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认识世界(3)

假的知识——违背了知识界定的规则

“知识”为什么会有真和假呢?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问题,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听从我们的好奇心继续探索下去。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真与假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也就是说,根据此刻我们所拥有的知识,表明过去的知识是假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任何知识就此刻来说总是真的。那么,为什么“真的”会变成假的,“正确”会变成错误呢?从常识中,我们说这种变化是由于我们又发现了新的知识,这种知识告诉我们,那曾经是正确的知识变得不正确了。形象的说法是,我们那时只看到了片面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得全面些了,发现那正确的变成不正确的了。

所以,真与假是知识之间的事,即一种知识判断另一种知识不正确。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自然的就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种知识能够判断另一种知识不正确,一种知识又是怎样判定另一种知识不正确呢?

我们先看看第二个问题:一种知识是怎样判断另一种知识不正确的?为了直观起见,我们讨论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的论断“重的物体在空中下降得更快”被伽利略用比萨斜塔实验证明是不正确的,伽利略以自由落体定律表达了他的论断,即在真空中,物体下降的速度与它们的重量无关。这个例子是众所周知的,也有人因此笑话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不过,我们当然清楚,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对他自己来说是确实无疑的;对我们来说,他的论断也是正确的。没有人会否认“重物比轻物在空中下降得快”,这不过是个很自然而常见的现象,一块石头会比一张纸在空中下降得快,要是遇到大风,纸片不仅不会下降,还会飞上天空。

我们也同样相信伽利略的论断。只不过这个论断有些抽象,要相信它还需要些特别的限制。在高处同时落下两个石块,它们几乎同时落地;同时扔下一个石块和一团棉花就不会有这个结果。显然,相比之下,在常识之中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更正确些,伽利略的论断必须是在“真空”中成立,而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则不需要这种假设。

然而,人们终于还是认为伽利略战胜了亚里士多德,认为伽利略说对了,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其实,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两个人都没有错,两种论断、两种知识都没有错。只是两种知识要求的前提不一致,导致了论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伽利略的论断并不能判断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错误的,两者根本就不能够进行比较。正是这种比较错了,它混淆了两种论断的前提。从伽利略的前提看,亚里士多德错了;从亚里士多德的前提看,伽利略的思想则违背了现实。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

当一种知识判断另一种知识错误时,存在着这种情形,即这种判断是不成立的,混淆了两种知识的前提。

我们做出上述结论时,是十分审慎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认为,当一种知识判断另一种知识错时,必然是由于混淆了两种知识存在的前提。我们只是认为,存在着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是我们从上述例子中观察到的。

我们的好奇心却希望我们从“存在着”归纳出“必然”。因为“存在着”总是一种个别现象,我们总是不满足于个别现象的。要是对我们所遇到的各种事物都个别对待,实在是令人苦不堪言。

为此,我们来个经济原则:只要存在就必然合理。把从一种存在现象所抽象的结论当做普遍的命题,作为判断的依据,进行推理判断。如果出现例外的现象时,我们再去修正、限制这个命题就行了;如果没有遇到例外,我们就可以大胆地使用。至少,例外并不导致我们推翻原来的命题,只是使我们把命题说得更准确些。也就是说,任何命题只要是我们从一种现象中得到的,就绝不会是错误的,它的错误只能是由于我们叙述得不准确。这种不准确或者是不能准确表达出我们关于原现象想说的,或者是出现在概括类似现象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这类错误时,我们只需对原来的命题加以准确地修正,使之变得更成功。

现在,我们考察一下刚才的一段话。它的要点是,从一种现象中得出的判断必是真的。这也符合我们前面一贯的分析,这又说明了,如果不正确,只是由于这个判断本身叙述得不准确。这进而使我们确信,当一种知识判断另一种知识错时,存在着这种情形,即后者叙述得不准确。这也部分地解决了上述的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一种知识能够判断另一种知识不正确。

于是,当一种知识判断另一种知识错时,我们有了两种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