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后的中国
(一)国家目标和公司目标
中国跨国企业的成长同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国际竞争力直接相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这标志着中国的开放政策达到新的转折点。中国企业从此必须面对来自国内市场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对某些企业来讲,为了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在政府的支持下,走出国门的时刻已经到来。
从那以后,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一步加快,现在我们看到了中国跨国企业的崛起。他们的数量,规模和性质是中国经济向前发展最好的证明。
中国政府为中国公司走出国门提供的支持具有三个主要目标:
■ 保护自然资源;
■ 为中国经济调整做出贡献;
■ 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保护自然资源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重要矿藏资源缺乏,大量依赖进口,进口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铁、锰、铬铁矿、铝、金、银、铜和钾。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国际化策略效仿其他国家的做法,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这种做法对取得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非常必要。
2为中国经济调整做出贡献
到2020年建成一个中等发达社会是中国的国家目标,完成这个目标的基础是开展可持续性工业化进程,建立稳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更具有活力,更开放的经济制度。即使在经济价值和数量上都努力保持了高速度增长,中国仍然面临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调整工业链和增长模式转换,以确保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快速完成这个目标,中国需要继续推动国际化政策。另外,如果这种调整只是在国内进行,它在规模上就相对局限。因此,中国国际化政策速度一定要加快,企业一定要在海外投资。中国政府对海外投资的推动为企业的增长和盈利做出了贡献。
3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开展了各种不同方式的国际项目。各个公司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发展全球销售网络,建立全球生产网络,组成全球供应网络,或者提高该企业全球的知名度。这是中国采取的“全球著名品牌”政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真正进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在生产领域所具有的相对优势正加快步伐把中国转变成一个全球资源集聚地。持续扩大的中国市场自由化,让很多大型跨国公司能够通过本地化生产和分销,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中获益。但是如果中国在其具有竞争优势、位于行业结构底部的生产领域有所保留的话,中国企业将无法进入全球竞争舞台。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已经培养了足够的能力在海外扩张。越来越多的国外跨国企业和大量在中国生产的出口产品已经使中国制造的产品达到了国际标准。和竞争对手相比,以充足低廉劳动力为基础的中国企业成本结构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样,世界贸易组织也为中国企业提供机会在国际平台上优化资源组合。
如何利用这些机会开展国际项目,中国企业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它们需要拥有更多国际竞争经验,建立海外分销网络,培训国际管理人才和推动全球品牌知名度。中国最大汽车配件公司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曾经这样讲:“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最艰难的部分是进入国外市场并确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现在,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重要的国际化战略目标是发展销售网络,建立分销渠道进入国外市场。面对全球化压力,中国企业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这样才能发展全球战略眼光,并且在国外市场立足。逐步推进的国际化进程势必会在投资模式和地域目标方面带来变化。
随着国际业务经验的逐渐增加,中国企业正在向着跨国企业新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