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2)

人们往往通过职业或者语言来区别非凡与平凡,但是,实际上,以平常的努力和品德来判断是最恰当的。即使同样的平凡,既有低俗的平凡,也有高尚的平凡。例如,武藏野是平坦广袤的大平原。但是,向北延伸越过碓冰山岭,轻井泽的平原又一次展现出平坦广阔的天地。尽管都是平原,但是高度却相差三千尺。平凡也如此,同样也分为高水平的平凡和低水平的平凡。就修禅的人来看,坐禅只有“半瓶醋”的人,显得自高自大,蔑视别人。但是,自命不凡的人再进一步成为高僧大德的话,他的话其实也很平凡,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声调不同,眼神不一样,行走时落脚的方式不同,倒茶时手的姿势不一样。看上去平凡无疑,但是,平凡中存在巨大的高低差异,这就是有修养者和无修养者的区别。有修养者的言行,看上去很平凡,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不论对待任何事,处在哪个位置,都有很大的不同。吃粗粮的羔羊,生长到一定程度,有时反而比那些享受美食,得到特殊营养的羊羔发育得好。但是,到剪羊毛的时候,羊毛的品质明显不同。屠宰后吃肉的时候,肉味也不同。我经常从青年身上看到与此相同的状态。例如,甲乙两个青年,甲没有任何修养,做事完全出于本能,行为举止旁若无人,被世人称赞为“这家伙很有趣”,是个“怪人”,像个“英雄好汉”。乙平时小心谨慎,致力于自我修养,于是,人们说他是“不合格的和尚”或者“注重小节,不会成大器”,等等。但是,一朝有事,两人的态度完全不同,有无修养也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人是否有修养一定表现在言行上平时不注意修养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即使很大胆,也是所谓的盲人不怕蛇一样的大胆。所以,没有经验的人看起来有豪杰气概,但是,这样的人外强中干,并不是一个踏实丰满的人,看上去就像一个肥胖的士兵,臃肿虚胖,敲一下会发声。有修养的人也许很朴实,不显山不露水,省察自身,却具有无修养者难以企及的安心之处。非凡之事成就平凡修养如前所述,身处危急时刻需要依靠日常平凡的修养。春风吹过,樱花三日未见,花蕾已绽放。樱花不是遇到春风后匆忙开放的,而是从去年的冬天,忍耐严寒,孕育了花蕾。古代的武士身临战场,豁出性命争胜负,这是他们平时手持木刀以木偶为对象拼杀训练的结果。只要平时注意修养,关键时刻就会有精神准备。平日不悟舍身事,危急关头更惜命。这是和歌译文。——译者注“事先”也就是平常准备之意。正因为平时有舍身牺牲的觉悟,到关键时刻才不会迷惑。世人喜欢引人注目、卓尔不群,喜欢令人震惊、富有戏剧性,所以,轻视平凡的日常修养。我倒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思想。例如,在对通俗读本还似懂非懂的少年时代,总想翻阅高深的哲学书籍,无论怎样听别人解释,总有一半听不懂,查字典也是一知半解。只是作为一种乐趣,看到高雅的书就像见到了高尚的人那样感到快乐。同样,没有修养的人发表力所不及的言论,阐述见解不足的学说,似乎是为了图一时之快。但是,有修养的人不会这样。就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要用乳汁抚养,后来,随着时间的增加,才逐渐可以消化坚硬的食物。尽义务也是如此,在某个位置上,全心全意地尽到与其位置相符合的义务以后,才能培养出能够尽到更高义务的能力。

我在此讲解修养方法也是如此。目的在于阐述我们平时尽自己的职责时所需要的精神准备,并不是希望你一跃成为英雄豪杰,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到世人的喝彩。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自省而果断,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这就是我讲解修养的目的。

佐藤一斋讲过这样的话:“凡活物不养即死。心乃存于我身一大活物,最须以养。如何养之,唯理义而无他法。”正如养身之食物,每日需要三餐一样,道理和正义的营养也不能间断,稍有一些经验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每时每刻的修养,在实施期间也许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但是,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出伟大的人物。致力于修养的人,一开始,会感到辛苦,一旦成为习惯,修养就会变成身体的骨肉,你就会变成与凡人不同的人。感到坐禅很难受的阶段,你是个不合格的僧人;度过这个阶段,完成坐禅要求的合格僧侣的确是令人景仰的人。未坐禅时人若知,何必夺取成佛路。这是和歌译文。——译者注总论

修养学说之未来近来,呼吁修养之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几乎成为一个流行词语。对此,我担心的是其未来的走向。一般认为,我国的思想界大致十年一变,今日社会上流行的修养学说十年以后,将会得到怎样理解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今后将会出现三个倾向。一是反作用,二是知行分?,三是宗教信仰得以发扬广大。

第一个倾向是反作用,是说修养所要求的仔细谨慎,那些具有豪杰气概的人不容易适应,只要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修养学说流行期间,些微的反对不起作用。但是,如果流行的趋势衰退,那些攻击修养的人就会跳出来,当他们看到曾经提倡修养的人偶然遇到挫折,就会正中下怀,作为谴责别人的方法,攻击他标榜的主张,甚至指责修养死板,“如同切磋琢磨”,是人工雕琢得非常小气的工艺,缺乏自然。我相信,主张修养会使人的器量缩小的言论必定占优势。如此争论的结果,竟会产生悠然自得的大人物的话,那就很理想。但是,我担心:会不会导致产生自然主义的人物呢?

第二个倾向是知行分离。仅凭这句话表达不了我的意图,需要作一说明。毕竟修养是以提升个人的人格为宗旨,无须论述孟子所说的养心之大是重点。另一方面,需要修养的精神表现在行动上,也就是说重点放在修身上。所以,修养的做法是实际的并且是具体的。可是,实际而且具体的事物从学理和思想的立场来看,因为不属于重要的意义,所以,似乎显得浅薄。于是,思想家分解了修身和养神,取养神法而舍弃修身法,令人反而信以为很高尚,甚至还会产生类似的说法。修身主要是针对他人即社会的行为,而养神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个人涵养,所以,既然努力养神,就没有必要努力修身。概括起来说,品行或者义理,这些表现在外表的相对的东西就变得不太重要。有时势必会产生一种倾向,认为没有什么比脱离尘世隐遁更好。

第三个倾向是比第二个倾向更积极更前进一步的。努力观察,用心修养,就会遇到宗教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旦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前生、后世、道德的根源等问题,就会遇到必须依靠宗教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即使在今天,已经立志修养之辈,有许多是宗教人士,甚至大多数宗教人士必定致力于修养。

修养学说未来的倾向(发展)括号系是原文所加,用来补充说明“倾向”。——译者注将会波及所有方面,我相信其中主要的是上面三点。不管读者向哪个方向发展,我希望都不要违背常识性的判断,不要偏重空理空论。应该注意随社会一起变化,随社会一起变革。

所谓青年是指将来应该做的事比过去做的事要多的人,即富有希望和抱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