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建设成直辖市之前,温州人就已经“杀”了进来,他们占据解放碑、朝天门和石桥铺三大商业圈的很多好口岸,在此“三圈”的街上走走,你到处可以看到温州的品牌或听到温州话。在“三圈”里经营扎根的人有80%来自浙江,一半是温州人。用重庆人的话说,重庆的主要商业圈被温州人“包围”了。由于温州人的出现,重庆中心城市的店价、房价也大为提高。
在上海,温州人拿出数百亿来投资楼市,以温州资金为主力的外地人购买了上海楼市高价住宅的一半还多,超过了本地居民。上海的房子那么贵,温州人为什么还敢买?因为温州人看中了上海的独特区位和发展潜力,他们购房的目的主要不是自己居住,而是用来投资。他们通过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二级市场,囤积一段时间,抬高房价后再倒手售出,于是有上海媒体惊呼:上海楼市出现了温州现象!温州人还拿出上千亿来投资实业,温州人买房子买商铺,开商场设工厂建学校,温州人成了上海的“房东”和“老板”。
在北京,温州炒房团看中了北京的首都优势,仅2002年3月14日、15日两天,温州人买楼就花了3000万。在楼市火爆的2005到2007年,温州炒房团更是携带着上千亿的资金在北京的各个楼盘穿梭,看准了就大肆购买。
温州人造就了着名的京城“浙江村”,它几乎垄断了北方的中低档服装市场。北京的数条着名的商业街、商业城也被温州人把持着。
在昆明,约5万温州人至少拥有60亿元的投资资产,而这60亿资产可以产生200亿以上的经济效益。昆明的周边城市发展潜力大,温州人眼光独到,他们在各个城市投资商铺、开设商城,建立起一个以昆明为中心的商业圈。
在新疆,做边贸的温州人接近8万,每年撒入新疆50亿元。
还有就是遍及各地的温州鞋城。温州是着名的鞋都,中国大部分人穿的鞋子都是温州制造,全国85%以上的皮鞋市场是温州人开的。
在国内各省,温州人和温州市场比比皆是。
温州人的商旅足迹也延伸到了国外。有50多万温州人分布在意大利、法国、美国、巴拿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温州人的市场。
上海着名的《新民周刊》以“温商突起沪上”为题,描绘了温州对上海的占领:温州的资本力量,在市场、工业、教育等板块,已经震撼了上海“老大哥”的地位。据上海市人民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流先生介绍,在浩浩荡荡外出的“温家军”中,有1/8把脚步留在了上海,温州人在上海创办的企业,超出了5000家,人数达20万人。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的GDP,温州人创造了不少于5个千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