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复:金融危机像发烧
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吉清某次在机场买了一本书——《诚信的背后》。从那时起,他就了解到美国在众多创新衍生品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危机。
吉清很推崇美国的创新能力,但也正是这种创新能力,引发了这场金融风暴。“就像一种新药一样,刚开始只会看到好的方面,其副作用短时间内不易被看到,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
“就有一个秘鲁的金刚玻璃订单被取消了,否则2008年业绩会更好。”不过,总体而言,金融危机对吉清所投资的企业整体并没有很大伤害。
吉清认为,在这轮金融风暴中,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专注于自己的主业、能抵制住诱惑的企业,没事情。”吉清说起他自己看到的一些浙商之所以在这轮风暴中倒下了,并不是因为经营问题,而是因为他们赚了钱去炒期货、放高利贷。“刚开始只是做一些套期保值,后来就开始去炒期货,甚至去套利。他们去银行贷款,说要买原材料,买来以后马上很便宜地卖掉,拿来的钱去放高利贷,能不倒吗?遇上金融风暴,钱收不回来,血本无归。可能主业本来很好,却倒在了诱惑上面。”
“现阶段,其实对经济也好,对企业也好,都是一个自我修复的时期。就像人生病发烧一样,其实是产生抵抗力的过程。”吉清说道,“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优胜劣汰,让值得活下去的企业活下去,不值得活下去的企业就让它自然淘汰,比如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我们应该更多扶持一些有自己东西的企业。”
对自己投资的部分企业在大环境不好的状况下遭遇困难,吉清觉得“很正常”。“即使有短时间的亏损,也不能说明就是失败,除非是我退出的时候亏损,那才叫失败。而且,即使出现这样的状况,也是正常的。我不是神仙,不可能事事做对。”
似乎和玉皇山下静谧幽静的环境相关,吉清的理念中总有些“禅意”。
“不要追求完美。”吉清总是强调“不完美”这个词汇,“日本人似乎爱追求完美,树木都要修剪得工工整整,但你会发现他们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差,很难回头;美国人没太多文化底蕴,但是爱创新,所以他们的修复能力很强;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最有包容性的文化,总有一天,要让我们的文化去影响他人。”
稳健:把投资融入血液
吉清把自己的投资哲学称为“无知无为”,颇有老庄的味道。
他解释道,人的认知经历有三个阶段,先是无知无为,再是有知有为,再到无知无为。最开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没有能力去做,很茫然;然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脑刻意指挥自己去做;再回到无知无为,不用大脑思考,而是本能地去做,引申到投资上,就是一遇到投资项目就知道该怎么做,不用去想。
“就像打高尔夫一样,刚开始不会打,然后教练会教你,甚至拍下录像让你看自己的动作哪里不对,每次击打时会刻意地去纠正。到最后,比如到教练、运动员的级别,他们打球根本不用经过大脑,而是产生了肌肉记忆,本能地知道怎么去打。”吉清打了个比方。
“如果老是在想如何做动作、如何做投资,就很容易在细节上出现偏差。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区别就在于是否已经把每一个细节融入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