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噪音害了你

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噪音是指波形量非周期性变化或超过85~95分贝的不规则声音。但在现实中,这个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欢快的锣鼓声、口号声、大喊大叫、鞭炮声,尽管超过85分贝,甚至有的也无规律,但不会引起参与者与欣赏者的心理烦躁。这是因为参与者和欣赏者当时有一种心理宣泄的需要而喜欢或能够接受这种声音。

反过来,即使低于85分贝的声音,如果不成规律,比如,鸡鸣狗叫,对某些人来说,也形成了噪音。有人爱养蝈蝈,其阵发性的叫声对某些人来说是噪音,对另一些人却像催眠曲。

噪音可以引起人们的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碍等现象,这叫做噪音定律。噪音有时会形成对别人的强烈的情绪干扰,甚至使人方寸大乱。

许多作家之所以喜欢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去写作,就是为了躲避城里密集的噪音。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环境的物理因素可以左右处于某种环境中的人的情绪,而一个人的情绪又会影响到他对置于同一环境中的其他人的评价。良好的物理环境会使人心存善良,引导被试者对观察目标作出善意的评价;而不良的物理环境会使人产生攻击性心态,导致被测试者对观察目标作出恶意的评价。

由此看来,如何合理地设置舒适的生活环境的物理因素是很重要的。比如,空调的温度、墙纸、天花板、地板的颜色、照明、椅子的质地、家具的摆设、窗外的景色、环境音乐等因素,都会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给生活空间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让人在经过一天的工作奔波后,能够充分放松、愉悦身心,从而减轻工作奔波的疲劳,摆脱生活琐事的烦恼,享受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

〖XCXL5.EPS;P〗〖HJ*4〗

〖HJ〗〖KH-6〗〖GK0!13〗〖HT5《方正细珊瑚简体》〗

1.环境的物理因素可以左右处于某种环境中的人的情绪;

2.无法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3.尽量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空巢心理:把关心真正送到父母的心里

有这么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许多小鸟在无忧无虑地起舞歌唱,离它们不远的地方有一对年老的鸟夫妇趴在窝中,它们感叹说:“孩子们的翅膀硬了,一个个都飞走了,就剩下我们两个老的独守巢中,真是感觉凄凉孤单啊……”

中国人的观念中更看重天伦之乐,在多数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心中,儿孙绕膝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大家庭逐渐解体,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核心家庭为基础,再加上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等原因,使得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家庭观念日益淡薄紧张,从而导致子女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于是,老人晚年的理想落空了,一时间,孤独、空虚、落寞、伤感等各种情怀油然而生,因此导致精神委靡,顾影自怜,甚至经常偷偷哭泣,倘若老人又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这种消极感便会进一步加重。长此以往,身体免疫功能会降低,又会因此导致更多的疾病缠身。

现在的多数老人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因此,他们很少要求子女对他们进行经济供养,但是衣食无忧并非内心无忧,他们更渴盼子女的精神关爱。中国传统思想是“养儿为防老”,因此,人岁数大了以后,就会不觉间对子女有一种依赖,也因此会变得敏感、脆弱,倘若这时再受到子女冷落,内心的痛苦是免不了的。因此,子女要意识到父母在心理和生理上可能遭到的危机,为父母的身心健康做一些实事。心理学家强调,与父母住在同一座城镇的子女,与父母的住处尽量不要太远,就像日本人提倡的“一碗汤”的距离最为合适。所谓“一碗汤”的距离是指子女与父母居住的距离应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衡量标准。而那些与父母异地而居的子女,除了要托人帮忙照顾父母外,还应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平时有事没事多打几个电话问候,尽量在节假日的时候回家探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