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经验的人说:“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常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愧。”“大惭愧”就是“自己觉得非常羞耻”的意思,可能有人竭力想尽早从这羞耻中逃出来。但是,这和受到别人羞辱的情况有天壤之别,意思是“领悟昨日的非,感受今日的是”,这和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说的“觉今是而昨非”一样,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感到清爽的惭愧。
虽然对于繁忙的人来说似乎很难,不过,只是短短的五分钟的话,无论多忙都能抽得出来。五分钟不过是抽一两支烟的时间,假如默思的时候正值客人来访,也最好请他们稍等片刻。说得不好听一点,这五分钟跟小便的时间没有什么不同。
瑞士有句谚语:“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这句话是说,做学问很崇高,默思则更重要。三、以体会人生真味为目标
培养悲哀的感觉在最开始默思的时候,各种纷繁复杂的想法会突然同时涌现出来,这时候也许还不如工作缠身的时候好。在这种情况下,默思带来的反而是烦恼。假设以此为契机锻炼心志,也许能够矫正过来。这和前面讲过的内容有所关联。有的人也许会轻视烦恼,但是默思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哀伤、忧郁。有的人也许会把它称为烦恼或者妄念。我在这里不想一概而论,毋宁说,更提倡我们每个人必须养成体会哀伤的习惯。
人生本来就是悲哀的,但“悲哀”绝不等同于“恶”。人生蕴含着悲哀,就犹如酸味中包含着甜是一个道理。我们在慢慢品尝宇治地名,位于京都南部。——译者注的玉露茶的时候,能够慢慢品尝到清淡中的真味,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妙滋味。人生的悲哀也是如此。自古以来,有种说法:“武士要知物哀”。我却想把这句话倒过来:“知物哀者是武士,不知物哀者就不是武士。”
默思的时候,思索我们的命运,回顾我们迄今为止走过的人生之路,也许悲哀之感挥之不去。这时候有人若是没有感到悲哀,说明此人的心灵还有待丰富。歌德说过:“吃面包时不流泪的人,还不曾体味过人生的真谛。”从前的水户烈公曾经扎过几个稻草人分给子女,说:日日食三餐,时时勤思量,勿忘自身乐,源于农人苦。和歌。——译者注以此在一日三餐时告诫他们谨记“粒粒皆辛苦”,这其实也等于提醒自己,自己一天三顿吃的粮食,包含了多少人的辛劳。只要这样稍微考虑得深入一些,所有的人都会对身边的很多事物涌起深深的怜惜和感恩之情。
一味地回避这些感情并不是件好事。但话虽这样说,却并不是意味着要哀伤过度,以至于对人生感到失望和沮丧,也并不意味着悲观地看待人生是可取的态度,但默思的时候,人会自然产生忧伤的感情,我将此也作为默思的目的之一。人在感到悲哀后容易变得阴郁,但在实践过程中会慢慢地体会到人生真味,默思的人也应该以此作为努力的方向,以体会到人生真味为目标而努力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所以,这其实也是对意志的锤炼。决定意志努力的方向也即端正动机。拥有端正的动机到目前为止,我文章中很少举英雄豪杰们的事例,更多的时候都是以平凡的亲身经历作为例证。这绝不是我觉得自己了不起,想把自己当成典型和模范。我只是想证明,只要是确定了方向,即使是一些不起眼的想法也能够修养身心。更多的时候,我会列举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失败的例子,甚至是出过的洋相。在这里同样如此,希望大家不要对我的意图有所误会。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也和大家一样,曾经为各种各样的事而苦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常觉“烦闷”日语“烦闷”一词在明治时代曾成为流行语。——译者注。在困扰我的诸多问题中,最多的就是涉及宗教和人生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放眼世间,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想法,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做法,如果大家各自为政,社会就会变得七零八散,人心没有统一的归属,这样一来,世界不就会走向毁灭吗?就这样,我怀疑让每个人的思想百花齐放会带来的后果,也很困惑:在实际生活当中,我的想法应该随大流,还是要有别于其余九百九十九个人,保留自己的想法呢?而且,既然连自己都是这么想的,那么要想统一一千个人的想法就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若放任这种局面,又会遭到反对自己的人的恶语中伤,甚至敌视、妒忌和仇恨。不仅在负面的事情上会是这样,连做好事也会受到反对,连做善事也不会顺心如意。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也是不得已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在所难免,但因为行善而遭到阻挠,导致自己的失败,确实会让人觉得窝火。
明治四十年,北海道遭受了严重的蝗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当时的北海道长官下令消灭蝗虫,并拨出数万日元的救灾款。我当时刚从学校毕业后不久,被任命为救灾的官员,经常要行走在田间地头。蝗虫成群而飞,不知道究竟有几十亿只,还是根本就不计其数,它们成群飞起的时候,简直能用“遮天蔽日”来形容。这时候,要是拿棒子在空中挥舞一下,就会听到许多蝗虫被击中的“啪嗒啪嗒”的声音。人在走路的时候,无数只蝗虫扑面而来,“啪嗒啪嗒”地撞在人脸上,有的孩子甚至就这样窒息而死。总之,成群结队的蝗虫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力量。
蝗虫在柔软的土地里产卵,一只就能产下几百只。假如任由卵埋在地下,到了第二年孵化的季节,孵化出来的蝗虫会产出更多的卵,任由这种情况发展的话,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害,所以,必须在蝗虫卵被孵化出来之前尽快采取措施。
这时候我却在思索,蝗虫并不是为了遭到人类的怨恨而生,而无端被人类杀死其实是很残酷的事情。对蝗虫来说,它们只是在履行自己的生存天职,但是仅仅是因为履行天职,母蝗虫和成百的卵遭到了人类的杀戮。蝗虫也可以说是奇异的生物。它们若是想免遭杀戮,完全可以放弃履行天职,那样就可以保证一代平安。不过这样一来,虽然能够安全地繁衍后代,但子孙的数量就会大为减少。世间就有这样的事情,履行天职反而会给子孙带来杀身之祸,甚至会遭到灭绝的命运。其实人类也与此相似,要想求得个人的安全,就必须放弃履行天职,只要肩负使命就顾及不到自身的安乐。这样想来,只要拥有决心担负使命的坚强意志,就能完成艰巨无比的任务,也不会惧怕任何事情。总之,人只要拥有端正的动机,就能放下个人的安危。仅凭外部迹象判断不了动机仅凭外部表现出来的现象去判断一个人的动机往往容易导致误会。英国的诗人柯律勒治在看书时,看到古希腊的英雄游过宽阔的海峡的一段时非常佩服,行走在伦敦街头还深深地沉浸在书中,就像梦游一样摆出游泳的姿势。到了人群熙熙攘攘的市中心,他仍然没有回过神来,无意中把手伸到了一个绅士的口袋里,被当做小偷抓住了。柯律勒治辩解说:“实在对不起,这是我的疏忽所致,因为我太投入了,所以……”据说在他说明了原委之后,绅士还认为他是一个让人佩服的小毛贼,反而送了一些钱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