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跨国企业的公司战略(1)

一、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

“企业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由此表明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换言之,如果没有好的企业,国家竞争力就如同无本之木,宏观上再好的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可见,中国的企业管理,尤其是把握企业发展大方向的企业战略管理,是增强中国企业竞争力,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1世纪发展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P4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也越来越强,这必然决定中国企业无论是在本土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做出新的战略选择。

跨国企业(MNCs)将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世界各国都要通过其跨国企业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在20世纪跨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比较充分地认识,未来它的作用还会有更实质性的发展,它是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核心力量。跨国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把握着世界技术、资本、管理、人才和市场,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伴随着企业的国际化,培育和发展自己的跨国企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本章笔者借助巴黎HEC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研究课题的深入调研,以及对代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实地访谈,试图剖析中国跨国企业在新时期的战略新动向及其战略实施有别于其他国家跨国企业的独特之处。

(一)战略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战略最初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谋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根植于西方土壤,并且战略管理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企业战略”一词应用于企业经营最早开始于切斯特·巴纳德(CIBernad)的《经理人员的职能》。直到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的《企业战略论》问世后,“企业战略”一词才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由此可见,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真正发展起来也只有40多年的历史。

企业战略通常划分为三个层次: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业务战略(business strategy)和职能战略(functional strategy)。公司战略主要是决定企业应该选择哪类经营业务,进入哪些领域;业务战略主要涉及如何在选定的领域内与对手展开有效的竞争;而职能战略则针对如何使企业的不同职能更好地为各级战略服务,以提高组织效率。本章所研究和阐述的主要是中国跨国企业的公司战略。

中国的企业战略实践真正发展起来只有20多年的历史,康荣平和柯银斌(2004)根据中国企业所处战略环境的不同,将中国企业战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给出了各阶段内中国企业的战略特点:

■ 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内,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中国国有企业(SOEs)的总体战略行为是“专业化”的。企业仅生产某类行业中的产品,但企业生产过程是“大而全”和“小而全”,即生产过程和技术的专业化程度很低;

■ 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企业的总体战略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多角化经营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主导战略行为;

■ 21世纪。进入21世纪,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中国企业的总体战略行为开始出现差异:一是专业化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化”走向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化”;还有一批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企业,坚持利基战略并取得成效。二是多角化经营尽管受到许多严厉批评,但仍然是中国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和企业成长方式。三是较多的多角化企业主动采取归核化战略,日益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