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跨越策略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某天傍晚,执行长坐在自已的办公室里,看起来精疲力竭。他正努力向一位访客解释他伟大的策略方案为什么失败,问题是他竟然找不出错在哪里。他说:『我觉得很沮丧。一年前,我亲自由各部门挑选人员组成工作团队。我们到外地开过两次会,执行了标竿学习,也做了矩阵管理,还聘请麦肯钖当顾问。每个人部赞同这项计划。这的确是个好计划,而且市场情况也不差.「我们的团队在业界首屈一指.这点毫无疑问。我设定的是延展性目栗(stretch goals),也充分授权,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的任务。我们的奖惩制度相当明确,所以他们知道应得的赏罚。大家都全力以赴一起工作,怎么可能会失败呢?
『可是现在已经到了年底.我们还没有达成目标。他们没有交出应有的成果,真是令我失望,过去三季我已经四次调降获利预估,我们在华尔街信誉扫地,而我个人也丧失了董事会的信任。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会坏到什么地步。说实在的,我想董事会可能会要我走路。』几星期后,董事会真的请他走路了。
无人察觉的鸿沟
这个真实的故事勾勒出一条无人察觉的鸿沟,也颇能彰显现今企业所画临之最大问题的普遍症状。我们在与企业领导人谈话时,听到过太多类似的案例。在每天的新闻报导中,不乏-些看来应该会成功的公司却遭遇失败的案例:如美国安泰(aetna)、美国电话电报(att)英国航空(british airways)、康宝浓汤(campbell soup),康柏( compaq)、金吉列(gillette)、惠普(hewlett-packard)、柯达(kodak)、朗讯科技(lucenttechnologies)、摩托罗拉(motorola)、全录(xerox)等等。
这些都是优秀的公司,拥有卓越的执行长与干练的员工,前景似乎一片大好,还加上最佳的顾问助阵。然而它们以及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司,却一再无法达成原本承诺的目标。这样的讯息一旦公布,投资人会纷纷出脱持股,使公司市值大幅缩水。这么一来,不仅经理人和员工的士氯低落,董事会不得不解聘执行长的情况也会愈来愈多。上述所有各家公司的领导人,富初接受任命时都算得上是声望卓著,似乎也具备各项必要条件,然而他们最后都因未能实践承诺而丢了工作。仅在二○○○年这一年间,《财星》(fortune)五百大的前两百家公司中,就有四十位执行长遭到开革或被迫辞职。最具影响力的美国企业中,居然有高达两成的领导人丢了饭碗,这表示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这样的趋势延续到二○○一年,显然二○○二年也未见扭转。
在这些案例中,遭殃的不只是执行长本身,员工、合作黟伴、股东,甚至顾客也都受到波及。虽然执行长应负起最终的责任,但会发生问题,绝下仅是执行长一个人的缺失而已。
那么原因何在呢?因为企业环境恶劣吗?当然。无论经济状况是好是坏,今日的竞争较以往更加激烈,变动速度之快也属空前,投资人也变得更加不留情---在今日这批资深领导人的事业刚起步时,一般投资人的态度还相当温和。不过单就这些因素,尚不足以解释为何出现如此全面性的缺失与挫败。而且仅管环境恶劣,还是有些公司年复一年都能实践承诺,如奇异电器、威名百货(wal-mart)、艾默生电气
(emerson)、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高露洁-棕榄(colgate-palmolive)。
每当公司未能达成预订目标,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执行长的策略出了差错。然而,策略失败的原因大都是因为执行不力,而不在于策略本身。如果无法完成该完成的事,不是组织不具备应有的能力,就是企业领导人误判公司所面对的企业环境,或者两者兼有。
康柏前执行长费佛(eckhard pfeiffer)有过一项功败垂成的策略。他眼光过人,率先看出所谓的wintel 架构---将窗口(windows)操作系统与英特尔(intel)持续创新的能力相结合---具有大小通吃的潜力,服务范围小至掌上型计算机,大到功能可媲美大型计算机的服务器联结网络。费佛因而仿效ibm,将业务扩大到能满足企业客户在
