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6)

二、中国企业的国际挑战

(一)大型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海外投资由大型公司主导。在中国国际商务活动中,这些大公司的身影出现在各个领域:海外工程合同项目、海外劳工合作项目海外投资,所有活动从2001年开始保持高速增长。

2003年,海外工程合同项目年收入增长到138亿美元,平均合同金额也增长到5 000万美元。 在这个主要由大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占主导的行业,工程、购买和施工合同依然是合约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是像建设、运营、转让(BOT)这样更先进的合同形式越来越受欢迎,例如:

■ 哈萨克斯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项目(140亿美元);

■ 孟加拉数字通信项目(214亿美元);

■ 苏丹麦洛维大坝工程(556亿欧元);

■ 科威特苏比亚供水工程 (109亿美元)。

许多外在原因使海外劳工合作项目面临很多困难,例如,SARS的爆发、伊拉克内战、一些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以及劳工市场本身的衰退。在一些国家,市场已经饱和,价格竞争也非常激烈。为了应对这些情况,商务部已经采取措施,用于提高由大公司主导的海外项目效率,同时开发新市场。2006年,这项举措继续进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项目大幅度增加,形式上也比过去更加多样化。

亚洲依然是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但是中国企业更多地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以及非洲、俄罗斯、中亚地区、拉丁美洲和亚洲新兴经济国家出现。

中国海外投资主要依赖于三大支柱: 资源开采投资(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采矿),海外加工和组装业务,以及批发与零售。

资源开采投资项目的数量以及各项目投资额都在持续增长。典型例子:

■ 中国水产总公司,西非水产业务;

■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澳大利亚铝项目;

■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澳大利亚铁矿开采项目。

这些投资项目帮助降低了资源缺乏风险,提高了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和安全。

中国全球化主要参与者是大型或超大型公司集团、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国家相对主要控股。

■ 大型国有企业对国际合同项目、海外劳工服务项目和能源及原材料海外投资至关重要。 它们在海外直接投资的参与主要是完成了20个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在2005年的海外直接投资中占29%,2003年,该比例是43%。

■ 作为中国出口的排头兵,国有贸易公司和大型贸易公司在中国国际贸易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 大型生产导向性企业拥有进入国际化进程所需的特殊优势:大型国内生产设备和销售网络,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研发能力和独立的外贸经营权。 这些公司在国际管理经验方面是后来者,但是它们在融资、技术、市场准入和管理技能方面拥有的资源足以使他们在国家市场迅速成长。

■ 像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拥有金融资源和管理能力进行大型海外投资。2007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IRC)出台规定,鼓励这种类型的投资。

(二)私有公司和中小型企业

非国有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逐步增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2004年,私有企业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中占14%。私有企业的数量已经有所增长,并且在各个行业的国家项目中取得了成功。 这些公司包括:海尔集团和江苏小天鹅公司(家用电器)、万向汽车配件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信息网集团和重庆力帆实业集团(中国最大私营摩托车生产商)。

在这种发展初期阶段,许多公司希望国际化但面临着诸多困难,没能实现目标。

走出国门的动力

过去,中国主要鼓励国有企业走出去发展国际业务,严格限制了非国有企业的投资。

这些私有企业和外国竞争对手相比,几乎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并且缺乏国际业务经验。通常它们会比国有企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风险。中国政府也没有为他们提供信息、法律援助或咨询支持。

2001年后,中国私有企业在成功发展国际业务方面依然面临困难,但是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它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这些私有企业提供了发展海外新市场的主要机会。

很多企业遵循了进入国际市场惯用的步骤:

■ 先出口后投资。出口帮助它们分析外国市场和业务环境、积累经验和储存资金。随后它们考虑投资和在当地建立生产设备;

■ 先建立合资企业,后寻求完全控股。合资企业帮助中国私有企业积累了如何在海外开展业务的经验,随后考虑完全控股,为开发项目投资,提高企业在当地的知名度;

■ 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转移到技术密集型产品。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私有企业先在国内锻造自己的生产能力、积累资金资源和发展竞争优势。然后带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到海外扩展;

■ 先是国外技术,后发展专有技术。第一步积累资金和锻炼能力,使在新型专有技术和产品革新的投资成功成为可能;

■ 先投资新兴经济市场,后投资发达国家。在自我竞争优势的评估基础上,很多中国私有企业首先集中在亚洲、拉丁美洲或非洲的新兴市场国家,从而降低管理和组织成本,降低失败风险至最小化。

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国私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国际业务时面临行政审批困难。

审批过程的复杂性和缺乏灵活性让这些企业吃尽苦头。它们经常需要寻求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庇护,缴纳一定的费用开展海外业务。当然,这种情况无法让私有企业和海外投资管理者满意。

中小型企业在进出口权利限制上也遇到很多问题。从2002年开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成为外贸“自主经营”企业:它们享有进出口权,因此可以自由决定何时何地成立进出口企业。

大部分私有企业仍然还需要使用外贸中介公司的服务,这种做法提高了成本和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

中小企业还缺乏财政支持。进出口银行主要负责海外直接投资的融资工作,但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政策按传统做法一直集中在知名的大公司的海外投资上,从某种程度上是把中小企业排除在外的。

最后,中小企业缺乏外国市场和投资机会的相关信息,有时它们的投资并没有充足的信息支持。

考虑到私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国政府正在修改政策,能够为所有公司提供相同条件,促进这些公司所有制的法律地位更加独立。同时还在修订政策促进海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直接投资也被纳入政策考虑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