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此种心态的典型症状:
第一,做什么事情总是打折扣;
第二,没有时间干;
第三,总是迟到,凡事拖拖拉拉。
此种心态的修炼要点:
第一,誓死打倒差不多先生;
第二,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三,努力学习和创新。
誓死打倒差不多先生
…………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这是非常著名的胡适先生创作的《差不多先生传》。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思想中,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如“差不多”的观念。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有太多太多的“差不多先生”,“差不多”的概念在中国社会影响非常广泛。所以当时像胡适先生那样的一些时代前沿的学者,对其进行了非常强烈的批判。
什么叫差不多?我们来算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都会的一个数学题,1乘以无数个1等于1,0.9乘以无数个0.9各位知道等于多少吗?约等于0。为了大家更好的记忆,我们把7个0.9相乘,约等于0.48。7个1.1相乘约等于1.9,1.1乘以无数个1.1各位知道等于多少吗?等于无穷大。差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差很多。所以,我们要清楚,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每天都要比别人稍微优秀一点,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比别人好很多。
在2008年奥运会上,美国游泳健将迈克•菲尔普斯获得了8枚金牌。其实,他的这8枚金牌中,有一枚拿得非常玄。在这次比赛中,有个人比菲尔普斯的速度还快了0.08秒,但是菲尔普斯的手先够到了池壁,所以他获得了金牌。
超越这0.08秒就意味着菲尔普斯在一届奥运会中获得了8枚金牌而不是7枚金牌,意味着他将超越他的偶像施皮茨(施皮茨曾在一届奥运会上获得过7枚金牌),成为第一位在一届奥运会上总揽8枚金牌的运动员。
对成功的职场人士来说,在他的理念当中是没有差不多的,也不允许有差不多。强者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重视每一次竞争中与对手的差距,哪怕只是一点点。强者绝不允许自己落后于他人,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如果连起码的羞耻心都没有,又哪来动力让自己成长呢?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每次考试时会发现,考29分的孩子跟考39分的孩子是差不多的,他们的心里好像没有什么压力,不会因考得更差而难过或自责。相反,那些考了99分的孩子却会因为自己失去了1分而难受自责,他们很难原谅自己没有能考100分。
我上高中的时候,历史、政治学得特别好,因为我很喜欢历史、政治和哲学。在我们班上还有一个同学历史成绩也很不错,于是在一次考试前我就与他打赌,成绩与交卷时间两者都优于对方的人获胜,败者给胜者50元钱。
1小时45分钟的考试,我在40分钟内就答完并交卷了,比他快了20分钟。成绩考了99分,虽比他多一分,并且也赢了,可是我心里却非常窝火。为什么是99分?应该是100分的啊,有一道明明在试卷上做对的选择题,在往答题纸上填的时候却写错了,为此我难过了好一阵子。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顶尖人士的脑海里是没有“差不多”这个概念的,只有弱者才凡事都感觉差不多。
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每天都会有羚羊和鹿被狮子吃掉。那么都是什么样的鹿、羚羊被吃掉呢?都是跑得慢一点儿的。针对这种现象,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戴明应邀去日本给索尼、松下、丰田等很多企业做培训演讲,当时他提出“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管理理念,索尼、松下公司都听进去了,所以现在日本最高的质量管理奖叫“戴明博士奖”,以表示对戴明博士的敬畏。
每天进步一点点,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有些人听进去了,有些人听不进去,有些人听进去但是听的不是那个意思。但是日本人听进去了,并且真正按照这种方式去做了。
我们中国人一直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去反思自己。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会想明天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第二天晚上睡觉之前,会想那三件事情我做好了吗,哪里没做好。这样不断去思考,去反思,然后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的优点,也注意到自己的不足,并将优点继续发扬,缺点加以修正。精进成长就是不断在实践中反思自己,修正不足,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甚至卓越的人士,赢得他人的信赖,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有好的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而暂时没有取得成功的人,并不是因为他身上没有好的行为习惯,而是他身上还同时存在着太多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心智模式。
如何改进我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借鉴“PDCA”循环来成长自己。
“PDCA”循环是戴明提出的一个方法,在这个循环中有四个要素,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这四个要素相互循环,不断变化。
我们计划并开展工作和生活,在执行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能力,然后去调整、检查自己,重新再去执行,所以形成一个循环。通过这样的不断反思,你会发现每一天的你跟前天的你、昨天的你都不一样了。一个季度的工作结束了,指标没有完成,你会琢磨这三个月里做了些什么,有没有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为什么没有做好,反复去琢磨,然后想下次应该注意什么。这样你的工作和能力就不断地循环提升,就会逐渐变得强大。