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所谓的“道路”,究竟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因为人行走而形成的呢?从字面上看,“道”这个字,是“首”加“辶”,也就是“首”跑的路谓之“道”,表明人所走过的地方就形成了道路,所以这样说来,道路并不是自然天成的。
正如尼采所说:从一座山到达另外一座山最近的方法是从山顶到山顶。但是,人走这条道,腿的长度不够。因为腿短,所以要翻山越岭、上下求索,在这期间才出现了道路。也并不是说不存在世上本来就有路的说法,比如自然主义就主张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满足人的自然需求。最近这个学派还出了个被称为“龅牙龟”明治末年,东京发生了池田龟太郎因性变态杀人事件。此后,“龅牙龟太郎”就成为性变态者的代名词。——译者注先生的著名徒弟,他们就称之为“自然之道”。不过,我们还是主张将人走的路称为“人道”。于是,以下的问题就产生了:路究竟是不是自然天成的呢?一条人应该走的路记得鸟羽天皇平安时代后期的天皇。——译者注曾经吟过这样一首御制和歌:踩踏深山泥,悄然已成道,路虽在脚下,世人却不知。和歌。——译者注这首歌可以解读为:道路并非天然存在,自己的双脚踩踏泥土之后,世上才初次出现了道路。这和“道路自然天成”的意思有所差异。假如地势变化能够自然形成道路的话,对人类来说固然方便,但在人的双脚踏上去之前,也就是只要大自然的原始面貌中还没有渗入人的踪迹之前,都不能认为有“道路”存在。只有人在一个起点和另一个起点之间跋涉而留下足迹后,“道路”才初次出现。
更进一步说,没有人就没有道路。道路存在于每个人的脚下,比起“存在”,也许人类“劳作”、“走”、“行”、“前进”的行为导致了道路的说法更加恰当。众人踩踏一个地方比一个人开辟道路更加省力,所以渐渐地大家都走到了同样的地方,于是“道路”就逐渐形成了。
也就是说,道路存在于个人心中,人心所到的地方就成了路。所谓“各自拓宽道路”,不是指客观的道路,而是指每个人心中的路,心所能及的地方就自然成路。换言之,一个人只要对个人、周围、社会、天地问心无愧,就可以认为他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路”,也并非是指具体的路,否则就会生出宽窄、远近、单纯或是繁冗、险峻或是平坦等诸多疑问。如果不拘泥于这些,我们在论及“道路”的时候,就能忘却远近等凡俗问题的束缚,达到“心外无别道”的境界。二、世上的路有高有低
世上的路有高有低“处世”一词的意思非常宽泛,我将其理解为“和除自己以外的大多数人共同生存”。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世呢?有的人根本就漠视处世的方法,也有的人认为,人生应该辛勤地学习知识、储备金钱,还有的人认为只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就好。对待人生的看法也是一样,有的人认为人生最绚烂的时期只有五十年,应该及时行乐;也有人的想法与此相反,认为人生应该细水长流。说起人的想法为什么会相差如此巨大,理由有很多。比如,有人生性乐观,有人却正好与此相反;有人是因为身体原因,有的人是因为遭遇了痛苦的经历而改变了想法。
虽然世人想法千差万别有如此众多的理由,我在这里想说的却是:生活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和阶段,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不同,处世方法也有所差异。小石川的水道街作为一条街道来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与其他街道相比,它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分为高低两段。虽然同为水道街的组成部分,但道路的两侧一边高一边低……这让我想起:无论谁的一生都要与人同行,在车水马龙的宽阔大路上行走,路上有或高或低的台阶,所以有人走在比别人高的地方,有人走在比别人低的地方。职业道德和人的绝对道德前几天,我去参加了一个赏菊的宴会,一起受到款待的还有我的好几个友人。聊天的时候,我们谈到一个大家都认识的新闻记者。其中一两个人说“他人品很好”,另一人说“那人很差劲”,又有人说“那人人品很不错”,还有人说“那人人品真差”,像这样,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完全相反。在一旁听着的我颇感疑惑:“对同一个人的看法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距?难道不觉得很奇怪吗?这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于是,大家又告诉我说,他们谈到的这个人经常出去采访、搜集素材。
