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默思
一、静思默想是灵魂与天地的交会
必需的精神食粮我以前一直住在乡下,来东京才不过短短的三年时间。正如所看到的一样,现在的东京俨然就是日本的代表,而“东京”似乎就等同于“日本”,已经成为国民用来衡量自己生活的标准。若是现在东京的生活方式真的能够代表全日本的话,就“修养”来说,我认为诸多地方是不理想的。比如,早上还在睡觉的时候,客人会突然来访,这时候主人只有一边吃早饭一边接见客人,或是主人自顾吃早饭,让客人在一旁等待。到了办公室以后一样,客人也会若无其事地来拜访或闲谈,即使到了深夜也是如此。星期天虽然为一周的休息日,从早到晚,来客也络绎不绝,也不能好好地放松休息。所以说,日本人的生活很没有规律,简直让人身心疲惫。
身体要是疲劳,需要补充一些恰当的食物增加营养。精神也和肉体一样,需要摄取充足的“食物”,以防止精神上的饥饿。但是,东京快节奏的生活完全让人失去了摄取精神食粮的从容。古人云:幽居而神游天外。东京生活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身居乡间僻远的深山,并非不能享受到远离世俗的幽寂。但是,身居山中,果真能够体会到静静地神游天外的乐趣吗?到那时候,会不会希望有机会就跑到东京,接近闹市的喧嚣,或者让自己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呢?以这样的生活状态,不要说身居闹市,即便是住在山里,要想静静地摄取精神营养也是痴人说梦。
正如第四章所讲的,人若要坚持最初的决心,假如没有默思,而是不加思索地盲目行事,终究是达不到目标的。
身体在伸展之前必须要有大幅度的弯曲,下决心做某件事情之前也一定会有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要坚持最初的决心,仅凭惯性是不够的。在前进途中起了懈怠之心时,就必须留出一段时间来静思默想,鼓励自己再次奋勇前进。所以古代的圣人说“人要一日三省”,而自省则需要默思。
基督教教义中有一条是“祈祷时要关门锁户”。也许有人会说“祈祷”这个词宗教气味太浓,有宣扬迷信的嫌疑,假如是这样的话,我在这里就不用“祈祷”这两个字。这里所说的祈祷,不是“像念天书一样反复念诵某段经文”的意思,而是指自己的灵魂与天地的交会。这时候,我们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一种高于人的力量,也就是要做到宠辱不惊,得到世人的褒扬不得意,受到羞辱也不气馁。达到了这种境界的话,一种超越人的力量随时都会在你的耳畔低语,甚至能听到你悄悄倾诉的声音。假设这样来解释,“祈祷”就绝不仅仅是迷信。如果有人觉得“祈祷”宗教色彩太浓不满意,可以换成其他的文字。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不断坚持沉思默想的必要性。沉默五分钟在最近寄到的杂志中,有篇文章讲述了一种解决劳动问题的方法,我觉得很有意思。这种方法好像是比利时的僧侣发明的,即一年一次,或者是一月一次,将工人们召集到修道院里,让他们静思默想以增进修养。据说实验的结果证明,这种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工人们、女工们从早到晚都在工厂里忙忙碌碌地劳动,人在那样脏乱嘈杂的环境里,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究竟还是不是人。让他们暂时离开那种喧嚣恶劣的工作环境,稍作静思默想,对他们修复疲惫的身心会有很大的益处。这样做不仅会给他们的精神带来好处,让他们的思想更沉稳,他们的身体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强壮,而思想沉稳则能让人拥有敏锐的判断力。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的增强和思维的活跃带来的是更高的劳动效率。所以,这样一来,即使占用一些劳动时间让工人们休息,雇主的利益丝毫也不会受到损害。
以上讲的是静思默想在体力劳动者身上也能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对脑力劳动者来说,静思默想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自明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每天要是因为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生活中没有一点自由思考余地的话,那他的生命之源差不多也就要面临枯竭了。在北海道的时候,每天都沿着清澈的小河悠然散步,或是与皎洁的明月共语,仰望洒落在夜空的璀璨星斗,我的心情都会感到无比的祥和安宁。对那些在喧嚣扰攘中度过了一天的人来说,能够在如此天地间逍遥,一定感觉犹如远离了红尘俗世,畅游在天国乐园般安宁。此时此刻,那些璀璨星斗仍然在澄澈的夜空中闪烁,但由于身处喧嚣之中,所以要重新得到那样的安宁也犹如一个遥远的梦了。说来惭愧,也许是因为本身的修养还非常欠缺,我认为在一天当中,有必要拿出十分钟,不,五分钟就足够了,用来静思默想,洗清自己内心的俗世尘埃。
英美等国由于社会结构的特点,更加容易践行这一点。英美的周末其实非常安静,人们既不走亲访友,也不怎么举办商业活动。随着来往行人的减少,电车的运行次数也相应减少,邮件的投递件数也没有平时多。人们在紧张工作了六天以后,周日这一天变得异常安静,社会安静自然也有利于个人静思默想。
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模式,所以自然而然,英美人养成了静思自省的习惯。然而,在日本,人们一年到头都手忙脚乱,没有拥有这份悠闲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