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99年:动荡与嬗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航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此时市场经济的机制和规则还没有完全地、大规模地应用于经济、社会以及其他领域,这一时期的改革仍然带有明显的政府培育色彩。到1989年前后,应该是中国市场机制“更新换代”的转折契机,但此时遇到的国内外局势让中国又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89年夏,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政治风波”。这场政治风波破坏了中国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进程。
国内局势变得不稳定,此时的国际局势也令人堪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剧烈动荡,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得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让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似乎已经变得不可扭转。1991年底,苏联突然解体,世界震惊。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让社会主义中国遭受到了空前的国际压力,而此时在中国国内,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亟待重组,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大争论,让社会、思想界引起动荡。是继续向前走,还是拐一个弯向另一个方向走,甚至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社会一时找不到方向。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1992年1月17日,邓小平坐在了南行列车上,纵观世界形势,思考中国未来,运筹大针方略……
邓小平南行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谈话,指出了改革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国家稳定、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在邓小平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邓小平引导全党抛弃“姓资姓社”的争论,进而转向市场经济改革。自此,“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两个根本性转变”、“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非公有制经济”……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行政色彩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相对淡化,日渐成型的市场经济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市场行为并付诸行动,新型企业家以及活跃于大城市的精英人才逐渐成长为社会重要的新兴力量。在此时期,人们看到改革已由政府的单一牵引转变为与市场的互相推动。其间市场原则开始席卷各个领域,大有成为统合社会生活甚至政治生活机制的最高意识。
市场的作用是无形的、巨大的,在市场意识的导向下,中国各个领域内都在发生变化。就拿企业改革来说,“下岗”这个词汇开始频繁出现,根据劳动部门公布的资料,1993年,全国下岗职工累计达300万人,此后逐年上升,到1997年突破1000万人,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也有百万工人相继下岗,其中纺织工人就有27万。过去那些拿着“铁饭碗”的衣食无忧者此时都得到市场上去自谋出路。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动荡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代,中国开始“韬光养晦”,埋头“干自己的事”,也就是经济建设这件事。近10年持之以恒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人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90年代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0.7%,名列世界榜首。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变化。
——1999—2009年:光荣与梦想
回首20世纪,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战争冲突、社会思潮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经济、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那个世纪末最为精彩的一页。
进入21世纪后,在2009年,新中?迎来建国60周年。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纵向看,中国已经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为一个总体小康的国家,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为一个初步繁荣强盛的国家。横向看,中国已经从世界旧格局的抗争者成为新格局的积极参与者,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到镁光闪耀的中央。
1999—2009年这十年基本囊括了21世纪的前十年,这十年被视为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时世界冷战已经结束多年,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为各国所接受。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国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发展国内经济、社会同时,还要更多地忧虑国际局势,中国终于可以一心一意谋求自己的发展了。
如果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只有经济政策、没有社会政策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在不断出台经济政策的同时,还出台了更多的带有深层次社会、政治和思想意义的重大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加入WTO”、“全面小康”、“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这些都成为1999—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的特征。
在经历了此前20年的“市场社会”的嬗变之后,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同时,中国社会领域出现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生态恶化、思想危机等各种失衡问题也愈来愈烈。在1999—2009年这十年,政府力图通过再分配的政策制衡方式,尽力将对与人类生存相关的领域进行“去商品化和市场化”改革,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