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7

(一)人物介绍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尊为行为主义的领袖。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榜单中,斯金纳的地位也突出而显赫。他也是在时间上离我们更为接近的心理学家,无论是他生活的年代还是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被广为遵从和应用。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不畏权威,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他对心理学的贡献也使他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58),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68)。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离开人世。

1904年,斯金纳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斯金纳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各种小玩意,比如简易滑翔机,把废旧锅炉改造成蒸汽炮,把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同时他也富有冒险精神,曾在15岁时伙同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漂流300英里。这些特点在他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更是派上用场,他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试图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理想,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方向,就读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1930年获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学校的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期间他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一名忠实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先后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心理学。1947年重新回到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

在斯金纳之前,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有华生的刺激—反应经典行为主义模式,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即有机体通过操作自己的行为实现的条件反射,公式是:R=f(S、A),R是行为反应,S是刺激,A是实验室条件下的控制变量。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设计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广泛采用,而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也与他的著名研究一样名垂青史(如图)。

有趣的是,心理学家的职业形象通常就是被描绘为一个斯金纳箱、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心理学家拿着一支铅笔一张记录纸的样子,可见行为主义的强大影响力。

斯金纳不仅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还将之应用于对人的研究。他说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作出某种行为,并非由动机左右,而是取决于行为的后果。现实生活中,人并非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要不要行为以及以何种方式行动。和华生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一样,斯金纳也认为人在实际上与动物无异,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斯金纳将他的行为理论用于人格研究,认为人格就是行为的总体,也是一种行为模式。人的行为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来自先前行为受到的不同强化,行为影响性格而不是相反。比如一个小心翼翼走路的人并非因为他性格谨慎,而是因为他曾经在路上滑倒,也就是说,他因为受到行为后果的惩罚而变得小心翼翼,个人因为受到不同“强化”而具有不同的行为特点。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体有利,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体不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在他看来,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人格也因行为的改变而改变。和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学说不同的是,他认为人格终生都在变化之中。

斯金纳也将自己的理论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他提出新型的教育模式并研制设计出新型的教学机器,在教育界宣传和推广程序教学运动。在心理治疗领域,他推崇塑造行为的理念,强调利用奖惩机制来塑造人们的行为,促进不良行为的改正和好行为的产生。这些观点和方法在今天仍然是行为主义治疗模式重要而广为应用的方法。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

(二)推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Boys》

简介: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瑞(Pierre Morhange)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老同学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这是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的日记,记录了老师与他们相处的日子,翻阅老师留下的日记,一幕幕童年往事浮现在脑海……

克莱门特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找不到发挥的机会,最终成为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代课教师,学校的绰号是“水池底部”,在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学校的管理只是简单的四个字:犯错—受罚。任性、淘气、破坏是孩子们的行为模式,克莱门特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渐渐有所触动,想用音乐唤醒孩子们的心灵。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为孩子们创作一些合唱曲,决定尝试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用音乐与学生们沟通并教他们学习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瑞,他有着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他是一个单身母亲的私生子,在克莱门特循循善诱下,皮埃尔的音乐天赋被发掘出来,最终进入了音乐殿堂。

尽管最终因为各种因素,克莱门特离开了学校,学校也因为一场大火而化为灰烬,但是孩子们的内心被音乐感化,内在人性的善良也被激发出来,当克莱门特黯然离开学校,学生们被告知不得相送的时候,克莱门特孤独地离开,却不料当他走过窗口下面的时候,孩子们的祝福与依恋之情写在一张张小纸片上雪花般地从窗口飘落,温暖了克莱门特的心。

一位评论家说:“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法国人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