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介绍
约翰·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
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约翰·华生
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建了行为主义学派,并影响美国心理学长达30年。
华生1878年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和很多聪慧、富有想象与创造力的孩子一样,华生在小学时候的表现并非可圈可点,他自认为不是一个好学生,不听话、喜欢争斗、成绩不好,还有些懒惰,只能达到勉强升级的水平。这样的情形直到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之后才有所改变。1894年,华生16周岁的时候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去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的理想是想拿下哲学博士学位,却发现自己对导师杜威的哲学观点热情不够,而是受到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安吉尔的影响,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并同时研习神经学。与此同时,他还努力学习生物学和生理学,获得哲学博土学位之后在大学里担任讲师。正是在芝加哥大学当讲师的几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他的行为主义的信念,之后他受邀去霍普金斯大学受聘正式教授,在那里,华生度过了他学术生涯最辉煌的岁月。
华生致力于思考如何能使心理学研究更加客观化,经过探索,1913年35岁的他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因为一些原因,华生没有在大学和实验室里度过他的全部生涯,而是由学而商,但是,无论在学界还是商界,他都矢志不渝地宣传他的主张,他甚至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为杂志撰写稿件、普及行为主义知识、传授行为主义心理学。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华生荣誉,称赞他的工作是“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华生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度过晚年的时光,1958年去世,享年80岁。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所开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最为突出的是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日趋精进。
行为的分类行为是华生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将生理学中的“反应”一词借用过来,将行为理解为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这些反应也就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反射即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这里的刺激是指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由此,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在他看来,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这样心理学就成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因果关系的科学。他用公式表示为:R=f(S)。R为反应;S为刺激。公式的意思是,刺激是反应的函数。行为共有四类:①外显的习惯反应比如打开门锁、踢足球、游泳、交谈等;②内隐的习惯反应比如条件反射所引起的腺体分泌、思维、态度或身体的定向;③外显的遗传反应比如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如打喷嚏、眨眼等;④内隐的遗传反应比如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由此可见,人类的全部行为都在华生的行为主义研究框架之中。
行为研究方法华生认为研究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条件反射、言语报告和测验等四种方法来进行。他认为对行为进行的观察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和实验室条件下的观察,两者各有利弊,但都是重要的方法;条件反射法也是研究行为的有效工具,同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他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言语报告法也是华生认为的重要方法,他认为正常人有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人怎样对各种情境产生顺应;测验法被更多作为研究手段带入心理学研究中,但是华生主张不能完全使用语言测验,因为有很多人有言语障碍,他主张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
关于情绪和人格在谈论人的情绪和人格的观点时,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至于人格,这个心理学中最为复杂的方面,华生也觉得很简单,他说人格就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在他看来,在人的一生中,会形成许多习惯系统,每个习惯系统又包含许多个各自独立的习惯,所有习惯系统的总和,便构成人格。人格受环境的影响,改变了人所处的环境就能够改变人格。
与此同时,华生对习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过程中学会更快采取行动的结果。当人处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刺激之中时,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活动,当活动变得越来越有规则、秩序而不仅仅是随机性之后,习惯就形成了。换句话说,习惯的形成,实质是形成一系列的条件反射。通过对习惯的研究,华生认为人类无论老幼都有相当的学习能力;他还发现分散学习比突击训练的效果要好。他建议,即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习,也应该在中间留出一段间隔时间来,这样会取得惊人的学习效果。在他看来,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推荐影片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天堂不是我的家园,流泪心碎后,我要重返人间。
——《呼啸山庄》
简介:影片改编自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的同名小说,《呼啸山庄》是她唯一一部小说,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导演威廉·怀勒选择黑白摄影的手法将它展现于荧屏,使其成为20世纪银幕上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影片获得1939年第12届奥斯卡奖最佳摄影(黑白片)大奖。
《呼啸山庄》讲述了呼啸山庄的恩萧家族和画眉农庄的林顿家族之间一个爱情与复仇的离奇故事。19世纪,在英国约克郡一个阴沉的荒原边上,名叫希斯克利夫的吉卜赛男孩被恩萧先生带回呼啸山庄收养,他得到主人之女凯西的喜爱,却被恩萧先生的儿子辛德雷仇视。凯西虽然深爱希斯克利夫,却又无法拒绝自己想过优裕生活的愿望,而能提供这种生活条件的却是邻居艾德加·林顿。希斯克利夫无意中得知后愤然离去,发誓要成功后回来报复,凯西最终带着愁苦的心情嫁给了林顿。
几年后希斯克利夫风度翩翩地回到呼啸山庄,他买下了山庄,成了主人,老恩箫先生已经去世。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爱上了他,他与伊莎贝拉结了婚但并不爱她,他的冷淡无情使伊莎贝拉受尽折磨、离开人世。凯西也因为悲伤过度而濒临死亡。希斯克利夫在凯西弥留之际来到她身边,把她抱到窗前眺望远方储存了他们童年时代美好回忆的“城堡”,凯西躺在希斯克利夫的怀里,喃喃地说她等待着,等待着总有一天他们在那里团聚,然后死去。
凯西的离去带走了希斯克利夫的心,他在痛苦的煎熬中心神错乱地捱过了20年。他对周围的一切人都极端轻蔑、百般折磨,奴役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和埃德加的女儿凯瑟琳,甚至对自己与伊莎贝拉所生的儿子也恨之入骨。终于有一天,凯西的幽灵在严冬的雪夜把他召唤,他慢慢走向那个他们最喜爱的荒原“城堡”,与他的凯西合而为一……
影片经典地诠释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和性格决定命运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