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海涛:中国本土创投引擎(4)

以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在苏州运作的政府引导基金为例,化整为零、聚沙成塔的功能充分凸显出来。“政府引导基金组建前,当时的苏州只有一家创投企业。现在苏州已有100多家创投企业,还成立了苏州创投业协会。这近100多家创投企业中,国有、民营、外资各种所有制都有,实际上已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第二通道。” 靳海涛说。

靠着对政府引导基金模式的有力探索,使各级地方政府成为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投资网络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从2005年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探索创投模式开始,到最初在上海、武汉等地建立自己的管理公司,再到今天由当地政府发起设立创投引导基金,更适合当地的融合模式逐步遍地开花。

迄今为止,公司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成都、西安、郑州、苏州、南通、无锡、杭州、青岛、厦门、常州等中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引导基金,项目资源丰富,合作伙伴遍及全国,投资项目也在全国各地处处可见。

随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政府引导基金会取得越来越快的发展,但在靳海涛看来,这个力度还远远不够。他多次呼吁:“政府加大政府引导基金的规模和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壮大VC、PE的力量,支持新兴产业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国家拿出了4万亿,加上地方政府的出资达到了10万亿,从这10万亿中能不能拿出一部分作为政府引导基金?如果这个支持力度大了,会带动很多资本,使民间资本能够聚沙成塔、化零为整形成很大的力量;同时这些资本又可以投入到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行业或企业当中。通过政府基金的引导我们会发现在金融危机下政府采取的措施,几年以后会让国家发生大的变化。仅仅4万亿的优化是不够的,我的建议是从4万亿拿出一部分作为政府引导基金。”

任重而道远,我们期盼这一支撑千秋大业的宏伟蓝图能够早日变成现实。

理念篇

在中国本土创投业中,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拥有大量的成功案例,绝对是中国本土创投的老大哥。截至2009年6月,深圳创新投资集团累计投资的220多个项目中,上市企业达到了38家。

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高的投资成功率?除了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拥有丰富的政府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在10年的投资生涯中,他们摸索出来一套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成功理念。

投资依据:企业的高成长性

“被投企业的高成长性是我们投资的依据。” 靳海涛如是说。

在写给《上海证券报》的专栏文章里,他这样写道:“对我们来说,被投企业的成长空间是我们最看重的,这个企业应该有鲜明个性,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能区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另外,这个企业还要具备高成长性,高成长能力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除此之外,这个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或者是商业模式上应有独特优势。如果能兼具这3点,那么你投资的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上市后才会有很好的表现。如果只是资质一般的企业,遇到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就可能有麻烦。哪怕上市,投资者也不一定买账。”

靳海涛看好八类新兴产业:一是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二是传统产业转型的企业;三是互联网的应用企业;四是文化创意产业;五是连锁服务企业;六是新型农业;七是新型能源与环保产业;八是创新了商业模式的企业。这八类新兴产业的核心之处恰恰在于他们具备共同的特质——企业的高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