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处于占据状态的动物
万有占据原理——人是处于占据状态的动物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在寻找着什么。我们寻找事业,寻找爱情,寻找理想,寻找自己的价值;我们寻找消遣,寻找娱乐,寻找激烈的竞争,也寻找安逸的休息;寻找交往,亦寻找独处;寻找声名金钱,亦寻找心的温馨。在这动与静的平衡之中,在这阴与阳的转变中,在这精神的追求与物质的享受之中,在这自由与约束的变换之中,充满了寻找的痕迹。仿佛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推动我们去谋生、去交往、去思考、去拼搏。这种力量有时是轻微的、难以觉察的,使我们不自觉地在规定的时间走在上班的路上,走在通往商场、歌厅、球场、萋萋碧草和起伏山峦的途中;有时它是极其强大的,如同长江大河般地汹涌,推动我们去寻求慰藉,寻求成功,寻求情感的爆发。而当我们孤寂一人,脱离熟悉的环境,远离相爱的亲人,或无事可做时,这种力量又如同春蚕食叶一样,吞噬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无法安宁,绝望地寻找摆脱寂寞的家园。我们命中注定就是要永远疲于奔命,极力地追寻。
江南春,1973年生,上海人,出身普通工薪家庭。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创立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2005年7月,分众传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按当时发行价17美元计算,分众市值达68亿美元,持分众近40%股票的江南春,身价一夜暴涨至272亿美元。在200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江南春以2317亿元的身价排名第58位,时年才32岁。
江南春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在你等电梯的时候,帮你打发无聊:“分众传媒是无聊的公司,挣的是无聊钱,就是把别人无聊的眼球转化为现金的模式。”
江南春的成功,催生了大量为“等待”服务的成功企业。于是,公共汽车上有了电视机,地铁上有了移动电视,连厕所也没有放过,面壁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人给你提供了消遣的东西。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被试一天24小时躺在没有任何声音的房子里,戴着半透明的护目镜和袖口粘牢的手套,躺一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在这种感官被剥夺的条件下,大多数被试躺在房间的时间不超过一天,最多两天。尽管被试之间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许多被试报告说,躺着时无聊、急躁,非常渴望刺激。有些被试甚至报告说有生动的幻觉和杂乱的思维过程发生,没有一个人或者很少有人喜欢这种体验。(《动机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这类试验中得出结论说,感官是寻求行为的,也就是说,人的感官总是需要有所作为的。
不仅人的感官寻求行为,人的感觉也是寻求行为的。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会产生“剥夺侏儒症”。
剥夺侏儒症研究表明,家庭条件缺乏刺激,会导致儿童身体发育迟钝。即使食物供应正常,但是某些感官受到剥夺的儿童的身高要比正常发育条件下的儿童的身高低一些。来自缺乏应有刺激的家庭中的儿童,往往怀有敌意、具有破坏性、不友好、冷淡、不理人,除了身体发育不良外,这些儿童似乎还孤僻、阴郁、无精打采。
很明显,这种情况非常复杂,在这些儿童的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是失落感,而不是探索和训练好奇心,同样,感情也无依托感。(《动机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由这个例子我们可见,行为寻求的被剥夺,或者说缺乏,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个人的生理、思维及生活取向。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见这类试验的再现。婴儿醒着时,总是要求家人的陪伴,要求爱抚。他手舞足蹈,去抓任何他所够得着的东西,把抓住的东西或者送往嘴里,或者尽力撕扯,或者用力扔出去。缺乏爱抚的孩子成人之后,往往患有“皮肤饥饿症”,这也是我们在身边常常可以观察到的。孩子这种强烈地寻求刺激的躁动,使之既是家长的天使,令寂静的家庭充满生机与刺激,还在无意之中,满足了家长行为寻求的需要;同时又是家长的冤家。
我们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冤家呢?当工作劳累时,我们渴望着有一个好好的休息时间,可一旦有了空闲,我们又常常陷入无聊、寂寞与失落之中。我们总是想方设法打发这无事可做的时间。于是,我们便漫无目的地反复看电视,哪怕电视节目毫无趣味;便去闲聊、打游戏;便去看球赛、逛商场;实在没办法,便想心事,漫无边际地遐想;或者将一张陈年报纸翻来覆去地阅读,将地板拖上一遍又一遍,将电视机调来调去。无聊和寂寞是一剂慢性毒药,腐蚀着我们的神经,使我们急躁、焦虑、厌倦和压抑。无事可做、无心事可想使我们烦恼、麻木、迟钝与冷淡,于是我们便找出电话本,寻找偶尔记下的电话号码;便在网上找陌生人胡聊。世界上有什么比“无事可做?这个负担更沉重的呢?
无事可做亦是社会的冤家。在社会里,当个人不能为自己谋事时,社会就要设法为他谋事。无事可做导致个人精神压抑,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有谁会以为赌博风、偷盗风纯粹是因为经济问题引起的呢?尤其是职业退休者,长期工作所形成的习惯突然被迫改变,个人从有事可做到寻求做事的转变引起了巨大的心理负荷。老有所为的退休者青春常在,无事可做的老人则迅速衰老。于是,或者是社会组织,或者是个人意向,养花、养鸟、下棋、唱戏、气功、书法、老年大学、义务服务等便自然地成了对职业时间的延续,而这种延续正意味着社会稳定状态的延续,对个人生命力的延续。
对行为的寻求是人的原始动力。它驱使人们一直处于对行为、对刺激的寻求感受之中。当人们处于行为之中时,我们称之为“占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任何人都是处于寻求占据状态之中的。”
或者说:
“人是处于占据状态中的动物。”
我们把它叫做“万有占据原理”,简称“占据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