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全球化政策(2)

(二)中国经济和国际投资

1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直接投资

通过宏观经济调控,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 645亿人民币增长到2001年的109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94%。从1989年到2001年,中国经济虽然必须面对恶劣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但是依然保持了相对的高速增长,增长率保持在93%。和世界经济增长率32%、发达国家增长率27%、发展中国家增长率52%和亚洲新工业国家增长率58%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以上国家。中国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截至200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在大多数发达地区,例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 000~5 000美元。中国经济和外贸全球排名第六位,进出口总额达到6 210亿美元。截至2003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 160亿美元。这些经济状况为中国企业2001~2003年国际化策略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据邓宁称,一个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和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和发展的特定阶段也有关系。第一次调查中,邓宁发现,根据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个国家只接受少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其自身没有海外投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

第二阶段: 外国直接投资开始增加,这个国家也开始在海外少量投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介于400~1 500美元)。 在这个阶段,该国流出资金比流入资金要少。

第三阶段:这个国家的流入资金依然高于该国的海外投资,但是差距在缩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介于2 500~4 500美元)。

第四阶段:这个国家的海外投资超过流入资金,该国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 600美元)。

2001年,中国很典型,处在第二阶段,大量国外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为了履行成员国的义务,中国必须进一步对国外产品开放市场。

从2002年开始,中国大幅度消减了超过5 000种产品的进口关税。 总计关税水平从153%降至12%,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全部减免。另外,某些产品的配额、注册和投标控制也全部取消。鉴于对世界贸易组织做出的承诺,2002年,中国制定并修订第三产业相关法律规定,包括金融、保险、通信、外贸、商业、交通、建筑、旅游、代理服务。第三产业成为外国投资新热点。外国投资者对在中国投资变得更有信心,新一轮的国外投资热潮在中国出现了。外国直接投资向内流动增长迅速。2002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540亿美元,是当年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2003年和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向内流动继续增加。截至2004年年底,已经有508 941家外国企业在中国注册。这是中国凭借其巨大市场潜力和优良投资环境吸引国外投资的佐证。但是也有极少数海外投资和中国新的经济地位不匹配。事实上,2004年中国海外投资开始迅速腾飞,开启了中国企业发展的新篇章:投资国际市场,打造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平台优化资源组合。

2中国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在中国经济重组中举足轻重。在改革政策和自由经济实施之初,中国政府已经采取各种试点工作,不遗余力地解决长期以来由国有企业造成的巨大损失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大刀阔斧地推行 “现代企业制度”(MES)。到2000年,大多数大型和中型国有企业已经接受了和“现代企业制度”相符的新的法律身份。

中国统计局对从1994年开始实施改革试点工作的2 473家国有企业进行了后续调查,发现815%的被调查国有企业已经依照公司法规定在2000年年底转变成公司性质,其中又有299%转变成有限责任公司,354%转变成股份有限公司,822%定期召开股东会议,951%成立了董事会,845%成立了监督委员会。所有上述公司都有明确的企业法人身份。

非国有经济,也就是私有经济发展迅速,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中占重要因素。私有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在中国外贸领域的贡献要大于国有企业。数据显示,2003年第一季度非国有企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1%,比2002年第四季度增长了15%,超过了国有企业出口额。外国投资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形式企业的出口额在所有非国有企业出口额中分别占519%、22% 和11%。 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直辖市上海,私有经济主导当地经济发展,私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它们已经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国际项目,并且已经开始打造国际知名度。

中国企业通过各种合作方式提升竞争优势。它们在国内和国跨国企业竞争,并且积极合作,由此获得机会向外国跨国企业学习。中国企业通过和外国跨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JV)、签订合作协议,以及开展合作项目提高科技技术,积累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和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拥有一定数量企业技术过硬,熟悉国际管理方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通过鼓励这类公司海外投资,中国发现增长新方式,资源重组新机遇,以及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新途径。

3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国际环境

相比较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和国内因素对中国外贸没有产生直接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中国日益加深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国际和国内因素共同对中国外贸产生了影响。

(1)国际环境变化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具有两大特点:全球化和单边针对多边的政治辩论。这些因素对经济产生了影响,例如,外贸发展加速,地区联盟发展,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和行业政策产生日益重大影响,国际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科技变得日益重要,国际竞争也日益加剧。

这种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不仅增加了国家经济之间的依赖性,同时,加大了各国各个行业来自于国际竞争和结构调整挑战带来的压力。 因此,经济发展可持续性问题变得很严峻,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更加专注在国际竞争上。

(2)中国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且经历了三个历史突破时期:

■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 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则;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新起点。

这意味着中国政策从特定经济领域的自由化转移到全方位经济活动更宽广的自由化阶段。它从单边的中国国内市场对外开放转化成为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活动往来。中国从被动地接受国际贸易准则转变成积极参与这些准则的制定。中国从单纯地依赖双边贸易谈判转变成在多边谈判中发展和谐贸易关系。这些变化对中国国内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也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3)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

现在有30 000家中国企业在全球经营业务。它们中间有大规模的制造公司、高科技公司、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专门进行海外签约项目和劳工合作的企业,还有趁着全球化进程起步,刚刚开始在海外进行第一笔投资的企业。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角色是大型多元化公司和走在全球化前沿的公司集团,例如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提供商中国石油集团,生产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保健、生物技术公司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还有家电产品制造商海尔集团。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前100名非金融转型集团排行榜上的中国十大公司是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

鉴于国际化进程,非国有企业,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万向集团也进入排行榜,排在国有企业之后。但是和国有企业相比,这类公司大多数规模较小。

最早出现的中国跨国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它们在加大改革开放政策力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中国企业国际化和海外投资的数量与政府政策、经济制度转型和国内市场资金积累密切相关。

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同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以及政府努力完成国家目标紧密相连。因此,即使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地启动了国际化进程,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包括相对数额较小的海外投资,发展持续性的缺乏,所有制结构透明度缺乏,薄弱的国际竞争力,等等。它们还处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