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扬长避短
我认为我更愿用我自己的个人目标,而不是其他同龄人的目标来衡量我的成功。
C. T. 24 岁
“我是谁?”“我会变成什么样?”“我要到哪里去?”这些探索性的问题值得思考,尽管我们不能很确定地回答这些问题。然而,几乎没有人在他们成年之前就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一位叫卡森的16 岁病人曾对我说:“医生,我想我真的很了解我自己。”和他交谈了几分钟后,我能看得出卡森完全错了。他认为他有很好的社交技能,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很孤僻的人,平常很少和同学们、朋友们一起参加活动。他坚信他是一个优秀的理科生,但他的生物成绩一般,平均只得72 分。
社会学家大卫•里斯曼认为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属于“内省型”。这些人可以在内心找到生活的指引。他们将自己的判断和前进的方向建立在个人价值观的基础上,而不是模仿社会或家庭环境中其他人的做法。而以模仿他人为导向的人,被里斯曼称为“受人支配型”。
没有人是完全的“内省型”或“受人支配型”,大多数人在作决定时兼而有之。但是我认识许多孩子,他们努力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继续在不真实的生活中孤芳自赏。因此,内省的出现和加强,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省的建立依赖于3 个成长过程:自我认识、展望未来和自我启动。
正确评估自己
自我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人们经常需要对自己有新的认识。一些刚成年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一次我问一个20 岁的大二学生,问他在这个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说:“说实话,我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然后我又接着问:“你觉得你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吗?”他的回答是:“嗯,我想也许有一天会吧。”这个学生过着一种以同龄人为中心的生活,他没有独处的时间,因此他从来不去独立思考问题。当他一个人独处时,他会把音乐开得震天响,好像音乐可以让他摆脱这些困扰。即使生活不知道将要走向何处,音乐依然响个不停,依然沿着自己的方向和方式进行。在一种注重外表和社会活动的文化氛围里,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人们没时间、没地方、没愿望去自省。
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孩子的自我了解主要来自于他对自己个性的多方面认识。学校的经历应当成为了解个人优势和劣势的一种途径。成绩报告单和学期测评都是揭示这些特征的途径。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结果,找出他们神经发育的优势和劣势:“伊娃,你的英语和历史成绩都很好,而你在科学和数学上就比较吃力。这充分说明在面对与语言有关的挑战上,你表现得非常出色。”
了解自己的性格
孩子们还应当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情的类型。青少年可能会说:“我想我对很多事情反应过激”,“我真是个自寻烦恼的人”,“当我早上刚起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会非常令人讨厌”,“我是那种会为任何遭受痛苦的人甚至动物感到伤心的人”,或很悲观地认为“我一直想知道我是否值得活下去”。谈论这些话题可以帮助孩子们自己决定哪些特征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改变。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机会讨论这些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或者将它们埋在心底。
了解环境对自我的影响
发展中的心智需要从周围环境的持续影响中汲取思想养料。“家里的人和邻居们是如何影响我的成长的?”“家里人看重的价值是什么?这对形成我自己的价值观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应当意识到这些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一个学生对我说:“我的父母关心的只是金钱和社会地位。我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我喜欢演奏乐曲,让其他人快乐。这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一个女孩告诉我,她的家庭宗教信仰对她的生活影响很大,强烈的宗教价值观在她的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父母直接或间接的教导,通过将自己和其他人进行比较,孩子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些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