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点评-2

敏的情况看上去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在我的咨询中,同敏一样思想和行为的学生不在少数,因为我们从小知道“趋利避害”、“见机行事”,我们也从生活中学会了怎样从别人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敏儿时的经历让她形成了“我不被人喜欢”的消极自我评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儿童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其价值标准主要来源于家长、社会和学校老师。我们可以把这种外来的价值标准称为“他律”标准。不仅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受到这种价值标准的影响,我们的行为也同样如此。在敏的生活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首先她和售货员交流的不愉快让她幼小的心灵感到疑虑,随后,妈妈的“阿姨嫌你损”强化了敏的这个意识。同时,敏想以自己的强权在小朋友圈子建立地位的努力又因小朋友的远离而宣告失败,这些都强化了敏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另一个女学生佩在儿时遭遇类似敏的经历。佩儿时的家是一连排的平房,大约在佩两三岁的时候,佩和小朋友在院里玩,却突然想小便了,又不想到更远处的厕所去,就在自家门口的地上解决问题,碰巧佩蹲下来的地方正好靠近邻居家。没有想到邻居的阿姨看到这个情形,第二天就找人来修理了一堵隔墙,把自己家和佩的家隔开。佩说这件事情她记得特别清楚,她理解为邻居阿姨对自己的不喜欢和厌恶。与敏一样,佩也觉得自己不招人喜欢,致使上了大学之后也一直深感自卑,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来寻求帮助。

由此可见,儿时的负面经历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就会对成年的人格产生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