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伟表示,技术要考察可用性和可实现性,进而充分与市场结合,纵有“屠龙术”,也要先从“杀猪”始。
在私募排排网的一期会客室节目中,厉伟再次强调了技术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他以索尼等日本电子品牌为例,证明好的技术总是简单而且能够为市场所接受的。
在厉伟看来,从技术到利润的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明白:专利不等于技术,技术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收入,而收入不等于利润。但做企业要的是利润,因而每一步的研发都应该围绕可用性与可实现性进行,千万不要沉迷于技术的先进性,而更应该考虑市场需要。
没有市场的技术就如同“屠龙术”,可能会让武艺超强的武士因无用武之地而去要饭。创业企业不仅要研究“屠龙术”、做“屠龙刀”,更要研究“杀猪术”、做“杀猪刀”。
2008年,金融危机呼啸而来,在中国创业投资行业沉浸多年的厉伟,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一定要考虑能否过冬。
“中国本土风险投资经历了马鞍式发展的过程,完整走过这个过程的公司比较理性,而新介入者尚需积累经验和教训。”厉伟说。他呼吁大力扶持本土风投。
“本土风投的资金一定会留在境内与企业共荣辱,并使国内的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道路上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海外资金的流动性偏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一些。”厉伟说。
创业投资行业有一句俗语:PE/VC是种人参,而不是种蔬菜。“种人参”就意味着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相对而言,所要求的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必须更高。厉伟认为,受大环境影响,PE有可能要在更长时间里才能成功退出,因此必须要作更长期的打算。
“当然,这也许是非常好的机会,价格肯定比半年、一年前要低。”厉伟表示,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尽管我们都不希望危机到来,但危机过后,更容易发现一些抗风险能力强的好企业。
谈到PE/VC的具体“过冬”策略, 厉伟说:“现在要考虑把钱投给那些能够过得了冬天的企业。”厉伟回忆说,“最初我们刚开始从事投资的时候,常常觉得什么项目都好;到后来,遇到不少失败案例后,又觉得什么项目都不好;现在沉浸下来了,则基本上是感觉不好的肯定不投,不太符合流程的也肯定不投。”
案例篇
荣信股份:“运气好、胆子大”成就高额收益
2007年3月16日,国内最大的SVC(高压无功补偿装置)设计制造商——荣信股份(002123)以元/股的价格在网上发行。本次IPO荣信股份公开发行1 600万股,募集资金亿元,发行后总股本为6 400万股。
荣信股份是一家位于东北鞍山的中小板企业,属于节能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其主营产品为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C)。1998年底由国有鞍山电力电子公司和一家社会企业合资成立。
资料显示,深港产学研在2000年8月荣信股份增资时,以净资产溢价8%出资420万元。当时,荣信股份成立仅2年,其规模和赢利水平还相当有限,1999年销售收入仅397万元。同时,由于其所处行业几乎被跨国公司垄断,因此市场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曾经呼之欲出的创业板迟迟未推,而当时的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也处于低迷状态,这使得我国整个创投行业面临着严冬,不少本土创投机构难以为继。显然,对于当时资金并不宽松的深港产学研而言,这样的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此后荣信股份并非一帆风顺的发展证明了这种高风险的存在。例如2003年,荣信遭遇了资金和人才流失危机,在管理层与股东、团队成员充分沟通后,才得以渡过难关;2005年底,荣信大股东(国有股)破产,国有股拍卖过程中遭遇当地一家竞争对手的恶意抢拍,随后荣信启动原股东增资计划,最终在深港产学研的支持下反收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