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出延津记 八(2)

又说:

"别看老秦有短处,真跟老秦坐在一起,我未必说得过他。"

又劝李金龙:

"少吧也就一只耳朵,又不少别的,还用头发遮着。"

李金龙瞪着眼珠:

"这不是一只耳朵的事,说瞎话。知道的,少只耳朵;不知道的,还不知少些啥呢。"

又说:

"你怕老秦,我却不怕,我去找他。"

又说:

"不退也行,你怕老秦,你娶了她。"

老李知道李金龙平日不爱说话,但性子轴着呢,只要主意打定,九头牛拉不回来;让儿子娶个少耳朵的,老李也有些窝心;看来这婚是非退不可了。但他哪里敢让李金龙去退婚?正因为李金龙不爱说话,遇到事情,三句话就会跟人说顶,接着就动了手;怕他跟老秦说顶,两人再打起来;只好捺下李金龙,托媒人老崔,去老秦家细说根由。老崔到了秦家,将话说了,老秦反倒立马急了,说小女秦曼卿并不少耳朵,只是少一只耳唇;并且不是小时候在院子里乘凉被猪咬掉的,而是在屋里睡觉被老鼠咬掉的。一只耳唇,算不上要害物件,值不当跟谁说起。并将姑娘从里屋拉出来,撩起头发让老崔看。秦曼卿果然两只耳朵都在,只是右耳少了一只耳唇。老秦拉老崔坐下:

"老崔,这事我整不明白,你受累给我讲讲,为了一只耳唇,这婚该不该退?"

又说:

"退不退婚还是小事,把个耳唇,故意说成耳朵,这是啥意思?今儿你不讲清楚,就别想走。"

老崔本是个牲口牙子,捎带给人说媒,看到事情错中出错,一件事变成了第三件事,有些慌了;平日他都不敢跟老秦讲理,自个儿占理的事,最后也被自个儿讲得没理,何况在耳朵和耳唇上头,老秦又占了半边理;忙给老秦作揖:

"东家,这事不怪我呀,我没说要退婚呀。"

又说:

"这事全怪老李,错听了别人的闲话。"

赶紧站起身:

"我这就回城,把实情转告老李,把这事说清楚,你们该是亲家,还是亲家。"

待老崔回到城里李家,事情已经晚了。晚了不是耳朵改不回耳唇,或耳唇李家也不答应,而是老李的儿子李金龙已离家出走;也不是离家出走,是纠合铁冶场董事老牛的儿子牛国兴,南下杭州贩药材去了;说是贩药材,明显是自己抽身走了,把一个烂摊子,留给了老李。走的时候,连招呼也没打。老李搓着手:

"全是误传害的,明明是一只耳唇,却传成一只耳朵。"

又说:

"可他说跑就跑,连个招呼也不打,眼看就腊月二十九了,这台如何下?"

老崔硬着头皮,又将消息带回秦家庄老秦这里。老秦这才知道李金龙是个混帐;自己平生头一回,被人闪了;闪他这人,还是个毛头小子。老秦勃然大怒:

"你告老李,本来这事还可商量;故意耍我,这事就不能商量了。如果因为耳唇退了婚,传出去,不是耳朵,也成了耳朵。"

又说:

"他跑是他的事,把他找回来是老李的事;如果腊月二十九不来迎亲,俺闺女也不嫁了,我就替她嫁到李家。到了那时候,就不是退婚的事了,咱说点别的;不说出个小鸡来叨米,这事不算完。"

这话中了老李的命门。因老李平日是个没主意的人,一遇大事,就去找老秦商量;当初老李只开了一个"丰茂源",后来盘下中药铺,还是老秦的主意。如今中药铺赚的钱,比"丰茂源"还多。受过老秦的恩惠,就有短处在老秦手里。但李金龙已经跑了,老李到哪里找去?说是去了杭州,还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男女双方就这么顶上了牛,一直到腊月二十,仍不见李金龙的踪影,想来是不回来过年了。"丰茂源"和"济世堂"的掌柜老李如坐针毡,怕老秦找他讲理,自己外逃的心都有了;秦家庄老秦,腊月二十晚上,却被小女秦曼卿说转回来。这晚老秦喝了几口闷酒,又在骂李家父子,秦曼卿进来说:

"爹,我知你心焦,但我问你一句话。"

老秦:

"啥?"

秦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