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命周期
古今中外,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演进都会呈现出周期现象,历史运行中呈现出的某种规律性和看似偶然的巧合常常令人惊叹不已。美国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研究西方霸权兴衰史时,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国家就像人一样,其生命存在着一个周期,从婴儿到生命力旺盛的青年时代,再到中年,然后逐渐老去,直至生命终结。金德尔伯格把这个观点称作“国家生命周期”。
把某一物象当作人一样来研究其生命周期的不仅仅限于国家这一个抽象体。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分为试销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国家生命周期论”和“产品生命周期论”表明,任何国家或产品尽管不是一个有机体,但它们都存在一个生命周期——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有成长就会有下降,有加速就会有减速,有黄金期就会有衰落期。
“国家生命周期论”和“产品生命周期论”也适合中国历史的王朝循复。每个朝代都类似于一个生命有机体,在当时的生存、发展环境中,从奠定基业开始达到鼎盛时期,然后逐渐衰落,中间一般都要经过动荡、中兴、繁荣、鼎盛、衰落、瓦解等阶段,到最后被新的王朝取代。
在综合“人的生命周期”、“国家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对“国家生命周期”理论也作出了权威研究,并概括出了“中国的国家生命周期”参见《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胡鞍钢,《新华文摘》,2006年08期。。
胡鞍钢研究认为,“国家生命周期”就是“用生命周期来描述、认识和理解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个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准备期或准备成长期,其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发展准备各类条件,如新制度建设、工业原始积累、技术引进、开发人力资本等;第二个阶段是经济迅速发展期或迅速成长期,即经济增长加速期,也称之为经济起飞,一个大国的经济起飞就是迅速崛起期;第三个阶段是经济强盛期,这是一个大国的鼎盛期,但此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第四个阶段就是高峰期,同时也是相对缓慢发展期;第五个阶段就是国力衰落期。
胡鞍钢采用了五个指标来计算、衡量和考察一个国家的生命周期。这五个指标是:一国的GDP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一国的出口额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一国的人力资源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一国的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国的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依据中国的发展历史和以上五个指标,胡鞍钢分析和描述了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既是世界人口大国,又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当然这个经济是农业经济。这个时期是中国发展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二个阶段,即准备期和快速成长期。从1500年到182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但这一时期国家的发展出现了长期性的停滞。1500年之后,中国和西欧国家的人均GDP差距开始出现,1750年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1750年之后中国和西欧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在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的发展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在国家生命周期中的第三个阶段,即强盛期和缓慢发展期。
1820—1840年以后中国农业社会逐步解体,进入到国家生命周期中的第四个时期,即衰退期,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49年。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将近33%,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30%以上。1870年中国出口占全世界总量比重的2.5%,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后来中国的出口迅速下降,到1950年跌至历史最低点。在1949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人均GDP按照1990年的价格是439美元,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9%,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中国会从强大中很快衰落下来?胡鞍钢分析认为,当世界已经进入工业社会时,中国却仍然是农业社会,这样势必就要衰落,除非向工业经济、工业社会转变。而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具有几千年农业传统文明的社会里,缺乏工业化和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动力,是导致中国迅速衰落的根本原因。
从1950年以后,中国才开始进入到现代国家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即经济准备成长期。其间1952—195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2%,出现了经济起飞的趋势,是中国的第一个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1950年的4.5%提高至1957年的5.5%。然而此后的“大跃?”中断了这一黄金发展期,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到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下降到4.9%。但在1950—1980年这一时期内,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初期的目标,加速了工业化原始积累,初步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1980年以后,中国进入到现代经济的起飞阶段。从国家生命周期来看,1980—2020年间,中国都处在现代国家生命周期中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经济起飞阶段和迅速崛起阶段,衡量国家生命周期的各项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都在不断提高。
从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堪称是世界的奇迹。中国打破了二战后日本创造的世界经济增长的纪录,经济增长率和高经济增长的时间都超过了日本。1978—2008年中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国家财富积累大增,综合国力不断提升。30年里,中国GDP年均增长9.7%以上,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30年增长了近100倍,从2004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1978—2004年间,中国工业总产出增长了16.8倍,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2%;另外,中国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内地总人口突破13亿;2007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迅速上升,2009年12月末,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在综合国力排名中,中国排名世界第七。同时与美国之间的相对差距在明显缩小。1980年时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相对差距为4.75倍,到1990年减少到3.92倍,2003年进一步缩小为2.23倍。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提高了全球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的扩张。1990—2002年期间,中国对世界新增GDP的贡献率为27%,而美国为21%,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