计算机方面的所有需求。他不但买下大型高速计算机制造商天腾(tandem),也买下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mpany),以求在服务业部门占一席之地。费佛以霹雳的速度推展他大胆的策略观点,使得康柏在六年间改头换面,由日渐式霉的高价商用个人计算机制造商,转型为第二大计算机公司(仅次于ibm)。在-九九八年时,康柏大有成为业界盟主之势。
然而今天看来,这项策略只不过像一场春梦。以康柏的执行能力根本下足以整合各项购并案,并达成预定的日标。由更恨本的层面着眼,当个人计算机已经愈来愈接近一般商品时,费佛与其继任肯卡培拉斯(michael capellas)却都未找到能够在这种背景下获利的执行方武。
戴尔以执行力取胜
戴尔(michael dell)则对这种执行极为内行。他所运用的直接销售与接单生产方式,并非仅是跳过经销商的一种行销手法.而是企业策略的核心所在。虽然康柏的员工数兴规模超出戴尔甚多,但戴尔多年前的币值就已超前,关键就在于执行力,而这也正是戴尔于二○○一年取代康柏,成为全球最大个人计算机制造商的原因所任。二○○一年十一月,戴尔又誓言要将市占率提高一倍,由20%增为40%。
任何采行直接销售的公司都有特定的优势:能控制价格、没有经销商瓜分利润、销售人员对产品高度投入。不过这并非戴尔的专利,像捷威(gateway)也是采取直接销售,但它近朗的表现却不比戴尔的其它对手来得好。戴尔眼光独到之处在于:接单生产、优异的执行能力,而加上盯紧成本,就让他立于不败之地。
以传统大量生产的制造业而言,大都是以预估未来数月的需求来设定生产数量。如果像一般计算机厂商那样,各项零组件均交由外包,本身只负责组装,便需要告知零组件供货商自己预估的数量,并议定价格。如果销售情况不如预期,大家手上都会堆积着销不出去的存货;如果销售情况超乎预期,又得手忙脚乱地应付市场需求。按单生产兴这种做法大异其趣之处在于,工厂是在接获客户订单后才开始生产。与戴尔配合的零组件供货商也是采接单生产,在戴尔的客户下了订单之后,再开始生产。等供货商交货后,戴尔立即开始组装,并在装箱完毕数小时之内就运送出去。这套系统能压缩接到订单至出货的整个流程时间,因此戴尔能够在接到订单的一周、甚全更短的时间内就将计算机交货。这套系统让自己与供货商的存货都减到最少;相对手的客户相比,数尔的客户更能及时享有最先进的产品。
按单生产能改善存货周转率,因而可以提升资产流动速率(asset velocity),即销售额兴企业净资产的比率(所谓净资产,最普遍的定义包括厂商与设备、存货,应收帐款减应付帐款)。这-比率是企业获利的要素,却住往被人忽略。
提高资产流动速率可捉升生产力,降低流动资本(workingcapital),亦可改善有如企业血液一般的现金流量,并提高获利率、营收与市占率。存货周转率对个人计算机厂商尤为重要,因为存货在其净资产中占有最高比例。如果销货低于预期水准,像康柏这种采博统方式大量生产的制造商就会囤积大量的滞销存货。再者,微处理器等计算机组件功能日新月异,汰旧换新特别快速,而且价格不断下降。因此个人计算机厂商户能由账面上打消滞销或过时的存货,这就可能让他们接近无利可图的边
缘。
戴尔每年的存货周转率可达八十次,而竞争者只有十到二十次,而且戴尔的流动资本为负值,因此能创造惊人的现金流量。二○○一会计年度的第四季.戴尔的营收为81 亿美元,营业利润率7.4%,而来自营业的现金流量为10 亿美元。二○○一会计年度的投入资本报酬率为355%---以其销货量来看是相当惊人的水准。高资产流动速率使它能领先竞争对手,让客户享有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公司也能因零组
件降价而得益---提高获利率或降低产品价格。在个人计算机业成长趋缓后,戴尔所以能令竞争对手没有还手之力,以上所述正是主要原因。戴尔在这些厂商陷于困境时,利用削价扩大市占率,进一步拉大与他业者的差距。由于资产速率高,则使获利率衰退,戴尔仍能维持高资本报酬率与正现金流量,令对手望尘莫及‘这套系统所以能成功,完全是由于戴尔在每一阶段都能一丝不苟地切实执行。透过供货商与制造商之间的电子连系,创造出一个合作无间的延伸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某位曾担任戴尔制造主管的人士便称赞戴尔的系统为『我所见过最佳的制造作业』。
