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脉民命(1)

国家的荣光、责任与希望

在跨入21世纪之后,中国以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大国形象呈现在世界的面前。在2006年和200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两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一夜之间,“大国”、“崛起”、“复兴”这些词语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似乎从官方到民间都在向世界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已经复苏的中国将再次崛起。

在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21世纪前十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迄时为止最为辉煌和灿烂的时期。无论是澳门回归、中国入世、飞船遨游太空,还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庞大工程,抑或是在这十年中的三届奥运会上获得的不断突破,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大国,并不完全是以其“国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著称了,而是正在用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来向世界宣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2008年8月8日至24日,被誉为“民族梦想”、“百年期盼”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中国获得了迄时为止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北京奥运会不仅向世界展示了现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和卓越的体育竞技能力,也让世界见证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北京奥运会成为一场庆典,庆祝中国既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发展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间,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首脑超过80名,为历届奥运会最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那一刻达到了最高点。

对于21世纪的前十年,甚至包括接下来的二三十年,台湾作家李敖在大陆的一次演讲中说,这是“中国自汉唐以来所没有的一个盛世”;在2008年一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论坛上,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也断言:“这三十年来的中国经过摸索,已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制度和模式”;另外还有人说,这几十年是中国正处于“二百年来前景最灿烂的时期”。

事实也似乎正在证明,中国正由积弱走向昌盛,正由封闭自守走向全面开放,正由追求温饱走向全面小康,中国的国家荣光也正得到空前的光大和绽放。

当然,在这十年间,在那些灿烂耀眼的国家荣光背后,在中国为实现国家梦想的奋斗道路上,还发生了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悲剧故事。“使馆事件”、“非典疫情”、“法轮功分子”、“藏独分子”、“四川汶川大地震”……各种天灾人祸、疾病瘟疫、安全事故,总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痛殇。

国家发展乃是社会成长和公民发展的前提所在,国家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去拓展国家发展的空间,让国家结构得到改善,造就一个强大、统一和良好的国家主权。因此没有必要去怀疑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在太空中乘船遨游等国家荣光的必要性和意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不是个人腰包鼓一点或者瘪一点一般简单。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国家竞争和文明竞争的过程中要独立自主、稳定发展,就必须拥有强大的主权力量,这种主权力量正是要通过量力而行的国家荣光来实现的。那些国家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显示的是中国人探索追求的需求和冲动,是一个国家的青春梦想。

不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又不仅仅是多得几块金牌,也不仅仅是飞船上天和随后展开的更复杂的太空探索……国家主权的强大、民族的强盛也不仅仅依赖于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与梦想,还在于给每个社群、每个公民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的充裕空间,并让公民的追求与国家追求保持和谐统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还在于建立一整套健全的国家制度,来容纳不同社群与公民的创造与追求,让公民追求和创造的冲动得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国家与人民的荣耀、利益的关系视野里,人们总会想起20世纪苏联的兴衰历程。对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如何认识、处理一个国家、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同人民的利益关系时,不少人都会拿苏联来说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在70年间使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度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在苏维埃政权的年代里,国家给了人民土地、面包、知识,还有国家的强大与荣耀……但是在1991年,虽然多数苏联人在全民公决时表态保留苏联,而当“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8•19事变”,为挽救苏联进行最后一搏时,多数人却未支持事变——在捍卫苏联的最后关头,人们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91年底,苏联在历史的瞬间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何在?史学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这其中有一种更深刻的解释是,“因为苏联不爱惜苏联人,所以苏联人就不需要苏联”。——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进停?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在苏联建立初期,国家采用统一的行政命令计划,将人民的一切生产、生活行为纳入到整个国家建设框架中来。为了国家的发展,人民的愿望、兴趣只能纳入到国家战略的框架和指标内才能实现,于是产生了国家单一驱动力与人民愿望、兴趣和理想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人民能够理解并支持国家政策,尽量压抑个人愿望,尽全力建设和巩固国家。但是二战以后,苏维埃政权已经巩固强大,国家已经有条件扩大个人需要发展的空间,可苏联并未适时改革,未开辟出有益于发挥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社会渠道,民众仍然挤在被国家掌控的一条发展道路上,这对于兴趣和能力千差万别的个人而言,是空间和机会的不开放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