,道路并不全是固定不动,而是移动不定的。佐藤一斋先生在《言志晚录》中说道:“天道无变动而变化,地道有变化而无变化。我立两间,仰观,俯察,裁成而相辅之。即是人道之变化,参天地所以也。”自然之道和人行之道道路有不同的种类,既有常见的公用道路,也有只允许个别人通行的私道。对了,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既不是公道,也不是私道,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轨道”,只要付钱买票后就能在上面畅行无阻。公道是普通的供公众行走的道路,私道又分为两种,一种高尚,一种卑贱。从前有一种路叫“穴道”,是从地下挖掘的。据说罗马有的修道院就有秘密的地下通道,甚至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传说:修女们通过这些秘密通道和外界联系,在里面抚养私生子。这属于私道当中下等的一类。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高尚的私道,世上有很多人在上面行走,潜心修炼自己,这就是远离俗世红尘的私道。下面这首和歌的作者我已经忘记了:武藏野上路纵横,神之正道任吾行。和歌。——译者注假如不是像这样行走在神之正道上,只要稍微陷入逆境就会狼狈不堪吧。
也许世上这样的道路还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