本书付梓之时,二○○一年年中即已提出的康柏与惠普合并案尚未尘埃落定。不过无论合并与否,除非能找出同样或更佳的按单生产模式,否则可以断言它们们无法与戴尔竞争。许多公司都有前面所提过的长期表现不佳的问题,运有数不清的公司因为执行不力而未能发挥实力。承诺与成果之间的鸿沟清楚可见,但是,有一道鸿沟却尚无人察觉,那就是『公司领导人所朗望达成的目标』与『组织达成目标的能力』之间的落差。
现在人人都在谈变革。近年来,有一小批人倡言什么革命、再发明、量子变革(quantumchange)、突破性思考、大胆的目标、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s)等等。我们毋需在此揭穿这类说法的原形,不过再怎么伟大的想法,若不能转换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就等于毫无意义可言。少了执行,突破性思考没有用,学习不会带来价值,员工无法达成延展性目标,革命也会半途而废。这样的改变反而使情况恶
化,因为随之而来的失败会虚耗组织的能量。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终将摧毁组织。
最近我们开始由企业领导人口中听到比较务实的说法,例如他们只说要让自己的组织『更上层楼」,而不再那么好高骛远。奇异电器的执行长伊梅特(jefflmmelt)就曾询问员工,该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找出让组织提升层次的方法,并且争取更好的价格、利润与营收成长。这正足一种以执行为导向的变革,并且以事实为依掳一真工可以预想并讨论有待进行的具体事项,也体认到唯有靠执行才能带来有意义的变革。除非所有主管都能在每一个阶段上维护执行的纪律,否则公司不可能实践承诺,也难以因应变革而调适良好。执行必须成为公司策略与目标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期望与成果之间失落的环节。因此,执行是企业领导人重要---事实上,应该是最重要---的工作。如果不知道如何执行,领导人的努力注定会事倍功半。
执行力成为显学
现在,企业领导人间始注意到执行与经营成果间的关联。康柏的董事会在开革前执行长费佛后,董事长兼创办人罗森(ben rosen)指出,公司策略并没有问题,改革应该是在『执行方面""我们的计划是加速决策过程,让公司更有效率。』朗讯的董事会在二ooo 年十月解聘前执行长麦克金(richard mcginn ),他的继任者夏克特(henryschacht)说:『我们的课题在于执行与专注。』以高阶职位为对象的猎人头公司,现在常会接到客户这样的电话: 『帮我找个能够执行的人。』葛斯特纳(louis
v.gerstner)在ibm 二○○○年的年报中曾如此形容他的继任者帕米沙诺(samuel palmisano) : 『他真正擅长的,乃是确保我们能切实执行。』美国全国董事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对主管在评量本身绩效时应注重的项目有一份清单,其中『执行』一项于二○○一年初增列进去。该协会认为,指导者必须自问公司的执行情况如何,同时应检讨预期目标与管理阶层绩效间的落差。他们
发现,现在会这样自我检讨的董事会相当罕见。尽管对执行有这么多的谈论,却几乎没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当我们教导与执行相关的课题时,常会要求对方先就此下个定义。他们一开始部认为这并不难,而且起初也的确讲得头头足道。他们会说:『执行就是把事情做完」、『执行是有关于公司的经营,与构想或规画是相对的。执行是去实践我们的目标。』不过等我们问起「如何」把事情做完时,这场对话很快就无以为继。无论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或高阶主管,我们都很快地发现---他们自己也心知肚明---他们对执行的意义究竟为何,可以说是毫无慨念。一般的书本或报章杂志在提及执行时,情况也好不到哪里。读者只会得到模糊的印象,执行好像是指做事更有效、更仔细、更注意细节,从来没人能说清楚其中的真正意涵。即使有些人指出执行不力是招致失败的原因,但往往也只是认为执行就是注意细节而已。例如之前提到的康柏创办人罗森就对公司的状况有正确的评论,但是就算他本人知道
怎么作才能切实执行,康怕的领导阶层却显然一直未能理解个中真义。
要了解执行的意义,必须谨记三项关键要点.执行是一种纪律,是策略不可分割的.执行是企业领导人首要的工作。执行必须成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成分。
