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智商的提升(2)

“圣人无常师”,“世事洞明皆学问”,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取得知识。只要不断地从社会的不同空间、不同层面、众多资源中增广自己的见闻,在多见中练就浪里淘沙的本事,在平凡中观察出不平凡的东西;借鉴他山之石,提升自己的总体“价值”,这都是成就事业的可贵财富。

3.多思。没有知识就愚昧,凡事不去思考的人,永远处在混沌中。不加思考地随意行事就是鲁莽,外国有句谚语:“用一天好好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徒劳。”人类的优势是思考,人类的伟大业绩也是思考创造的,通过思考,人类才能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智商的真正价值就存在于领导者的思考能力中。思考能丰富知识底蕴和优化知识结构。领导者学会多思,就能激活思维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智商。

伟大的人物不仅在他们的伟大实践中都对思考情有独钟,而且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有人问牛顿是怎样提出他的著名定律的,他回答说:“我只不过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它。”俄罗斯神经学专家巴甫洛夫说:“锲而不舍地思考是取得重大成就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丹尼·高曼说:“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将以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来论成败。”亨利·福特说:“思考是最艰难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何很少有人愿意去做的原因。”西方有句古谚应对了福特的说法:5%的人主动思考,5%的人自认在思考,5%的人被迫进行思考,而其余的人一生都讨厌思考。美国著名的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但是,从根本上说,思考又支配着人类。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地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

拉丁美洲谚语:“不会思考的人是白痴,不敢思考的人是懒汉,不能思考的人是奴隶。”显然,不会思考、不敢思考、不能思考的人是绝然当不了领导的,就是当等而下之的部属也不够格。爱迪生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高尔基曾说:“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词语来称呼,这就是‘愚蠢’。”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暂时的不成功,而是不能从失败中思考出成功的智慧。很多失败,就是缺乏思考的必然结果。领导者探索未知的领域,必须不停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不仅可以避免很多失败,还可以把逆境转化为等量或更大的利益。

领导者不能只在一个方向上积累自己的思考才能,还要提高自己思考的发散能力。这就要改变平常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运用移植法,从“不相关”的事物中寻找启示和线索,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封闭视野,识得“庐山真面目”。“思考”是智囊团的专业,“出主意”是他们的职责。领导不仅要从他们那里得到出类拔萃的见解和实用有效的办法,还要和自己身边的智囊团或智囊人物进行运筹帷幄中的较量,来加深和发展自己的思考,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决断。

领导者不仅要通过思考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还要善于把自己思维的结论用精辟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炼,能一针见血,短短几句话、几个字就能把事情的要义讲清楚,让人茅塞顿开,甚至能令顽石点头。

只有深思熟虑,才能战胜愚昧,才能使你的脑子具有精灵般的魔力。

4.多悟。汉朝刘向说:“智者始于悟”,多悟就是读“无字句书”,通过领导实践活动来提升智商。领导活动本身是一种没有终结答案可寻的理论,更没有完美有效的公式或方法。领导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凝聚着丰富的智商。所以,领导者提升智商,最好的经书是领导实践活动这部“无字真经”。“无字真经”不能读,必须“悟”,用心灵来感应。“悟”就是知识和经验吸收、消化、存储、转化和创造的过程,是对人的智慧和潜能、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挖掘和升华。

人的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对于加工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均有不可相互代替的作用。灵感,是对问题豁然开朗的顿悟。它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升华,是一种非逻辑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活动。灵感思维是集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凸透镜,可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人的智商是由悟性提供的,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来自书本,而是实践中的感悟。中国人用人体悟自然、领悟社会,又用自然体悟人、用社会领悟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考问题的模式,把世界整体收入内心的思维方式,通过“多悟”探寻外在世界的真实道理,去解决用书本知识、用一般经验、用逻辑?理和用手用脚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和强度都很大,也很难预测。市场的决策,绝不是某种理论和推理,或数学模型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的是头脑中的一种概率判断,就是理论和经验基础上的直觉悟性。决策最后时候的直觉悟性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它只能在最有智慧的人手里。

悟性高是每个人自己的财富,是每个人最可贵的才智。你的悟性无疑是你最有价值的财产。你会丧失物质上的财富,但悟性却是谁也夺不走的。一个人的悟性往往决定了他成功的概率。

知识是灵感的根基。思维灵感是一个人长期刻苦磨炼、积累知识和经验的报酬。经验是来自挫折和成功的启示,知识是对经验的梳理和升华。积累的过程是量变,灵感的到来是质变。

灵感到来的方式虽然是“顿然”、“豁然”、“突然”的,但是前提则是连续的苦苦思维的过程。领导要给自己的灵感一个等待、成熟的时间。等待客观事物的呈现和渗透,等待由新的信息与潜意识沟通时的悟性的出现。尼克松说:“即使没有讲话或其他公开露面的活动需要准备,我也总是设法一天留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有些最好的主意就是在你并不是专注于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想到的。”这“最好的主意”就是顿悟产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