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7)

(三)面临的挑战

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体现了三个不同层面的转变:

■ 在公司层面建立合适的外联部门为国际市场需要提供服务。

■ 管理经验的国际化,包括投资决策过程、融资、生产和分销。

■ 在宏观政策层面对国际化进程的体制支持。

在这三个层面的转变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 中国海外企业的结构依然不均衡。 以贸易为导向的投资占海外投资总额的60%,但生产和资源为导向的投资加起来才占30%。

■ 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总体来讲比较小。中国企业没有资金来源推动投资,并且投资风险管理能力很弱。与发达国家平均海外投资额600万美元以及发展中国家平均海外投资额450万美元相比,中国在加工贸易项目的平均海外投资额是220万美元。

■ 因为大量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是中小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占最大股权的控股公司,行政影响在决策制定过程和管理系统中无法创造优良环境和国外私人跨国公司开展有效竞争。

■ 有时,中国海外投资项目没有清晰目标,缺乏具体投资评估。很多企业在海外投资是为了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有些海外投资是为了转移国有资产。市场调查并没有一贯认真执行,风险也没有合适地评估,很多公司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执行能力。这些做法导致了投资管理不健全。

■ 企业海外业务融资存在困难,由于有限的公司资源和外汇制度,它们只能开展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海外工程合同的签订也非常有限。这种限制有两种情况:一是从进出口银行贷款困难,二是国际市场设限。

■ 中国企业不能总是保护自己在海外的法律权利,缺乏国际经济法经验以及当地法制和行政环境的相关信息。通常,公司都会在中国驻海外使馆注册,但是有时人们发现其中有些公司在没有一个坚实的法律框架的支持下,处于非常困难的被动状态。

■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受到国际管理人才的限制,国际管理人才也就是拥有业务经验、管理技能、法律背景和外语技能的专业人员。

■ 中国有关海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缺乏统一性和透明性。这些政策由拥有各自流程的不同行政不同执行。结果,有些著名企业因为没有通过审批,不能进入过国际化进程,还有一些其他公司规避政府监督系统,钻法律的空子,造成国有资产在国外的流失。

■ 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过于复杂、具体和冗长。企业为了不错过时机,抓住机会,会试图通过拆分项目的做法绕过审批程序。

■ 海外投资法律框架是统一和简化的。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制度,这样企业能够简单地从一步进入到下一步。这样的制度需要包括信息服务、外汇和保险。

■ 最后,海外投资相关中介的职能要加强。主要的海外投资中介包括国际法律、财务、评估和咨询服务公司。

(四)中国新兴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在世界经济的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在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的跨国企业的本质依然是个疑问:目标是什么?和什么公司相关?这些公司应该遵循什么类型的管理模式?

1战略目标和成功标准

为了在国际化进程中获得成功,中国企业必须依据自身竞争优势、能力和资源制定合理目标和战略。处在国际化进程初期阶段,中国企业的重要任务依然是向国外学习技术和经验。有了初步投资,企业或许需要接受可能发生的损失,这是它们在执行战略和获得盈利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一部分。

成功的标准因公司不同而有所差异,把所有的目标合并,归纳如下:

■ 贸易公司希望使出口潜力最大化。

■ 资源开采公司希望得到获取原材料的途径。

■ 学习型企业希望学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 市场开拓企业希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 市场渗透企业希望拥有清晰的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依赖于自己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网络的优势在全球分配资源,并在主要市场扩大影响。相反,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相对资金少,技术技能欠缺,没有什么特别的资产可以用来在国际市场施加影响。因此,为了加快技术积累过程,国际化的学习曲线是关键,对中国来讲更是如此。

2大型还是小型跨国企业

2007年,22家中国企业荣登《福布斯》全球500强名单。但是总部的结构编制和它们海外分公司的结构编制差别巨大。在大多数中国跨国企业里,上层结构更像一个控制着不同法人实体的控股公司,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管理公司。这一点用联合舰队而不是航空母舰进行比较显得更合适。

另外,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大部分跨国公司不是大型公司,相反,大约有60 000个中小型跨国企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很明显,对那些已经启动国际化进程的中国中小型企业来讲,这是个机会。

3中国跨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中国新兴的跨国企业可以在国际化最初行进步伐中,在自身经验和第一批中国跨国企业的经验上建立学习过程。另外,它们还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系统,与国际管理惯例和标准接轨。

从公司的角度来讲,这意味着不但要灌输成功的国际战略,同时还要建立新的创新组织,拥有合适的法律地位、资金机构、管理原则和人事管理。

这个转变过程多多少少取决于公司的情况。

■ 已经建立了合适组织架构和法律地位并投资海外的中小型企业和私有企业。它们和中国的外国企业合作,管理跨国组织,和国际市场有效竞争。

■ 已经开展国际业务但管理系统还没有与国际接轨的企业:这些情况包括一些国有外贸企业和一些加工贸易企业的海外分公司。

■ 已经拥有合适管理系统的公司,但它们只是偶尔在海外投资,重心放在国内市场。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这说明需要建立支持性的法律环境,为国际化进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