执行是一种纪律
一般人认为执行不过是属于企业的战术层而,这可是大错特错。战术虽是执行的核心,却不等于执行。执行乃是策略的根本,也必须是形成策略的依据。因为未先衡量组织的执行能力,就不可能规画出象样的策略。如果你谈的是把事情做完这类的细节性问题,可以冠上诸加实施流程、落实细节等任何名称,但可千万别把执行与战术混为一谈。执行是一套系统化流程,严谨地探讨「如何」与『是什么」、提出质疑、不厌其烦地追踪进度、确保权责分明。流程中包含对企业环镜提出假设、评估组织能力、把策略、营运以及预定执行策略的人员连结起来,让这些人员能和各项执行纪律同步运作,并将报酬与成效连结在一起。此外,执行流程中还包含能随环境变迁而更动基本假设的机制,以及提升企业实力的机制,让企业有能力因应更具挑战性的策略。
究其本质,执行就是以有系统的方式,让自己能一直认清现实状况并据以采取行动。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大多数公司欠缺执行力的基本原因,在于不能好好面对现实。有不少著作谈到奇异电器前执行长威尔许的管理风格---尤其是他的强悍兴直率。某些人或许会称之为不留情画,我们却认为,他在管理上所留下最宝贵的传承,便是强力将务实精神纳入奇异所有的管理流程中,使其成为执行文化的典范。
执行的重心在于三项核心流程:人员流程、策略流程、营运流程。虽然形式未必一致,但每家企业都会用到这些流程。不过常看到的是:三项流程之间各行其是,没有什么关联:相关负责人视之为例行公事,只希望尽快执行完毕,好回去做正事:执行长与高阶领导团队对于人员、策略与营运相关计划的评估,每年所花费的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天,而且过程也不甚热烈,大家只是静静地坐着,看着以powerpoint
所做的报告,根本不提出问题。
过程中缺乏讨论,所以得下到太多有用的结果。会议结束时,离席的人员对他们参与设计的行动方案没有投入感。失败的结果可说是注定的。你必须透过有活力的对话,才能让企业的现实面浮现出来;你必须让大家为结果负责---让所有相关人员公开讨论并取得共识---才能完成任务,并且奖赏表现最佳者:你必须追踪进度,才能确保计划不致脱轨。
公司所要执行的重要事项,必须在这些过程中决定,执行力良好的公司对此莫不采取严谨、认真而深入的态度。什麈人该做哪项工作,该如何考核兴管理?策略的执行需要哪些人力、技术、生产和财务资源?两年后,当策略迈人下一阶段时,组织是否仍具备上述各项资源?策略是否能使获利达到应有的水准?策略可否分割为较易推动的几个方案?参与流程的相关人员会就这些问题争辩,努力发掘真实情况,并达成具体务实的结论。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有责任完成工作,同时也承诺要负起这样的责任。这三种流程彼此紧密联结,而不是由员工各行其是。策略流程会将人员与营运现实纳入考量:人员的挑选与升迁会参考策略与营运计划:营运流程则会与策略目标以及人力水准相互扣合;最要紧的是,企业领导人及其领导团队要能深度投入这二项流程,因为他们才是这些流程的负责人,而不是策略规画师、人力资源部门或财务幕僚等。
领导人必须亲自参与执行
许多企业领导人都会认为,居高位音不必操心实际经营间的细节事务。在这种观点下,领导可说是相当愉快的事:你高高站在山顶,思索策略性问题,并且以种种美好愿景来潋励属下,至于一些麻烦的事就交由经理人去处理。这种想法自然会澈起大家有为者亦若是的心理,毕竟谁不希望能尽享所有的乐趣与光荣,又不必弄脏自己的双手?相反地,如今『经理人』几乎已经成为受人轻视的称呼,又有谁乐于在鸡尾酒会上告诉别人:『我的目标是当个经理』?这样的思考方式实属偏差,而且造成重大的损害。唯有当领导人的心思与灵魂和公司融为一体时,这家公司才会具有执行力。虽然做大方向的思考、能同时应付投资人及政治人物等,都是领导工作的一部分,但领导工作却不仅止于此。领导人必须亲自、且深入地投身企业之中。要执行成功,必须对企业的营运、人员与环境有完整的了解;唯有领导人所在的位置才能达到这样的了解;而且也唯有透过领导人亲自深入参与执行的实质面、甚至某些细节,才可能让执行力展现出来。
领导人要做好执行的工作,必须管理三项核心流程:挑选各级主管、设定策略方向,主导营运。这些行动乃是执行的要义所在,因此不论组织规模大小,领导人都不应授权他人处埋。试想一下,如果球队的教练把所有的时间部花在办公室里,忙着洽谈新球员加入事宜,而将真正的教练工作授权给助理,那么球队的情况会如何?一位称职的教练必须随时观察球员在球场上的个别表现与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是他们在更衣室内的情形,如此才能深入地了解球员及其真正实力,也才能将自己的经验、智慧与专业看法直接传授给他们。
