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占据社会(5)

技能——占据社会的工具

人们必须以“身外之物”的形式呈现自己、证实自己,获得自己的社会价值。这就意味着,创造这些“身外之物”的人们必须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

一位老人在河边钓鱼,由于他钓技高明,不一会儿就钓了一篓子鱼。老人见身旁看他钓鱼的小孩很可爱,就要把一篓子鱼都送给他。小孩却摇摇头说:“我想要你手中的钓鱼竿。”老人问:“为什么?”小孩说:“这篓鱼再多,没多久也会吃完的;要是我有了钓鱼竿,我就可以自己钓,这样,一辈子也吃不完了。”老人很赞许这个孩子的机智,把钓鱼竿给了他。但是,老人虽然给了孩子钓鱼竿,却没有教他钓鱼的技巧,小孩还是钓不到鱼。

所以,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与其无偿送别人鱼,还不如教给别人如何捕鱼的方法。

技能的核心作用就是通过掌握工具,生产、创造出各种“身外之物”,人们欣赏或购买这些身外之物,购买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销售者获得了自己的收入,从而获得了自由的支配权力。

技能的重要性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也很实际。每个年轻人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就是:你的技能有多高,你就能获得多高的年薪。

学历是一种技能的证明。大专学历的学生受到的训练不如本科学历的学生,本科学历的学生受到的训练不如硕士生。因此,就业的开端,硕士平均年薪高于本科、本科高于大专就是正常的。

学校的牌子也是一种技能水平的证明。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入职的平均年薪高于不知名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也是正常的,因为前者已经经历了高考的检验。就像体育竞赛一样,进入了国家队,平均水平自然高于地方队。而在国家队中再经历几年的训练,和地方队学员的平均水平只会拉大,不会缩小。

技能是动态和发展的,所以就给努力者机会。后来者随时有机会超越前面的人,只要你学得更精通。社会的衡量总是看当下和此刻的。学历和学校的牌子在刚求职的时候有用,对于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职业人员,技能和经历就更加重要了。

技能也是针对市场的,不同的市场对技能的要求是不同的。一些小众的市场,由于欣赏者的数量较少,价值就有限。而在大众市场,由于欣赏者的数量足够多,价值的上限就非常寻常。比如面向大众读者的《读者》、《参考消息》等的发行量就远远超过某个医学领域的杂志或报纸。

技能的价值还决定于竞争的激烈性。大家会说,哪里竞争都激烈。其实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竞争的激烈度可以以直接占据用户的广度为标准。单位里面的竞争,评价者只有几个人,所以胜利者获得的价值有限。而体育类的竞争是爱好这个种类的所有观众,这样,顶尖的胜利者将获得巨大的价值和荣誉。足球比赛的观众多于曲棍球的观众,所以,前者的胜者的社会价值或者说收入也大大超过后者。

技能是无所不在的,没有技能将无法在社会中立足,而技能杰出者将名利双收。

文学家的技能是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故事情节的虚构描述能力,通过文学作品流通到社会上,让人们欣赏。写得好的作品、满足了社会需求的作品、宣传得当的作品就卖得好,而缺乏宣传的作品、别人不喜欢的作品就卖不出去。

对文学家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一直很伤文人的心。2007年,《财经时报》推出了“中国作家富豪榜”,其中,余秋雨以1 40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榜首,名列第二的二月河的版税收入为1 200万元,而韩寒以950万元的收入名列第三。这张榜引起了一些骚动,让一些同样为文人的作家愤愤不平。这些人愤愤不平,不是说自己的作品不好,而是指责“文学太市场化了”。一种代表性的意见是:

文学是寂寞者的事业。文学的动机应该是责任心,文学的作用不只是赚取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