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认识世界(6)

从上述结论中,我们可以解释一些常识。

首先,“存在”是无言的,它是我们感受到的一种作用。说“张三存在”,“存在”二字就是多余的了。

如果我们感受到的作用是一个词的话,上述结论就变为:“词”是无言的。用逻辑术语就是:“名”是无言的。

如果我们感受到的作用是一件物的话,上述结论就变成:“物”是无言的。

如果我们所感受到的作用是“我”的话,就得到这样的结论:“我”是无言的。

这个结论就有什么意义呢?比如我们常常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我到底是什么?”这类问题都不是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我”只能是我,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我”存在着,这也是不用思考、不用问的。无论是我们这么问,还是别人这么问,都是另有所指的。

如果我们所感受到的作用是一个句子的话,就得到这样的结论:“任何句子”都是无言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句话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特定的上下文中才有意义,才有我们可以界定、理解的意义。

进而,任何一个孤立的整体都是无言的。如一本书、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国家等,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原始部落的人就是无言的;对于美洲的原始部落来说,中国这个国家也是无言的。

从这个结论,我们还可以推理出一些有趣的东西。如佛教理论的“万物皆空”,中国古典文化的“万物归一”以及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妙理。一切存在都是无言的,不可说的。“说”来自于人,“真假”来自于人,是“心动”的结果,存在于“何所”是人把它放进去的。你说苹果是可食的,那是对人类来说的,苹果就是苹果,它以自身为目的,“可食”是你的目的,是你的“心动”,连它的名字也是人类给它取的,它不需要名字,人类为它取了各种名字、不同的发音,用于种种用途。如果我们抛弃这些人为的目的,抛弃各种人为的因果关系,反思我们的种种观念仅仅是后天强化、训练的结果,反思抛弃了这些观念后的“物”才是自然的“物”时,就会发现万物的齐一。

注意,我们应该能够发现这种齐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言!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缺乏推理性知识的关键!

我的知识——让我们自己制定规则

既然每一种作用是无言的,那么,联系起两个作用就依赖于“说”,依赖于“心动”。如果我们没有记忆能力,就“万物皆空”了,世界上就永远只有一种作用。当我们联系起两种作用,就必须从存储于我们大脑中的各种作用中选取它们,也就是说,我们做出了选择,做出了判定。

这种选择是不是唯一的呢?假如有两个球,让我们摆放它们,有多少种方式呢?有无穷种。摆放的环境不同,方式就不同。就好像两个人,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如此等等,这种组合种类太多了,这种摆设和摆放环境间的关联就是我们的“说”。由此,可以得出推论:

“无言”的两个作用之间的可说方式有无穷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