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好多商机其实很多人都发现了,但为何成功的只是少数?因为做事要成功是需要门槛和条件的,比如开公司、办厂子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还有一些行业被政府限制或者已经被别人垄断,要想插上一脚更需实力,不是人人都具备这些条件的。一般人就会说:算了,自己没有那个命,然后看着财富从身边溜走也只有干瞪眼。但英豪们不会这样想,他们在想:现在我没有这种条件,我要去创造这种条件,那样我不就抓住这个机会了?
周星增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贵州工学院工作,后又调回老家温州大学任教。1992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大潮,这让周星增有了莫名的躁动。就在学校即将任命他为系副主任时,他却毅然地递交了辞职报告,选择了进入民营企业中,也成为一位商海弄潮儿。他勤恳实干,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提出更高的目标。从财务部经理到销售中心总经理、董事长助理,他最终进入了企业集团的领导核心层。
如此辉煌的业绩,周星增并没有骄傲,而是将事业的风帆再度高高扬起。他决定自己单独创业。那做什么呢?当时的人都望子成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本事,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大学。政府又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大学扩招是必然的,这意味着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但现在的大学太少了,省会城市就那么几所大学,一般的城市就那么一所,有的城市还没有,肯定需要大量的民办大学来补充,未来的教育事业一定会火起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999年7月,周星增决定弃商办学。1999年下半年,他与几个朋友及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同投资3亿元人民币,要在上海浦东康桥开发区兴办上海建桥学院。
私人办大学谈何容易?当时,周星增并未获得政府的批准,只是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一个意向书,便开始兴建教学大楼。这么大胆的举动让许多人都很费解,但是,周星增却有自己的想法。
周星增说:“自己在工厂里干过,搞的是低压电器。国家对低压电器产品实行许可证管理,没有许可证就不能生产,可是要取得许可证,又必须有生产做基础,没有生产永远也拿不到许可证,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条件只有自己创造出来,否则一切都免谈。”
周星增来个先斩后奏的策略,先不问能办不能办,而是先买地、先基建、先盖楼,把需要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都搞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到上海市教委审批。
周星增知道没有办学的必备条件,这个大学就永远也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