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占据”是指我们为了某个明确的目的而自己计划并实现着的行为。
神经心理学家早就证实:主动占据能够实现积极的人格和心态。科学家发现,有生活目标对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生理健康也很重要。导致人类发病的各种原因当中,心理因素占到了30%~40%。是否活得有追求,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了他的生理状况。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科研人员表示:不管生活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生活目标高尚与否,抑或目标是远大还是适度,只要生活中有目标就会比没有生活目标活得时间更长。
芝加哥拉什大学阿尔茨海默疾病中心的神经心理学家帕特丽西亚·博伊尔说,“生活目标是什么并没有限制,可以说是各种各样,比如从实现一个人生理想,到在志愿者组织里做出成绩,再比如阅读一系列图书。”
通过对1 238名老人的研究,帕特丽西亚·博伊尔说,“我们发现有较高生活目标的人,在随后3年的时间段里,死亡率明显大大降低。这部分人比那些生活目标较低或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死亡率低50%左右”。
美国其他研究机构在2009年早期也完成一项类似研究。经研究人员对超过65岁的退休人员调查发现,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人比不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人,在随后4年时间内死亡率低50%。此外,日本东北大学的医学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如果生活没有目标,衰亡进程就会加速。
“主动占据”不仅是一种高级的积极心态,也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从职场的角度,“主动占据”几乎是所有的外企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会要求的一种素质:自我驱动。要求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自己组织资源去解决。要求自己能够善于解释公司的意图,自己去规划和创新。
主动占据是种高度的智力行为,可表征为以下的思考模式。
(1)发现问题并提出明确的目标或任务。这种任务或者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也可能是外界强加的,如上级指派的某项目标:今年要实现一亿元的产品销售额。
(2)对目标进行分析和分解。比如说,今年要实现一亿元的产品销售额,需要分解到每个季度完成多少。分解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市场季节的需求变动、产品的准备情况、人力资源的到位情况、资金的到位情况、渠道的开拓情况等,由此才能够按照季度,甚至分解到每个月,等等。
(3)拟定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措施。比如说,市场环境如何?怎样防止竞争对手的偷袭?从市场、渠道、技术、产品、服务、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需要怎么准备,用哪些关键措施?资源和措施如何配套? 关键瓶颈如何解决?如何建立评估和考核机制?如何实施有效的监控?任务能否分解到每个人?相互的职责是否能够分开?流程是否流畅?如此种种。
计划分解一定要和资源紧密相关,超出资源能力的计划不仅无法实现,更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纪律无法执行。比如,你定了无法完成的任务,下属没能够完成,你就无法严格考核。而一旦无法严格考核,威信就会丧失,军心也会动摇。
计划的考核机制要及时。过短的考核周期随机性太强,难以实施。太长的考核周期则让激励不够及时,缺乏高效的激励性。
(4)计划的执行、监控和调整。计划的实施讲究所谓的执行力和细节,但是,片面地讲究执行力是一个误区。执行力是否能够有效,需要若干环节的资源支撑:
目标制定得合理与否;
资源是否匹配;
管理是否到位;
激励是否有效。
没有上述资源的搭配,单纯讲执行力就是痴人说梦,往往成为执行者推卸责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