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占据原理”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非常相似。让我们回顾一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定律换成定性的描述就是:任何物体都是处在和其他物体相互吸引的状态之中的。
从上述对比中看出“万有占据原理”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类似之处。换句话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物理世界的自然规律,产生了近代科学。“万有占据原理”则描述了人类世界的自然规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让“人的科学”成为可能。
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我们按照牛顿三定律的描述,展开“万有占据原理”的三原理。
占据第一原理:任何一个人将保持原有的占据状态不变,直到受到其他人或事件的刺激(作用力)迫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我们把这个原理叫“习惯不变原理”,是“习惯成自然”的另外一种描述。(参考牛顿的“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占据第二原理:任何一个人在受到其他人或事件的刺激(作用力)后将产生情绪的变化,其变化的剧烈程度和刺激产生的预期的落差成正比。我们把这个原理叫“预期落差原理”,这个原理说明:任何人的情绪来自于自己的预期值的实现与否。实现或超出了预期值,产生正向(积极)的情绪;没有达到预期值,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
(参考牛顿的“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占据第三原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的刺激是同方向的。正向的情绪刺激引发正向的情绪反应,负面的情绪刺激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这个原理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我们把它叫做“因果相报原理”。
(参考牛顿的“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希望大家记住“万有占据原理”和“占据三原理”,在实践中反复体会,以锻炼自己积极地生活,成就自己的王者之道。
我们说,“人是处于占据状态中的动物”,那么“占据”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讲过,它指人们处于可观察的行为状态或可内省的体验,也就是指我们的感觉。让我们把思考的参照系放在我们每个人的“我”这里,看看“感觉”是什么意思。
人类有三类感觉:生理感官感觉、心理感觉和思维感觉。生理感官感觉是指个人的生理器官所处于的行为状态。如注视、倾听、嗅味、触摸、咀嚼、运动等,也就是说,是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感觉等生理器官的工作状态。心理感觉是指个人的情绪。即所谓高兴、愉快、悲伤、愤怒、惊慌、忧郁、忧愁、憎恶、畏惧等,统称为喜、怒、哀、乐、悲、愁、惧七情。思维感觉则指,个人处于思考、回忆、想象、幻想、计划、沉思、内省等状态。
但是,在现实中要区别出单纯的某一状态是极难的。根据当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脑神经中枢系统分为特异性系统和非特异性系统,从生理感觉接收到的信号分别经由特异性系统和非特异性系统两个渠道分别加工、识别,然后汇聚,进而做出判断。看到一棵树、一本书这样简单的视觉行为中都包含着思维行为状态和情绪行为状态。
当个人思维时,生理感觉参与着作用,比如肌肉伴随的生物电现象等。心理学家还证明,人的任何一种行为中都带有情绪特征。比如,我们想象某一情景时,总会伴有愉悦、兴奋或不快等情绪(可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分离这三类感觉是不可能的,任一感觉都是这三类感觉的综合。那么,“占据”就是指这三类感觉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