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学生的就业指导
我发现教育给人的压力很大。如果在学校学的不是自己想学的专业,这会让人很难集中精力并力求上进。大学只是一个太过笼统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需要努力实现的小目标。
I. F. 22 岁
学校应该不断反思如何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随着有关大脑机能和学习过程的最新研究发现,21 世纪的教育,在使命和方法上能够并且应该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我呼唤各类新型学校的出现,这种学校要结合我们对心智培养的认识和对当今职业需求的认识,确保培养出一代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的年轻人。
很多公立和私立中学都声称自己是“大学预科学校”,暗示本校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成为一流的大学生,并且学校还致力于让学生做好大学生活的准备。“大学预科”这个词不过是“准备升入大学”的委婉说法,因为来自家长和学校的传统压力以及社会就业的需要,几乎把学校变成了一个生产证书的工厂,让年轻人升入名牌大学成为父母和学校的最终目标,更不必说他们自己了。我们应该摒弃“大学预科”这个说法,用“生活预科”这个词取而代之。中等教育应该让学生为大学毕业后或不上大学时可能遇到的状况做好准备。大学也同样要帮助学生为毕业后的生活做好准备。而如今,学生们的这种需要几乎完全被忽视了。我们同时也要满足那些不上大学的学生心智培养的需要。他们可以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我们不想让他们把自己视为二等公民。
有影响力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当今的成人世界,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为学生准备什么。现在的职场是什么样的?近年来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改变了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工作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影响了我们帮助学生做好何种准备的看法?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教育思想家和计划制订者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如何让学生正确地面对初入职场的几年里会遇到的挑战和希望。但仅仅让学生成功地实现从学校生活到工作生活的转变,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可靠的公民,一个历史知识渊博、懂得艺术欣赏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因此,本章主要阐述教育的使命。本章并非企图贬低目前的大学文科教育,也并非暗示让学生为就业做好准备就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唯一原因!
成长领域的四种教育
内 省
第6 章听起来像是在呼吁学生内省,但大部分学生需要激励和实践来了解自己的心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混乱的青春期尤其重要,因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仍然没有建立,不会或不愿把可以揭示真我的证据一片一片拼凑起来。青少年因困惑而搞得头晕脑胀,他们认为自我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最要好的朋友、几个崇拜的摇滚明星、一个超酷的大哥或大姐、备受尊敬和爱戴的父母和脾气古怪的足球教练或排球教练。但真我在哪儿?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真我是青少年期望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发现真我。那学校该如何帮助学生发现真我呢?
研究自我
在中学阶段,学生首要的案例研究应该是研究自我成长的过程。关于内在洞察力的详细记载,可以用来作个人成长历程的参照。每个学校都应该适当地改动这样的样板,把价值观和分清主次的方法教给学生,术语则可以适当增加或删减。在理想情况下,从六年级开始,每一个学年都至少要作1 次或2 次这样的研究。学校应该以数据的形式保留记录( 要适当保护隐私),这样学生在提高自己的领悟力之前,就可以查看先前所有的详细记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可以观察自己成长和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