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张N长达7页的信,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21世纪的学生们大概很少有人会在追求世俗成功与精神富有上出现疑问,似乎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年青一代相对普遍的价值取向都是更加注重世俗成功,至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该是理想主义者们思考的主题。即便人们在生活中有些涉猎,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我们无论从社会的带倾向性的价值观还是家长们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的角度,都能够看出相对功利的价值取向。张N的信让我重新回到思考的平台,努力思考学生的心灵成长,不仅仅是单纯心理压力的释放、心理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是整合的心理健康观、生命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心理问题并非单纯地就心理谈心理,而是涉及方方面面。
张N的疑惑,来自于她将世俗成功与精神富有对立起来看,这缘于我们传统价值观的偏见:以为凡是重物质的人就不强调精神,而重精神的人也都鄙夷物质。世俗的成功往往就意味着功名利禄,而一个人只要追求功名利禄,便在精神上是贫弱的。从思维的角度,这是一种偏见,也是不合理、非此即彼的绝对化观念。
在与张N的交流中,我首先肯定她善于思考,并与她分享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考究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随后,我与张N交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和在人生中的地位。与她分享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实际上,在人类生活中,物质的需要包括现实中的成功带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比如高额薪酬对于人的生活来讲是极为重要的。享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是人的现实理想,它的实现有利于增进现实的幸福。同时,丰富的物质产品也可以帮助人们在更好的条件下体验精神产品的美。比如,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在完美音响的陪伴下聆听贝多芬,比起用手抄本来哼唱贝多芬,感受一定不同。同样,在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午后田园,躺在草地上捧读贝多芬,也一定比饥肠辘辘、寒风凛冽中读贝多芬来得惬意。而当我们拥有世俗成功的时候,不仅改变和改善了我们自身的生活条件和境况,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影响世界、奉献社会的方式。当我们成为百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的时候,我们可以为西部的贫困母亲建母亲水窖,也可以为农村的孩子们建希望小学。当然,如果只是沉湎于温柔之乡而不思进取,我们也可能丧失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最后,我建议张N努力成为物质的富翁,也做精神的巨人。
张N的例子给予我们的启示有两方面,从学生一方来说,进入大学,不能只是单方面的想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对人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思考,找准自己的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信步前行。从教师一方来说,对学生心理的关怀不能只是单一的心理问题关注,而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心理的综合影响。
误区避免:物质化、神经质精神追求
“物质化”概念我用来比喻生活中过分或者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现象。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产品的极大丰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摆脱贫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但是,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容易催生享乐主义风气,世俗成功的现实使很多人不仅生活得无忧无虑,而且奢华成风,攀比炫耀。于是一些人便不再关心理想前途、也不再拥有内心信仰,生活得骄奢淫逸、脑满肠肥。对这些人来说,生活便是利益功名的追求。过度物质化的生活最终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意志消沉。
神经质精神追求是指对于精神财富的过度推崇以至于形成病态的心理特征。与一些人狂热追求物质生活相反,有的人有另一种倾向,就是完全漠视物质生活而沉浸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中,以至于过着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在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的追求都有一个适度的限制。无论是对金钱、美色、荣誉或者地位的追求,只要在适度的范围内都属于健康的人性需要。而过分沉湎于物质主义或者狂热追求精神享受是神经质性的病态行为,这样的人也容易形成病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