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灵奥秘(4)

(1)同一刺激引起不同人不同的反应。这种不同的反应或者是强度的不同,或者是反应方式的不同。

(2)同一经历中,不同的人感受到不同的刺激。

这种特点可以使我们提出如下比方:每个人都是特定的选择系统,他只选择对特定刺激做出判断,并解释它的意义,从而做出反应。表现为:

(1)对某些可能的选择充耳不闻,熟视无睹;

(2)对某一刺激的反应有强弱程度的差别;

(3)同时出现的多个刺激,会有所选择地接受某一种而压抑对其他刺激的可能反应。

当个人对出现的刺激的意义解释和自己预期一致时,个人就会出现愉悦的情绪。而当与预期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出现挫折性不快。

心理学家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这点。他们把“预期”称为“再认”。

“……再认是有情感性的,一种熟悉感……再认是承认一个观念或一种物体是熟悉的。所以或许我们有理由说,为什么穹隆相对的是脑中的不那么重要的一部分,但对记忆却是不可缺乏的。在那里对情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再认必须有熟悉感。

……穹隆或许是与传递情感有关的冲动的最主要的通路,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通路,可能有其他的后备通路,在呈现较不熟悉的观念或物体时,通过这个通路可产生某种再认、某种熟悉感。换言之,很长时间以前的和经常重复的老经验,当重新体验时,通过除了穹隆以外的其他通路,可能是可以唤起一种熟悉感的,而要再现较近的经验时,则要求再认的情感功能的完整了。”(《神经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因此,预期的实现,让再认获得了成功,产生了愉悦的心态;而再认出现障碍的时候,就产生了情绪的挫折。

失认的占据——导致失衡的情绪

再认是情感的,当再认不能实现时,就会出现情感障碍,如沮丧、忧郁、焦躁、失望等,我们将再认的不能实现称为“失认”,或称之为“冲突”。情绪有时很强烈,如失恋;有时很微弱,如由于该做的事没有完成所产生的心理牵挂;有时候又莫名其妙,如寂寞、厌倦等。

人们占据的实现是以再认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再认可以粗分为两种。

其一,反射性再认,或称习惯性再认。这种再认是条件反射性地实现的,因而据以再认的原始情境是已习得的、习惯的、熟悉的,而再认对象的出现则往往不是出自于我们有意识的安排、计划或控制。比如说,突然有客人来访、上街时遇到一位朋友等,其特征是迫使我们中断当下的占据态,转向再认出现的新的事态之中。

其二,意向性再认,或称预期性再认。是指当我们处于某一占据过程中,对即将出现的占据内容的预测性再认,因而据以再认的原始情境是计划性、预期性的。比如,打篮球投篮时,我预期将篮球投入篮中,预期运球能够得心应手,绕过对方的防卫;下象棋时,我预期能将对方的某个棋子吃掉;与别人约会时,预期对方在约定时间内出现;读小说时,预期某主人公能够有某种处境;买一枝鲜花给她,预期她能高兴;学习中,预期能解出某道习题;在工作中,预期按照某计划去开展;对于写书的我来说,预期它能顺利出版,等等。

在失认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持续地实现占据,而会出现两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