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介绍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
● 希望是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意志是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 目的是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 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忠诚是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 爱是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 智慧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埃里克·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是德国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者,以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著称,并创造了“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概念。
埃里克森1902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父亲是丹麦人,在他出世之前就抛弃了他们母子。母亲来自哥本哈根一个显赫的犹太人家庭,被丈夫抛弃之后嫁给了一个犹太人,她一直对埃里克·埃里克森隐瞒他生父的秘密,然而,埃里克森在青少年时期就知道了自己是私生子的秘密。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的纳维亚血统长得身材高大,金发碧眼。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这一经历使得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非常混乱,他不知道自己属于犹太家族还是北欧丹麦。从公立学校毕业后,他决定要做一个艺术家,用了几年时间在欧洲游荡,最后落脚维也纳。正是在那里,他认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并在她那里接受了正规的精神分析培训,成为精神分析学者。
1939年埃里克森来到美国,加入美国国籍。他的研究从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到与人类学家一同去印第安人居留地进行文化人类学调查;从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纵向儿童指导研究”到在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处任教。这些经历帮助埃里克森逐渐形成人格发展学说,阐述了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心理社会延缓期等概念。“自我同一性问题”是他学术关注的重点。1961年埃里克森受聘于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撰写了《童年与社会》(1950)、《同一性:少年和危机》(1968)等重要著作,声誉超出美国影响世界。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VS不信任婴儿并非是仅仅吃饱穿暖就可以的小动物,相反,他们时刻处于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中。当婴儿在需要时父母能够及时出现并呵护,孩子就会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感并将这种信任在日后扩及他人和社会。信任感帮助婴儿形成人格中的“希望”这一品质,它帮助儿童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而没有建立起信任感的儿童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患得患失。
儿童期(15~3岁)自主VS害羞和怀疑这一时期的儿童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爬、走、说等技能,更是开始表现出个人的意志来,学会了怎样坚持与放弃。接近三岁的时候,孩子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孩子开始尝试自主进食、排泄等行为,但同时也要接受父母的行为训练,如培养良好习惯、按时进餐、节约粮食等。如果父母教养得当,孩子就成为有自主性的个体,否则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会遭到破坏,因此产生怀疑,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害羞。这个阶段的良好过渡,可帮助儿童形成人格中的“意志”品质。
学龄初期(3~5岁)主动VS内疚这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儿童表现出来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那么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如果儿童的行为受到讥笑或嘲讽,其独创性和想象力将受到抑制。儿童会因为鼓励而成为有责任感、创造力的人,嘲讽则使儿童逐渐失去自信心,成人后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性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会拥有“目的”品质。
学龄期(6~12岁)勤奋VS自卑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当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习课程时会获得勤奋感,反之则会感到自卑。尽管努力学习是重要的,埃里克森却反对儿童养成过分看重自己工作的态度,他说如果孩子们除了工作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那么他们的生活将是可悲的。当儿童通过学习获得勤奋感并超越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品质。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一方面要面对本能冲动的高涨带来的问题,同时也要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带来的困扰和混乱。由此,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出现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埃里克森理解为同一性危机。如果环境剥夺了青少年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们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成长顺利,就会形成“忠诚”品质。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VS孤独亲密关系是人类重要的但也是微妙和深具危险的关系,只有具有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青年才敢于冒险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因为爱的关系意味着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牺牲和损失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会始终处于孤独之中。如果成长顺利,心灵被“爱”充满。
成年期(25~65岁)生育VS自我专注顺利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在未来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养育。相反,他们将会人格贫乏和停滞,成为只关注自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这一时期人们不仅生育孩子,也承担社会工作,是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都最为旺盛的时期,心灵充满“关心”情感体验。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VS绝望期生命由初期的生长到中年的成熟,随之是衰老的到来。这个时候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需要个人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自我调整是一种对自我的接受,对现实的承认,如果顺利,老人们会带着愉悦回顾过去,也会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否则人生可能充满感伤和绝望的情绪。与这个阶段顺应良好相应的品质是“智慧”。
(二)推荐电视剧
《家有儿女》(中国)
简介: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内地家庭的故事。以重组家庭为平台,主人公夏东海曾跟随前妻到美国陪读,离婚后带着7岁的儿子夏雨回到国内,并与在国内长大的女儿夏雪团聚。后与某大医院的护士长刘梅结婚,刘梅也曾离异,带着儿子刘星独自生活。两个离异的大人带着三个孩子重新组成家庭,故事就在这个特殊家庭中展开……
夏东海和刘梅两人都富有爱心,关心孩子的成长,期望“整合”两人的爱心和智慧,培养出健康快乐的下一代。同一屋檐下的姐弟三人尽管血缘不同,年龄各异,倒也相处得犹如亲生一般。但三人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爱好,时而团结一致,联手对付难缠的父母,时而又会相互争斗,为自己的小小权益而战。
五个性格各异、习惯不同的人组成的家庭加上他们的爷爷、姥姥、生父、生母的不时介入,展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情趣盎然的家庭喜剧。色彩浓郁的喜剧场景、幽默诙谐的语言,富有个性的表现,让人忍俊不禁,在不知不觉中,将观众带入捧腹大笑的情境,并深切感受孩子们与家长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