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初,刘昼来到深圳,开始为电广传媒进入风险投资行业做准备工作,从找办公地点开始一点一滴做起。2000年4月19日,达晨创投正式注册成立,达晨的创业投资生涯也从此开启。
10年后,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带领达晨创投创造了数亿元财富,管理着近30个亿的资金,在中国的创投市场叱咤风云。
“说自己很难,最好让别人去说;如果非要我说,我要说,我是一个理性的人。”在被问及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时候,刘昼颇感为难,说湖南人霸蛮也好,敢闯敢干也好,“但大方向一定是理性为先的,特别是对投资而言,投资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达晨在刘昼的率领下,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本土创投的翘楚。然而,达晨走过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公司成立两年后,达晨就遭遇了“行业”和“资金”两大危机。在困难面前,刘昼并没有认输,而是更加专注创投,敢闯敢拼,成功带领达晨实现了“三级跳”。
第二部分 达晨之前世今生:10年三级跳
纵观达晨10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其经历了初创、历练和发展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成立初期,达晨有着大股东的支持,而且国内创投行业也是风生水起,刘昼带领达晨投资了同洲电子、拓维信息等几家非常有潜质的企业,为达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广泛拉网,在全国布局了4个行业以及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投资了一批优秀企业;如今,第三个5年计划即将开启,随着福建圣农的上市获批以及创业板的开设,达晨步入收获期。
1. 横空出世:初创期(2000~2001)
刚到深圳不久的刘昼只是创投界的一个新兵,不过中国的创投界那时也是蹒跚起步。
在刘昼到深圳的两年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基本处于冻土期。直到1998年,国家提出扶持火炬计划,各省科技系统也纷纷建立创业投资资金,投资培养了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创投行业开始了第一波成长。
1999年末,深圳举办了第一届“高交会”。国家对“高交会”寄予厚望,希望创业板马上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板。“当时,大家最大的期望是,2000年要开创业板了。深圳市的一个主要领导呼吁大家准备钱袋子到创业板淘金。”刘昼后来回忆说,仿佛一夜之间近200家创投公司全部冒出来了。
“按照深圳创业同业公会的记录,当时有196家创投公司。但到2005年的时候,再进行统计,就发现洗牌、转型之后,剩下的只有10多家了。” 刘昼表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开创业板确实不太成熟。“没有那么多的好企业,准备不太充分,项目源、企业的诚信问题、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都有待提高。” 刘昼说,当时如果开启,对小股民的伤害应该更大。
2000年的达晨总共有10多个人,但核心的投资人员只有2~3人。“严格地说,我们只有一个投资经理,就是肖冰带着的梁国智,还有一个是傅哲宽,但那时,他刚刚从二级市场转过来。” 刘昼回忆说,创业之初的日子并不好过。“好在我们一直有坚定的信心,这信心就是相信中国经济、相信中国资本市场,总算支撑下来了”。
虽然人数不多,但刘昼并没有半点拖延步伐的意思,很快就布局手下干将开始马不停蹄地看项目。传媒出身的刘昼专业嗅觉很灵敏,很快就盯上了与大股东本身行业有关的两家企业——同洲电子、拓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