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品牌当道的时代里,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品牌脱颖而出。为何精品会流行,就是因为人们想要具有美感的商品,因为每个人心里对于“美”及“美好”的事物仍有渴望。所以只要你懂得鉴赏,懂得加入美感的元素,保证就能让你比别人多一份优势,多一点利基。而一个领导者或是具有行动力的人,如果在鉴赏力方面具有优势,则在其领导魅力,深沉思考力上都会有卓越的表现。
鉴赏力的确立,正是职场成功的秘诀之一。对于美的鉴赏力,正好可以和近年来一个热门的话题相结合,那就是乐活、慢活。SONY创办人盛田昭夫是到老年才开始培养对艺术运动的鉴赏力,所以他60岁打网球,65岁滑雪,70岁潜水。但是在这段期间,他带领SONY奠定了全球化企业的基础。
美国生物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前院长、现任史隆凯特灵癌症中心主任的瓦姆斯,他在大学时主修的是哲学与英国文学。另一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巴尔西诺,则是终身喜好古典音乐、摄影与现代文学。
他们都是靠着建立对美的鉴赏力,并与自己的本业相得益彰,进而创出亮眼的成绩单。而培养对美的鉴赏是急不来的,反而应该学习慢下来。正如创意总监林文媛所说,美涵盖在所有的事物里,无论做什么都真心真意,自然就是美,外在的包装不是美,唯有懂得慢慢欣赏丰富内心所散发出的美,才动人!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鉴赏力呢?
提升鉴赏力,除了在正式教育体系中受教之外,还要多看、多读,只是很可惜,在教育体系中,很难学到对美的鉴赏力,尤其是在有升学压力时,美术、音乐课往往被挪为它用,这也难怪台湾在基础美学的建立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在刚刚有提到要多看、多读,其实看,就是要亲身体会;读,就是要深入了解。一面看一面读是迅速提升鉴赏力的良方。虽然文化修养的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鉴赏力的形成不也正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吗?
首先,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对美的鉴赏活动,以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更好地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对于鉴赏力还不够高的人来说,首先要通过对美的鉴赏来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从而在审美享受中逐步增强辨别美与丑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艺术情趣和鉴赏力。
就像歌德所说的,“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所以我们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并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稳固的基础,这样你就有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
其次,要培养反思的习惯。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你是否常常被作品感动,随着里面的人物或喜或悲,看完后却只是简单笼统地表示“好”或“不好”,这说明你还仅仅处于被动的接受阶段,并没有鉴赏的意味。
如果在欣赏的同时,还能深入地想想:读者为什么会被打动;作者这样的描写有没有完全表达所要表达的感情、意义?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真正接近鉴赏的范围。如果你也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道出“好”与“不好”的理由,能够说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它的影响是什么,那么你就开始走上专业鉴赏的道路了。
在学校的时候,师长们大多只鼓励我们多求学问,而忽略了培养鉴赏力,似乎只要把学识填满脑中,学问便能造成一个成功的人,但事实往往证明不是如此。既然求学阶段我们没有多培养自己的鉴赏力,现在就更要奋起直追。生活中涉及的任何事物,只要在欣赏、参与时,多提几个HOW和WHY,你就踏上了鉴赏之路。
然后,我们要知道何所爱何所恶,拥有独立的判断力。有教养的人不一定博学,但是一定知道何所爱何所恶。我们周围一定有一些人,他们心里塞满各式各样的资讯,对于音乐绘画、建筑设计、文学等都有所了解,可是他们却没有自己的观点。他们有广博的学问,可是缺乏鉴赏力,到头来这些都是死物。
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不受任何所谓学者的“专家言论”左右,才能具有独立的判断力,才能具有真正的鉴赏力。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所爱自己所恶,那么何来鉴赏呢?
最后,我们要尽量摆脱千篇一律的公式,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美的解读。这可以说是判断力的细化。不要指望艺术鉴赏有标准答案,不要指望有固定的模式来求得对作品的正解。
“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了作品,但欣赏的过程最终还是要由“读者”来完成。传统的“借由什么,说明什么,反映什么,歌颂什么”的思路应该被摒弃。你要学会自己去欣赏事物,要学会自己问它“为什么”。鉴赏美就是一种再创造过程。而再创造的基础一是美本身,一就是你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生活理念。
当我在MSN中和玉红及美加讨论鉴赏力这个议题时,玉红突然问我喜不喜李安导的《色戒》,我直接就说不喜欢,但美加说他在日本也听说了这部得到电影大奖的电影,并问我为何不喜欢,玉红甚至借题发挥说我没有鉴赏力。其实我们针对这个话题最少谈论了两个小时,最后的结论就是“不喜欢并非否定它的好坏,也并非没有鉴赏力,人对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一个大家都认为美好的事物,重点是你是否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一个人拥有鉴赏力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习惯反思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并尝试着解释且寻找答案。他能够对某些绘画、电影、文学作品、音乐、戏剧等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会追随别人的思维来看待事物。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而且,闲暇之余,他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提高对艺术的情趣。因为美,无处不在;美,无所不能,生活中一定有自己热爱及向往的事情。
总之,35岁前,如果你能拥有鉴赏力,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积极的生活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并且无论工作或生活,都能保持这种心态,融入其中,感受种种乐趣。就不会再有“感兴趣的东西很少,自己是不会工作,也不会生活”的消极想法,也才能真正享受到美所带给你的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