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跨国企业的公司战略(10)

(2)模式二,“中国国内市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先难后易模式实际上海尔是实施这一战略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海尔一开始就把目标对准了美国、意大利等欧美发达国家,试图以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来锻炼自己并得到成长,并希望这些高难度市场的成功能够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成功。这一模式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创新力,因为只有品牌和产品才是支撑市场的最锐利武器。另外,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往往是品牌意识非常强的群体,新品牌进入之初很难被消费者认可与接受,这就决定了发达国家市场开发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要能承受得起暂时的挫折乃至一定时间内的亏损。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这种“先难后易”模式的投入风险相对较大。因为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从另一方面来看,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也有优势:发达国家的市场秩序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在这样的市场取得成功反而相对比较容易(见图13)。图13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模式(3)模式三,渐进发展模式

根据公司的发展目标、资源条件和对国际市场的了解程度,公司可以选择不同层次和介入水平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迈克尔·希特(2002)认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有以下五种:出口(exporting)、特许经营(licensing)、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收购(acquisition)和独资(new whollyowned subsidiary)。在这五种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中,出口、特许经营和战略联盟是企业早期进入国际市场的选择;如果企业想强有力地占领国际市场,可以采用收购和独资的方式。通常来说,企业会按照先易后难的步骤对国际市场实现进入和渗透,从而会按照出口、特许经营、战略联盟、收购和独资的顺序进行。多数中国企业都在遵循这一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这也是最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规律的一种一般模式(见图14)。图14国际化战略的渐进发展模式3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跨国企业的雏形已经凸现,尽管我们在国际化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优势企业同国际上有实力的跨国企业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展跨国经营,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在国际化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企业国际化的口号与气势,远远大于其国际化的行动;有些企业虽然勇敢地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但并未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还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笔者在此指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所面临的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一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中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资金匮乏,缺少境外扩张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中国企业到境外开展跨国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境外扩张、市场推销、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工作,而中国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紧张,在国际市场无法与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抗衡。

第二,跨国经营企业用汇困难,不能根据需要灵活调度资金。由于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企业在境外投资、用汇的审批程序烦琐,受到很多限制。项目审批手续繁杂,审批时间过长。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出国不能拿公务护照,只能使用因私护照,有的国家签证很困难。

第三,跨国经营企业对海外投资环境不够熟悉,信息有限,蕴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大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这些国家在政治、安全、法律、市场、信誉等方面又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风险很大;而中国目前境外投资风险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第四,企业缺乏可持续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企业在管理水平、管理经验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尚未建立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与跨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优势体现在成本优势以及本土市场优势。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跨国企业全球布局优化逐步实施,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成本优势也会逐渐丧失,必须逐步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第五,中国企业不仅自身拥有的优势技术少,且创新能力也很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如在中国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由于国际市场容量有限,加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从企业自身条件看,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仍然是中国企业的一个“软肋”。中国大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企业资产规模过小,效益规模不够。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1%~2%,而“全球500强”美方上榜企业是5%~20%。现在,约有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

第六,产品间的竞争早已转化为品牌间的竞争,中国企业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表明,名牌产品在全部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低于3%,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而按商标价值排列世界前50名的名牌产品中却没有一个源自中国。

第七,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经营时,缺乏大批拥有跨国经营运作经验的国际化人才,中国跨国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企业家素质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几个问题[J]国际工程与劳务2005(6)

[2]HEC ParisTsinghua SEM(20052008)Chinese Multinationals[C]Company InterviewsTsinghua SEM

[3]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4]康荣平,柯银斌企业多元化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康荣平,柯银斌中国企业战略20年[N/OL]经济观察报,Http://wwwemjobcom 2004821

[6]李亚民营企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3

[7]李荣集中度低挫伤中国钢铁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478

[8]刘迎秋跨国经营:民营企业新战略选择[N]经济参考报,2003219

[9]Hitt M A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Concepts[M]6th edBeijing: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2002

[10]莽景石后发展经济的观点: 一个核心概念的解析[J]日本学刊,2001(5)

[11]孙茗全球500强在中国[N]北京青年报,2005217

[12]王钦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目标市场、进入方式与竞争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2004(5)

[13]叶秉喜,庞亚辉海尔战略VsTCL思维[N]中国经营报,200348

[14]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1世纪发展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