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和中国(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一直在探索“共和”之路,这种共和不仅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共和”,更多的还是在于社会生态上的“稳定与和平”。终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才走上了真正的共和之路。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在致词的最后,毛泽东连呼了三个口号,其中之一就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对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其正式名称并没有被确定下来,中共中央、毛泽东一般习惯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称呼。在新政协筹备会起草各项文件的过程中,一些代表对这个原拟的国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如果国名太长,用时不用全称即得注明是简称;民主人士黄炎培等提出:“我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原拟的国名提出了第三种意见:“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他们说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随后通过组织讨论,在初步草案里,新的国名去掉了“民主”二字。

1949年9月22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董必武在报告中对国家名称的问题作了说明: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是因为“共和国”说明了中国的国体,“人民”二字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兼及“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能够最大程度地表达社会主义的国家属性。这个建议为政协全体会议所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名。

1949年10月1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在昔日皇帝居住过的高墙深宫前的广场上,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灯笼,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下午3点,广场上的人流涌动起来,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毛泽东穿着一套中山装,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奏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毛泽东主席俯视着广场上沸腾的人群,用激动而略微颤抖的声音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啦!”

这一声庄严的宣告,使现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的传播,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全世界也都为之惊叹。接着,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仰望……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的专制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新中国成立前夕探索中国的国名来看,“共和”的政治含义“共和政体”也就是中国的政体,只不过中国的政体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而不是西方国家所采用的三权分立的议会制。

1954年秋,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诞生,它是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正式实施。

对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模式,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政制基本包含了这三层含义:人民代表大会是由经广泛的、平等的定期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所组成,人民有权监督、罢免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定期选举或任命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依法对其进行监督。

尽管中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作为国家权力集体所有者,不可能人人都直接行使权力,而必须选举代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因此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政制是一种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同西方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就政体形式而言,属于同一类型。

但同西方代议制相比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共和制政体,所依存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另外,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普遍的、平等的选举制,其组织和活动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国家政体形式的基本要求。

?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政体。它在共和的旗帜之下将民主政治作为追求的首要价值,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基础上创造共和政体的中国形式,创造出“政治共和”与“社会共和”高度统一的新型共和政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和”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的共和政体,还体现在广泛的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广开了一个太平盛世时代,形成了各种类体的“共和”状态。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在中国当代史的探索和建设过程中,有人分析中国已经形成和具备了“三种特色传统”《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甘阳,《读书》,2007年06期。。一种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已形成的传统,即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传统,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就是注重人情、伦理关系,尤以“和”文化思想传统为代表;另一个传统则是共和国建国以后,毛泽东时期所形成的“平等”传统,这个传统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平等,是一个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过程;第三个传统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时期所形成的“自由”传统,这个传统基本上是以“市场”为中心延伸出来,包括诸如自由、权利等观念。这“三种特色传统”也就是“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和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传统。

中国的这三种“特色传统”在进入21世纪后就集中表现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首先,“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思想;其次,“和谐社会”的目标“共同富裕”是毛泽东时期社会主义传统的核心追求;最后,共同富裕的目标又需要邓小平时期的市场机制来达成。“和谐社会”是这三种传统合力作用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形成的经验和所走的道路正是这三种传统逐渐合力的过程。

当然,中国的“共和”也汲取了西方的“共和”思想,比如代议民主制的共和政治思想。所以,在继承传统、汲取西学的基础上,中国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共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