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海涛:中国本土创投引擎(2)

靳海涛担任深圳赛格集团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后,又创建赛格股份并兼任总经理。在他任职期间,赛格集团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和规范经营,从一家净资产为负的亏损企业,变为一家有6家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赛格集团任职期间,靳海涛主持过多个公司的重组、购并、转让、上市甚至清盘,仅发行股票就操作了6次。

经过了系列大手笔的整合,作为中国最早从事资本运作的实业集团,赛格集团的资本运作非常成功:5家子公司(深达声、深中浩、深华发、深赛格、赛格三星)经过整合后亮相资本市场,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赛格系”。赛格经验在当时也被广泛推广。

与“赛格系”一起成长壮大的是靳海涛的资本运作经验、管理大型企业的能力以及与形形色色企业家打交道的能力。靳海涛坦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在赛格集团的资本运作经验,对他以后从事风险投资事业帮助很大。

“在1994~1996年,资本运作在中国是非常不成熟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所以赛格集团的资本运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市为主线,但又不限于上市,还有重组、购并等各式各样的资本运作方式。各种做法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靳海涛后来在接受《中国风险投资》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因为你在一个大的平台上,交往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家,是各种各样与你合作或者可能与你有关系的政府官员或其他社会人士。那么,这段时间就积累了与他们打交道的能力。这非常重要,因为风险投资主要是与人打交道,观察、判断人,并与之打交道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资本运作、管理经验、看人选人——这些后来被创业投资家们屡屡提到的概念都在靳海涛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为他后来从事创业投资行业并入主创新投资集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靳海涛出任全球策略风险投资基金驻中国特别代表,正式操刀风险投资业务。3年以后,靳海涛加入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担任董事长。

空降深创投危难时大显身手

在靳海涛之前,深圳创新投资集团的前几任主管分别是阚治东(总裁)、孙俊平(董事长)与陈玮(总裁)。

由于成功运作深圳“赛格系”,又有4年操刀风险投资事务的经验,靳海涛的入驻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靳海涛上任后,开启了高密度的投资策略和快速扩张战略,同时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积极探索。

“那个时候,公司的现金流很紧张。我们一方面努力将短期投资项目快速收回;另一方面,想办法增加银行信贷,因为收回短期投资有个过程,在头寸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财务杠杆来支持。”靳海涛后来回忆说,“原来曾经想过做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拓展些其他业务,但后来创投形式一好,也就没这个必要了,一心一意做好主业。”

2004年5月17日,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2005年8月23日,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央行、商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股权分置改革全面铺开。同年11月21日,黔源电力股改方案通过,中小板50家公司率先实现了全流通,中国创投行业的春天到来了。与此同时,在靳海涛的带领下,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快速扩张、铺开网络、布局全国的时期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