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常常会逞一时之快,说出或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小不忍则乱大谋”是我们在社会上最常被规劝的一句话。忍,乃是一种大智慧。因此,当有事时,千万要稳健,不要逞一时之快,而坏了大计。

35岁前的年轻人,还是血气方刚,往往容易因一些芝麻小事,就动辄失去理智,此时拥有忍耐力就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在这个社会,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被羞辱,或被误解,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挑战。

面对这种状况不外两种处置方法:一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二是以退为进,强忍自安。而事实往往证明,针锋相对,硬碰硬,到头来受伤的可能还是自己。有时候,能忍恰恰是强者。这里所说的“忍”,是指为了大局、为了长远利益而把他人强加给自己的痛苦、怨愤强咽下去,不予反击,求得息事宁人的一种处事方法。有句俗话说:“百忍成金”,它从某种意义上道出了“忍”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忍”有助于缓解矛盾冲突。在和别人发生矛盾时,只要有一方采取“忍”的姿态,主动放弃对抗,就会使矛盾失去继续激化的可能,从而使矛盾趋于缓解。

其次,“忍”能导致问题的“冷处理”。在矛盾状态下,双方头脑发热,不够理智,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一方的“忍”就会使双方脱离接触,获得冷静理智处理矛盾的机会。

最后,从长远来看,“忍”还有助于成就大事。事有大局与局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分。当眼前冲突有碍大局和长远利益时,“忍”的态度就成为顾大局的最佳选择。成大器者往往能权衡利弊,决不会因小而失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忍耐是保全人生的一种谋略,忍耐是一种弹性的前进策略,有时“以退为进”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攻击,就像战争中的防御和后退就是迎取胜利的一种必要准备。

不过,一般人常劝别人或自己:要忍!要忍!!要忍!!!结果却可能只是憋了一肚子气,伤身也伤心,最后一不小心爆发起来,不仅前功尽弃,甚至犹有过之。究竟何为真正的忍,恐怕连自以为清楚者也未必明白。

苏东坡因脾气躁,不见容当道,乃一路贬官,终郁死途中(江苏常州)。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虽被封王,终遭削蕃。有人以为:若能忍,历史或会改观。但是,最可能的结果:苏东坡憋气夭亡于京,宋朝仍旧偏安;吴三桂怒爆心脉暴死,清军照样入关。

所以我认为:有气理当发泄,不该憋住;真正的忍,乃修心养性,根本不动气。然而,人皆有七情六欲,要做到完全不动气,着实难如登天。

因此,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如何才能做到真“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