企业领导人亦复如此。只有领导人,才提得出每个人都心须回答的高难度问题,而且,相互讨论并做出正确抉择的过程,也要靠领导人主持。而唯有密切参与的领导人,才可能对公司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具备宏观的看法,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
也唯有领导人,才能设定组织内对话的基调。对话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工作的基本单位。人员之间彼此交谈的情况如何,绝对会影响组织运作的庆窳。对话气氛是否矫揉浮夸,政治化,支离破碎,乃至闪烁其词?运是坦率诚恳、就事论事,提出适当的问题并相互讨论,而后找出可行的解决之道?如果是前者---这种情形在许多公司屡见不鲜---事实永远不会浮现出来。如果是后者,领导人必须和管理团队一同站到球场上,认真持续地维持这样的作风。
简言之,领导人必须经营好三项核心流程,同时以全心全力投入其中。包熙迪:当我任命一位新的经理人时,找会请他到办公室来讨论三项课题。首先,他的行为必须能符合最高的诚实标准,这一点毫无妥协余地---只要-有违反,必须立刻离职。其次.他必须知道顾客王上的道理。最后,我会说:『你必须了解人员、策略与营运这三项流程,而且必须管理这三项流惺。你所投注的精力与关心愈多,对公司的贡献就愈大。如果你不了解这点,就不可能在这里成功。」认真从事这三项流程的公司,其表现明显优于那些只是敷衍了事的公司。如果你的公司不够认真,就不可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收获,只是徒然浪费不少时间和精神。例如,每个领导人都喜欢说,人才是企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但是他们却又常假手人力资源部门来进行人
员评鉴或奖励,并对他们所做的评占建议照案核准,有太多主管规避以集体方式公开讨论人事问题,这实在不是领导人应有的作风。只有本部门的主管才最了解员工的表现,并且做出正确的评价,因为正确的判断乃是来自于实际的接触与经验。当公司运作顺利时,我会花20%的时间在人员流程上:而在组织进行重整时,这个比重会提高到40%。在比所谈的并非面试应霉者或挑选员工,而是真正去了解员工。我到工厂视察时,会先花半个钟头和经理人坐下来谈,讨论他手下员工的能力,看看谁的表现优异,谁又需要协助。接下来,我会和全体员工开会,倾听他们的发
言。会后,我会坐下来谈谈我对全体员工的观感,并且写-封正式信函,确认会议中达成的协议事项。我评鉴员工的表现,不只限于公司的正式考核,而是每年会有二到三次。
当我们在联合讯号,(alliedsignal)实施这些流程时.有位仁兄在开会时对我说:『你看看,我今年又得把这套人员流程再行礼如仪一次。』找回答他:『这是我听
过最蠢的话,因为这等于告诉全世界,你对自己的工作有多么无知。如果你真是这么想,最好去做别的工作,因为你不可能在这里有好成绩,出不可能成功。还有句话我没有公开说出来,只在心里想:这或许表示我用错了人。还好他日后不再有类似的言论。我倒不认为他真的开始喜欢人员流程,但至少他去做了,也有了一些收获。他必须了解自己的员工,并且让他们变得更优秀。不少领导人在听到我们提及领导人必须亲自参与三项核心流程时,他们的反应是:『你这是要我事必躬亲,我才不
干。』或是: 『这可不是我的风格,我会放手给员工发挥。』我们完全同意事必躬亲式管理并不足取,它会削弱员工的自信,扼杀他们的创意,让他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管理风格不容易把事情做好---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对于该做八事,往往不如真正负责的属下那么清楚。不过,真正领导一个组织,绝对不同于只是待在领导的职位上。那些夸耀自己能放手或相信授权做法的领导人,并不触碰企业日常的课题。他们既不去面对绩效欠佳的员工,也不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他们只是待在领导的位子上,这等于只仿了一半的工作。亲自领导执行的工作并非事必躬亲,或是专断独裁,不肯授权,而是一种主动的投入,进行领导人原本就该做的事。在梢后的章节中,你会看到善于执行的领导人将自身融入执行的实质面、甚至关键的细节中。他们会运用本身对企业的了解,不断探索与质疑,找出企业的弱点,然后再集员工之力共同改善。
