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1:培养爱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爱确实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但要走进爱情并真正拥有,则需要有爱情的能力,如同所有能力需要培养一样,爱的能力也需要培养。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他说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要掌握理论,二是学会实践,三是赋予爱以最大的关切。
恋爱、爱情是爱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学习爱的能力是贯穿一生的任务,也会让人受益一生。
爱的能力简单来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迎接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承受失恋的能力、发展爱的能力。
1迎接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受爱的能力,前者是主动给予爱,后者是被动接受爱。尽管恋爱的起初可能由一方表现出主动,表现为一方施爱,一方受爱,但就整个恋爱过程来说,是双方不断彼此施加爱和接受爱的行为,否则爱就无法持续下来,爱情也就不称之为爱情。
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是爱的能力;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求爱,能够及时、准确地对爱作出判断,并作出是接受还是拒绝,还是留待观察是爱的能力。缺乏爱的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无从把握。
大学生要具备迎接爱的能力,需要懂得什么是爱,有健康的恋爱观。要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评价。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也要对自己对他人对万事万物保持敏感和热情,应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马卡连柯说:一个青年人如果不爱他的父母、同志和朋友,他就永远不会爱他选来做他妻子的那个女人。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也需要在“生活的所有领域里都保持创造性和主动性。倘若在其他领域消极无能,他在爱的领域也必将重蹈覆辙。”((美)E·弗洛姆《爱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有了这样的品性,就能够坦然表达爱或者接受爱,能承受求爱的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
2拒绝爱的能力这是对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加以拒绝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几年时光,可能有并不期待的爱情来到眼前,有时还可能出现挥之不去被纠缠的情形发生。拒绝爱的能力是重要的爱的能力之一。
拒绝爱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敢于理智地拒绝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当一份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优柔寡断或者屈从于对方的穷追不舍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因此要勇敢地学会说“不”;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曾经有这样的情形:一个女生收到一个男生的求爱信,不顾情面不假思索地将信公之于众,结果使那个男生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很坏的后果。尽管我们都有拒绝爱的权利,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是一个人人性和道德情操的检验。心怀善意的人在面对别人的示爱时应把持的态度是:珍惜一切真挚的情感、真切地关怀和同情他人的命运,运用一种充满关切、尊重和机智的方式维护他人的情感和尊严,同时维护个人的情感与魅力。
3承受失恋的能力失恋是恋爱或爱的中断,即遭受挫折。在客观上表现为与相爱者的分离;在主观上表现为失恋者体验到的悲伤、绝望、虚无、忧郁等负面情绪;在行动上多表现为冷漠、颓废、烦躁、逃避或攻击等,有时甚至会引发轻重不一的躯体不适、精神障碍或者疾病。
很多原因可能引起失恋:双方没有对等的感觉、家庭的影响、性格不和、情感不融洽、客观环境等。这其中,因为个性缺陷导致失恋的情形较为普遍。那些内向而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感情行动,不顾及对方情感的人;梦想可望而不可即的人;过分自恋的人,把对方过分理想化的人;自卑感强烈的人都可能遭遇失恋。
失恋通常会带来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为此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首先是正确对待失恋,摆脱自卑的束缚。失恋之后往往心理会变得很脆弱,郁郁寡欢中又容易让人失去自信,认为失恋即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实际上,失恋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相处所以才知道合适不合适,是不是能够一路前行,当失恋不可避免的时候,超然与雍容的态度是可取的。如果彼此不合适,不继续、不纠缠,或者分手本身就是幸运,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经验不够或是某方面的不足所导致,那么失恋就是成长的阶梯,失恋是失意,但不是失败。
有了对待失恋正确的态度,就可以寻找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自己尽快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做一次长途旅行,让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找些名人传记类作品来读,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取力量;向亲人、朋友倾吐心声,寻?安慰;或者发展一种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寻找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帮助等等都是好的选择。无论以哪种方式缓解失恋带来的压力和苦涩,一份超然的心境是最为重要的。漫漫人生长河,失恋犹如观看晚霞,常常是瑰丽的景色未及饱览,夜幕就降临了。这时,我们只好把一切美丽收藏进记忆深处。尽管有很多遗憾,但当我们许多年后以超然的心境站在审美的角度回忆失恋的遗憾时,那份悲凉的美丽里一定有楚楚动人的情怀与感动。
4发展爱的能力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而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气候,一种需要终身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这其间不仅包括上述所讲,也包括对可能实现的爱做长程的努力,同时也包括对不能实现的爱或因故终止的爱的宽解与释怀。其实,实现的爱是爱,没有实现的爱也是爱。爱一个人并不只有实现爱一种方式,珍藏心间、远远关注、默默祝福都是爱的表现。无论实现与否,有爱就有温暖。
思考2:爱情——两个相爱心灵的和谐舞蹈
人生两个重大选择,一个是择业,一个是择偶。要想选择到合适的人共度此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尽管爱情和婚姻都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愿望和标准都不一样,但是我们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遵循,科学择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爱侣,以减少失误,增进可能的成功和幸福。价值观念、依恋模式、性格因素是选择爱侣的三个重要因素。
价值观是个体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或思想体系,涵盖了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苦乐观、幸福观、美丑观、生死观、友谊观、爱情观、自由观等。爱情观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也是个体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价值观的不同,冲突也主要来自价值层面。所以,在选择爱侣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双方的价值观是否趋同或者一致,如果两个人之间对于公私、义利、荣辱、幸福等等看法相去甚远,就很难有协调一致的生活。
依恋模式是选择爱侣需要考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关注的重点是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依恋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人的持续联系,这个特定的人是当孩子感到脆弱或需要保护时就会去寻找的那个人。”他同时指出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依恋关系永远都存在,成人之间也存在依恋关系,成人从亲密关系中获得满足。
科学家们对成人依恋关系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恋爱关系提供了启发。在实际的咨询辅导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在恋爱中表现出来的依恋关系模式与早期的养育关系密切相关,他们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依恋关系深受早期经验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培育的依恋风格和个人的心愿形成个体的情感依恋模式,随后在成人的恋爱关系和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来。所以,进入爱情,了解自己和对方的依恋关系模式是重要的。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减少误会和摩擦,增进理解和体谅。
同样重要或者最为重要的是恋人之间的性格适应。其实,考察幸福的爱情,尽管我们发现每个人有自己的情况,但几乎所有幸福的爱情和婚姻都是以性格适应为基础。相爱且适合是爱情甜蜜的保障。当然适合不是机械匹配如内向配内向,外向配外向,而是指双方性格的适应性良好,性格的融合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