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跨国企业的公司战略(8)

四、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基本表现为在规模上是由小到大,在经营范围上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价值链上由单一走向复杂。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实际就是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融合的一个过程,具体包括生产要素方面的联系,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经营活动方面的联系,如研发(R&D)、供应、生产、营销等方面(王钦,2004)。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企业主要是利用国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重组中国的生产要素,使中国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并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采购、定牌生产、来料加工等形式,使中国的产业、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在此期间,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累计约550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累计对外投资不足400亿美元。这表明“引进来”是中国在过去的20年中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从这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在微观层面上基本处于外商投资整合中国企业和资源而形成的一种被动式的国际化过程(陈清泰,2005)。但“引进来”已经慢慢不能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中国企业也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到全球化经济活动中去。

在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的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比重也开始有所上升,三九集团、江苏小天鹅电器公司、TCL集团、海尔集团等,一大批民营或民间资本参股的大型企业先后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为其他企业效法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国际化战略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核心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但无论如何,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国际化起步阶段相比,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迥然不同的,呈现出后发展经济类型的特征(莽景石,2001)。国际环境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出口贸易,虽然在许多领域已经对外企开放,但国内企业长期受到保护,未能真正融入国际市场。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国际化战略不得不提上日程。然而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制造中心迁移到中国,一方面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能发掘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寻找灵活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且要注意国际化模式的动态调整。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国际化的道路并不是产品或服务进入国际市场那么简单,国际化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体系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实际上,中国目前只有一小部分企业进入了国际化阶段,如长虹集团、海尔集团、TCL集团等。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近几年才刚刚起步,过去四年间,已经出现了一些大型跨国并购交易。2004年,跨境交易总交易额约为390亿美元左右。中国企业继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京东方科技集团并购韩国现代TFT业务、联想集团并购IBM公司PC业务之后,又一例海外收购大案就是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英国罗孚(MG Rover)的收购。中国企业系列跨国收购案例表明,随着中国市场愈加开放和全球企业并购活动的进一步活跃,中国企业正在开启国际并购市场新时代。

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国内部市场的潜在性使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具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中国国内市场在国际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占领了中国市场才能实现国际化。研究其他国家的跨国企业也是这样,国际化本身必须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拥有了稳定的利润源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发展而言,国内外市场都是重要的发展与开拓的空间。由此,中国企业既需要不失时机地在本国市场上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又要抓住机遇进攻国外市场,以当地化发展带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地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案例分析

在被访谈企业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采用国际化战略,区别在于国际化战略的深度不同,有的企业已经开始致力于国际市场的扩张,有的企业国际化道路刚刚起步,有的企业国际化战略还在准备和酝酿之中。下面以娃哈哈集团和万向集团两家企业案例来剖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1案例一:娃哈哈的国际化战略

娃哈哈的发展是基于一种综合战略模式,主要依托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消费者的理解和中国市场资源的整合能力,娃哈哈借此同国际企业展开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娃哈哈充分认识到要搞国际化、学习跨国公司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资本国际化,与法国达能的合资就是基于这一战略意图。

1996年,在娃哈哈年销售收入10亿元人民币,年利润2亿人民币时,为了更快地发展,娃哈哈和国际同行业巨头——排名世界饮料行业第6位的法国达能公司合资,获得了4000多万美元的外国投资。一方面利用外资大量引进世界一流的纯净水、果奶、碳酸饮料生产设备,造起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的时代,娃哈哈找到了技术和合作伙伴。娃哈哈的合资真正达到了壮大自身、振兴民族品牌的目的。娃哈哈同达能之间既是合作又是竞争关系。与达能合资和不合资的子公司统一由总公司管理和调配,生产相似的产品,生产经营全由娃哈哈自己控制。娃哈哈不卖达能的产品,有些产品是其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市场非常好的情况下,法方具有战略眼光,双方双赢;合资在品牌上没有多大帮助,现在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娃哈哈与达能合资;娃哈哈的合作效果非常好,合作第二年销售收入翻番。合资不合品牌、达能不参与管理、40岁以上员工不辞退、员工要随企业效益增加而增加。2004年在印度尼西亚合资建厂,由达能控股,其中娃哈哈占30%,达能占70%,生产含乳饮料(配置奶)。娃哈哈只是参股,不负责销售、管理,商标也采用达能商标。这是因为达能率先进入印度尼西亚市场,熟悉当地市场,符合客观现实。合资厂的法国生产线由娃哈哈派工程技术人员安装调试,因为含乳饮料、工程是娃哈哈的强项所在。

2案例二: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万向集团创立于1969年,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是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之一。致力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拥有万向节、轴承、等速驱动轴、传动轴、制动器、减震器、滚动体、橡胶密封件八大系列,以及悬架、制动两大系统产品。实施“三接轨”,即接轨跨国公司运作;接轨先进技术;接轨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已在全球市场建立了服务网络,为全球主机及大众客户提供仓储、配送等服务。20世纪80年代万向实现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立足国内创业,面向世界创汇,扎根企业内部,脚踏实地地工作,专业化大批量生产万向节,实现规模效益,日创利润10万元。

1990年经过20年的初步积累后,鲁冠球创建万向集团公司,开始向集团化发展。万向美国公司于1994年在美国芝加哥工业园区开张。迄今为止,万向集团已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7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18家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其中万向美国公司以“股权换市场、参股换市场、设备换市场、市场换市场、让利换市场”等多种形式,成功收购了英国AS公司、美国舍勒公司、ID公司、LT公司、QAI公司和UAI公司等8家海外公司,其中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堪称是收购兼并的经典案例。当然,万向集团并不满足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龙头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集团先后切入了诸多产业领域的经营。

鲁冠球指出,“越是国际化,越要本土化,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落地生根,力求本土化。”首先是人员的本土化。万向美国公司拥有员工近60名,国内派去的只有5人,万向欧洲公司、南美公司包括总经理在内都是当地招聘。当地员工的薪酬也完全按当地标准支付,万向美国公司业务经理年薪高达20多万美元,比中方总经理高出好几倍。其次是管理的本土化。作为跨国企业无论本土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外来资本、外来人员、外来产品的烙印是去不掉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提高管理模式的本土化程度,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自觉遵守和运用当地的法律,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再次是资本的本土化,目前,万向美国公司当地融资的比例已是总部投入的两倍,并与花旗、美林等著名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融资方式包括贷款、发行债券、债权抵押等。万向美国公司正在争取在美国上市,成功之后将能够更加便利地利用美国资本市场。最后是产品质量的本土化。万向集团的产品完全符合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制定的QS9000质量标准,并且随时根据不同市场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推出相应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