有执行力的领导人会建立起一个执行的架构,营造出有利于执行的文化与流程,奖励并擢升能迅速完成工作的员工。至于领导人对此一架构的参与,则表现在任务的分派与后续追踪上。也就是说,领导人必须确定员工真的了解事情的先后顺序为何,要做到这点,领导人必须对公司有透彻的了解,并且能提出犀刊的问题。通常,善于执行的领导人甚至无须告知员工该做什么;他只需提出问题,让员工去思索自己该做些什么。透过这样的方式来指导员工,领导人不但能传授自身的经验,还能教育员工跳出过去习惯的思考方式。在这种领导风格下,不但不会压抑真工,反而可以协助他们拓展本身的领导长才。
无论足威尔许领导下的奇异电器,华顿( sam walton)领导下的威名百货,还是克列赫(herb kelleher)领导下的西南航空,公司内部都可以强烈感受到这些领导人无所不在。几乎每位员工都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主张,也知道他们对员工有何期望。这是由于他们强势的人格特质吗?没错,不过单有强势人格特质并没有用处。日光(sunbeam、的邓洛普(dunlap)因大刀阔斧削减成本而名声大噪,他也同样具备强势人格特质,但原本寄望经由他而起死回生的公司,却毁在他的手中.威尔许、华顿与克列赫是优秀的沟通者吗?答案同样是肯定的,不过这里还是一样有但书:沟通所发挥的效用可能会截然不同。重要的是沟通的实质以及沟通者的特质--包
括倾听与谈话的能力。也许这些人是采行了『走动式管理』(managementby walking around),才成为优秀的领导人。我们都看过一些报导,描述克列赫或华顿如何突如其来地出现在作业现场,与行李输送或仓储人员交谈。走动式管理诚然有用也很重要一-但前提是到处走动的领导人要知道该说些什么,该听些什么。这类领导人之所以能在公司内无所不在而且深具影响力,乃是因为『他们就是企业本身』。他们密切留意员工与营运方面的状况,了解事实,并且不避讳讨论实情,这样自然能凝聚向心力。他们对细节知之甚详,对从事的工作兴致高昂,同时热切期盼取得成果。这些领导人不是靠谆谆告诫或公开喊话来激励贝工,而是以身作则,让人人都同样充满活力。
威尔许在奇异担任执行长二十年,在最后一年任期中,他每周会花十小时来审核公司各单位的营运计划,同时也密切参与员工之间的对话。即使在事业生涯的最后时刻,威尔许还是不尸位素餐,以主动参与的方式来领导公司。
执行必须融入文化中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执行绝非任何信手捻来,立即可以在组织中推动的计划。如果领导人说:「好,现在为了变革,我们要彻底执行』,那充其量只是实施另-个昙花一现的方案,不可能有持久的力量。除了领导人必须亲自参与执行的工作之外,组织中每一个人也都必须了解并力行执行的纪律。执行必须纳入薪资系统以及员工行为准则之中。我们在第四章会谈到,专注于执行不仅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个可靠的方式,以创造出有意义的文化变迁。做好执行的方法之一,可以六标准差流程(six sigmaprocesses)为借镜,持续下断地进行改善。实施这套方法时,员工必须注意超过可容忍误差以外的状况,然后迅速改善问题。利用这个流程,可以不断提升标准值,以改善品质与产量。如果再透过各单位通力合作,改善流程在整个组织内运作的情况,如此不但可以力求务实,尚能透过流程持续进行改善,这不仅是行为上的重大变革----事实上也改变了企业文化。善于执行的领导人会留意找寻偏离管理可容忍范围的情况,也就是理想与实际结果的落差,无论是擭利率或人员擢升等所有事项均可适用。接下来他们会设法消弭落差,同时全面提高整个组织的标准。和六标准差一样,执行的纪律要能发挥功效,有赖员工都受过相关训练,同时毫不间断地实行。如果只靠系统内的少数人去做,是不可能成功的。执行必须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廾,驱策各阶层所有主管的行为。执行应由高阶主管开始,不过即使你并非高阶主管,还是可以在自己的组织内施行。这样做可以累积并展现你的技能,帮助你在事业上更上层楼,同时,如此一来当可说服企业内其它人起而效尤。
执行为何不受重视?
