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海涛:中国本土创投引擎(3)

“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国本土创投企业创造了一个在国内市场退出的渠道。这使得创投企业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创业资本市场的投资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其实是接力棒关系。”靳海涛在给某证券类报纸撰写的专栏文章中这样写道。他也在多个场合提出过类似观点。

按照靳海涛的说法,随着股改方案的提出,他开始对公司的投资战略做调整,由原来的“稳扎稳打、适量投资”转到“大举进军、放大投资量”。 在这个思路下,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开始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大显身手。

在商业化基金运作方面,深创投建立了近十种运作模式。在分成方面,打破了国际上收取管理费用的模式,采用获得收益后进行比例分成的模式。深创投的新模式就是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但是提高公司获益后的分成比例,一旦赚到了钱,投资者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分配方式。在退出方面,“两头在外”、“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是靳海涛及其团队探索出来的典型的中外合作基金模式,这样一来,一旦本土资本市场退出不畅,运用海外基金的优势就充分显现出来。

此外,在投资方式上,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也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国外传统模式的投资程序,也就是既“阳光”又“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深创投分别成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在进行投资时,两个部门都要分别对项目出具分析报告,经过综合讨论后再决策,这有利于决策的公允性。同时,整个投资决策的过程也向全体员工开放,每个员工可以旁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最后的项目决策时,如果多数外部专家不同意,那么此项目也会被否决。

截至2009年6月,在深创投累计投资的220多个项目中,上市企业达到了38家。2007年公司投了40多个项目,投资额超过了11亿元;2008年全年实际投资项目58个,投资额超过了13亿元。在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之下,2009年上半年新增投资项目仍然达到了15个。

探索引导基金布局全国

在深圳创新投资集团的全国战略中,成功地探索政府引导基金模式无疑为公司铺开网络、进军全国市场画上了重重的一笔。

深创投是中国最早探索政府引导基金模式的本土创投企业之一。早在2007年1月,深创投在苏州成立了该地区的创业引导基金,首期资本金为3亿人民币。之后,深创投又与郑州、重庆等城市合作筹建政府引导基金。目前已经开始运作和正在签约注册的政府引导基金已达29个,规模接近50亿元。

“深创投作为中国本土创投的领头羊,有责任探索包括政府引导基金在内的各种创投模式。” 靳海涛指出,“为了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深创投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拓展网络,而政府引导基金是其实现方式之一。深创投和其他红色创投不一样,许多红色创投的投资区域限定在他们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当年深创投成立时,深圳市给的政策是‘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这也是深创投能比别的红色创投做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按照靳海涛的归纳,目前深创投与政府合作的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类优先股模式,也就是政府出资部分,不承担投资风险,但有了收益后即拿固定回报。这种模式有点像优先股,有优先清偿的权利。第二种模式主要针对投资初创期项目。这个模式中,商业化投资人可以有选择地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收购政府投资人拥有的股权,也就是说,投资人可以以原始价格购买已升值的股份。第三种模式,如跟进投资。比如深创投在成都投资,成都的政府引导基金就拿出一定比例和深创投的投资匹配,获得收益后分一部分给该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