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知识——占据我们的就是真的
人们可能还是要争论:到底有没有灶王爷。因为我们能够说有孔子这个人,有孙中山这个人,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我们不能说有灶王爷,正如我们不能说有“孙悟空”一样。这是种很自然的想法: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说有孙悟空,但孙悟空是在神话世界里,这有什么意思呢?不过是狡辩而已。有孙中山,这是真有;有孙悟空,这是假有。真与假在这里形成天壤之别,怎么能随便混淆呢?
当人们说“真有”时,意味着是现实的。这种现实就是处于人们生理感官所觉察范围内的对象,那种直接地占据了人们的生理感官的对象。比如看见一辆汽车,听见鸟鸣,嗅到兰花的幽香,触到冰的寒冷等。显然这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到的都是真实的东西,谁要是否认它们的真实,谁就是精神不正常,心理学家则名之为“感觉失认症”。
当我们说,我们生理感官所感觉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东西时,也就同时在说,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亦就是说,我们依赖于这些感官获得真实,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说有真实的东西。当佛陀说万物皆空、一切皆幻时,他亦没有否定他眼中看到的树不是树,他肚子饿时,亦不会啃石头。显然,感官是先天的,一切人均有的、相同的,使我们对同一对象有相同的感觉,而不至于说牛有两条腿。当原始人的壁画保留到今天、映入现代人的眼帘时,我们仍会说某某图画是描述狩猎的景象,而不会相信,那些四条腿的动物是壁画作者的自画像。
感官的感觉是真实的,所感觉到的东西是真实的,这些东西是这些感官感觉的对象。原始人很迷信,他们以为白天看过的东西会活生生地进入他的脑中。现代人不这么认为,他很清楚,看到的东西和对这个东西的感觉是两码事。就好像一个人和他的照片不一样,虽然未开化的部落人以为照相机拍下了人的灵魂而拒绝拍照。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到底是所感觉到的东西真实,还是关于这些东西的感觉真实呢?
我们总是很谦虚的,自然会认为,作为感觉对象的物体比自己对这些物体的感觉更真实,因为即使没有人的感觉,这些东西也都存在着。人类在宇宙这个大家庭中终究还很年幼,如果把地球的存在看做一位百岁老人的话,把人类从类人猿的时代算起,亦不过是个出生才十多天的婴儿。一个婴儿说他的父母不存在,大致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
这种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比我们对这些东西的感觉更真实的态度,应该是最真实的态度。这种态度的持有使我们放心了不少。按照语法,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对外在客观世界感觉的真实性要比所感觉的对象的真实性更差些,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却又仍然是不那么真实。
显然,我们不能怀疑外在世界的真实性,只能把讨论焦点放在我们的感官上,看看它为什么得不到与外在世界一样的真实。
我们猜想,感官有时会出错,就像我们有时错认一个人一样。几个月的婴儿就常常分不清母亲与阿姨,除非把他抱在怀里,让他看准了。不过,这种方案不能让我们信服,因为当我们说感官出错时,不是说某一个人的感官出错,而是整个人类面对外在世界的出错。就是说,人类的感官系统常常失灵,它是种概率的东西。它失灵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圆的看成方的,把猪看成牛,把汽车看做轮船。当它正常的时候,我们才看见真实的东西。那么,我们又是怎样知道它什么时候处于失灵状态、什么时候处于正常状态的呢?我们大概只有依靠强化,也就是说,发生概率大的就是正常的。
但是,说感官会出错固然可以作为一个猜想,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它要求着,当感官不出错时,它的真实就和它所感觉的对象的真实性一致了,而这恰恰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论题。看来这种解决方法行不通。不过,这个猜想倒使我们进一步地明确了这个论题,即,在任何时候,我们感官感觉的真实都比不上所感觉对象的真实性。这就好像是说,无论你今天吃得多么饱,你明天还要进餐一样。
这个论题使我们陷入困惑之中。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官感觉的真实性比不上所感觉对象的真实性呢?我此刻吃饱了,这是真实的。但我知道几个小时后还会饿,所以,还要进食,那么,我们之所以知道我们所感觉对象的真实性更高,只是经验告诉我们的。而这又意味着,我们过去的经验应当是真实的,只是相对于此刻的经验变得不那么真实了。而我们又依此类推出,将来我们的经验会比现在的经验更真实。
信念发生冲突,即感觉的对象是不变的。牛就是牛,宇宙就是宇宙,宇宙不以人们意志和感觉为转移而自行其是地存在着。昨天说地球是静止的,今天说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本身没有变化,那么变化的是什么呢?是人的感觉吗?不会的,我们不相信古人的感觉和今人的感觉不同。一?现成的答案是人们的认识变化了,知识进化了,变化的是知识,而不是客观世界,也不是人们的感觉。
这样,我们所说的“真”与“假”是“知识”的真与假,而不会是说我们的感官感觉的真假,也不是说客观世界的真假。这个结论使我们轻松起来,因为我们不必关心外在世界的真与假,也不必关心我们自己感觉的真与假。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的感觉,都是绝对为真的,不需要讨论、辩论或论证的,我们只需要把讨论的焦点放在“知识”上就行了。也就是说,只有“知识”才有真与假。
假的知识——违背了知识界定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