如果执行那么重要,为什么会如此为人忽视?其实企业界并未完全遗忘此事,只不过,往往要在执行力欠缺时,人们才会感受良多。当决策无法贯彻、进度未能切实追踪,或承诺未能实现时,人们内心深深地了解有某种东西欠缺了。人们千方百计地寻求答案,不仅调查那些能够达成经营目标的公司是如何做到的,还在公司的结构、流程或文化中找寻解答。然而人们罕能领悟个中原由,这是因为执行尚来成为一门广为人知或普遍传授的学问。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寻找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问题出在「执行』。这个词汇听起来平凡无奇,就像是领导人授权给下面的人处理事务一股。人们不禁会问,难道伟大的执行长或诺贝尔奖得主是透过执行而获得光荣成就的吗?事实上,的确如此,而由此我们可看到一个极大的认知谬误。
一般人以为人光靠聪明才智就可以有很好的成就,这种想法其实只对了一半,因为人们大都忽略了:所谓的聪明才智,在发展并验证某种想法时,还是不能缺少严谨不懈的努力。或许这是所谓电视世代教养方式下的后果,误导大家产生不切实际的幻觉,以为任何构想都可以立即开花结果。聪明才智会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构思宏伟的观念或广阔的蓝图常是直觉性的:而将广阔的蓝图化为一组可执行的行动,则属分析性质,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知性、感性乃至创意上的重大挑战。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是由于他们能精确地执行某项证明的所有细节,并让他人可重作、验证或应用此项证明。他们透过测试,发现别人未曾看到的模式、关联与连结。爱因
斯坦花了十年以上的工夫,导出一套详细的证明来解释相对论。这就是执行----数学运算中的详尽证明步骤。定理要经过证明,才站得住脚。爱因斯坦不可能将执行的工作授权他人,因为其它人根本没有这样的聪明才智。
执行所需要的的聪明才智是指透过持续性、建设性的钻研,以深入问题的核心,假设某一部门的经理在市场展望持平的情况下,规划下一年度的销售额有8%的成长。大多数主管在审核预算时,会不经讨论就接受这个数字。但在有执行力的公司,领导人在审核时会注意目标是否符合实际。他会询问这位经理:『你的目标不错,可是增加的销售要从哪里来?有什么产品可以对成长有贡献?谁会来买,我们又该如何吸引这些客户?我们的竞争音会有什么反应?我们该设定怎样的阶段性目标?」如果第一季结束时未能达成阶段性目标,便代表黄灯亮起:有些状况可能不符合预期,必须作些变更。
如果领导人对组织本身的执行能力有所疑虑,他可能会更深入追问: 『负责执行的人是否适当?是否权卖分明?需要哪些人配合?又该如何鼓励他们愿意去配合?现有的薪资制度是否能激励他们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换言之,领导人并不是只在计划上签字认可而已,还希望听到解释,而且会下断追问下去,直到答案完全清楚为止。透过领导技巧的发挥,他能令在场所有人都投入对话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公开表达观点,同时共同评估计划是否需要修正。这种场台不但让经理人有机会向他们的领导人学习,领导人也可以向经理人学习,同时也将相关知识博递给所有参与计划的人。假如讨论的课题是加何提高生产力,那么还有更多的问题要问:『我们的预算中列有五个方案,而且你说每一个方案,都至少可以替公司节省好几百万元。这些方案究竟是什么?从什么地方省到钱?预定进度如何?要达成目栗必须花多少经费?谁又是整件事的负责人?』组织要能执行,必须诸事俱全:有适当的人员,能个别或协力在正确的时间专注于正确的细节。对领导人而言,由概念到发展出关键性的细节乃是一条漫漫长路。你必须检视一大堆庞杂的事实与想法,而其中错综复杂的交互关联,更可能大到难以估量的地步;你必须经由讨论决定该承担何种风险,由哪个单位来承担:你必须细心琢磨各项细节,挑出值得注意的部分;然后你必须将这些事项分派给负责的人,并确保他们能配合其中的关键部分,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中。
这样的决策有赖对企业本身以及外在环境具有充分的知识,也有赖知人之明,了解员工的能力、可靠性、优缺点。同时不可或缺的还有高度的专注与敏锐的思考,以及进行坦诚且务实之对话的高超技巧。这项工作对人们聪明才智的挑
战,可想而知。领导工作若是缺少执行的环节,就称不上有始有终,效
力也会打折扣,其它各项领导特质也会沦为空话。在第二章,我们会透过四家企业及其领导人的故事,来说明为何执行会成为成败胜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