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消极情绪对个人有极大的伤害,这类情绪常常由某一强烈事件的刺激引起,比如失恋、夫妻离异、亲人离世、高考落榜、工作上受到重大挫折等。其影响强烈地贯穿在个人的行为之中,构成了个人心理普遍的背景,可称为心境。
人们恰当地把这类情绪比喻为笼罩着个人生活的阴影。阴郁的心境常导致行为者对生活中一切刺激的阴郁化,如高考落榜者、残疾人常会觉得受人嘲笑、看不起,别人的眼光或行为都带有某种针对性的挑衅。行为者可能因此愤世嫉俗、看破红尘,有意和交往者产生“冲突”、制造矛盾、进行“考验”。工作上受到公认的重大挫折的人也容易发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感叹。所以,及早摆脱这种阴影是十分重要的,不仅需要亲人、朋友和组织等的情感支持,也需要我们考虑一些有效的、个人能够方便采用的对策。
对强烈、持久的消极情绪状态的摆脱,上述方法除“比较法”之外,都不容易奏效。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有效摆脱这种情绪状态。
一种方式是从事新的行为。新行为的新鲜感会带来愉快的体验;新行为带来的正向后果会鼓励个人消除失败的阴影;新行为的预期占据的特点可以让自己的心境转向快乐。比如:创业失败了,可以先找一份自己能够轻松驾驭的工作,让自己在轻松驾驭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产生效果的激励,让自己摆脱失败的打击。工作中,一个项目失败后,重新开始一个难度较低的新项目,会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失去亲人的人,让他注意到别的亲人急迫地需要他照顾和关怀;失恋的人,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的挑战中,通过工作中产生的各种目标和责任刺激他,让他不至于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占据总是独裁的。当个人被新的行为占据了,痛苦事件的影响力就减弱了,隐藏了。
不过,对有些人来说,如果新的行为没有能够带来一种连贯稳定的积极心态,心中仍然会“隐隐作痛”。这样,一旦个人再次遇到挫折时,旧伤就如同夏夜里萤火虫的光芒一样引人注目,促使人们强化过去的挫折、失败,使得阴影更顽强地作用于个人。
我们不妨采取第二种方式:直视阴影。对自己说:“事情确实太糟了,偏偏发生了!既然如此,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视阴影的方法是一种理性分析的方法,要求个人勇敢地相信自己,用自己的理性陪着自己的感性,去护理伤病的心理。相信自己不会伤害自己,自己能够接受 “受伤害”这一事实,而去检查这种伤害,和自己共同面对它,商讨解决的方法,由此获得积极的体验。有以下两种解决方式。
(1) 心理咨询法。通过倾诉寻求情感支持,进而从事态中彻底解脱出来。
心理咨询法的核心是一对一的沟通。要求咨询者能够大胆而勇敢地倾诉自己的情绪、经历的事件,宣泄自己的感受,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要求心理咨询师能够态度亲切而尊重、全神贯注、学会倾听。心理咨询师要注意咨询者的表情反应,眼睛要看着对方,做到察言观色;谈话应无拘无束,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示都应准确无误,随时把握好会谈的方向,重点深入探讨心理症结所在,并密切注意来访者的反馈意见。
心理咨询是一门十分专业的学问,目前在中国已经有了广泛的实践。个人在遇到重大的情绪挫折、心情长期不愉快的时候,应适当地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没有专业的咨询机构时,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和心理咨询师沟通。
不过,由于心理咨询职业在中国还刚兴起,成熟的咨询师队伍不大。个人在选择咨询时要广泛地运用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调查、了解具体咨询机构的信誉、资质和别人的评价,以免上当。
在缺乏专业咨询师的场合,自己应善于找朋友、同事或亲人倾诉。当人们通过话语把造成情绪的前因后果加以诉说时,一方面诉说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情绪转移过程,具有前面提到的对短暂强烈情绪的平息作用,这种迅速平息避免了使那种强烈的情绪长久地盘踞在心头而造成强化性的后果。另一方面,通过对原过程的追溯和描述,就潜在地进行了一种归因。当这种归因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后,便使原来造成情绪的情境异化为所陈述的语词的外壳,这样,主体就获得了解放,从单纯的情绪体验,进入到异化了的形式中。这种形式以其明确的可占据性而不是模糊的黑暗,澄清了内容。并可能因此成为个人愿意进入的境界,即再认的快感诱使个人无所顾忌地进入这一禁区。
(2)进行理性的分析。一般来说,倾诉及其各种形式都带有无意识归因的色彩,人们很少以严格的剖析态度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只是为了方便或情绪上的某种原因,把活生生的事实抽象为话语或外在的形式,使这种抽象的形式替代原始事态。
理性分析并不满足于这一。它要求分析这一事件在现实中的过程,在逻辑上的各个环节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个环节中主体所处的位置,及其行为的结果。
通过这种分析,事件就成为非偶然的、具有生活必然性和个人试验的过程。痛苦的事件会成为个人独特的经历,变成只属于自己的情感和秘密,珍藏着自我的真实、自我的挣扎奋斗和自我的力量,获得了迎接未来的精神力量和优越感。
由此,个人的情感与人生观都升华了。一切情绪都来自于得与失,当一个人从痛苦中再生时,成了自己的旁观者与管理者时,他就超越了这种得与失,超越了爱与恨,超越了痛苦与欢喜,获得了自信和坚强,享受着内心的骄傲与平静,达观地组织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生活的馈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痛苦过而庆幸着、愉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