有人说:“现在的新闻记者很少有像他那样能明辨是非、品行端正的,而且他文笔也不错,是个让人敬佩的人!”有人马上就说:“哪里呀,那人在大学时就不怎么样,毕业以后也是到处碰壁!”我在旁边一边听一边想:从高的一方来看(在这里说“高”“低”似乎有点可笑),也就是从社会的普遍标准——当官就是地位高的标准来衡量,这位记者大学毕业以后没有参加高等文官的考试?作为新闻记者,社会地位很低,可见他的人品也不怎么样。从官位决定人的优劣的标准来看,这位记者是个品质恶劣的人。但是,在欣赏他的人看来,现在从事记者行业的人——可悲的是,大多数都素质低下——他在其中算是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的了。也许要是整个行业的水平都能提升的话,他并不怎么优秀,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他确实算是一个温文尔雅之人。
这并不限于人本身而言,而是放到世人处世时所站的高低立场来讲的。人若走在高的地方,其身高即使相对周围的人来说算是矮的,但是对低的地方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高大的。这有点类似我们平日所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这也说明,很难从传闻来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一般来说,我们容易以自己的境遇为标准来轻率地给一个人定性。换言之,也就是容易根据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但是,没有和众多“道路”比较,仅仅单就一条“道路”来判断就足够了吗?而且,我们每个人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吗?这些也是我想提出来的问题。
诸位都是从事杂志经营工作的,很清楚现在日本杂志行业的水平还很低。也许诸位站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高度看,会认为这已经足够了,但是,仅仅徘徊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我们就该觉得满足了吗?虽然身为杂志商,但作为一个人,和前面说到的官员、学者、绅士、贵族们比,一点也不卑贱。人是不是应该以绝对价值为标准来处世呢?也就是说,除了职业道德这样的相对道德以外,人还应该有作为一个人的绝对道德。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行业标准。社会地位低的人也有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处世方法。比如,从前在我国,“町人”城市工商业者。——译者注有“道话”即,心学道话。江户时代由石田梅岩开创的心学流派的道德说教。——译者注,武士中间有武士道。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根据各自的阶层确定好了的。虽然现在不如从前那样严格,但每个职业都有大致的规矩,一个人只有遵守这些规矩,才能够在社会上游刃有余。而且,这些规矩和每个人从早到晚的生活都密切相关,所以千万不能有所差池。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这些规矩生活、工作。例如,钟表店有客人来问一只钟表能便宜多少钱,于是,店员回答:“这是银表,二十元。不能便宜。”“我实在拿不出来二十元。我的儿子要在铁道部门工作了,镍的也没有关系,要是不给他买只钟表的话,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工作。下个月他就领工资了,这个月还没有工资,所以,现在我只有八元钱,能够卖给我吗?”这位父亲一个劲儿地恳求,眼泪几乎都要流下来了。假如店员据实告诉他:“我们店的商品是定价销售,一分也不能少。没有二十元,不能卖给您”,坚持不肯让价出售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个称职的商人。对他能够一丝不苟地遵守商业道德、不谎报价钱这点,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家好店,称赞这里的店员有商业道德。假如一个商人在顾客订货后能够根据样本提供分毫不差的商品,按照约定时间交货,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一位模范商人。但作为一个人来看,这样做却有不足之处。听了顾客所说的缘由以后,难道不该以公众利益为重,哪怕是自己添补一些钱,也让他把钟表拿走吗?开火车的人要是没有钟表,错过了时间,会给乘客带来很大的麻烦。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是不是应该售出这只钟表呢?可是,从商业上考虑,作为一个商人不能那样做。所以,单是遵守职业道德处世其实并不困难,和作为一个人应该遵守和学习的道理相比,要简单得多。这些说起来简单,但是,实行起来却是相当的困难。
从高于职业的地方着眼方才,我家来了两三位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其中一个人说道:“大家能够遵守《女大学》江户时代流行的修身书。书中用假名记录了女子修身、齐家的注意事项。——译者注中的规定固然很好,但是,谁能遵守得了呢?”说到为什么遵守不了这些规定的问题,我认为,这就像商业道德一样,如果不超越规定本身,也就不能很好地遵守,女子要是超越不了男女性别,站到人格的高度潜心修炼自己的话,也就不能走好作为一个女性要走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